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的心术:去世前贬谪重臣让儿子去召回

李世民的心术:去世前贬谪重臣让儿子去召回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183 更新时间:2024/2/14 12:53:24

李世民虽然对李治进行了全面的太子教育,但由于李治忠厚温良的品质已形成,李治是否能面对严酷的政治斗争,是否能让跟随自己的大臣心甘情愿地辅助李治把“贞观之治”进行下去,这一切,使他对李氏王朝的未来忧心忡忡。

所以,李世民不得不尽己所能为太子李治尽可能扫平前进途中的障碍,而这些障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部问题,二是外部安定。

在外部安定上,李世民四面出击力图扫平威胁李氏政权的边疆隐患。跟少数民族打仗,向来是唐朝的拿手绝活。贞观十八年(644年),李世民下令出击焉耆,活捉了焉耆王龙突骑支。同年,又把高丽纳进自己的势力范围。第二年,他就开始了行动,分陆海两路攻击高丽,李世民亲自到辽东前线督战。但高丽人的坚决死守让唐军每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后因久攻不下,天气转冷,粮草供应困难,李世民只好下令退兵。贞观二十年(646年),李世民又发兵和突厥兵分九路北征,获得了巨大胜利,铁勒诸部均表示永远臣服大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李世民进行了第二次征讨高丽的战争,这是在东北;在西北,他攻击龟兹,龟兹臣服;在西南,巴蜀十三州精兵全被派出,击败了“松外诸蛮”,收降了七十余部……

他所进行的这一系列对外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立竿见影,贞观前期所积储的口粮全被用尽,大量的征兵和征收赋税与当初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大相违背,百姓不堪重负,引起了局部的骚动不安。但这应该在李世民预料之中,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自己的接班人扫清障碍。另外,他对自己近二十年的励精图治所奠定的厚重根基很了解,一旦接班人上台,立即“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不安的国势很快就会平复。毕竟,唐帝国有这个基础。

而相比于外部安定这一障碍,内部问题可真就是李世民面临的大问题了。直接一点说,李世民所谓的内部问题就是担心李治接班后在驾驭群臣、处理国政上力量不够,信心不足。

就在立李治为太子不久,他就因担心李治性格仁弱而召见长孙无忌,叹息道:“你总劝我立他,如今立了,但恐怕不能守社稷,该如何是好啊?!”

尽管长孙无忌用各种各样的话让李世民相信李治必将是个优秀的统治者,但李世民始终放心不下,他最担心的就是李治无法驾驭这群追随自己多年的老臣。一个优秀的人领导的团队,必然也是优秀的。李世民能创下千古之功业,和他身边的那群优秀臣子的辅助是分不开的。所以,他担心,这些臣子一旦遇到了一个并不如自己的领导,还肯不肯卖力,再退而求其次地说,他们还肯不肯服从。

为此,他真是颇费脑筋。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太子之位争夺后留下的隐患进行消除,稳定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的核心地位。因为长孙无忌是自己的大舅子,他的老婆长孙皇后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况且,这个大舅子曾强烈要求他立李治为太子,并且忠心可嘉。想要让日后的李治好过一点,就必须为他培养一批自己的势力,而长孙无忌就是这一势力的代表。那么,倒霉的就是另外一群人了。

这群人就是普通地主出身的朝廷重臣。此时,魏徵已死,由他推荐的侯君集杜正伦被李世民拿下,并且推倒了魏徵墓碑。对曾劝立魏王李泰岑文本等人进行彻底打压,一批曾经在太子之争中站错了队伍的大臣纷纷落马,出身普通地主家庭的大臣在朝廷中所剩无几。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临死前将朝廷重臣李世绩贬为叠州都督,李治反对,他语重心长地说道:“李世绩才智有余,但你对他没有恩情,他日你成为皇帝,怎么可能收服他?我现在把他贬到外地,等你上台后再把他召到朝廷,但不可一步到位,慢慢升迁。如果他稍有怨言,或是对你不恭,你要立即将其诛杀,绝不可留。”

许多人读到此处,都认为李世民毒如蛇蝎,但他的初衷却是为了后代子孙啊。

表面看来,李世民为李治开辟了一条坦途。但李治并没有走远,事实是,“贞观之治”不但创造了一个盛世大唐,还制造出了无数能臣名相。李世民即使再狠毒,也不可能将朝中旧臣赶尽杀绝。况且,他当时认定的内部危机只是太子之争留下的隐患而已。

