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南北朝著名学者刘勰的生平简介,刘勰的人物事迹

南北朝著名学者刘勰的生平简介,刘勰的人物事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630 更新时间:2023/12/8 1:58:45

人物生平

刘勰南北朝宋泰始初年(公元465年),刘勰生于京口(今镇江),字彦和,原籍东莞(今山东省莒县境内)。[1]祖父灵真,宋司空秀的弟弟。父亲叫刘尚,曾担任越骑校尉。刘勰很早就成了孤儿,他发奋图强,热爱学习。因为家里太穷而没有娶妻结婚,和沙门的僧人住在一起,十多年后,他对那些经文都很精通。他分门别类地整理了这些经文,抄录下来,还为经文写了序言。如今定林寺里面藏的经文,都是刘勰编写修订的。天监初年,刘勰开始担任奉朝请,兼职做中军临川王宏的秘书,后升职担任车骑仓曹参军。担任太末县县令时,政绩清正廉洁。兼任东宫咨询专家时,刘勰向皇上建议佛教和道教都应该与其他的宗教祭祀一起改革。皇帝下诏书讨论此提案并按刘勰所提建议通过。后升任步兵校尉。奉皇命和慧震在定林寺撰写订证经文,后请求出家,帝允许出家,改名慧地。不久去世。

32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

卒年歧说甚多。一说卒于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和二年(公元521年)之间,一说卒于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和五年(公元539年)之间。

2文学特点

传统修辞学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方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这两方面都有精当而深刻的论述,尤其对消极修辞的论述,不仅论及文章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与语言生成关系的层面,不仅当时直至今天也仍有重要指导意义。[2]

语音

刘勰在语音修辞方面,刘勰没有沿习名人沈约的“八病说”,而着重提出了“飞沉”问题、“双声叠韵”问题。

在《神思》中,刘勰就提出了“寻声律而定墨”的主张,在《声律》中又说:“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刘勰认为,作韵易而选和难。足见刘勰不但非常重视而且准确把握了汉字汉语的语音特点,对语音修辞在理论上作出了可贵贡献。

语汇

在语汇修辞方面,刘勰提倡慎重遴选词语。

语汇修辞中,还涉及用字,刘勰在《炼字》提出用字“四要则”: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无怪刘勰叹曰: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语法

语法修辞部分,刘勰在《章句》中提出了要按内容安排章句和按情韵安排章句的主张。刘勰主张,句式的选择上,用长用短,或长短穿插,整散结合,完全要符合情韵需要,情韵急,少音节短词句,情韵缓,可用舒曼之长句,情韵起伏跌宕,则可长短并用整散结合,以收荡气回肠之效。

篇章

刘勰修辞美学最为璀璨的部分,在篇章修辞。

重涵养,立风格。文章有风格,更有风骨,才煽情动人,辞采焕然。要使文章含风树骨,则须“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感人的才情和生动的语言固然重要,但一定要为情而造文,而不要为文而造情。要写真情实话,不要假意虚言。

重熔裁,明隐秀。文章长短、内容详略、语意显隐、精警庸凡,亦为文之必虑。

文章秀句,或自出锦心,或得益援引。刘勰并非反对引用,而是反对抄袭。

在具体运用方面,刘勰指出“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必使理圆事密,联璧其章。迭用奇偶,节以杂佩,乃其贵耳。”

《夸饰》专讲夸张。刘勰抓住夸张得是否合乎事义情理这一关键,将夸张分为两类并指出其不同效果:“然饰穷其要,则心声蜂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如果夸张得合情理得神髓,就会引起强烈共鸣,反之,就会违背事实不合情理。

3主要作品

文心雕龙

作品介绍

刘勰

《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分上、下部,各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由刘勰在江苏省镇江市南山写下。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核心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从《明》到《书记》的20篇。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

文学史观《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把已往这一方面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刘勰也很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在《通变》篇中,他根据扬雄关于“因”“革”的见解所提出的“通变”,即文学创作上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他要求作家要大胆的创新:“日新其业”,“趋时必果﹐乘机无怯”。又强调任何“变”或创新都离不开“通”,即继承。所谓“通”,是指文学的常规:“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文学创作只有通晓各种“故实”,才会“通则不乏”(《通变》),“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只有将“通”与“变”、“因”与“革”很好地结合和统一起来,文学创作才有可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通变》),获得长足的健康的发展。

批评论

按《序志》的说法,从《时序》到《程器》的五篇属批评论。不过,其中《时序》、《物色》两篇,兼有创作论和批评论两方面的内容。《时序》从历代政治面貌、社会风气等方面来评论作家作品及其发展情况;《物色》从自然景物、四序变迁方面来评论《诗经》、《楚辞》、汉赋及“近代以来”的创作情况。两篇比较起来,《时序》侧重于文学批评,《物色》侧重于文学创作。

标签: 南北朝,宋

更多文章

  • 南北朝文学大家刘勰:开启了新文学的大门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南北朝文学大家刘勰

