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何说没有王晊,就不会有玄武门之变?

为何说没有王晊,就不会有玄武门之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439 更新时间:2023/12/8 10:42:08

还不知王晊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众所周知,李渊的几个嫡子中,除了李玄霸早逝外,其余三个都是面和心不和。都说李元吉是站在大哥这边,可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李元吉既不是长子,也不是次子,他想要继位,就必须除掉前面两位哥哥,不然皇位很难轮到他头上。

三个儿子中,李世民的能力最强,我认为李元吉的计划应该是,先联合大哥一同对付老二,等到李世民被铲除后,李元吉再伺机除掉老大。其实相比起来,李元吉想除掉李世民的心,比李建成还要迫切。

笔者为何这样说呢?当时李渊去齐王府上,让李世民陪同。李元吉知道后,就让武士埋伏在床下,打算趁机杀掉李世民。李建成知道后,担心事情会败露,于是劝说弟弟作罢。李元吉听后十分生气,说道:

“为兄计耳,于我何害!”

意思是他为了大哥着想,结果大哥不领情。由此我们可以猜想,如果事情成功,李元吉难保不会说,这是受了大哥的指使。一旦成功,就是一箭双雕。

武德九年恰逢突厥来犯,在李建成的推荐下,李渊决定派李元吉去平定。笔者认为李建成推荐李元吉,也是有两个目的:其一可以将李世民的兵力分化,其二万一李元吉在战场上有个什么不测,便是求之不得。

况且在李元吉出征前,李建成还对他说:“现在你已经得到秦王的精锐部队,少说也有几万兵力了。到时候我叫秦王一起,到昆明池去与你饯行,事先让武士埋伏起来,等时机一到,就趁机除掉秦王。然后向父皇禀告,说秦王得急病而死,并劝说他把政权交给我。至于尉迟敬德等人,就随你处置,活埋便罢。”

其实除不除李世民是其次,毕竟这是两人长久以来的共同目标,但李建成的一句话,让李元吉很是动心,那就是:

“正位已后,以汝为太弟。”

李建成向其许诺,只要自己能够登基,就封他为皇太弟。

李元吉本就想篡位,奈何前面还有两个哥哥,对付起来实在棘手。如今现成的“大饼”落下来,李元吉自然要好好接住。于是两人就这样说定,甚至一想到成功之后的情况,就忍不住暗自发笑。

然而这一切,都毁在一个从七品小官手上,这个人名叫王晊。此人只是从七品小官,却有不少人说,没有他,李世民不会发动玄武门之变,这是怎么回事,为何要这样说呢?

笔者先介绍一下王晊,他是太子李建成的率更丞,什么是率更丞?说白了,就是一个从七品小官,帮助太子管理东宫杂务的。虽说平时杂事也很多,却也没人会注意这样一个小人物。

既然他是李建成的人,又怎会与李世民,甚至是玄武门之变产生联系呢?

当时李建成与李元吉密谋的时候,恰好就被王晊给听到了,正史是这样记载的:

“率更丞王晊闻其谋,密告太宗。”

说明这个王晊一听到,就马上跑去告诉李世民了。他明明是李建成的人,为何要告密李世民呢?

原来这个王晊什么都好,就是有些贪财,李世民在买通太子亲信的时候,也顺便买通了王晊。别看王晊官小,但他主管东宫杂务,要想知道什么事情,还是很容易的。说不定这次李建成与李元吉密谋,就是王晊在干活的时候,不小心给听到了,这才成全了李世民。

有了王晊告密,这才引发了后面的事情。李世民向李渊告发,说太子与齐王分别和德妃张婕妤私通,李渊命二人天亮来见,便给了李世民准备的时间。第二天玄武门之变就爆发了。

说到这里,大家或许已经完全明白,为何说这个王晊如此重要。如果不是他告密,李世民或许早就死在昆明池,更别谈发动玄武门之变了。王晊不仅是间接促成了玄武门之变,还直接救了秦王一命。

当然如果李世民去到昆明池,也不一定会丧命,他也一定会有所准备,但王晊告密,确实为他省下不少麻烦。所以说有的时候,也不能小瞧那些小人物,他们往往会在重要时刻,发挥极大的作用。

当然,笔者还是要佩服李世民。当初李建成收买秦王身边的人,大多从极其重要的将领下手,这些人虽然地位举足轻重,可他们对秦王忠心耿耿,论太子怎样威逼利诱,都没人肯背叛秦王。

而李世民就不同了,他买通太子和齐王的人,知道注重每一个细节,就连一个小小的率更丞,他也给注意到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俩,恐怕怎么都不会想到,原本信誓旦旦的计划,却被一个小人物给破坏了。

标签: 王晊唐朝

更多文章

  • 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爆发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火山

