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宰相韩瑗:博览群书直言不讳而遭陷害

唐朝宰相韩瑗:博览群书直言不讳而遭陷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989 更新时间:2024/1/15 19:30:21

韩瑗简介中提到,韩瑗606年出生于南朝,是南朝刑部尚书韩仲良的儿子。他年轻的时候德行非常出众,博览群书,并且对政治历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贞观年间,他被调派为兵部侍郎。

652年,他因出色的表现被升为黄门侍郎。第二年,他得到了唐高宗的赏识,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的三品官员,并让他监督修改国史。他在自己的职位上表现出色,又被追加为银青光禄大夫。永微六年,韩瑗被提升为侍中,并兼任太子的宾客。后来,唐高宗要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他曾两次上书进谏,都没有成功。显庆元年,韩瑗为潭洲都督进谏讼冤,因为言词太过直接,高宗没有理会,韩瑗对此感到忧愤难忍,便上书请求辞官归隐。高宗念在他早年对朝廷的贡献,没有批准。

显庆二年,武则天暗中指示许敬宗李义府上奏诬陷韩瑗勾结诸遂良,企图祸害朝廷。唐高宗听信了他们的话,将韩瑗贬为振州刺史,并命令他终身不能回京城。显庆四年,韩瑗在振州生病死了,年仅五十四岁。他死后,许敬宗又污蔑长孙无忌企图谋反,并上奏说长孙无忌谋反是受了韩瑗等人的挑拨。于是,唐高宗派御史前往振州押韩瑗回京审问,并让当地的县令抄了韩瑗的家产。御史到达振州后得知韩瑗已死,便将他的家人降为奴籍,流放到岭南为奴。直到神龙元年,韩瑗才被赦免,并恢复了官爵。

韩瑗的故事

韩瑗(606——659)字伯玉,京兆三原人,是唐朝的宰相。韩瑗年轻时品行出众,博学多才,才富五车且通晓吏治。高宗初期官至宰相,永徽中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拜侍中兼太子宾客,为许敬宗、李义府所谮,左授振州刺史。显庆四年被处死,死的时候五十四岁。神龙元年,武后遗制复其官爵。韩瑗的故事要从武则天说起。

武则天得到高宗宠爱,威胁到王皇后在后宫的地位。永徽三年七月,王皇后的娘舅、中书令柳奭和长孙无忌、韩瑗等一起上疏,奏请高宗立陈王李忠为皇太子。永徽六年秋,高宗提出废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受到韩瑗等一致反对。韩瑗为此上书泪奏,他举出“妲己倾覆殷王”和“赫赫宗周,褒姒灭之”的历史故事,断言高宗如果宠武则天,必会重蹈历史悲剧。高宗大怒,将他斥退。

十月,武则天被立为皇后,韩瑗又上疏替褚遂良辩冤,他说:“陛下无故弃逐旧臣,恐非国家之福。”但高宗并不理睬他的意见。韩瑗见疏奏无效,便又上奏要求解职归乡。显庆二年武则天指使许敬宗诬陷韩瑗与褚遂良同谋不轨,借口是说他和来济等人将褚遂良改调为桂州刺史。因为桂州向来是用武之地,把褚安插在桂州目的是搞里应外合。当年八月韩瑗被贬为振州刺史,“终身不许朝觐”,使他无望再调入京。

显庆四年,韩瑗病逝,又被抄没家产。

韩瑗的评价

韩瑗年轻的时候,因为自身的才华,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后来又得到了唐高宗的赏识,官拜宰相。中年的时候,因为遭人诬陷,被贬,直到死后好几年,冤情才得以洗刷。那么人们对韩瑗的评价是怎样的呢?

韩瑗,初唐时期的大臣,家乡在京兆三原,位于今天的陕西三原。他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因为自身的才华,对政治的敏锐直觉,官至宰相。永徽年间,唐朝内部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韩瑗所在的派系被武则天一派打压的十分严重,最后因为遭人诬陷,韩瑗被贬到了振州。直到死后,才被唐高宗恢复了官爵,并将他的画像挂在了凌烟阁。韩瑗在历史上最经典的事就是他曾多次上奏,请求皇帝不要立武则天为宸妃,说历史上没有宸妃这一封号,并且言辞直接,不怕得罪皇帝。

后世中有很多著名人士对他做出了评价。例如刘昫、宋祁、司马光等,他们都对韩瑗做出了较高的评价。他们认为韩瑗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是值得人们赞扬的。在面对武则天一派跟皇帝威胁时,他仍直言进谏,不怕因此被贬,哪怕面对死亡的威胁,韩瑗也坚持守护自己所信奉的道义。王夫之曾这样评价过韩瑗,说他一生都以国家为重,直到被贬至振州的时候,仍为国家的发展担忧着。屈大均曾将他与张九龄作对比,说他是继张九龄之后,又一个能直言不讳的人。

