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砸魏征的碑并没错?因其做错一件事

李世民砸魏征的碑并没错?因其做错一件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183 更新时间:2024/2/14 13:10:39

唐太宗和魏徵,一个是千古名君,文治武功,在历代帝王中名列前茅;一个是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官至宰相、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一个大肚能容,虚怀若谷,一个直言敢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深为太宗所器重。君臣相得,共创了一段盛唐佳话。

网络配图

魏征死后,唐太宗悲伤不已,亲临祭奠,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李世民“废朝五日”,并亲笔撰写碑文,可谓极尽哀荣。然而,不到半年,李世民又亲口下令,毁掉了魏征的碑,留下一段千古谜案。后世史家多指责李世民,认为魏征直言争谏了一辈子,让李世民窝火不少,于是死后砸魏征碑以泄愤。其实大家都是错怪李世民,其错主要不在李世民,魏征确实犯下了很大的政治和个人错误。

唐太宗砸碑的原因《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皆有记载。

初,魏徵尝荐(杜)正伦及侯君集有宰相材,请以君集为仆射,且曰:‘国家安不忘危,不可无大将,诸卫兵马宜委君集专知。’上以君集好夸诞,不用。及正伦以罪黜,君集谋反诛,上始疑徵阿党。又有言徵自录前后谏辞以示起居郎褚遂良者,上愈不悦,乃罢叔玉尚主,而踣所撰碑。(《通鉴》唐纪十三)

网络配图

一、犯有严重的政治错误。

魏征曾经力荐过杜正伦和侯君集,认为他们有宰相之才。因为魏征的推荐,杜正伦被提拔为兵部员外郎,后又改任为太子左庶子,相当于中央军委副参谋长之类的重职;侯君集也官至检校吏部尚书,相当于组织部长了。魏征死后,他俩都因牵连到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之中,一个被流放,一个下狱被杀。一个谋反尚情有可原,但这两人的谋反都是魏征举荐后不久,魏征难辞其咎。当时的舆论普遍认为魏征此举有暗结同党之嫌。

二、犯有严重的纪律和道德错误。

更不应该的是,如果不是当廷朝议,大臣上表给皇帝是要保密的,不能私自将底稿送人传阅。而魏征把他的一些“谏争记录”交给了史官褚遂良,意思是让史官传诸后世。有人说太宗生气是因为怕这些东西有损自己形象,这或许是一个原因,但国家是有制度的,史官就负有整理皇帝奏章资料的责任,内部的资料传递有严格的流程,保密的资料不是准大臣自己交给史官的。否则,这些资料不经皇帝核实,一一记录在案,会为后世的政治运作留下严重的分裂隐患。魏征这种做法,就是想踩着皇帝的肩膀青史留名,这不仅是道德问题,还有个严肃的纪律问题。

网络配图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率军亲征高丽,战事不利,给养供应不足,被迫撤军。唐太宗在班师回来的路上,很后悔这一次军事行动,这时他想起了魏征,就对大家说:“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命驰驿祀魏征以少牢,复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诣行在,劳赐之。(《资治通鉴》唐纪十四)赐,还以少牢的大礼祭奠魏征,重新立起推倒的墓碑,恢复了他的声誉和待遇。不过那位答许给魏征儿子的衡山公主,已经另嫁他人,无法再改正过来。

李世民,知错过改,即使魏征有错在先,即使魏征已经去世,这是何等的胸怀?相比之下魏征私自交给史官保密资料,想留名青史,倒是有点儿不厚道了。

标签: 李世民

更多文章

  • 唐太宗李世民的身世之谜 唐太宗是不是胡人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太宗

    提起唐太宗李世民,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他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唐朝建立初期,他被封为秦王,立下了赫赫战功。登基为帝后,他积极听取朝中众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繁荣局面,开创了历史上著名

  • 野史揭秘: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世民

    突厥是我国北方境内一个古老而又显赫的民族。早在南北朝时期,突厥族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建立了人数多达数十万的军队。到了隋朝初年,突厥族却因内讧和斗争,统治集团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则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其中东突厥不久被隋朝军队打败,西突厥也因为内乱而一度衰落。

