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的千年阴谋::教科书上的《兰亭序》是错的!

李世民的千年阴谋::教科书上的《兰亭序》是错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658 更新时间:2024/2/3 15:14:44

《兰亭序》是一件无人不晓的书法国宝,但缠绕着《兰亭序》的两大历史之谜,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谜题之一是:真迹到底藏在哪里?

谜题之二是:《兰亭序》原文到底是什么?

听我细细道来。

《兰亭序》真迹藏在哪里?

很多没有书法常识的人都以为《兰亭序》是有真迹的,其实不然,《兰亭序》只有摹本,没有真本,是一个“听说过,没见过”的东西。

但历朝历代的书法家都对《兰亭序》顶礼膜拜,很多文人敢对《红楼梦》提出异议,说这里写得啰嗦、那里写得矫情,但没有一个书法家敢对《兰亭序》说一个“不”字。

《兰亭序》就是一个神迹,一个“完美”的代名词,如果你敢说《兰亭序》里哪个字写得不好,你就是书法界的棒槌。

网络配图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以我粗浅的理解,正是因为找不到真迹,它才化身为“完美”的代名词,因为它不属于人世间,所以怎么赞誉都不为过。那么,问题来了,真迹到底藏在哪里?

故事的最初发生在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这一天东晋最牛的书法家羲之在兰亭开了一个Party,邀请了很多当世大V。

大家都喝得很嗨,于是开始玩赋诗罚酒的游戏。喝得差不多了,王羲之拿起鼠须笔,当场挥就了一篇《兰亭序》。

神迹就此诞生,王羲之本人都被自己的完美表现吓了一跳。他回家后多次重写《兰亭序》,却再也写不出那种效果了,此乃天意,而非人力。

但奇怪的是,这么牛的一篇书法作品诞生后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现存的晋代史书中对《兰亭序》都没做什么记载。

那么王羲之和他的《兰亭序》为什么在后世能大放异彩呢?其实很简单,明星是怎么来的?一要有造星机构;二要有粉丝支持。

200多年后,唐太宗李世民来了!他掌握着一个庞大的唐帝国,举国造星,他本人就是王羲之的头号大粉丝,又把皇室上下全培养成王羲之粉丝。

你要敢不粉王羲之,皇帝就把你拉黑,你以后在宫里还怎么混?李世民还号召全国人民学习王羲之书法,把王羲之推为“书圣”,把《兰亭序》推为“千古一帖”,亲自修改《晋书》中关于王羲之的部分。

做个粉丝真不容易,称得上鞠躬尽瘁了!经太宗李世民的一番折腾,王羲之和《兰亭序》被定在了神坛上,再也没能下来。

做一个粉丝又是痛苦的。

网络配图

李世民搜罗了几乎所有的王羲之书法,唯独缺了偶像最牛的那一篇《兰亭序》。日日思君不见君,一口老血在胸间,皇帝熬不住了,不顾自己的至尊身份,动起了巧取豪夺的歪心思。

李世民放出了大批间谍明察暗访,其力度应该不亚于奥巴马寻找本拉登,终于给他查访到了——《兰亭序》真迹在一个叫做辩才的和尚那里。

辩才是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徒弟,智永圆寂就把《兰亭序》托付给了辩才。

李世民召见辩才,让他把《兰亭序》交出来。辩才抵赖说没有。李世民放辩才回去,随后就给他安插了一个名叫萧翼的间谍。萧翼打扮成普通书生的模样,去了辩才的庙里,跟辩才花前月下,你侬我侬,情投意合,聊得无比投机,被辩才引为平生知己。

最终萧翼套出了辩才的秘密,窃取了《兰亭序》真迹,献给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欣喜若狂,大摆宴席招待萧翼及群臣。坐到了皇帝的位置还不是人生赢家,得到了《兰亭序》才是人生赢家!

唐太宗李世民遗诏中要求将《兰亭序》枕在脑袋下面,要永远拥有这件挚爱的宝贝。所以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兰亭序》真迹埋在昭陵(唐太宗陵墓,位于今咸阳市)。

如果真是这样,那故事就完结了。但五代时期的一个盗墓狂人又把事情搞复杂了。

这个盗墓狂人名叫温韬,是五代时期的梁国人,他在长安做了七年行政官,把周边的皇陵都挖了个遍,破坏了很多文物,被后人定性为一级历史罪人。

网络配图

温韬也没放过唐太宗的昭陵,还煞有介事地写了一份出土宝物名单,名单里没有《兰亭序》。后人猜测温韬是个文盲,不认识《兰亭序》,极有可能不经意间就把《兰亭序》当废纸给撕了。这仅仅是猜测,并且有黑温韬的嫌疑,但《兰亭序》真迹藏在哪里却因此成了一个谜。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兰亭序》藏在乾陵(武则天陵墓),因为乾陵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还没被盗过的陵墓,而且武则天将《兰亭序》作为陪葬品的传说也由来已久。

现在已经没有唐太宗号召全国人民练习《兰亭序》书法了,但我们的教科书还在号召全国的孩子们朗读和背诵《兰亭序》全文。

但教科书上的那篇《兰亭序》是错的!

