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相姚崇三起三落:受武则天信任又促武则天下台

唐相姚崇三起三落:受武则天信任又促武则天下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972 更新时间:2024/2/12 12:50:02

导读:唐代有一位宰相叫姚崇,他历经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个皇帝,在其中三朝当过宰相,可谓权倾一时。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他当宰相时,三次被免,又三次复职,经历传奇。他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为何能“三起三落”?

河南省姚姓姚崇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对姚崇颇有研究,著有《大唐贤相姚崇》、《姚崇研究辑存》等书。3月27日,河南商报记者在三门峡见到了姚学谋,说起姚崇,姚学谋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姚崇是吴兴姚氏的第二十一世孙,他出生在陕州(今三门峡陕县)一个武将之家。姚崇本来就是将门出身,加上经常认真研究军事知识,精明强干,过目不忘。每逢领导问起,无论是何处的边防要务,他都能一清二楚地娓娓道来,被同事们称为“活地图”。面对契丹造反,武则天虽多次调动大军讨伐,但均以失败告终。契丹人攻破幽州(今北京市西南)后,各地告急的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向朝廷。姚崇所在的兵部,是战时信息中心,姚崇则善于处理复杂事务。武则天历来爱惜人才,破格提拔他为夏官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副部长。在姚崇的帮助下,朝廷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在与契丹决战时九战九胜,使持续一年多的叛乱得以平定。

如果说,帮助朝廷打败契丹让武则天认识了姚崇,胆大的姚崇“百口保百官”,则取得了武则天的信任。姚学谋讲道,武则天在走向皇位过程中,实施酷吏政治。随着政权的稳定,武则天打算安抚人心。武则天召见朝臣,询问“以前被杀的人有没有被冤枉的”。对于这一敏感话题,朝臣们一言不发。姚崇观察到了武则天失望的表情,以全家百十口人的性命,担保朝廷官员中没有谋反之人:“以后您再收到告发状,请收存起来,不必追究。如若以后确有证据,谋反是实,臣请承担知而不告之罪”。姚崇一席话,说得群臣又兴奋又为他担忧。但武则天听后不但没有动怒,反而奖了姚崇。在姚崇努力下,武则天下决心废除酷吏政治。不久,因被诬陷而被贬的狄仁杰魏元忠等一批大臣重返朝堂。通过这件事,武则天更加信任姚崇,过了一年,在狄仁杰的建议下,武则天将姚崇列入宰相行列。

三起三落

做宰相被贬三次,又都得以复职

第一次被贬,《资治通鉴》中有记载。长安四年,武则天患病卧床不起,她的身边一刻也离不开张易之张昌宗两个男宠。一次,术士告诉张昌宗“有天子之相”,但须让人到偏远的定州建造寺庙才行。于是,“二张”让10名高僧去定州造寺庙。此举遭到身为宰相的姚崇的果断反对,“二张”便在武则天那里吹“枕边风”,诽谤姚崇。武则天经不起“二张”的软磨硬泡,只好撤了姚崇的宰相职务,改到偏远地方任职。

《新唐书·姚崇传》记载,第二次,81岁的武则天久卧病榻,“二张”把持朝政,有恃无恐,大臣们想方设法要除掉“二张”。此时,姚崇回朝复职,参与了政变。政变成功后,大臣们都为大唐复国而高兴,姚崇却在见到年老的武则天时哭了。这传到唐中宗的耳中,唐中宗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贬为亳州刺史。唐睿宗时,姚崇又被任命为宰相。正当大臣们想改革弊政时,唐睿宗之妹太平公主反对改革,并企图废掉支持改革的太子李隆基。姚崇再次挺身而出,却被加上离间皇室关系的罪名,又一次被贬出京城。在姚学谋看来,虽然姚崇三次被贬,但后来又都得以复职,由此可见姚崇在朝廷中的地位。

当宰相前给皇帝提10个条件公元713年(开元元年),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太平公主的党羽被消灭。李隆基即招姚崇回京,拜姚崇为宰相。面对皇帝的邀请,姚崇没有轻易答应,而是给皇帝提了10个条件。集中来说,主要是“精简刑法,行仁恕之政;疏远佞臣,不听诬陷之词;限制女宠,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减轻苛税,以利民生;待臣以礼,不得任意屠戮无辜”等。听了姚崇的10个条件,皇帝很爽快地全盘采纳,并全力支持姚崇逐条落实。这次,姚崇任宰相三年,实行了选贤任能、奖励清廉、惩治贪官、爱护百姓的清明政治,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姚学谋告诉记者,狄仁杰与姚崇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同朝为官,狄仁杰年长姚崇21岁,算是姚崇的老前辈,也是姚崇的伯乐。正是因为狄仁杰的力荐,姚崇才第一次当上了宰相。“其实,姚崇与狄仁杰的经历很相似。”姚学谋说,两人都是胸怀大志,虽公道正派,机智过人,为执政者赏识,但仕途坎坷,都曾多次被贬,经历了几上几下。狄仁杰两次被贬,姚崇则有三次被贬的经历。

