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唐太宗慧眼识马周:平民英才从打杂到宰相

揭秘唐太宗慧眼识马周:平民英才从打杂到宰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960 更新时间:2023/12/20 1:36:56

导读:中国自古就有“求贤”的优良传统。春秋时代,齐桓公想富国强兵,请教管子怎样才能网罗天下英才。管子回答道:“对英才要礼敬褒奖,优待而不相欺。怎么个优待法呢?值五的给六,值九的给十,不可斤斤计较。”做领导最忌讳的就是倚仗手中的权力傲慢待人,对人才像对商品一样锱铢必较,值一块的非得讲成九毛九不可。真正的人才最需要的是得到尊重,从人格到智慧,而待遇往往是尊重与否的表现。英才和凡人的区别,在于凡人没有很大的抱负,拿一份工资做一份工作;而英才常常心高气傲,不容易驾驭。管子深深懂得这一点,所以劝齐桓公出手要大方,从优养士,让他感到温暖,人格上尊重,事业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怀,则天下英才无不向往而来,精忠报国。

所以用人不要多,而要精。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唐太宗是吝啬到家,又大方出奇。怎么个吝啬法呢?他刚登基,让房玄龄组建朝廷,特地吩咐“官不必备,惟其人”。也就是官不必多,不求齐备,核心是要得其人而用之。就这个原则,唐太宗从《诗经》《尚书》一直引用到孔子,乃至《史记》,叮嘱再三,甚至说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狐狸腋下的白毛最为珍贵,比千张羊皮都贵。房玄龄深知唐太宗的心思,他组建的朝廷宁缺毋滥,减到不能再减,总共只有643人。

怎么个大方呢?就说马周,一个禁卫将军家里的帮手,唐太宗隆重接见,迎接的使者相望于道。一席深谈,如获至宝,马上提拔,让马周到宰相府上班。一个没有科考出身的贫寒子弟,一下子提拔到宰相府当差,够大方、够有气魄吧?经过在宰相府三年的历练,唐太宗任命马周为监察官,委以重任。马周还有点“不识时务”,被提拔后,他不仅没有感恩戴德,反而先监察起唐太宗来,上表批评道:

1.太上皇住在城外,宫室狭小,太子却住在城内中央之地,不足以示天下以大孝。

2.分封宗室,宠爱皇子,要是子孙不肖,怎么办?应该磨炼他们。

3.陛下提拔戏子、马夫当官,违背了用人的原则。琴弹得好,马喂得壮,可以给他们赏钱,却不能赏官。

一口气数落了五大条,唐太宗没生气,反而觉得马周讲得对,不久再提拔他。马周一路升官,一路上表直陈,指出朝政弊端。哪怕到了大家都认为歌舞升平的贞观十一年,马周再次上表,问唐太宗:为什么刚建立唐朝的时候,大家吃不饱,粮价很高,可百姓没有怨言;现在年年丰收,物价低廉,大家吃饱了,却有很多意见,认为陛下不关心他们?这是因为我们建了许多和民生无关的工程,收了很多税。国家兴亡,不在于积蓄多少,而在于百姓苦乐。如果老百姓负担沉重,朝廷还兴役不断,一旦有内忧外患,就会发生不测的变故。

这是盛世的警钟啊!唐太宗再次把马周的批评当作天籁之音,让他负起更重要的职务,一提再提,马周就成为宰相了。唐太宗对人说道:“我和马周,一时半会儿不见,就想念他。”这对君臣一路相伴,可惜后来马周患了“消渴症”,也就是糖尿病,加上不惜身体日夜操劳,才四十八岁就倒下了。病重时,马周把他写的奏章找出来,亲手烧掉,说道:“管子、晏子留下文字,显出君主的过失,我不做这种事情。”马周把所有的功劳都归于唐太宗。要不是唐太宗留下马周的表文,我们哪能知道他们君臣之间的高风亮节?真真正正的“士为知己者死”。

人们可能会说马周有命数,生逢明君。如果把所有看似偶然的事情都用命来解释,那马周显然命好。可是,仔细想想,一个人的命说到底还是要靠自己去创造。唐太宗是不世出的英雄,统率百万雄师,阅人无数,如果马周不是有过人的真本事,能被看上吗?君臣相知相得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作为唐太宗,如果不是为国家殚精竭虑、励精图治,就不会当真去批阅所有的奏章,也就发现不了马周这位难得的人才。他们两个人走到一块,所谓的命数说穿了就是一片公心情怀所致。

标签: 唐太宗马周平民宰相

更多文章

  • 马周简介 唐初时期大臣监察御史中书令马周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马周,唐朝,唐朝大臣

