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最牛法官戴胄,李世民定的案子他都敢翻

唐朝最牛法官戴胄,李世民定的案子他都敢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886 更新时间:2023/12/11 8:01:06

戴胄办案的

于忠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如何避免党政领导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不妨看看唐初大理司少卿戴胄是怎样办案的。

一次,唐太宗召见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入宫议事,因唐律规定任何人入宫都不允许带兵器,长孙无忌却带刀入宫,监守宫门的校尉并没有发现,因而,他俩都触犯了唐律,必须按法律问罪。

网络配图

这件事棘手就棘手在戴胄的上司尚书右仆射封德彝干预了此案,长孙无忌是唐太宗的大舅子,掌握着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大权。封德彝对此案不仅提出了对长孙无忌和校尉要判刑,而且提出了具体判决:判处监守宫门的校尉死刑;判处长孙无忌罚铜10公斤。并将此判决汇报给唐太宗,又得到了批准。要大理司少卿戴胄去执行。

戴胄是熟知律令的,他认为长孙无忌带刀入宫,校尉又没发现,都是由于疏忽所致。因而官大的判罚,官小的判死,是不公正的,应该依法改判。唐太宗同意了戴胄的依法改判。

唐贞观元年,朝廷选拔人才时,把家世和个人身世,作为入选的主要条件之一。这时有个参选人就“诈冒资荫”。唐太宗李世民得知此情况后,就对“诈冒资荫”者,“敕令自首,不首者死”。

网络配图

在审查中果然查出一个伪造家世和身世的人,唐太宗就把此案交给戴胄审理。可是戴胄在审案时,却没有按唐太宗的旨意将“诈冒资荫”者判处死刑,而是判“加役流”,“据法断流以奏之”。于是,皇帝与大理少卿发生了矛盾,唐太宗就质问戴胄:“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戴胄据理力辩:“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造人之多诈,故欲杀之。既而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按皇帝之敕犯人当死,但按唐朝的法律规定,只能判处流刑,而不能判“诈冒资荫”者的死刑。这不仅是公正执法,还有胆量和气魄冒犯皇上的旨意,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唐太宗认为戴胄言之有理,褒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网络配图

在今日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法官们办案要终身负责制,只有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法治,依法办案,唯法不唯上,所办的案件,才能经得起时间、事实、历史的检验。

标签: 戴胄

更多文章

  • 唐初宰相戴胄:大唐朝堂不止魏征一个敢于劝谏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戴胄,魏征,唐太宗,

    戴胄(?-633年),字玄胤,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唐朝宰相。戴胄早年在隋朝为官,曾效力于王世充,归唐后为秦王府士曹参军。唐太宗继位后,戴胄被擢升为大理少卿。他生性忠直,数次犯言直谏,后改任尚书左丞。629年(贞观三年),戴胄代理吏部尚书,主持选官,次年又以民部尚书之职参预朝政,成为宰相。633

  • 唐代诗人薛元超的简介 如何评价薛元超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薛元超

    薛元超简介:623年,薛元超出生在唐朝的蒲州汾阴,也就是山西万荣。他是文学馆学士薛收的儿子,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的子孙。薛元超画像655年,薛元超受任黄门侍郎、检校太子左庶子正五品官。那时的他才正值青年,在当时的官员职位来说,薛元超已经十分了不起了。更懂得懂得重视人才的他,还为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

  • 唐代诗人薛元超的故事 对薛元超的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薛元超

    薛元超是我国唐代诗人,同时也是任朝中书令,辅佐太子处理国家大事。那么薛元超的故事有哪些呢?薛元超画像薛元超出生在伍德六年(623年)的蒲州汾阴,也就是山西万荣县。他的父亲薛收参军为官,颇受将领的器重。却在薛元超三岁时,薛收战死沙场,所以薛元超的幼年时期是非常孤独的。在薛元超九岁的时候世袭父爵,长大以

  • 唐代诗人薛元超生平简介 薛元超有什么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薛元超,诗人,唐朝

    薛元超是我国唐代诗人,同时也是任朝中书令,辅佐太子处理国家大事。那么薛元超的故事有哪些呢?薛元超出生在伍德六年(623年)的蒲州汾阴,也就是山西万荣县。他的父亲薛收参军为官,颇受将领的器重。却在薛元超三岁时,薛收战死沙场,所以薛元超的幼年时期是非常孤独的。在薛元超九岁的时候世袭父爵,长大以后,薛元超

  • 郝处俊是谁?他死后为何会被武则天刨坟?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郝处俊,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郝处俊是谁,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关于科举制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段子,叫做“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古代的科举,是一个金字塔结构。数以百万计的读书人,经过基层考试层层选拔,最后才有资格进京赶考,竞争几十个或者上百个进士名额。科举的竞争实在太大了,许多人考了一

  • 唐朝李敬玄生平简介,征蕃兵败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朝

    赵郡李氏南祖之后,有李善权,为后魏谯郡太守,他把家徙至谯(今安徽亳县治),于是在安徽亳县一带也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早期事迹李敬玄年轻时博览群书,精通礼制,后在马周的推荐下,进入崇贤馆,成为太子李治(唐高宗)的侍读。他虽生性冷峻,但研究学问非常勤勉,受到许敬宗等人的赞誉,历任西台舍人、弘文馆学士、右肃

  • 【旧唐书·李敬玄传】原文及翻译。李敬玄,亳州谯人也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敬玄

    李敬玄,亳州谯人也。敬玄博览群书,特善五礼。贞观末高宗在东宫马周启荐之召入崇贤馆兼预侍读仍借御书读之。敬玄虽风格高峻,有不可犯之色,然勤于造请,不避寒暑,马周及许敬宗等皆推荐延誉之。乾封初,历迁西台舍人、弘文馆学士。总章二年,累转西台侍郎,兼太子右中护、同东西台三品,兼检校司列少常伯。时员外郎张仁祎

  • 此人是大唐克星:连败薛仁贵李敬玄等大唐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松赞干布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实力雄厚、威名远播的王朝,唐朝就是其中之一。其实,大唐自得天下以来,虽然国力日益强盛,影响波及西域各地,但是,也仍是边患不断的。为了换得边境安宁,唐王朝不仅在西域设置了安西四镇,还延用了汉朝的和亲策略,与邻邦各国结为亲家。这样的策略,也确实给唐王朝争得了不少休养生息的机会。比如,文

  • 卢承庆是谁?卢承庆与成语“宠辱不惊”的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卢承庆,唐高宗,宰相,唐朝

    史上卢承庆简介中提到:卢承庆,表字为子馀,号为幽忧子,乃幽州范阳人士也。卢承庆,生于公元595年,死于公元670年,享年76岁。袭父亲爵位,被封为范阳定公,是唐朝臣子,在高宗时期出任宰相。其妻为范氏,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景祚、二儿子景裕。卢承庆的祖父卢思道是隋朝重要官员,其父卢赤松与李渊是旧识,李

  • 于志宁简介 隋唐李渊麾下中书侍郎于志宁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于志宁,唐代,唐代大臣

    于谨的曾孙,于宣道之子,过继叔父于宣敏。大业末年,于志宁任冠氏县长,因为山东民变群起,于志宁辞官回乡。617年,李渊起兵入关中,任其为银青光禄大夫。629年,任中书侍郎,后加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封黎阳县公。640年,兼太子詹事。643年,李承乾被废,东宫属官都被问罪,只有于志宁受到表彰。李治被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