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勰籍贯之争:刘勰的出生地在哪里?

刘勰籍贯之争:刘勰的出生地在哪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4839 更新时间:2023/12/8 1:54:03

刘勰籍贯之争:刘勰的出生地在哪里?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汉失中原

由于自身故有的体制问题,导致几千年来纷争不断,造成政权更替频繁。每次改朝换代都带来大量的流血与战争,加上农民起义不断,安宁之日不多。如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都造成惨烈的死伤与破坏,后人合称为“乱七八糟”。

汉武帝北击匈奴,胡人大量内附,逐渐盘踞华北地区。乘着中原政权的频繁内乱,五胡的势力不断壮大。西晋时期,乘“八王之乱”之机,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西晋首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永嘉之际,天下大乱,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如304年,匈奴刘渊称王。

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汉人流离失所,乃至被大肆屠杀,北中国陷入空前的动荡与黑暗之中,此即永嘉之乱,也称五胡乱华,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代。317年晋愍帝被杀,士族王导、王敦等扶植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

北方汉人失去几千年的传统家园,被迫南逃投靠东晋政权。东晋朝廷为安抚和安置这些流民,在长江下游两岸广为侨置州、郡、县——流亡政权。高宝附近就有幽州、青州、兖州、徐州,云集林列,播迁频仍,史称永嘉南渡。

而整个封建社会,汉人则有三次特大逃亡: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和宋元,这次就是第一次大逃亡(说好听点叫民族迁移,再好听点叫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长达二三百年,中原地区生灵涂炭,汉人被迫背井离乡去逃命,约有百万汉人迁移到江淮间。

安置侨民

魏晋时期战乱频仍,遇有州郡沦陷敌手,则往往暂借别地重置,仍用其旧名,称为“侨置”。当时北方人民与士族大量南迁,多相聚而居。东晋、南朝政府为了安抚流民和招徕北方士族设置侨州、郡、县,保持北人原籍贯,保留其封建特权,等待回归故土,实际上是流亡政权。如在京口(今镇江)侨立徐州,江乘(今句容)侨立琅琊郡与临沂县。刘裕收复青、徐等州后,曾以原州郡名前加一“北”字,与侨州、侨郡相区别。刘裕代晋后,又取消“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名前加“南”字。侨置的郡、县多狭小,弹丸之地能安置几个县,但历史没有给南朝以机会,他们已经回不去了。

江淮间物产富饶,三国时魏、吴在江淮间反复争夺,此地百姓为避战乱避居他乡,土地多无主,适合军屯和安置游民。魏国曾派邓艾曾在此军屯,石鳖屯是当时著名粮食产区。

随着北伐的一次次失败,南归的北方汉人越来越多,江南已无法接纳,南朝在江淮间广设侨县,既方便下一次北伐,也能让侨民投入到淮河边境线保卫战中。《宋书·州郡志》云:“中原乱,北州流民多南渡,晋成帝立南兖州(公元326

~ 328年)寄治京口,后割江淮间为境,治广陵”。

南北朝时,今金湖县境内先后设置了幽州、冀州、青州、并州、东莞、阳平、石鳖、泰清、永阳、丰国、平阿及安宜等十多个侨郡侨县,安置了不少北方侨民。

籍贯之争

刘勰(约465 ~520),梁代东莞莒县人,文学评论家,著有《文心雕龙》。

刘勰籍贯之争,千百年来一直不断。祖籍之争有“日照庄说”和“莒县沈刘庄说”,原籍之争有“镇江说”、“常州说”和“宝应说”。

祖籍山东说毫无意义:《中国历史地图集》显示,北魏疆域内确实有东莞郡(北齐改称东安郡)莒县,但它不是梁代东莞郡莒县。东晋及南朝早就失去了中原故土的控制权,祖逖殷浩桓温、刘裕等先后开展过北伐,如宋文帝刘义隆继位后,两次北伐皆失败:一败于430年,再败于451年,所不仅没收回中原,又失去淮北,故有“宋失淮北”之说,此即“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引得仓皇北顾”。从永嘉南渡到南朝,已经过去一百多年,南迁的北方汉人已繁衍四五代人。刘勰的事迹载于《梁书》和《南史》,其从祖父刘秀之为宋司空,父刘尚为越骑校尉。说刘勰是山东人,犹如说文在寅是平壤人,都背离了基本事实。