    马周(601~648年2月7日),唐初大臣。字宾王,博州茌平(今山东省茌平县茌平镇马庄)人。少孤贫,勤读博学,精《诗》、《书》,善《春秋》。后到长安,为中郎将常何家客,公元631年,代常何上疏20余事,深得太宗赏识,授监察御史,后累官至中书令。曾直谏太宗以隋为鉴,少兴谣赋,提倡节俭,反对实行世封制。

  • 唐初刘洎:刚正不阿 李世民时期最大冤案主人公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洎,唐初,冤案,

    刘洎(?-646年),字思道,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唐朝宰相,南梁都官尚书刘之遴曾孙。刘洎出身于南阳刘氏,隋末曾为萧铣政权的黄门侍郎,降唐后历任南康州都督府长史、给事中、治书侍御史、尚书右丞、黄门侍郎、侍中,封清苑县男,以直谏著称。刘洎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魏王李泰,并在太宗东征时辅佐太子李治监国,兼

  • 史书上记载的戴胄犯颜执法的故事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戴胄犯颜执法的故事

    戴胄,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早年曾在隋为官,曾为王世充效力,归顺唐朝后担任秦王府士曹参军,唐太宗继位后,又被任命为大理寺卿。戴胄生性坚韧,熟知律法,通晓文案,德才兼备,但他生性耿直,宁愿得罪李世民也要秉公执法,史书上便有了戴胄犯言直谏的记录。戴胄画像贞观元年,戴胄因为忠诚清廉、公正执法被皇帝李世

  • 唐朝最牛法官戴胄,李世民定的案子他都敢翻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戴胄

    戴胄办案的启示于忠志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如何避免党政领导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不妨看看唐初大理司少卿戴胄是怎样办案的。一次,唐太宗召见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入宫议事,因唐律规定任何人入宫都不允许带兵器,长孙无忌却带刀入宫,监守宫门的校尉并没有发现,因而,他俩都触犯了唐律,必须按法律问罪。网络配图这件事

  • 唐初宰相戴胄:大唐朝堂不止魏征一个敢于劝谏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戴胄,魏征,唐太宗,

    戴胄(?-633年),字玄胤,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唐朝宰相。戴胄早年在隋朝为官,曾效力于王世充,归唐后为秦王府士曹参军。唐太宗继位后,戴胄被擢升为大理少卿。他生性忠直,数次犯言直谏,后改任尚书左丞。629年(贞观三年),戴胄代理吏部尚书,主持选官,次年又以民部尚书之职参预朝政,成为宰相。633

  • 唐代诗人薛元超的简介 如何评价薛元超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薛元超

    薛元超简介:623年,薛元超出生在唐朝的蒲州汾阴,也就是山西万荣。他是文学馆学士薛收的儿子,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的子孙。薛元超画像655年,薛元超受任黄门侍郎、检校太子左庶子正五品官。那时的他才正值青年,在当时的官员职位来说,薛元超已经十分了不起了。更懂得懂得重视人才的他,还为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

  • 唐代诗人薛元超的故事 对薛元超的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薛元超

    薛元超是我国唐代诗人,同时也是任朝中书令,辅佐太子处理国家大事。那么薛元超的故事有哪些呢?薛元超画像薛元超出生在伍德六年(623年)的蒲州汾阴,也就是山西万荣县。他的父亲薛收参军为官,颇受将领的器重。却在薛元超三岁时,薛收战死沙场,所以薛元超的幼年时期是非常孤独的。在薛元超九岁的时候世袭父爵,长大以

  • 唐代诗人薛元超生平简介 薛元超有什么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薛元超,诗人,唐朝

    薛元超是我国唐代诗人,同时也是任朝中书令,辅佐太子处理国家大事。那么薛元超的故事有哪些呢?薛元超出生在伍德六年(623年)的蒲州汾阴,也就是山西万荣县。他的父亲薛收参军为官,颇受将领的器重。却在薛元超三岁时,薛收战死沙场,所以薛元超的幼年时期是非常孤独的。在薛元超九岁的时候世袭父爵,长大以后,薛元超

  • 郝处俊是谁?他死后为何会被武则天刨坟?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郝处俊,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郝处俊是谁,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关于科举制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段子,叫做“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古代的科举,是一个金字塔结构。数以百万计的读书人,经过基层考试层层选拔,最后才有资格进京赶考,竞争几十个或者上百个进士名额。科举的竞争实在太大了,许多人考了一

  • 唐朝李敬玄生平简介,征蕃兵败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朝

    赵郡李氏南祖之后,有李善权,为后魏谯郡太守,他把家徙至谯(今安徽亳县治),于是在安徽亳县一带也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早期事迹李敬玄年轻时博览群书,精通礼制,后在马周的推荐下,进入崇贤馆,成为太子李治(唐高宗)的侍读。他虽生性冷峻,但研究学问非常勤勉,受到许敬宗等人的赞誉,历任西台舍人、弘文馆学士、右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