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太宗李世民强加了哪四个亡国罪状给隋炀帝?

唐太宗李世民强加了哪四个亡国罪状给隋炀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547 更新时间:2023/12/5 21:07:01

《论语·子张》中有这样一句话“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也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意思是说,纣干的坏事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由于他处在忙国之君的下流地位,人们就把他当作坏的偶像,把天下所以的坏事都归到他的头上了,这说明历来相传的纣的罪恶都是陆续加上去的,《尚书》中只说,纣只是一个糊涂人,贪酒、不用贵戚旧臣、登用小人,听信妇言,信有命在天,不留心祭祀而已。并不像后世所说的那样荒淫无道、残暴不仁的暴君,只是后世因他处于亡国之君位,把一切的坏事推到他身上而已,而且经过历史层层的累积,造成后世隋炀帝暴君的形象!故此,我们不得不深思,隋炀帝究竟是不是像我们想象那样无道?

造成我们对隋炀帝否定评价的莫过于不恤民力修筑大运河,不顾民苦数征高丽,奢华耗费三游江都,这些历来都是人们揭隋炀帝短的焦点所在,的确,这都是劳民伤财的举措,直接加速了隋朝灭亡,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他们的历史作用。

大运河,历来人们对它都褒贬参杂,既否定它是不恤民力,劳民伤财的工程,也肯定它在沟通南北、加强对东南方统治的历史作用,但试问一下,那一项庞大的工程,不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支持?阿房宫不用,长城不用?后世的王朝不是不想构筑宏伟的工程,而是鉴于秦、隋因耗民力而灭亡的教训而已,但后世哪能再现长城的宏伟、隋大运河的伟绩!在此,我们先考察一下隋炀帝建造大运河的目的所在,以探寻其功过。大运河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部分组成。

“(大业元年)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庚申,遣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于土澄往江南采木,造龙舟、凤艒、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

“(大业)四年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千河,北通涿郡。”

此两段,是大运河的主体。后世因其所耗巨大,即使有其辉煌的历史意义,亦不能抹其暴政之色彩。若仅此而论,的确如此,但是,倘若细究其建造之目的,则不然。隋之崛起,是终其四百多年之分裂局面,南北联系失之久矣,若帝国行中央集权之政体,必要创南北之沟通,遂使大运河之创举横空而出,摒除南北分裂之局面,其意义不言而喻!

征高丽,往往作为隋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盖因为隋炀帝数征高丽,极严重动摇了帝国的财政和震撼了帝国的社会基础,籍此造成隋帝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一次士兵哗变,遂使其寿终正寝!不难想象,屡征高丽,直接导致了帝国人民难以承受灾难,无止境的征谪,繁重的徭役,迫使人民起义嬴粮而景从。

“大业七年,征辽东,炀帝遣诸将,于蓟城南桑乾河上,筑社稷二坛,设方壝,行宜社礼。”

“大业九年,重征高丽,以俱罗为碣石道军将。”

“(九年)壬午,复宇文述等官爵。又征兵讨高丽。”

“十一年,河南、扶风三郡,并有马生角,长数寸。与天保初同占。是时,帝频岁亲征高丽。”

“(十年)二月辛未,诏百僚议讲伐高丽,数日无敢言者。”

屡征辽东,前两次均以失败告终,大业十年遂使高丽遣使投降,夫使高丽屈于淫威下,亦使帝国内部千疮百孔,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就此不论其影响,探释其征辽的目的。在炀帝最后一次伐辽中,曾有这样一段话“朕纂成宝业,君临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沾,孰非我臣,独隔声教。蕞尔高丽,僻居荒表,鸱张狼噬,侮慢不恭,抄窃我边陲,侵轶我城镇。”姑不论此话真实性如何,但有一点可以看出,他远征高丽,不单单是为了颂扬武功,而是为了并寰宇,一海内。试问一个盛世君主,要想有所作为,能籍以何种途径?汉武帝时堪称汉的全盛时期,在处理内部事务后专力外务,开疆拓土。“(武帝)遣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征西羌,平之。”“及至南粤反,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越驰义侯遗应劭曰:‘亦越人也。’别将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牂柯江,咸会番禺。”被称为开创李唐盛世的唐太宗,在后期亦专事于高丽的征服。“朕自平定突厥、破高丽已后,兼并铁勒,席卷沙漠,以为州县,夷狄远服,声教益广。”由此可见,每一个王朝处于鼎盛之时,君主要想有所作为,必定从事于国内的统一事业,开疆拓土,以此扩大帝国的面积,汉武帝因成拓张之大业,遂留名千古,唐太宗因前期的丰功伟绩,后期的拓土之失败,亦不失其明君之名,盖炀帝因前期无非凡之政绩,而后期征高丽之失败,使天下之漫骂声汇于此,促成炀帝暴君之名确立。

而经过唐代一世,统治者基于治乱兴衰的需要,将炀帝比之于夏、商纣,尽为之粉饰,遂使后世成之以恶名。以下是李世民总结的至隋朝亡国的四大罪状——

“贞观四年,太宗曰:“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

“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隋炀帝好自矜夸,护短拒谏,诚亦实难犯忤。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为深罪。”

此数则,皆是太宗与魏征的对话,而且相距炀帝时亦只有二十年,其真实性可作参详。其一则“炀帝性猜防,专信邪道”,此不足视为无道之表现,充其量说也只是炀帝的一种性格,猜忌之心人皆有之,只是平时不外现,当有人威胁自己的地位时,亦即是有显赫功勋的人展现在舞台时,才促成这种猜忌成为皇帝之大忌,猛德之猜忌不使其宏伟业绩黯然,即乃明证。而“专信邪道”,恰其明示炀帝之旁专权小人之充斥,虞世基就是一个典型。古语有云:“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这充分说明君主行为不当时,敢冒讳之谏臣的匡扶作用。假使炀帝将行暴行时,世基等人能试头颅之不顾而厉行进谏,或许历史会改写。

再者,炀帝在平定南方的陈朝,沟通西域、开创科举方面,亦取得一些显赫之成就,在此并不累赘,观乎一个历史人物,并不能因往古人之评述,而一味之盲从,若要了解,则放乎当时一个特定之历史时代里,考其得失,方不至于有失偏裨!