梁时东莞有三:在安宜之北为北东莞,在安宜之南为南东莞,唯安宜称东莞,且下治莒县。

刘勰不可能是北东莞人。南朝在徐州立东莞,称北东莞,十二个属县中无莒县。《读史方舆纪要》云:“徐治彭城。泰始三年(268年),淮北陷没,侨治钟离。泰豫(472年)初,移治朐山。元徽(473

~477)初,还治钟离。统郡十二:曰彭城,曰下邳,曰东管(东莞)……”北东莞至齐代即无实土,且北东莞治下无莒县。《梁书·高祖纪》载,天监三年(504年),盗杀东莞、琅琊二郡太守,此二郡治均在朐山,北魏谓其为双头郡,天监十年瑯琊民王万寿杀东莞、瑯琊二郡太守,刘晰据朐山以降魏。即天监十年后,梁朝失去了北东莞郡。

刘勰也不是南东莞人。东晋侨置东莞郡于晋陵丹徒县京口里——不是京口(今镇江),不久改称南东莞,这是南朝唯一的南东莞。《梁书》《南史》并无刘勰“世居京口”的记载,有人移花接木想当然了。《南齐书•州郡志》云:“南东莞郡,散居无实土。”《读史方舆纪要》云:“南徐治京口。统郡十六:曰南东管(东莞),治东管县……曰南彭城,治吕(莒)县……皆晋南渡以来,侨置于丹阳、吴郡境。”此表明,南东莞与莒县无管辖关系,刘勰也不是南东莞郡人。

因侨置的郡县无固定边界,不负担国家调役和赋税,即使后来纳租调也比一般编户轻,加之侨居的士族广造田园,兼并激烈,影响了朝廷财政收入和政局的稳定。从东晋到刘宋,南朝先后实施了咸康土断、兴宁土断、义熙土断等数次土断法,取消侨县侨民的特殊待遇,以利于行政统一和增加财政收入,南东莞郡等均未波及。梁朝建立第一年,南东莞等就被撤销了。《梁书》载,天监元年(502年),梁武帝颁令“土断南徐州诸侨郡县”。此时,梁朝取消的了南东莞郡,丢掉来了被东莞郡,仅剩下一处东莞郡。

安宜东莞

南朝多次在安宜设东莞郡,下辖莒县。安宜境内的东莞郡莒县早则建于405年,最迟建于452年。义熙七年(405年),淮南立东莞郡,这可能是广陵境内立东莞郡之始。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北伐以失败告终,宋失淮北而于广陵设东莞郡等。《晋书》云:“南兖州刺史治广陵,宋侨立新平、北淮阳、北济阴、北下邳、东莞五郡。”其下提及“东莞太守”时云,“宋失淮北,侨立,领县四:莒、诸、东莞、柏人。”建元四年(482年),罢北淮阳、北下邳、北济阴、东莞四郡,并入广陵。《南齐书》云:“南兖州镇广陵……东莞郡四县,以散居无实土,官长无廨舍,寄止民村。”可见宋齐时期境内就有东莞莒县,只是时存时亡。此时刘勰十来岁,正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天监元年(502年),南梁建立,收复淮南,割山阳南境之半置东莞、阳平郡。阳平郡治石鳖,东莞郡治安宜。虽战乱频仍,安宜境内的东莞莒县一直持续到隋初。《隋书》载:“安宜,梁置阳平郡及东莞郡,开皇初郡废。”