标签: 唐朝宰相韩瑗

更多文章

  • 唐朝宰相韩瑗:言辞直接不怕得罪皇帝而遭陷害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宰相韩瑗

    在韩瑗简介中提到,韩瑗606年出生于南朝,是南朝刑部尚书韩仲良的儿子。他年轻的时候德行非常出众,博览群书,并且对政治历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贞观年间,他被调派为兵部侍郎。652年,他因出色的表现被升为黄门侍郎。第二年,他得到了唐高宗的赏识,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的三品官员,并让他监督修改国史。他在自己的职

  • 宇文节是什么人?宇文节人物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宇文节

    人物生平江夏王李道宗曾经以私事相托,但宇文节秉公直奏,使得唐太宗大悦,赐绢二百匹,并说: “朕所以不置左右仆射者,正以卿在省耳。”唐高宗永徽二年(651)拜相,以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次年,代于志宁为侍中。永徽四年,驸马都尉房遗爱、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驸马都尉薛万彻、柴令武等“谋反”,房、薛、

  • 鉴真东渡的原因 揭秘鉴真因何要六次东渡日本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鉴真东渡,鉴真

    鉴真为何东渡日本:鉴真和尚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那么鉴真为何要六次东渡日本呢?唐代的鉴真和尚(688~763),是扬州大明寺住持。鉴真所处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强盛的国力、发达的文化使各邻国争相学习。742年

  • 鉴真东渡 历史上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了多少次?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鉴真东渡,鉴真

    鉴真几次东渡:鉴真和尚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唐朝时,封建经济繁荣,国势强大,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为了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自唐太宗贞观年间至唐末期,日本派到中国的遣唐使并成行的就有1

  • 鉴真简介 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鉴真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鉴真,唐朝,唐朝和尚

    鉴真(688~763)日文又称鉴真(がんじん),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唐代律宗僧人。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传律,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

  • 韦嗣立的故事,韦嗣立替兄受鞭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韦嗣立

    韦嗣立,字延构,和韦承庆同父异母。年少时能与兄弟友爱,母亲对待韦承庆很严厉,每当母亲用竹板打承庆,韦嗣立就脱下衣服请求代替挨打,母亲不答应,韦嗣立就让奴仆鞭打自己,母亲感悟对他们一样慈爱。考中进士,多次调动后任双流令,政绩在二川地区最为优秀。承庆解除了凤阁舍人的官职,武则天召见韦嗣立对他说:“你父亲

  • 《新唐书·韦嗣立传》原文及翻译,嗣立,字延构,与承庆异母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韦嗣立

    嗣立,字延构,与承庆异母。少友悌,母遇承庆严,每笞,辄解衣求代,母不听,即遣奴自捶,母感寤,为均爱。第进士,累调双流令,政为二川最。承庆解凤阁舍人,武后召嗣立谓曰:“尔父尝称二子忠且孝,堪事朕。比兄弟称职,如而父言。今使卿兄弟自相代。”即拜凤阁舍人。时学校废,刑滥及善人,乃上书极陈:“永淳后,庠序隳

  • 武则天为什么要把满脸皱纹满头白发的阿臧嫁给年轻俊秀的李迥秀?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武则天

    李迥秀,字茂之,唐朝泾阳人。初为相州参军,后累官凤阁舍人。长安中,同平章事。中宗朝,终兵部尚书。卒赠侍中。诗四首。李迥秀自幼便有英名,祖父和父亲都担任刺史,是世家出身。然而他的母亲出身贫贱,连姓什么都不知道,却是罕见的美女。当她在李家为婢女时,甚得主人宠爱,生下了李迥秀。可能是源于母亲的血统,李迥秀

  • 唐朝李迥秀简介 李迥秀与上官婉儿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迥秀,上官婉儿

    李迥秀,字茂之,汉族人,出生于陕西泾阳,是唐朝时期的宰相和著名诗人。那么,关于李迥秀简介是怎样的呢?李迥秀画像李迥秀在小时候就有些名气,他出生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曾担任过朝廷的刺史。李迥秀的母亲出身卑微,仅仅是李家的一个婢女,因长相倾国倾城,因而受到李迥秀父亲的宠爱。受母亲良好基因的遗憾,李迥秀也长相

  • 唐代也倡导保护动物吗?保护动物第一人魏元忠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魏元忠,唐高宗

    你能与各种动物和谐相处吗?你能把花鸟鱼虫都当作是人类的朋友吗?下面这位能。魏元忠,历唐高宗、武周、中宗,为人豁达疏放,偏好武艺兵术,洒脱为官,坦荡处世,曾官至中书令。魏大人官名不显,然其宽容、和蔼、善待一切出现在他面前的动物,却是凸显个性,名闻遐迩,令人叫绝。这一天,魏家的丫鬟正烧火做饭。刚点上灶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