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慧眼识马周:从杂役到一代宰相

李世民慧眼识马周:从杂役到一代宰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548 更新时间:2024/2/14 5:07:19

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中最强大的一个王朝,在唐朝时期,百姓的生活富裕繁荣,文化的交流也是当时世界上最拔尖的。而造就了这盛世景象的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史上最强帝王唐太宗曾经缔造了史上最强帝国,这与他知人善用有很大的关系。出身贫寒的马周,从一个四处碰壁的打工青年,一步步成长为大唐的宰相,与唐太宗的赏识完全分不开。当然为了感念知遇之恩,马周也亲手烧掉了自己的奏章,要给后人留一个没有过错的唐太宗。

打杂的马周,在唐太宗眼里是难得的天才

网络配图

贞观年间有一位官至宰相的良臣,名叫马周,出身贫寒,父母双亡。但是这个苦命的孩子并没有因此沉沦,反而刻苦读书,把儒家经典熟记于心,揣摩领悟,颇有所得。乡里人看他不能挣钱,嘲笑他,他全然不以为意。好不容易混了个教书匠,却因不合志向,常常喝酒,屡屡受到校长的训斥,后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他在外四处碰壁,备受刺激,于是干脆奔向人才最多的首都长安去了。在长安这个大世界里,像马周这种自命不凡的青年人多的是,根本没人拿他当回事。

可是,他运气来了,在禁卫将军常何家里找到一份差事。常何是个粗人,能带兵,不能读书,见到马周会写文章,另眼相看,留在身边处理那些叫他头疼的文件。找到这份工作,马周应该知足了。可不承想他好运连连,又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要朝廷文武百官都上书直言,分析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给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对于常何来说,写文章比杀他还难受,所以这类事情全都推给了马周去做。马周认为天下平定之后,国家要做的事情就是以文德治国,培育全社会讲诚信忠义的正气,所以他非常留心朝政。这次上书,马周因为有所准备,所以一口气写了二十多条建议。常何看不大懂,但是他觉得奏章写得那么长,肯定够分量,便递上去交差了事。

唐太宗把满朝文武的奏章都仔细阅读了。读到常何的奏章,唐太宗简直惊呆了,难道自己看错人了,这粗人什么时候变成政治高人?还能引经据典,写四六骈文,太神奇了。唐太宗马上派人传唤常何过来,常何纳着闷,大大咧咧地奔了进来。唐太宗一看,常何还是那个常何,那奏章的事是怎么回事儿呢?常何一听皇上就为这丁点事召他,放下心来,满不在乎地回答道:“这东西是我家打杂的马周写的。”什么打杂的,明明是个人才,唐太宗没再跟他解释,而是让他马上去请马周。马周赶忙进宫,一路上遇到几拨人,都是唐太宗派来请他的,常何看不懂了,怎么请个下人要动如此排场,皇上今儿怎么啦?

常何当然不懂了,人才难得,求都求不来,见到可以和他一起治理国家的大腕,唐太宗能不急吗?

网络配图

感念知遇之恩,马周烧奏章为唐太宗留美名

中国自古就有“求贤”的优良传统。春秋时代,齐桓公想富国强兵,请教管子怎样才能网罗天下英才。管子回答道:“对英才要礼敬褒奖,优待而不相欺。怎么个优待法呢?值五的给六,值九的给十,不可斤斤计较。”做领导最忌讳的就是倚仗手中的权力傲慢待人,对人才像对商品一样锱铢必较,值一块的非得讲成九毛九不可。真正的人才最需要的是得到尊重,从人格到智慧,而待遇往往是尊重与否的表现。英才和凡人的区别,在于凡人没有很大的抱负,拿一份工资做一份工作;而英才常常心高气傲,不容易驾驭。管子深深懂得这一点,所以劝齐桓公出手要大方,从优养士,让他感到温暖,人格上尊重,事业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怀,则天下英才无不向往而来,精忠报国。