《兰亭序》首次出现在史料上是南朝刘孝标所注的《世说新语》,当时的名字还不叫《兰亭序》,而叫《临河序》,全文只有153字。到了唐朝,才改称为《兰亭序》,文章的后半部分完全变了另一篇文字,全文共324字,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教科书版本。

那我们的教科书版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正是唐太宗李世民亲手搞的。

李世民为我们建设了一个伟大的唐朝,给了我们最辉煌的民族记忆,还为我国的教科书事业贡献了一篇美文,实在是辛苦他老人家了。

前文中李世民的种种粉丝行径看起来如疯似癫,你看着肯定觉得哪里不对劲,如果他真是这个水平,还怎么当一位千古明君呢?是的,这一切都是帝王心术,是意识形态控制,控制了天下文人手中的笔、笔下的文,何愁统治基础不牢固?

网络配图

所以我们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教科书版《兰亭序》并不是王羲之的作品,确切地说,只有上半部分是王羲之所写,下半部分是唐太宗李世民拼上去的,因为加上的这一段文字对他的皇权统治有利。

更多文章

  • 大唐定鼎一战:李世民消灭窦建德三十万大军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太宗

    武德三年七月,唐军在李世民的率领下,出关进攻王世充。才三个月的时间,洛阳周围郡县全部落入李世民手中,洛阳成了一座孤城。在隋末各家反王里,手下将领最热衷于投降的就是王世充了,其实,在唐大举进攻之前,王的部下就已经有不少降了唐。七月,张公瑾降;八月,邓州降;九月,田瓒以所部25州降(25州啊!),时德睿

  • 李世民与康熙两位皇帝为何要公开贬低长城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康熙

    长城就像一条游龙,横亘东西万余里,雄踞于中国北方广阔草原与千万亩耕田之间。虽然它早已化作历史的陈迹,却一直都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象征,长城作为军事防御设施,被历代帝王沿用长达两千余年,可是到了清朝康熙年间,长城却被废弃了。这是为什么呢,网络配图皇帝为何不需要长城了?不过觉得长城用处不大的并非只有康熙

  • 贞观之治真相:李世民坐享隋朝积累可吃100年的粮食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贞观之治真相

    “贞观之治”,是令中国人永世怀想的一个伟大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民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皇帝温良慈善,百官恪尽职守,米缸里装的是吃不完的小米,田地里生长着绿油油的蔬菜……总之,这样一个近乎于传说中的美好时代,是由唐太宗李世民一手创造出来的,所以他在中国皇帝排行榜上,理直气壮地占据了首位。但这一切,却只

  • 李世民平生第一件大事 竟然是救隋炀帝?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世民

    古代正史,以事记人。然则,人生几十年,便是个皇帝,能被记在当朝史书上的,也就几页而已。因而,写的,必然都是大事。李世民的,自然也是如此。网络配图旧、新唐书在记其出生前的异象之后,接着所写的,便是十六岁时发生的一件能体现才英明神武的大事了。啥事?大业十一年八月,杨广北巡塞外。哪知突厥始毕可汗率十万兵士

  • 唐太宗李世民:怎可要求我守法而使我失信于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太宗

    当时朝廷许多官员假冒资历门荫。太宗令这些人自首,否则即处死。没过几天有假冒者被发觉,太宗要杀掉他们。戴胄上奏道:“根据法律只应当判处流放。”太宗大怒:“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被誉为一代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其嘉言懿行在史书中多有记载。近日读司马光《资治通鉴》,发现其23年“贞观之治”的过程中,竟有很多

  • 揭秘;李世民不杀武则天的幕后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太宗

    众所周知,李世民父子和武则天之间的关系让人迷惑。武则天的强大是众所周知的,那么李世民为啥不杀了武则天呢?李世民为啥不爱武则天呢?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吧。贞观年间,李世民得到一本秘谶,也就是一本预言书,里面对唐朝的未来作了这样的推测:“唐三代后,有女武代王!”说的是唐朝三代之后,皇帝羸弱,有武姓

  • 唐太宗李世民亲手制造的“四大冤假错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统治时期,一直都要求实行“慎刑宽法”,避免出现冤假错案。然而,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李世民就曾经亲手制造出了4大冤假错案!让一些有功之臣蒙受不白之冤,不少贤能之士遭受无妄之灾。盛彦师是一员武将,他剿灭李密、平定王世充,是难得的军事奇才,但如果让他当劝降的说客,那他可就是门外汉了

  • 秦琼为何不追随李世民参加玄武门兵变?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琼

    导读:朝代更替是必不可免的事情,有些是因为命数已尽,有些则是因为造反。其实造反是件苦差事,很少有人愿意去做。但是总有一些谗言迫使人们不得不反,玄武门兵变也许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玄武门的谜团仔细阅读唐代的历史,在《新唐书》中对于玄武门事变的描述似乎被作者有意识的支离,我们很难从哪一个人的传记,或帝王本

  • 唐太宗李世民如何处置受贿叔叔?以道德教化胜于杀伐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六年(632年),右卫将军陈万福从陕西九成宫去京城长安,一路上大摇大摆,好不威风,途经某处驿站时,还把政府招待所的数石麦麸子拿走了。堂堂一位朝廷命官,吃的是皇粮,享的是厚禄,用度宽裕不愁,怎么还要向区区几石麦麸子伸手?想必是平时索拿卡要惯了,这回也习惯性地顺手牵羊占点便宜。网络配图不料这“麦麸门

  • 突厥与大唐兴衰: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太宗

    在唐朝时期,曾有一个凶悍的民族突厥,给我的北方边境的安定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甚至是突厥可汗去世,大唐王朝都要举国哀悼,让人唏嘘不已!究其原因,大唐是突厥臣子,必须向突厥纳贡,这一纳贡就是12年。突厥是我国北方境内一个古老而又显赫的民族。早在南北朝时期,突厥族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建立了人数多达数十万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