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崔浩与国史之狱:南北朝军事谋略家崔浩怎么死的

崔浩与国史之狱:南北朝军事谋略家崔浩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669 更新时间:2024/1/20 8:19:29

崔浩(?~450),北魏清河郡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人,出生当世第一流士族-清河崔氏。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

能体现他军事才能的事件不少,比如说刘裕北伐后秦,向魏假道,崔浩献“隔岸观火”之计。北魏不用,结果3万骑兵被刘裕“却月阵”击溃。等到刘裕兵进关中,崔浩判断出了刘裕北伐的战略意图,和桓温一样,只是邀名图晋,不会久留关中,关中最终还是会为北魏所获,北魏可暂避刘裕锋芒。结果完全正确。

崔浩制定了先灭夏、后征柔然的军事策略,扫清了北魏同意北方两大腹心之患。

除了以上事件中以外,崔浩在平息薛永宗,盖吴暴乱,征讨吐没骨部落,吐谷浑以及南征刘宋等战争中屡献奇谋,屡建奇功。

出身北方汉人士族的他,深得北魏皇帝重视与信任。

拓跋焘曾对崔浩说:'你才智渊博,历事我的祖父与我父亲,尽忠三世,因此我对你特别看重。希望你凡有所思,直言相告,助我治世。我有时脾气不好,也许不能采纳你的建议,但过后静思,却总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他还曾指着崔浩,对新归降的高车酋长们说:'你们别看此人纤弱不堪,手无缚鸡之力,但他胸中所怀,却远远胜过甲兵。但我征战前犹豫不决之时,都是他使我下定决心,而且总是大获全胜。这都是他的功劳!"他曾召集众尚书,下令道:"日后凡属军国大计,你们不能决定的,都应先征询崔浩的意见,然后再可实施'。"

拓跋焘对崔浩不仅是信任,而且很亲近。他有时到崔浩家中向他请教,崔浩接待皇帝仓促之间,来不及制作精美的食品,就搬出家常菜肴,拓跋焘总是高高兴兴拿起来就吃。崔浩进宫见驾,地点也不限于朝堂,可以出入卧室。真的是从来没有过的君臣相得。

只是,美好的表象背后透露出来的真相总是让人心惊,一场“国史之狱”就如镜子一般照出拓跋氏与崔氏之间相互信任的原形。

风起于飘萍之末。

拓跋焘曾下令关闭长安沙门,焚烧寺院,捣毁佛像,史称"三武之祸"。寇谦之以杀僧过多,曾苦求崔浩,阻止灭佛行动,崔浩不但没有听从,反而极力劝告拓跋焘要加大打击佛教的力度。崔浩掌权后,"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表弟卢玄劝阻他,但他不听,得罪了众多的鲜卑贵族。其实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他本身的缺陷,太过相信皇帝对他的宠爱,却忽略了“三人成虎”的危害。

崔浩之弟崔恬嫁女儿给王慧龙,王氏是太原大族,世代遗传齄鼻,在江东被称为"齄王"。崔浩见王慧龙时,一看到他的齄鼻,就说:"的确是王家男儿,真是贵种!"又多次对朝中的鲜卑诸公称赞他长得俊美。司徒长孙嵩听了大不高兴,就向太武帝告状,说王慧龙是从南方归降的,崔浩叹服南人,是"有讪鄙国化之意"。

拓跋焘大怒,把崔浩传来训斥,崔浩脱帽叩头,自责了一番才得到宽恕。其实在此期间,我们已经隐约看到了崔浩的悲剧,但是他自己感觉不到,太子拓跋晃监国时,崔浩自恃才略及拓跋焘所宠任,专制朝权。一次曾推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人士数十人,皆起家为郡守。拓跋晃不同意,崔浩固执己见,最终把他推荐的人派出去任职。与太子之间的不合,注定会成为一场悲剧,而悲剧的主人公绝不是太子,而是他自己!

当然给崔浩带来杀身之祸的直接原因,是《国史》事件。

公元439年(太延五年)十二月,拓跋焘命崔浩以司徒监秘书事,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事,续修国史。拓跋焘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崔浩他们按照这个要求,把北魏上代的所有事情如实写下,包括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本来这些都是给皇族内部的人看看的,毕竟发家史是有些血腥的,但是崔浩不这样认为,既然皇帝爷已经把这个权力给他,他自然可以处理,于是让人把它刻在石碑上,放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来行人议论。鲜卑贵族看到后,无不愤怒,先后到拓跋焘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拓跋焘命令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审查罪状。拓跋焘亲自审讯他时,他惶惑不能应对。到这个时候他才真正明白,皇帝的话能信吗?他说的照实写,是官话,没想到崔浩这个书生相信了,而事实上,不止这一场修史,更多的是北人对阵南人的战争。当然这场战争注定了南人的失败,与狼共舞,很危险。

公元450年7月5日,太武帝诛杀崔浩。在送往城南行刑时,"卫士数十人溲(撒尿)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同时,秘书郎吏以下也都被杀,而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史称"国史之狱"。

北方士族在"国史之狱"遭到了沉重打击。

令人奇怪的是,崔浩的口才是相当了得的,但是在这次游行前,他却什么话都没说,他只能嗷嗷叫,相信稍有判断的朋友会明白,不是他不想说,而是他不能说,因为他早就被割掉了舌头!一个没有舌头的辩士,拿什么去做武器?