所以用人不要多,而要精。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唐太宗是吝啬到家,又大方出奇。怎么个吝啬法呢?他刚登基,让房玄龄组建朝廷,特地吩咐“官不必备,惟其人”。也就是官不必多,不求齐备,核心是要得其人而用之。就这个原则,唐太宗从《诗经》《尚书》一直引用到孔子,乃至《史记》,叮嘱再三,甚至说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狐狸腋下的白毛最为珍贵,比千张羊皮都贵。房玄龄深知唐太宗的心思,他组建的朝廷宁缺毋滥,减到不能再减,总共只有643人。

怎么个大方呢?就说马周,一个禁卫将军家里的帮手,唐太宗隆重接见,迎接的使者相望于道。一席深谈,如获至宝,马上提拔,让马周到宰相府上班。一个没有科考出身的贫寒子弟,一下子提拔到宰相府当差,够大方、够有气魄吧?

经过在宰相府三年的历练,唐太宗任命马周为监察官,委以重任。马周还有点“不识时务”,被提拔后,他不仅没有感恩戴德,反而先监察起唐太宗来,上表批评道:

1.太上皇住在城外,宫室狭小,太子却住在城内中央之地,不足以示天下以大孝。

2.分封宗室,宠爱皇子,要是子孙不肖,怎么办?应该磨炼他们。

3.陛下提拔戏子、马夫当官,违背了用人的原则。琴弹得好,马喂得壮,可以给他们赏钱,却不能赏官。

网络配图

一口气数落了五大条,唐太宗没生气,反而觉得马周讲得对,不久再提拔他。马周一路升官,一路上表直陈,指出朝政弊端。哪怕到了大家都认为歌舞升平的贞观十一年,马周再次上表,问唐太宗:为什么刚建立唐朝的时候,大家吃不饱,粮价很高,可百姓没有怨言;现在年年丰收,物价低廉,大家吃饱了,却有很多意见,认为陛下不关心他们?这是因为我们建了许多和民生无关的工程,收了很多税。国家兴亡,不在于积蓄多少,而在于百姓苦乐。如果老百姓负担沉重,朝廷还兴役不断,一旦有内忧外患,就会发生不测的变故。

这是盛世的警钟啊!唐太宗再次把马周的批评当作天籁之音,让他负起更重要的职务,一提再提,马周就成为宰相了。唐太宗对人说道:“我和马周,一时半会儿不见,就想念他。”这对君臣一路相伴,可惜后来马周患了“消渴症”,也就是糖尿病,加上不惜身体日夜操劳,才四十八岁就倒下了。病重时,马周把他写的奏章找出来,亲手烧掉,说道:“管子、晏子留下文字,显出君主的过失,我不做这种事情。”马周把所有的功劳都归于唐太宗。要不是唐太宗留下马周的表文,我们哪能知道他们君臣之间的高风亮节?真真正正的“士为知己者死”。

人们可能会说马周有命数,生逢明君。如果把所有看似偶然的事情都用命来解释,那马周显然命好。可是,仔细想想,一个人的命说到底还是要靠自己去创造。唐太宗是不世出的英雄,统率百万雄师,阅人无数,如果马周不是有过人的真本事,能被看上吗?君臣相知相得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作为唐太宗,如果不是为国家殚精竭虑、励精图治,就不会当真去批阅所有的奏章,也就发现不了马周这位难得的人才。他们两个人走到一块,所谓的命数说穿了就是一片公心情怀所致。

标签: 李世民

更多文章

  • 盛唐开国之君唐太宗李世民死的时候多少岁?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太宗李世民

    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盛唐开国之君唐太宗李世民仅仅活了50岁,享国23年,介绍李世民的文章比较通用的说法是因患痢疾而死,不过也有史家经考证,认为李世民的真正死因乃是服食丹药所致,太宗“服胡僧药,遂致暴疾不救”,此说也有一些间接的史料为证,何况唐承魏晋之风,服食丹药很流行,诸多唐帝均有此好。李世民服丹当

  • 此女曾嫁六任皇帝,33岁的李世民贪恋48岁她的美色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萧皇后