所以,当李治一登基,马上陷入了一个十分窘迫的境地。李世民无处不在的余威在许多大臣身上得到体现,这些人在这个年轻皇帝面前,往往以长辈自居,侃侃论奏,李治稍有错处,他们就马上教育开来。特别是长孙无忌,担任宰相一职三十年,朝中大臣都畏惧他十分。而他更以顾命大臣的身份对李治进行教育,年轻的皇帝李治无论如何都不能跳出这个父亲不经意设置的“群臣旋涡”。

标签: 李世民

更多文章

  • 一家的男人竟合用一妻:揭开李世民身世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世民

    《唐书》上有一个关于李世民命名的有趣故事:李渊二子即将诞生之时,李渊路遇一书生为其看相,书生惊呼:"李渊贵人也,其子也贵,有济世安民之大任。"李渊惧,欲杀此人,书生已杳然不知所踪。归家,二子诞,故起名"世民",取"济世安民"之意。李世民一家祖籍应在今河北赵县,而李渊生于关陇,自称祖居关陇,是西凉王李

  • 后宫解密:李世民和武则天多年为什么没有后代?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世民和武则天

    作为一个宫廷新人,武则天也会跟我们今天的大多数人一样,处处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以获得加薪晋职的机会。何况,武则天的领导李世民还是她心中的偶像,她必须要用实际行动打动李世民,让李世民对她刮目相看。迷恋迎合李世民武则天很早就对李世民有一种别样的情愫。少女时代,她经常听父亲讲关于李世民的英雄故事。得知他仪

  • 李渊起兵时李世民多大 李渊起兵的结果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渊起兵

    翻阅历史记录,赫然发现在晋阳起兵的过程中,李世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李渊起兵时李世民多大,他究竟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弄清李渊起兵时李世民多大,是否可以从李世民所作出的贡献去评价他具备哪些过人的素质?弄清李渊起兵时李世民多大,是否可以找寻出贞观之治之所以开创的内在原因呢?李渊起兵想要弄清李渊起兵时李世

  • 道家学者李淳风为李世民预测的哪些事成真了?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道家学者李淳风

    李世民后宫有十五位妻妾,一位统领后宫的长孙皇后,十四位妃嫔。李世民后宫妃嫔们各有特色,有的美丽,有的聪慧,有的文雅。她们是陪伴在李世民身边的女子,为他抚养了三十五位后人。她们去世后,也埋葬在唐太宗李世民身边。长孙皇后13岁的时候,嫁给了李世民。和李世民成婚后,长孙皇后勤俭节约,深明大义,深受家人的称

  • 唐史真相,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为何不杀李世民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以玄武门之变夺得了皇位,但其明白难以消除其逼父、弑兄、杀弟、屠侄的一系列恶行对当时及后世造成的极其恶劣影响,而李世民本身又尤其在乎身后名。终于有一天强忍不住向史官索看实录,当发现实录中如实地记录着自己的种种不堪后。李世民为了挽救弥补自身的形象与声誉,一方面通过篡改实录,弱化其父李渊的开国

  • 明君的晚年:李世民不为人知的酒色生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大唐王朝第二代皇帝,人称“千古一帝”。他作为中国最有作为的皇帝,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最繁荣、国力最强大的大唐帝国。应该说李世民是皇帝中的一位难得的楷模,他重用贤才,广施仁政,从谏如流,已成为了历史上有口皆碑的千古佳话。”然而,李世民也是人,人无完人,是人就会有错误。就像古人所说,但

  •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做了什么事寒了忠臣的心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世民

    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似乎并没有我们所了解到的那么好,因为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曾做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砸了魏征的墓碑。正是唐太宗的这一举动,寒了许多忠臣的心。谁都晓得:唐太宗和魏征,不断被看作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分,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逝世的时分,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

  • 玄武门之变真相:李世民亲手弑兄真是被迫?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世民

    和谐统一之权——内外有别,恩威并重作为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唐太宗在“权”的方面,主要面临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得到皇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二是开拓疆土,成为全天下的君主。对于内部的争权者,杀之,无话可说;对于外部的争权者,盟之,不服则打。但在整个用“权”的过程中,均采用了恩威并重的方法。·玄武门之变众所

  • 揭秘李世民一生戎马为什么却驾驭不了李绩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世民

    在中国的历史的长河中,成就大业的帝王为什么能够统率众多足智多谋的文臣和骁勇善战的武将,难道真的是像史书上记载的那样,帝王将相生来就器宇不凡,总是伴随着各种星宿天宫的变换而应运而生吗?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之所以他们能够聚拢这些能人异士为他们效命,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善用驭人之术,能够因人而异领导

  • 李世民砸魏征的碑并没错?因其做错一件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世民

    唐太宗和魏徵,一个是千古名君,文治武功,在历代帝王中名列前茅;一个是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官至宰相、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一个大肚能容,虚怀若谷,一个直言敢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