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肃宗为何要亲手下令处死自己的儿子建宁王?建宁王犯了什么错?

唐肃宗为何要亲手下令处死自己的儿子建宁王?建宁王犯了什么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87 更新时间:2024/1/26 1:45:46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您走进建宁王的故事。

在官僚政治没有构建成熟前,皇帝与太子的矛盾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从初唐到中唐的种种乱象,其实都是由这个主要矛盾衍生而来的。

如果老皇帝不培养太子,太子肯定无法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等老皇帝死后,太子肯定会受乱臣贼子的欺负。

如果老皇帝大力培养太子,就有可能让帝国出现两个权力中心,而太子也难免会蠢蠢欲动的想着提前接班。

基于这种两难处境,导致老皇帝在培养太子的同时,也会培养一位或几位亲王,用他们来牵制太子。

换一种可以放在台面上说的大道理就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我多培养几个儿子,将来万一太子早逝,其他儿子还可以顶上。

从理论上讲,这种办法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则通常会引发骨肉相残的悲剧。

唐高祖李渊让太子李建成主政、亲王李世民主军,结果就是亲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把太子李建成清理出局,然后强行上位。

唐太宗李世民明知道太子亲王并重的弊端,却依然让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拥有相当的势力,最后太子和魏王如同仇人一样不共戴天,太子更想杀掉李世民提前上位,最后这两个儿子都以悲剧收场。

后来的唐肃宗李旦和唐玄宗李隆基其实也是因为类似原因失败的,只不过李旦下台的时候保住了脸面,李隆基下台的时候还得了个太上皇的尊号,看上去不那么狼狈而已。

按说,唐肃宗上台之后,应该充分吸取前几任大唐皇帝的教训,不玩太子亲王并重这一套了,可唐肃宗却用实际行动证明:在权力格局构筑这方面,自己和前几任皇帝没什么区别。

唐肃宗一方面在培养自己的长子楚王李豫,另一方面在培养自己的三子建宁王李倓。

面对这种情形,唐肃宗的首席智囊李泌就说:“建宁王主军后,就算他不愿意追求皇位,追随在建宁王身后的军头也不会同意啊,太宗皇帝和玄宗皇帝都是这样上位的。”

上欲以倓为天下兵马元帅,使统诸将东征,李泌曰:“建宁诚元帅才;然广平,兄也。若建宁功成,岂可使广平为吴太伯乎!”上曰:“广平,冢嗣也,何必以元帅为重!”泌曰:“广平未正位东宫。今天下艰难,众心所属,在于元帅。若建宁大功既成,陛下虽欲不以为储副,同立功者其肯已乎!太宗、上皇,即其事也。”

李泌说的这些话,相信屏幕前的各位读者都会认为有道理,因为这并不难理解,难道唐肃宗就不懂吗?

可唐肃宗就是一味的装傻充愣:“啊?至于吗?没有你说的这么夸张吧?”

李泌说这些话的用意不仅是劝诫唐肃宗以史为鉴,更有另一层深意:玩太子亲王并重这种套路不是不行,但你要注意形势。

在唐肃宗上位时,大唐已是太上皇李隆基和皇帝唐肃宗暗战的格局,如果再弄出一个太子亲王并重的格局,大唐岂不是立刻又要陷入重重内讧之中?

当然了,李泌这话可能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李倓并不适合作为强势的主军亲王,更不适合用来制衡太子李豫。

唐肃宗左思右想,发现李泌说的话有道理,于是放弃了让建宁王李倓主军的想法。

从史料记载来看,建宁王李倓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亲王:他很像李世民,英明神武、刚毅果决,深受大家爱戴,在唐肃宗北上灵武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宁王倓,性英果,有才略,从上自马嵬北行,兵众寡弱,屡逢寇盗;倓自选骁勇,居上前后,血战以卫士。上或过时未食,倓悲泣不自胜,军中皆属目向之。

但与李世民不同的是:当李倓得知自己有可能被父皇看重,进而主军获得牵制大哥李豫的机会时,他却从未流露出任何试图夺储的意图。

所以当他大哥李豫(唐代宗)继位之后,给予了李倓极高的评价。

上与泌语及齐王,欲厚加褒赠,泌请用岐、薛故事赠太子,上泣曰:“吾弟首建灵武之议,成中兴之业,岐、薛岂有此功乎!竭诚忠孝,乃为谗人所害。使尚存,朕必以为太弟。今当崇以帝号,成吾夙志。”