崔浩的死非常可惜,他本是军事谋略家,没能将他的军事思想等等发扬光大,最终却惨死在异族的屠刀之下,或者说还连带着北方所有一流士族,全部陪葬,从此一蹶不振,而这,正是历史前进付出的代价。

标签: 崔浩北魏

更多文章

  • 北魏第一军事谋略家崔浩简介 崔浩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崔浩,北魏

    崔浩(?-450年),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省武城县)人。 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崔浩出身于清河崔氏,是崔玄伯的长子,母亲卢氏是卢谌的孙女。和范阳高门卢玄是表兄弟。连姻皆士族。 《魏

  • 北魏崔浩简介 北魏历史上的重臣崔浩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北魏皇帝,北魏皇帝列表

    崔浩(?-450年),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省武城县)人。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崔浩出身于清河崔氏,是崔玄伯的长子,母亲卢氏是卢谌的孙女。和范阳高门卢玄是表兄弟。连姻皆士族。《魏书·

  • 崔宏简介 ,晋十六国时期关东名门士族崔宏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崔宏,晋朝,关东名门

    崔宏(?~418年),字玄伯,晋十六国时期,清河人。出身关东名门士族。少号冀州神童。初仕前秦苻坚,坚亡,为翟钊及晋叛将张愿所留。继仕后燕慕容垂,任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北魏道武帝访得之,任黄门侍郎,与张衮执掌机要,草创典章。398,议改国号为魏,为道武帝采纳。迁吏部尚书,总裁律令、朝仪、官制。

  • 崔鸿简介 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史学家崔鸿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崔鸿,南北朝,北魏史学家

    崔鸿(478—525),字彦鸾,齐州清河(今山东临清市东)人,北魏著名史学家。祖上曾徙居青州之时水(今山东淄博市临淄一带)、东清河鄃(今山东夏津县)和南平原贝丘(今山东平原县恩城)。崔灵延之孙,崔敬友之子,鸿出身于书香世家。鸿“少好读书,博综经史”(《北史》本传,下引同)仕魏,历官尚书兵部郎中,司徒

  • 《梁书》邓元起传记载的是什么样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梁书,姚思廉

    梁是一个神秘的朝代,曾经短暂的存在过,这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由萧衍代齐称帝,《梁书》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是《梁书》中的邓元起传白话文版本。邓元起字仲居,南郡当阳人。年少时有胆有识,

  • 邓元起简介,南朝齐武宁太守邓元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邓元起

    邓元起(458—505),字仲居,南郡当阳人也。少有胆干,膂力过人。性任侠,好赈施,乡里年少多附之。起家州辟议曹从事史,转奉朝请。雍州刺史萧缅板为槐里令。迁弘农太守、平西军事。时西阳马荣率众缘江寇抄,商旅断绝,刺史萧遥欣使元起率众讨平之。迁武宁太守。永元末,魏军逼义阳,元起自郡援焉。蛮帅田孔明附于魏

  • 丁令光是小妾被正室欺凌不生儿子后竟成一宫之主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丁令光,南北朝,萧衍

    有一天,萧衍来到镇樊城,他登楼观望,发现海水之滨五彩如龙,下有一女正在漂絮,心下微诧,打听这个美女是谁?原来,她叫丁令光。萧衍为什么会这么迷信呢?他当时正为子嗣发愁,正室生了三个女儿,始终没生下儿子,他的大业将来总得找人继承。因为他跟正室感情尚好,在她面前也不能流露出一丝半点不快,只得哑忍,出来旅游

  • 梁简文帝萧纲的母亲是谁 萧纲母亲丁令光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萧纲,南北朝,皇帝

    梁简文帝萧纲(503年―551年),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母贵嫔丁令光,南北朝时期梁朝皇帝、文学家。由于长兄萧统早死,萧纲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年)为侯景所害。萧纲

  • 窦威简介:唐朝宰相、外戚,隋朝太傅窦炽之子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窦威,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窦威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窦威

  • 李渊与原配夫人窦氏是如何定亲的?窦毅是如何挑女婿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渊,唐朝

    李渊,即唐高祖,字叔德,唐朝开国皇帝(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在位),初唐政治家、军事统帅,唐太祖李虎之孙,唐世祖李昞之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581年,二月,随着杨坚篡位登基,从自己外孙子手里抢过了皇位。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王朝,正式登上了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