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何说魏征死后李世民砸毁其墓碑并不奇怪

为何说魏征死后李世民砸毁其墓碑并不奇怪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803 更新时间:2024/2/14 12:54:04

贞观十六年,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房屋。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李世民多次亲临魏府看他,给他送药,并将公主许给魏征的儿子。

不久,魏征病逝家中,李世民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征死后李世民罢朝五天致哀,诏以一品官的礼节送葬,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碑石上。这种荣耀,前所未有,貌似一代君臣之间的知音佳话。

网络配图

然而,就在魏征死后半年,太子李承乾谋反。魏征是太子李承乾的老师,虽然已经去世,也有失教之嫌。更要命的是,魏征生前曾经极力举荐的两个具备宰相之才的人,吏部尚书侯君集、中书侍郎杜正伦都牵涉了进来,杜正伦因为获罪被免官,侯君集因参与谋反而被斩首。

李世民非常生气,认为魏征说他们有宰相之才是在误导自己,说白了这是和奸人串通在一起害他,于是开始怀疑魏征在朝廷内有结党营私的嫌疑。

后来,李世民又得知消息:魏征曾把自己给皇帝提建议的书稿交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李世民怀疑魏征是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更加气愤,久久不能释怀。

于是李世民自践天子金口玉言的名声,解除了公主与魏征之子的婚约。还不解气,竟气冲冲地来到魏征的墓地,推倒了亲手为魏征写的墓碑。

李世民和魏征这对在后人看来是明君与贤臣的楷模,为什么在魏征死后,李世民对他的态度就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难道仅仅是上面两件事情的叠加?事情应该不会这么简单。

其实李世民和魏征之间的关系,很难说得上有多么密切。虽然后来魏征因为善于进谏看上去日益得势、受宠,但他与李世民之间决非是好友关系,更谈不上有什么战友情谊。他们之间仅仅存在政治上的君臣关系而已。

网络配图

因为,无论如何都不可否认一点,那就是,他们俩曾经是都想置对方于死地的政敌!而玄武门政变后,是魏征免死重用事件洗净了李世民身上的血迹,澄清了李世民逼父让位、杀死兄弟、侄子、纳室弟媳的诸种污名。李世民通过对魏征的重用不杀和纳谏晋职,在向世人证明自己具有宽容之心,是不忍心杀死自己的同胞兄弟的,实在是自己这二位兄弟做事太绝,天谴当死。

反过来,又是李世民成全了魏征的地位和声望,澄清了魏征先后事奉多个主子不是忠贞之臣的污名。魏征通过对李世民貌似死谏的做法在向世人证明,不是我魏征反复无常事奉多主,实在是我以前的主子昏庸不听我的忠言而已。李世民与魏征,一对相互利用的政客,一对假人而已。

而在魏征的貌似死谏中,有时也确曾忘了自己的过往,毫无顾忌地进谏、批评和干预,时间久了,明智如李世民也不能不起逆反心理。尽管魏征的许多君臣理论和治国见解都是高明的,但是说得过多也会让人产生反感,特别是使皇帝不能尽情享受皇家的特权及愉悦,让本性不羁的李世民积怨已久。

对于魏征的许多谏言、谏条,李世民并非发自内心喜好和接受,可他为什么基本接受呢,这不能不说是李世民的一种政治姿态和做秀手段。他要以对魏征的容纳来衬托自己的开明并打造自己的政治形象。

李世民也并不是真心相信和喜欢魏征,他对魏征的容忍也是有限度的。李世民忍到最后,不得不将魏征赶走查资料编史书去了,远离了朝堂,落得了眼前的清净。实际上,这点从他对魏征任用的官职以及从贞观十年后就不再理会魏征就可以看出,他只是为了自己的皇权利益而不得不任用魏征。

网络配图

同样,为了使自己有好的口碑与形象,他又不得不忍受魏征的进谏。以至于李世民多次忍无可忍,曾经在长孙皇后面前忿忿地说出“早晚有一天要将魏征杀头”、“我恨不得杀了这个乡巴佬”等话来。

后来李世民东征高丽失利,据说想起了魏征,后悔莫及地说:“如果魏征还在的话,我就不会犯这个错误了。”给自己找了个台阶,立刻重加赏赐,抚慰魏征家人,并派人去祭奠魏征,重新将魏征的碑立好。

通过对李世民为魏征重修墓碑,可以看出,李世民为自己和魏征二人的政敌君臣关系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这也成为李世民最后一次从对方身上博取青名、澄清自身污名的行为。再返回去看,李世民砸毁魏征的墓碑,才是真正表达了他曾经深藏不露的真性情。理由呢,假人作多了你烦不烦?