    在111年前的今天,1906年4月7日 (农历三月十四),维苏威火山爆发。网络配图1906年4月7日(距今111年),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爆发,数百人致死1906年4月7日(距今111年),一直沉睡的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流出的岩浆包围了奥塔维亚诺镇,使几百名意大利人伤亡。那不勒斯市被重重火山灰烬所

  • 开隋重臣苏威:主导编纂了隋朝的法律《开皇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隋朝,苏威,杨坚,

    苏威(542年-623年),字无畏,京兆武功(今陕西省)人,苏绰之子。苏威5岁时,父亲去世。継承美阳县公的爵位,任郡功曹。北周重臣宇文护礼遇他,想把女儿新兴主嫁给他。苏威知道宇文护専横,恐怕惹祸上身,逃亡山中。为叔父所迫只好承诺婚姻,但终日在山寺中读书励志。不久,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改封

  • 苏威简介 隋代美阳县公大理寺卿宰相苏威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苏威,隋朝,隋朝宰相

    苏威(534―623),隋代宰相。字无畏。其家是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大族.父苏绰,西魏名臣。北周时,苏威袭爵美阳县公。隋代建立,隋文帝杨坚任他为太子少保,兼纳言、民部尚书。他建议减轻赋役,被采纳。后又兼任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苏威很有才能,历任要职,与高颎参掌朝政,齐心协力辅佐隋文帝。政刑

  • 北周一代名将于仲文为何最终忧愤而卒?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北周一代名将于仲文

    于仲文,字次武,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545年,卒于613年,在这68年,于仲文的生平事迹都有哪些呢?他出身公卿之家,父亲于寔曾担任北周大左辅、燕国公;祖父于谨是北魏、西魏、北周的著名将领。于仲文小时候就聪明好学,诲人不倦。他父亲感到很惊奇,说:“这孩子肯定会振兴我们于家。”在他九岁的时候

  • 隋朝贤臣名将于仲文为何最终会忧愤而卒?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隋朝贤臣名将于仲文

    于仲文简介上提到于仲文是隋朝著名将领,生于公元545年,是鲜卑人,祖籍在河南洛阳。于仲文字次武,是北周台式于谨的孙子,其父亲是上柱国于寔。于仲文从小就非常聪明,非常喜爱读书。于仲文九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带他去见宇文泰,宇文泰对于仲文也是赞赏有加。后来于仲文便跟随博士李祥学习《周易》、《三礼》。长大后的

  • 于仲文简介 隋朝时期名将东郡太守于仲文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于仲文,隋朝,隋朝名将

    于仲文(545—613年),字次武,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隋朝名将。鲜卑人。他出身公卿之家,祖父于谨为北魏、西魏、北周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父亲于寔为北周大左辅、燕国公。于仲文“少聪敏,髫龀就学,耽阅不倦”(《隋书·于仲文列传》),其父于寔见后,惊异地说:“此儿必兴吾宗矣”。长大后,于仲文“倜傥有

  • 褚遂良如何反对唐太宗的高利贷业务“捉钱令史”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太宗,褚遂良,

    唐太宗如何做高利贷业务?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害了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吓得他的老爸唐高祖李渊退居二线让出了皇位,躲进大安宫当了太上皇。为了得到实缺官职,“捉钱令史”们借贷情趣盎然,争先恐后。唐太宗的高利贷业务,也就做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当代人们对于褚遂良的熟识

  • 武则天弥留之际下遗诏:为褚遂良等人“平反”!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武则天

    武则天毕竟不是一个小女人,当过皇帝之后,阅遍群臣,她虽然恨褚遂良的迂腐,却不得不佩服他的正直与忠诚。最终,她与自己的内心达成了和解,不想把懊悔带到另一个世界,这才有了为褚遂良平反的遗诏。武则天遗诏为褚遂良等人“平反”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她下了道遗诏,里边有这样一句

  • 隋末名将薛世雄生平事迹简介 薛世雄年少有志原文及翻译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隋朝,薛世雄

    薛世雄(555年―617年),字世英,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人,泾州刺史、舞阴郡公薛回之子,隋朝将领。人物生平薛世雄,字世英,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人,隋朝将领。薛世雄自幼性情凶狠好斗,成年后他随北周武帝讨伐北齐,以军功授任帅都督。隋文帝时期,薛世雄多次建立战功,官至仪同三司、右亲卫军骑将。

  • 隋末名将薛世雄:被称为天才也没能挽救隋朝的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隋朝,薛世雄

    前面写过一篇《且说张须陀》,现在又来写《再说薛世雄》,这两篇可以看作姐妹篇。和张须陀一样,薛世雄虽然在演义小说、民间传说中的知名度不高,但在隋唐之际的实际历史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他的生死,直接关系到大隋王朝的存亡。所以,研究薛世雄其人,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天才名将还是先要介绍一下薛世雄是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