    刘勰简介必然会涉及到他小时候的困苦。刘勰出生于465年,卒于520年,别名刘彦和。刘勰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出生在比较混乱的南北朝时期。刘勰画像因此他从小就懂得珍惜时间,在学习上很用功,刘勰很小就是个孤儿,家里也很穷,所以一直没有结婚,因为没有家庭他就经常和寺院的和尚住在一起,时间久了,他对那些寺

  •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后的女人:守寡不安分的冯太后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北魏孝,冯太后

    冯氏(442—490年),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属北燕皇族,汉人。14岁时被选为文成帝的妃子,后被册封为皇后。拓跋浚死后,冯氏操纵政权。献文帝尊冯氏为皇太后。在冯氏的指导和辅佐下,孝文帝把“太和改制”推向高潮。生平大事记:北燕灭亡后,其伯父与父亲归附北魏,其父官至魏秦雍二州刺史,后因罪被杀,冯氏

  • 北魏冯太后:“千古第一后”冯太后和她的男人们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冯太后,北魏,北魏皇帝

    北魏冯太后的男宠有哪些?北魏冯太后执掌北魏政权二十多年,实行了大量社会政治改革,使国力达到鼎盛。她的一些改革成果积极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国历史上临朝听政的太后不少,除了当上皇帝的武瞾外,就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而言,几乎没有一个超过冯太后的,因而,冯太后有千古第一后之称。有人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

  • 冯太后简介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冯太后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冯太后,南北朝,北魏皇后

    冯太后(442~490),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属北燕皇族,汉人。14岁时被选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妃子,后被册封为皇后。拓跋濬死后,冯氏操纵政权。北魏献文帝尊冯氏为皇太后。在冯氏的指导和辅佐下,北魏孝文帝把“太和改制”推向高潮。冯太后,魏文成帝皇后,谥文成文明太后,长乐信都(今河北省冀州市冀州镇

  • 揭秘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北魏殇帝元姑娘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北魏,南北朝,皇帝,殇帝,元姑娘

    元姑娘能够坐上龙椅,绝不是通过某种手段篡位得来的,也不是通过美色换来的,她的登基完全是政治斗争的结果,是由其祖母胡太后一手导演和策划的。公元515年,年仅33岁的宣武帝去死后,由他年仅四岁的儿子元诩继位,这就是孝明帝。子贵母荣,孝明帝继位,其母胡充华被尊为皇太后,由于孝明帝年幼无知,胡太后得到妹夫宗

  • 中国历史四大女帝:殇帝元姑娘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殇帝元姑娘

    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绝对是另类的人物,因为她是一个女皇帝,更重要的是她的执政能力让人刮目相看,让男儿自叹不如。但是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不止一位,除却武则天之外,吕后,慈禧,等人都可以说是实际上的女皇。这些人由于没有正式的称帝,我们暂且不计。看看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女皇帝都有谁?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殇帝元

  • 北魏孝明帝元诩有几个孩子 元诩女儿元姑娘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元诩,皇帝,北魏,南北朝

    元诩(510年4月8日―528年3月31日),宣武帝元恪次子,母宣武灵皇后胡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十位皇帝,515年―528年在位。延昌元年(512年),成为皇太子。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去世,元诩即位,是为孝明帝。元诩即位后,其母胡氏开始擅权乱政,直接导致北魏土崩瓦解。武泰元年(528年),元

  • 陈朝皇后沈婺华观音的名号是从何而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陈朝皇后沈陈朝皇后沈婺华

    沈婺华是出生在吴兴武康地区的人,她的父亲在当时担任着仪同三思的职位,也是望蔡贞宪候,而她之后嫁给了陈叔宝,在陈叔宝成为皇帝之后,她也成为了名正言顺的皇后,可是这个皇后的位子并没有坐多长时间就遭遇了王朝灭亡,所以她这个皇后的命运也并不是很好,关于这个人物的相关信息在沈婺华简介中有着详细的介绍,那么沈婺

  • 沈婺华见证2个王朝3个皇帝倾覆竟因守孝分房遭冷落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沈婺华,陈叔宝,陈朝

    出嫁从夫,古代女子无法选择自己的丈夫,连皇后、公主都是如此。嫁给陈叔宝这样的男人,是沈婺华一生唯一的错误。她是一个德容出众,品行端庄的好女子,史称沈婺华“性端静,寡嗜欲。聪敏强记,涉猎经史,工书翰”。别的皇后说德容出众,可能是一句套话,沈婺华不是,她是真的没有缺点,起码在民间看来是如此。陈叔宝虽然身

  • 南陈末代皇后沈婺华:历史上首位出家为尼的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南陈,陈丽华,陈叔宝,

    在中国古代的宫闱生活中,出家为尼的皇后不乏有之。那么,究竟谁才是历史上首位出家为尼的皇后呢?其实她就是南朝陈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亦称陈后主)的皇后沈婺华。沈婺华,南朝陈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是名门之后,父亲是尚书吏部侍郎、永安亭侯沈君理,母亲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女儿会稽穆公主。为陈叔宝的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