标签: 魏征

更多文章

  • 贞观之治:竟是李世民坐享开皇盛世果实?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世民

    在这个时代里,人民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皇帝温良慈善,百官恪尽职守,米缸里装的是吃不完的小米,田地里生长着绿油油的蔬菜……总之,这样一个近乎于传说中的美好时代,是由唐太宗李世民一手创造出来的,所以他在中国皇帝排行榜上,理直气壮地占据了首位。但这一切,却只不过是一个骗局。网络配图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4

  • 李世民的王牌部队玄甲军 取得了怎样的辉煌战绩?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世民

    玄甲军的字面理解:玄指黑色,甲指盔甲。全称意思为穿黑甲的军队。历史上的玄甲军应属重骑兵,士兵身着黑铁盔甲,是号称中国历史十大骑兵的兵种之一。李世民的王牌部队——玄甲军,都取得过怎样的辉煌战绩?《资治通鉴》记载:“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皂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

  • 三大原因告诉你李世民为何不杀武则天以绝后患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世民,武则天

    自古以来美丽就是女人改变命运的重要资本。杨夫人看着女儿丰丽的小脸,也不禁开始动起重振家声的念头。她一有这个念头,整个杨氏家族就开始行动了。当时,杨氏一族至少有两三个姑娘都正当着太宗的妃嫔,这些人就开始在宫里宣传起武则天的美貌来。一来二去,当然就传到了唐太宗的耳朵里。唐太宗当时正是后宫寂寞,决定征召她

  • 李世民的心术:去世前贬谪重臣让儿子去召回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世民

    李世民虽然对李治进行了全面的太子教育,但由于李治忠厚温良的品质已形成,李治是否能面对严酷的政治斗争,是否能让跟随自己的大臣心甘情愿地辅助李治把“贞观之治”进行下去,这一切,使他对李氏王朝的未来忧心忡忡。所以,李世民不得不尽己所能为太子李治尽可能扫平前进途中的障碍,而这些障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部问

  • 一家的男人竟合用一妻:揭开李世民身世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世民

    《唐书》上有一个关于李世民命名的有趣故事:李渊二子即将诞生之时,李渊路遇一书生为其看相,书生惊呼:"李渊贵人也,其子也贵,有济世安民之大任。"李渊惧,欲杀此人,书生已杳然不知所踪。归家,二子诞,故起名"世民",取"济世安民"之意。李世民一家祖籍应在今河北赵县,而李渊生于关陇,自称祖居关陇,是西凉王李

  • 后宫解密:李世民和武则天多年为什么没有后代?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世民和武则天

    作为一个宫廷新人,武则天也会跟我们今天的大多数人一样,处处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以获得加薪晋职的机会。何况,武则天的领导李世民还是她心中的偶像,她必须要用实际行动打动李世民,让李世民对她刮目相看。迷恋迎合李世民武则天很早就对李世民有一种别样的情愫。少女时代,她经常听父亲讲关于李世民的英雄故事。得知他仪

  • 李渊起兵时李世民多大 李渊起兵的结果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渊起兵

    翻阅历史记录,赫然发现在晋阳起兵的过程中,李世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李渊起兵时李世民多大,他究竟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弄清李渊起兵时李世民多大,是否可以从李世民所作出的贡献去评价他具备哪些过人的素质?弄清李渊起兵时李世民多大,是否可以找寻出贞观之治之所以开创的内在原因呢?李渊起兵想要弄清李渊起兵时李世

  • 道家学者李淳风为李世民预测的哪些事成真了?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道家学者李淳风

    李世民后宫有十五位妻妾,一位统领后宫的长孙皇后,十四位妃嫔。李世民后宫妃嫔们各有特色,有的美丽,有的聪慧,有的文雅。她们是陪伴在李世民身边的女子,为他抚养了三十五位后人。她们去世后,也埋葬在唐太宗李世民身边。长孙皇后13岁的时候,嫁给了李世民。和李世民成婚后,长孙皇后勤俭节约,深明大义,深受家人的称

  • 唐史真相,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为何不杀李世民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以玄武门之变夺得了皇位,但其明白难以消除其逼父、弑兄、杀弟、屠侄的一系列恶行对当时及后世造成的极其恶劣影响,而李世民本身又尤其在乎身后名。终于有一天强忍不住向史官索看实录,当发现实录中如实地记录着自己的种种不堪后。李世民为了挽救弥补自身的形象与声誉,一方面通过篡改实录,弱化其父李渊的开国

  • 明君的晚年:李世民不为人知的酒色生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大唐王朝第二代皇帝,人称“千古一帝”。他作为中国最有作为的皇帝,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最繁荣、国力最强大的大唐帝国。应该说李世民是皇帝中的一位难得的楷模,他重用贤才,广施仁政,从谏如流,已成为了历史上有口皆碑的千古佳话。”然而,李世民也是人,人无完人,是人就会有错误。就像古人所说,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