梁代安宜县境内的东莞郡,今在金湖县银涂镇境内。《读史方舆纪要》:“安宜故城在县西南,汉县治此……汉平安县。齐置安宜县,为阳平郡治兼治东莞郡于此……案此,则南齐、梁,北齐、陈、周、隋之安宜县,梁、北齐、陈、周之阳平、东莞二郡,侯景之北兖州,皆治汉平安县城。今沦于湖。”

关键证人

宋泰始二年(466),宋内讧,边将薛安都以彭城降北魏后,淮北四州及淮西之地尽入于北魏。宋无力收复河南失地争夺中原,遂沿淮设防。升明三年(479)萧道成建立南齐。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频繁南下攻齐。于是北魏、南齐沿淮河进行长达23年之久的战争。因刘勰出生后,淮河一带由后方变成了前线,进而家乡东莞莒县等被敌方占据,所以刘勰不得不流落金陵。

刘勰很早就成了孤儿,定林寺高僧僧佑收留了他。刘勰在定林寺前后生活了十多年,收获颇丰。刘勰借助定林寺丰富的藏书,潜心学习和研究,32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多,终于书成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

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梁书》和《南史》均载:“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时盛贵,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刘勰的《文心雕龙》虽然写得很好,但因作者社会地位很低,因没有名家评点,很难获得社会的认可。于是,刘勰背着书扮着小贩,冒险冲撞大文豪沈约的车队。沈约被“意外交通事故”所吸引,得知原委后叫他把书拿来看看。沈约一看惊叹不已,《文心雕龙》才得以横空出世,这就是“刘勰鬻书”的典故。

《读史方舆纪要》提及,沈约对安宜境内的东莞莒县有过研究:“南兖治广陵。元嘉二十八年(452年),移镇盱眙。三十年,并入南徐州,旋复置,还治广陵。泰始六年,南兖州移治淮阴。七年复故。沈约曰:南兖初领郡九,后领十一。南沛而外,有新平郡,治江阳;北淮阳郡,治晋宁;北济阴郡,治广平;北下邳郡,治潼县;东莞郡,治莒县。皆失淮北后所侨置……”

沈约生于441年,早刘勰约二十年,他记忆力超群,对南朝历史非常了解,撰有《宋书》《州郡志》等八志,对南朝的历史沿革了如指掌。沈约的父亲沈璞是刘宋官员,任边境之地盱眙太守,在盱眙以少胜多击败过北魏大军,因功升淮南太守,他对江淮的地理历史掌握得更精准。

《读史方舆纪要》的这段记载与《南齐志》《隋书》相互印证,沈约与刘勰相识,他对东莞莒县的研究认定应属于权威认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认梁代刘勰是安宜县境内的东莞莒县人。

标签: 南北朝刘勰

更多文章

  • 南北朝著名学者刘勰的生平简介,刘勰的人物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南北朝,宋

    人物生平刘勰南北朝宋泰始初年(公元465年),刘勰生于京口(今镇江),字彦和,原籍东莞(今山东省莒县境内)。[1]祖父灵真,宋司空秀的弟弟。父亲叫刘尚,曾担任越骑校尉。刘勰很早就成了孤儿,他发奋图强,热爱学习。因为家里太穷而没有娶妻结婚,和沙门的僧人住在一起,十多年后,他对那些经文都很精通。他分门别

  • 南北朝文学大家刘勰:开启了新文学的大门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南北朝文学大家刘勰

    刘勰简介必然会涉及到他小时候的困苦。刘勰出生于465年,卒于520年,别名刘彦和。刘勰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出生在比较混乱的南北朝时期。刘勰画像因此他从小就懂得珍惜时间,在学习上很用功,刘勰很小就是个孤儿,家里也很穷,所以一直没有结婚,因为没有家庭他就经常和寺院的和尚住在一起,时间久了,他对那些寺

  •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后的女人:守寡不安分的冯太后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北魏孝,冯太后