  • 为何李世民能发动玄武门之变 全因李渊太糊涂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世民,李渊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一手开创了贞观之治,然而李世民的皇位却来的不正,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两个亲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才成就了自己的一代霸业。那么震惊一时的玄武门之变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小编为大家讲述:玄武门之变。网络配图李渊称帝后,重用佞臣、猜忌功臣、爱好酒色,这些都使得他无法有更大

  • 李世民魏征不为人知的隐秘关系 并非如此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世民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魏征乃是一个直谏死谏之人,李世民对于魏征也是忍无可忍,曾经对长孙皇后说:“我真想杀了这个乡巴佬。”魏征死谏起来,完全不给李世民台阶下。也就是在这种君臣的关系之下,其实还有另一种不为人知的隐秘关系。网络配图从历史中我们得知,李世民这个皇位来的并不是很光鲜,因为他弑兄杀弟,并且还杀了自

  • 为什么魏征经常顶撞李世民,反而越被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魏征

    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思维异乎常人,经常在危险的时候用险招。比如发动玄武门政变,从当时情况来讲,他并不占优势,但他出人意料地下了险招。网络配图 在魏征的任用上,他有自己独特的考虑。首先,他需要一面知得失的镜子,方便随时矫正政策;其次,他要别开生面,树立从谏如流的好名声。被下臣揭批或者顶嘴,也许会使自

  • 忠臣魏征曾六次跳槽 险些杀李世民却被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魏征

    说到魏徵,一般人都知道他是唐太宗李世民手下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可一般人却很少知道,魏徵其实也是一个一生中有六次跳槽经历的另类忠臣。网络配图魏徵字玄成,河北钜鹿曲城人。隋末天下大乱,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造反,因知魏徵有才,将其请出道观,使之参加造反队伍,并担任文书;此间,元宝藏与瓦岗李密的往来信件,

  • 揭秘:为何说唐太宗李世民根本没有爱过武则天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太宗

    李世民可能根本就没有碰过武则天,言下之意是,李世民与武则天之间没有性爱关系。理由是,武则天在李世民的后宫长达7年,竟然没有生育和怀孕记录。而李世民死后,新皇帝李治将出家为尼的武则天,从“感业寺”中带进后宫“幸”了后,第二年就生下了儿子李弘——这就是李世民“没有碰过”武则天的最直接的注解。这话说来就长

  • 李世民为何劝李渊起兵造反 李渊起兵的时间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渊起兵的时间

    翻阅典籍,可得知李渊是一名胸怀大志之人,且有一颗忠君报国之心,但事实上,最后推翻隋炀帝以及隋朝的人也正是李渊。那么李渊为何一定要推翻隋炀帝,李世民为何劝李渊起兵造反?作为臣子,李世民同样有一颗爱国之心,作为儿子,李世民是一位孝子,那么李世民劝李渊起兵造反又是基于什么原因,李世民又是如何劝说李渊起兵造

  • 唐太宗李世民孝顺并非事实:昭陵也没“薄葬”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世民

    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母亲是窦皇后。唐朝建立后,被封秦王,后来积极策划了玄武门之变,杀掉了自己的亲兄弟,并逼着自己的父亲退位。在位二十四年,649年,他得了很严重的痢疾,并很快死掉,死后葬于昭陵。李世民刚登基时,很是有作为。他励精图治,任用贤良,勇于纳谏,发展经济,国力昌盛,出现

  • 文人为什么爱李世民 文人为什么喜欢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世民

    文人为什么爱李世民,在中国古代人眼中,皇帝是一个无比崇高的职业,能够坐上皇位的人肯定都是一些不平凡的人。对此历史中的一些杰出皇帝尤其明显。接下来就让小编来详细介绍下李世民以及文人为何如此喜欢皇帝吧,不清楚的可以进来看看。李世民(公元599年---公元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