但是请大家注意:李豫说“如果三弟还活着,我一定让他当皇太弟”。

李豫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李倓在唐肃宗时代就被杀了,而且是唐肃宗亲自下令赐死的。

既然史书把李倓说得如此优秀,他又怎么会被自己的父亲下令处死呢?史书给出的原因是李倓受奸人挑拨。

实际上,李倓的死因是他闯入了皇权禁区。

唐肃宗为李倓安排的角色是主军亲王,认为他是可以帮忙制衡太子李豫的人,后来虽然在李泌的劝说下放弃了这个打算,却并未放弃制衡太子李豫的打算。

换言之,就算现在不是制衡太子的好时机,就算李倓不适合制衡太子,唐肃宗在后续行动中必然会另有安排。

可李倓呢?他不但没能帮助父亲(唐肃宗)制衡大哥(太子),反而愈发表现得和大哥亲密无间。

也就是说,唐肃宗希望李倓扮演秦王李世民的角色,可李倓擅自改动剧本,自行扮演起齐王李元吉的角色。

唐肃宗本就对太子李豫充满戒备,现在发现自己中意的三儿子又和太子搞在了一起。实权太子和强势亲王一旦连成一片,皇帝肯定会忍不住问一个问题:你们要干什么?

在正常情况下,实权太子和强势亲王肯定会立刻分开,然后一二三四五六的解释一大通。

可李倓倒好,他并没有任何想要解释的想法,反而认为是有人在挑拨他们父子三人的感情,于是居然打算清君侧。

什么是清君侧啊?按照书本的说法就是杀掉皇帝身边的小人。可实际上,所谓的清君侧就是造反的文雅用语。

从吴王刘濞到节度使安禄山,他们起兵造反时所打的旗号都是清君侧。

或许有人会说,李倓想杀的是大太监李辅国和皇后张氏,这两人可是公认的奸臣妖后,难道不该杀吗?

那么问题来了,杨国忠和杨贵妃兄妹是不是奸臣妖后?他们该不该杀呢?

从臣子或后世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千种万种理由,但从当时皇帝的角度来看,妄杀他身边的重要人物,你还敢说自己不想造反?

据说,李倓曾与李泌商量过这件事,李泌告诉他,这种想法非常危险,因为它就不是人臣应该有的想法,希望你放弃这种打算,但李倓拒绝了李泌的建议。

建宁王谓泌曰:“先生举于上,得展臣子之效,无以报德,请为先生除害。”泌曰:“何也?”以良娣为言。泌曰:“此非人所言,愿王姑置之,勿以为先。”不从。

和太子关系亲密,想要清君侧,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放任他活着呢?如果从唐肃宗的角度来看,李倓之死实在谈不上有多冤枉。

但从唐肃宗给李倓安排的罪名来看,却还是有些冤枉的。

建宁王李倓想要动手清理李辅国和张皇后的行为,在唐肃宗眼里,那肯定是时代的逆流,只是唐肃宗不愿意公开自己父子间近于你死我活的矛盾,所以这段历史就变得云遮雾罩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谁都知道李倓之死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闯入了皇权的禁区,但是在处死李倓时,公开的罪名却是李倓试图争夺太子之位。

建宁王数于上前诋讦二人罪恶,二人谮之于上曰:“恨不得为元帅,谋害广平王。”上怒,赐死 。

别说后人,就是身为当时人的太子李豫,都不相信李倓会与自己争位。因为李倓去世后,最伤心的人就是李豫,他损失了一个好帮手。

对曰:“若有此心,广平当怨之。广平每与臣言其冤,辄流涕呜咽。臣今必辞陛下去,始敢言之耳。”

李倓死后,太子李豫因为缺乏安全感,也曾一度想清君侧。

李泌依然告诉太子,你这种思想很危险啊,希望你放弃这种打算。这一次,太子接受李泌的这种建议。

于是广平王及李泌皆内惧。谋去辅国及良娣,泌曰:“不可,王不见建宁之祸乎?”曰:“窃为先生忧之。”泌曰:“泌与主上有约矣。俟平京师,则去还山,庶免于患。”曰:“先生去,则愈危矣。”泌曰:“王但尽人子之孝。良娣妇人,王委曲顺之,亦何能为?”