标签: 唐太宗隋炀帝罪名

更多文章

  • 李世民一生精于帝王心术辨人无数 却败在李绩身上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世民,李绩,李治

    每一段历史都会由某个人去承担起创造的责任,那些“领头羊”们,无一不是千古留名的英雄伟人,周武王、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等等,历史上有一批极具领导才能的人,他们自己本身也许并非知天文地理,通晓万物的大智慧者,但他们之所以都能成为领袖人物,成就一番帝王霸业,就是因为这些人熟练地掌握了帝王权术的奥秘。他们

  • 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初夜 竟靠这种手段迷住李世民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武则天,李世民,唐朝

    我们都知道武则天是一代女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她也有着一定的胆量与机智才能达到女皇的境界。武则天的聪慧,让她在后宫中脱颖而出,勾住了李世民的心。她是用了什么样的手段才得了如此厚爱呢?15岁就入宫的武则天并没有赢得李世民的关注。有一次打听到,皇上近日要宠幸徐惠,于是千方百计讨好徐惠。与徐惠熟悉后,武则

  • 血腥的明君!李世民处死单雄信还疯狂大屠城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世民,单雄信,唐朝

    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有两种野蛮的行为最令人反感,其一杀降,其二屠城!李世民绝对是中国古代明君的典型,但这两件事偏偏他都干过。做就做了,至少要敢作敢当吧,但李世民恰恰又敢做不敢当,把这两件事全推到李渊的身上,让老爹做起了“背锅侠”。一向以仁义著称的李世民为啥也这么疯狂血腥呢?且看【纵横五千年】的编者独

  • 李世民和李隆基:谁治理下的朝代才是真正盛世?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李世民,李隆基,皇帝

    “开元”和“天宝”,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加上其父唐睿宗李旦禅位时的“先天”,他在位44年间,共用了三个年号。整个唐代,年号变换最多最快者,当数他的祖父高宗李治与祖母武后,两口子前后执政50余年,共使用32个年号,其中一年一换者11起,一年两换者5起,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我估计这是武则天的主意,那个

  • 解密:武则天为什么没有为唐太宗李世民生孩子?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武则天,李世民,唐朝

    武则天的入宫,曾引起许多小说家的遐想,在他们的笔下,一个美丽的小姑娘,一入宫就被太宗所“宠幸”,而且得到了“专宠”,是很不易也是很香 艳的。在初入宫的几年,武则天面临着众多的竞争对手,皇帝后宫美女如云,哪个不漂亮能被选进宫?若论才华,至少还有一个比她更高的徐惠。武则天和徐惠是太宗命诏入宫的说法是可信

  • 唐朝真实的唐高宗李治:文治武功不逊于李世民!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皇帝,李治

    唐高宗是掩盖在李世民和武则天光环之下的一个男人:不争气的儿子,懦弱的丈夫。对于高宗,自古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把他放在太宗的光环中考察,即使对他在位期间的政治评价,也会和贞观之治联系起来:“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明了高宗的政绩。那么,究竟是他本身懦弱,还是历史学家把他写

  • 揭秘: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与李渊脱不了干系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玄武门之变,历史

    随着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李渊的思想开始松懈下来,安于享乐,不再对政治事务像以前那么关心了,这直接导致了皇储问题的产生。他作为父亲,想让几个儿子和睦相处,但又在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反复,没有明确的主意,使得兄弟相争不已。在刘武周大举南下,攻陷太原威胁长安的时候,李渊亲自为儿子李世民送行,还许诺得胜回来后立

  • 解密:一代雄主李世民到底共杀掉多少嫡系子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世民,子侄,李承乾,

    “玄武门政变”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虽然已被李世民除掉了,但是他们的十个儿子还在。这对于新皇储李世民而言,这就意味着残存的政治异己势力还在、一种潜在的复仇力量还在!六月四日这一天午后,当秦王府的两队飞骑奉命冲进东宫和齐王府的时候,李唐皇族的这些金枝玉叶立刻发出了恐惧而绝望的哭嚎。那十个年轻和年幼

  •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何要把这个柔弱的女子带上?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世民,唐朝,长孙皇后

    导语:古人经常用“母仪天下”这个词来形容皇后,意思是作为皇后的这个女人,其修养、德行、智慧、才情、气度、仪容,都应该成为普天之下所有女性的典范和表率。而在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好皇后中,长孙氏绝对是有资格称得上“母仪天下”的女人。文德皇后长孙氏(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小字观音婢 ,河南

  • 武士彟:武则天父亲与李世民父亲不为人知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武士彟,李渊

    隋大业七年(611年),杨广征高句丽失败。国内从此开始大乱,地方军阀各自为政,起义烽火不断燃起。武士彟认为这是一个出人头地的绝好机会,就毫不犹豫地参加了隋军,担任鹰扬府队正,这个官职相当于今天的连排长。武士彟的选择和决定绝对正确。他不能继续做商人,也不愿当农民,那么就参军吧,参军是他唯一的选择,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