    萧美娘是隋朝皇帝隋炀帝的皇后,是南朝梁明帝的女儿,从小就聪慧过人,天生的美人坯子,隋文帝即位后,想从南朝的公主中选一位给杨广当王妃,后来南朝把年仅9岁萧美娘嫁给了杨广,也拉开了萧美娘传奇的序幕。网络配图杨广登基后,萧美娘便册封为了皇后,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隋炀帝虽然荒淫无道,但是对萧美娘还是非常的喜

  •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荒淫生活:连弟妹都不放过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始终是皇帝中的楷模,重用贤才,广施仁政,尤为著名的是善于纳谏――这种“从谏如流”的品质,现代高官都不容易具备,何况“家天下”的封建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已成为千秋功业的代名词。李世民,在史册里就是光辉灿烂的“正面形象”。“贞观之治”的强大、繁盛,有口皆碑,有目共睹;可惜,但凡血

  • 李世民为何是高素质流氓:杀兄弟竟还得美名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世民

    历史上,干掉正统太子大哥而做了皇位“合法继承人”的那些次子幼子们,属于“后太子”一列,他们几乎拥有一个共性,即大都是关键时刻敢犯浑者。这是一种典型的流氓性格。为什么这些历史上的“后太子”都具有流氓性格?而具备这种性格的人往往都成功地升为“后太子”呢?就几个熟悉的例子品析有助说清。网络配图扶苏是胡亥的

  •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弑弟都为了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史书上说,李世民之所以来砍窦建德,是因为古罗马人王世充惹的祸。说是王世充在被少林寺十三棍僧逮到之前,曾向窦建德

  • 为何说李世民“聪明一世 懵懂一时”?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世民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李世民:“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毛泽东评说李世民是“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这是在读欧阳修等所著的《新唐书·李恪传》时写的批语。这句批语指出了唐太宗李世民在立皇储问题上的失误。网络配图李治、李恪都是李世民的儿子,他们的优缺点、长短

  • 解密:李世民与康熙皇帝为何要公开贬低长城?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康熙

    长城就像一条游龙,横亘东西万余里,雄踞于中国北方广阔草原与千万亩耕田之间。虽然它早已化作历史的陈迹,却一直都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象征,长城作为军事防御设施,被历代帝王沿用长达两千余年,可是到了清朝康熙年间,长城却被废弃了。这是为什么呢,网络配图皇帝为何不需要长城了?不过觉得长城用处不大的并非只有康熙

  • 千古名君唐太宗李世民不为人知的酒色晚年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太宗

    公元636年,也就是贞观十年六月,年仅36岁的长孙皇后病逝,李世民身边少了一位“贤内助”,从此他愈发表现出贪恋酒色的本性。他经常命人四处搜罗美人,以充内庭。网络配图为满足欲望,李世民连弟媳妇都不放过,弟弟齐王李元吉死后,弟媳妇杨氏迅速成为李世民的枕边人。庐江王被杀后,他的爱姬也被迫钻进了皇帝的被窝儿

  • 李世民偏爱的三类女人为何没有武则天?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世民,武则天

    武则天从13岁进宫当才人,到25岁也就是李世民逝世的时候,还是个才人。这足以说明,李世民并不重用她。那唐太宗喜欢什么样的女人呢?有一个女人是唐太宗终身爱慕的,她就是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是唐太宗一生最敬重的女人。她从小知书达理,十三岁时嫁给了秦王李世民。网络配图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常常想和她探讨国家大事,

  • 李世民一生的败笔:三征高句丽 为何屡败屡战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世民

    在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征战中,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未能使高句丽臣服,甚至在其临死之前,还在计划如何征服高句丽。史学界很多人认为,李世民出征高句丽是其人生中的一大败笔,有穷兵黩武之嫌,犯了与隋炀帝同样的错误。网络配图实际上,高句丽不同于突厥、吐谷浑、高昌、焉耆、薛延陀等国,虽然表面上向唐朝称臣,但一直对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