李辅国和张皇后是好是坏?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是皇帝的嫡系,他们的各种倒行逆施都是皇帝授权的,如果没有皇帝的授权,他们算什么东西?

身为臣子,居然敢指着皇帝最信任的两个人破口大骂,说他们是祸国殃民的奸臣妖后,谁都知道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标签: 建宁王李倓唐朝

更多文章

  • 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唐肃宗李亨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李亨

    唐肃宗,名李亨,是李隆基的所有儿子中最有出息的一位。唐肃宗李亨(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玙、李绍,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母为元献皇后杨氏,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至德元载(756年)至宝应元年(762年)在位。李亨初封为陕王,

  • 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带来了哪些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李亨

    唐肃宗李亨,接下来听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安史之乱是大唐帝国盛世的一场浩劫。节度使安禄山联合节度使史思明举起叛军的旗帜,大摇大摆,直接攻入了长安。开创了"开元盛世"的辉煌帝王唐玄宗被迫出逃,整个长安城只剩下了诸多百姓们。乱战之中,唐玄宗的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当时唐玄宗还健在,还

  • 唐肃宗对皇后如此宠爱 太监杀皇后的时候唐肃宗为何不救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肃宗,皇后

    很多人都不了解唐肃宗与皇后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被杀的是张皇后,她在李亨还是太子时被选为良娣,因此又被称为张良娣(以下我们就一直称呼她“张良娣”)。(张良娣剧照)张良娣出身于世宦大家,容貌艳丽,身材丰腴,且极为伶俐善言,因此得唐肃宗李亨专宠。然而太监李辅国杀她时,李亨为何不阻

  • 存在感为零的唐肃宗,是怎么在安史之乱时力挽狂澜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肃宗,唐朝

    存在感为零的唐肃宗,是怎么在安史之乱时力挽狂澜的?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如果有一个王朝在世界上崛起,它自然会被毁灭;这是我们几千年历史的经验。那么,如果一个王朝要灭亡,有没有一个皇帝可以拯救即将灭亡的王朝呢?当然有。在我国古代王朝的历史上,有这样

  • 唐肃宗李亨的一生有多波折?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肃宗,唐朝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唐肃宗的故事。唐肃宗一生颇有波折:在初生之日,即险遭不测;幼年、少年时代,又耳闻目睹了皇宫内院的纷争与倾轧;成年之后,他眼见大唐帝国由繁荣昌盛转向衰落。安史之乱的混乱政局,给他个人提供了施展拳脚

  • 唐肃宗李亨在位期间政治上有哪些成就?他最后为何会忧惧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李亨

    唐肃宗李亨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生于公元711年,逝于公元762年,终年51岁,在位6年,于公元762年受惊惧而死。那么他是怎样一个人,在位期间有什么执政效果,为何又会惊惧而死。

  • 唐肃宗李亨是如何成功攻入长安,光复国都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亨,唐朝

    李亨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月十二日,唐肃宗李亨发布了进攻长安的总命令。由天下兵马大元帅广平王李俶率朔方,西域,回纥等部落十五万人左右从凤翔向东进发。九月二十七日,大军抵达了长安西郊的香积寺,开始了光复国都的战役。以河西节度使李嗣业

  • 唐肃宗让太监鱼朝恩,指挥六十万大军,他真的是昏君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肃宗,唐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唐肃宗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唐肃宗李亨是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也是大唐王朝的第七位皇帝。他的青少年时期生活在繁荣而富庶的开元盛世中,无忧无虑。开元二十六年(738)被立为太子后,李亨的安乐日子算了到了头,整日与李林甫、杨国忠这些奸相勾心斗角,还好他

  • 经历两次婚变政权的唐肃宗李亨,是怎么创造属于自己的大业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肃宗,唐朝

    对唐肃宗李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春望》中开篇的一段话,诗词开头描述的是,当时大唐混乱的政治状况。其意思为,国都已经沦陷且城池破旧不堪,虽然山河依旧存在,但乱草遍地林木荒荒,给人造成一种无人管理的荒野森林一

  • 拯救大唐江山与危难的唐肃宗李亨,为什么会被活活吓死?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亨,唐朝

    对唐肃宗李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755年,一场巨大的变革使得大唐江山迎来了一个转折。原本繁盛无比的大唐王朝因为这场变革风雨飘摇,由盛转衰。这场变革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之后,叛军迅速攻占了唐朝核心统治的关中地区,唐玄宗逃往川蜀地区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