受武则天信任,促武则天下台

中国武则天研究会会长王双怀曾撰文指出,姚崇历经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三次担任宰相。前后累计共当过十几年宰相,其中大部分时间在武则天时期。王双怀说,姚崇是武则天选拔的人才,并被委以重任,这说明她很信任姚崇。因此,姚崇也多次受到武则天的表彰。虽然武则天对姚崇信任有加,但姚崇举荐张柬之,却导致了武则天的下台,这是姚崇没想到的。

标签: 唐朝宰相姚崇武则天

更多文章

  • 姚崇简介 唐朝唐玄宗等三朝著名宰相姚崇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姚崇,唐朝,名相

    姚崇(公元650年-公元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河南三门峡陕县人。父姚懿,曾任硖石县令,祖籍江苏吴兴,因先辈世代在陕州为官,遂定居陕州硖石(今属河南三门峡陕县硖石乡)。崇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

  • 揭秘:张柬之和狄仁杰在历史上各扮演了什么角色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张柬之,狄仁杰,历史

    导读: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隋唐武周时的著名宰相。狄仁杰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以身护法。狄氏任大理丞,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狄氏有知人之明,先后举荐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干练的官员,皆为唐朝中兴之臣,朝中政风为之一变。有人对他说

  • 张柬之简介 唐朝武周时期秋官侍郎张柬之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张柬之,唐朝,唐朝宰相

    张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将,汉族,唐朝襄州襄阳人。张柬之中进士后任清源丞。689年以贤良征试,擢为监察御史。后出任合州、蜀州刺史、荆州长史等职。狄仁杰向武则天推举之,武则天将其提升为洛州司马。不数日,狄仁杰再荐之,称其“可为宰相,非司马也。”遂得以升为秋官侍郎,过了一段时间有得姚崇推荐,于

  • 唐朝宰相张柬之简介 历史上的张柬之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张柬之,唐朝,唐朝历史

    张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将,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曾与崔玄暐、桓彦范、敬晖等发动神龙革命,迫武则天禅让予唐中宗,唐朝因而复辟。后得罪韦皇后、武三思,因而被贬至死。张柬之中进士后,任清源县丞。永昌元年(689年)以贤良征试,擢为监察御史。后出任合州、蜀州刺史、荆州长史等职。狄仁杰向武则天推举,

  • 《上李邕》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赏析呢?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李白

    上李邕 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译文】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

  • 唐朝大臣李邕有多狂傲?李白还为他写了一首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邕,清朝

    很多人都不了解李邕,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这个唐朝大臣叫做李邕,李邕这人不仅仅是一位唐朝的官员,还是一位有不小名气的书法家呢!他历经武则天时代,又辗转到了唐玄宗时期,可以说,这是一位经历很丰富的历史见证者。对于李邕来说,他的仕途远是不顺遂的,他虽然是一位历经多位帝王的大臣,到了唐玄宗

  • 李邕和杜甫关系:英雄惜英雄般的忘年之交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邕和杜甫关系

    李邕(yong,第四声),出生于公元675年,死于公元747年。字太和,祖籍光陵江都人,别名李北海或者李括州。可以说,李邕生活在一个最精彩的年岁中,因为,在唐王朝这一有着“流金岁月”之称的时代中,李邕因为其自身的书法魅力,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精彩。但是为什么会说,李邕是“心存善意,贪得无厌”呢?李邕雕

  • 柳公权简介 解析柳公权练字有什么秘诀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柳公权

    柳公权是唐代人,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在书法界享有很高的声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等是柳公权的经典代表作。柳公权画像柳公权出生于公元778年,卒于公元865年,共享年88岁,是陕西铜川人。柳公权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柳子温曾经担任刺史一职,哥哥柳公绰是唐

  • 柳公权:历事七帝 八十岁仍不肯退休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柳公权,唐懿宗

    从汉代开始,官员的退休年龄基本固定在七十岁。当然,这只是一个基数,上下会有浮动,疾病缠身的可以提前告老还乡,身体硬朗的也可以申请多干几年。唐代时,依然遵循七十岁退休的旧制,但是老人为官的现象比较突出。翻阅唐史,年过七旬仍在效力的官员大有人在,如虞世南干到八十一岁,令狐德棻干到八十岁,苏良嗣干到八十五

  • 柳公权简介 唐代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柳公权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柳公权,唐朝,唐朝书法家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唐代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