    冯氏(442—490年),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属北燕皇族,汉人。14岁时被选为文成帝的妃子,后被册封为皇后。拓跋浚死后,冯氏操纵政权。献文帝尊冯氏为皇太后。在冯氏的指导和辅佐下,孝文帝把“太和改制”推向高潮。生平大事记:北燕灭亡后,其伯父与父亲归附北魏,其父官至魏秦雍二州刺史,后因罪被杀,冯氏

  • 北魏冯太后:“千古第一后”冯太后和她的男人们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冯太后,北魏,北魏皇帝

    北魏冯太后的男宠有哪些?北魏冯太后执掌北魏政权二十多年,实行了大量社会政治改革,使国力达到鼎盛。她的一些改革成果积极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国历史上临朝听政的太后不少,除了当上皇帝的武瞾外,就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而言,几乎没有一个超过冯太后的,因而,冯太后有千古第一后之称。有人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

  • 冯太后简介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冯太后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冯太后,南北朝,北魏皇后

    冯太后(442~490),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属北燕皇族,汉人。14岁时被选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妃子,后被册封为皇后。拓跋濬死后,冯氏操纵政权。北魏献文帝尊冯氏为皇太后。在冯氏的指导和辅佐下,北魏孝文帝把“太和改制”推向高潮。冯太后,魏文成帝皇后,谥文成文明太后,长乐信都(今河北省冀州市冀州镇

  • 揭秘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北魏殇帝元姑娘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北魏,南北朝,皇帝,殇帝,元姑娘

    元姑娘能够坐上龙椅,绝不是通过某种手段篡位得来的,也不是通过美色换来的,她的登基完全是政治斗争的结果,是由其祖母胡太后一手导演和策划的。公元515年,年仅33岁的宣武帝去死后,由他年仅四岁的儿子元诩继位,这就是孝明帝。子贵母荣,孝明帝继位,其母胡充华被尊为皇太后,由于孝明帝年幼无知,胡太后得到妹夫宗

  • 中国历史四大女帝:殇帝元姑娘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殇帝元姑娘

    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绝对是另类的人物,因为她是一个女皇帝,更重要的是她的执政能力让人刮目相看,让男儿自叹不如。但是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不止一位,除却武则天之外,吕后,慈禧,等人都可以说是实际上的女皇。这些人由于没有正式的称帝,我们暂且不计。看看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女皇帝都有谁?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殇帝元

  • 北魏孝明帝元诩有几个孩子 元诩女儿元姑娘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元诩,皇帝,北魏,南北朝

    元诩(510年4月8日―528年3月31日),宣武帝元恪次子,母宣武灵皇后胡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十位皇帝,515年―528年在位。延昌元年(512年),成为皇太子。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去世,元诩即位,是为孝明帝。元诩即位后,其母胡氏开始擅权乱政,直接导致北魏土崩瓦解。武泰元年(528年),元

  • 陈朝皇后沈婺华观音的名号是从何而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陈朝皇后沈陈朝皇后沈婺华

    沈婺华是出生在吴兴武康地区的人,她的父亲在当时担任着仪同三思的职位,也是望蔡贞宪候,而她之后嫁给了陈叔宝,在陈叔宝成为皇帝之后,她也成为了名正言顺的皇后,可是这个皇后的位子并没有坐多长时间就遭遇了王朝灭亡,所以她这个皇后的命运也并不是很好,关于这个人物的相关信息在沈婺华简介中有着详细的介绍,那么沈婺

  • 沈婺华见证2个王朝3个皇帝倾覆竟因守孝分房遭冷落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沈婺华,陈叔宝,陈朝

    出嫁从夫,古代女子无法选择自己的丈夫,连皇后、公主都是如此。嫁给陈叔宝这样的男人,是沈婺华一生唯一的错误。她是一个德容出众,品行端庄的好女子,史称沈婺华“性端静,寡嗜欲。聪敏强记,涉猎经史,工书翰”。别的皇后说德容出众,可能是一句套话,沈婺华不是,她是真的没有缺点,起码在民间看来是如此。陈叔宝虽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