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征后人魏谟,做的官比魏征更大但是没有名气

魏征后人魏谟,做的官比魏征更大但是没有名气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172 更新时间:2023/12/7 20:43:05

在澄城县城以北2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良周的村庄。这里前俯梁原,背依青山。长宁河从村后绕向西南,县西河在村东不远处缓缓地向南流淌。在这两条河流之间,是大片的沃野良田。据传,战国时期这里曾建置驻军,秦统一中国后这里又修建了皇帝行宫。想当年,这里或城墙高筑、战马啸啸,或画栋雕梁、殿宇巍峨,那是何等的繁盛,何等的壮观!

到了唐代,原来的建置早就撤去,军寨营垒也夷为平地。始皇帝的行宫柱折梁倾,墙倒瓦碎,变成了一片废墟。可这片土地依然不甘平庸,它成了一代名臣魏征的封邑,魏姓子孙从此在这一带定居。

关于魏征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他出任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他尽职尽责,敢于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也面折廷争,从不退让。太宗有时也难以忍受,曾发狠要杀掉这个“乡巴佬”,但他毕竟是有识之君,愤怒过后对魏征仍然信任,仍然重用。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魏征看到太宗逐渐懈怠,追求奢靡,便呈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此前他还上奏了《十思疏》。太宗览罢,幡然悔悟,也被魏征的耿耿忠心感动。他逝后太宗哭道:“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一代明君良臣造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也留下世代传颂的千古佳话。

魏征逝后191年,就到了太和七年(公元833年)。那一年,在良周村北三四里许的良甫村,魏姓后裔中出了一个举人。他叫魏谟,是魏征的五世孙。起初,魏谟任长春宫巡宫、秘书省校书郎等小官。有一天,文宗李昂翻阅《贞观政要》,有感于魏征的忠直,遂下令寻求魏征后裔。有人举荐了魏谟,他被授予右拾遗一职,是朝中品位不高的言官。当时有一地方大吏叫董昌龄,他原为邕管经略,因诬杀本朝参军衡方厚而被贬为叙州司户。不久,董昌龄又升为峡州刺史。魏谟就此事上疏直陈:董昌龄恃权杀害无辜,其事昭然,众所周知。贬为司户已属法外施恩,满朝文武多有不服。如今再任刺史,使其成为封疆大吏,管理一方百姓,更是背离了国家法度,有损治世之道,恳请圣上收回成命。文宗皇帝看罢奏疏,觉得魏谟义正词严,很有见地,随之改任董昌龄为洪州别驾。不久发生了“甘露之变”,御史中丞李孝本获罪被杀,他的两个女儿也因此打入军籍。文宗为保护宗室骨肉,起了恻隐之心,便将这两名女子收留宫中。魏谟进谏说:“陛下本不近声色,可最近听说教坊里屡次选拔宫女,又把李孝本的两个女儿也纳入后宫。臣觉得很遗憾。当年汉光武帝看了一眼列女屏风,大臣宋弘正色抗言,光武帝听了立刻下令将屏风撤走。陛下岂能不思宋弘之言而甘居光武帝之下?”文宗心想,魏谟所奏虽与实情不符,但言词恳切,出自忠心,于是越级提拔他为中书舍人。

又一天,文宗想翻阅《起居注》,遭到魏谟的阻止。他告诉文宗:“《起居注》记录皇上的言行举止和功过是非,其中褒贬兼有,以此儆戒人君。陛下只要注意言行,多办好事,就没有必要看它。”文宗说:“我以前曾向史官索来阅览,从来无人阻挡。”魏谟回答说:“过去的史官让陛下看,那是他不懂成规,不尽职守。陛下如果随意查看《起居注》,写此书的史官以后必然心生顾忌,所记的内容就难保真实,这样怎能取信于后世?”文宗觉得魏谟所言极是,看《起居注》的念头从此打消。他对魏谟更加信任,魏谟也忠心耿耿辅佐朝廷,后来官至谏议大夫、弘文馆学士。

自古官场多变幻,一朝天子一朝臣。文宗驾崩以后,武宗即位。魏谟受李珏杨嗣复党争事件的牵连,被贬为信州长史,离开朝廷达13年之久。等到宣宗继位,魏谟被重新召回,官拜御史中丞。在他的任内依法查处了驸马都尉杜中立枉法贪赃一案,朝野上下为之震动,那些胡作非为的皇亲国戚也有所收敛。后来魏谟升任同平章事,成为当朝宰相。这时皇上的年纪很大了,可还没有册立太子。群臣都不敢奏请,只有魏谟上朝进谏:“今海内无事,惟未建储副……臣窃以为忧。”宣宗接纳了他的意见,他也越发受到宣宗的信任和同僚的敬重。此后他兼任礼部尚书,监修国史,修成《文宗实录》四十卷。皇上常常慨叹:“谟绰有祖风,我心重之!”

魏谟一片忠心为朝廷,遇事直言,无所避讳,难免遭到权奸的嫉妒和怨恨。宣宗逝后他受到排挤,外迁西川节度使。后因积劳成疾回到朝廷,做了有名无实的检校尚书仆射。大中十五年(公元860年),魏谟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时年66岁。

他的官职比乃祖魏征还要显赫,可他没有遇到唐太宗那样的英主,所以没有留下《十思疏》那样的名篇,没有成为乃祖那样的旷世名臣。惜哉!

标签: 魏谟

更多文章

  • 【新唐书·魏谟传】原文及翻译,魏谟,字申之,擢进士第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魏谟传

    魏谟,字申之,擢进士第,同州刺史杨汝士辟为长春宫巡官。文宗读《贞观政要》,思徵贤,诏访其后,汝士荐为右拾遗。谟姿宇魁秀,帝异之。邕管经略使董昌龄诬杀参军衡方厚,贬溆州司户,俄徙峡州刺史。谟谏曰:“王者赦有罪唯故无赦比昌龄专杀不辜事迹暴章家人衔冤万里投诉狱穷罪得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今又授刺史,复使治

  • 历史上的法海,唐朝宰相裴休送子出家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裴休

    民间故事《白蛇传》里镇江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在历史上实有其人,据史载,法海俗姓裴,是唐宣宗时宰相裴休之子。他初来金山时,寺庙倾毁,杂草丛生,半山崖有一条白蟒蛇经常出来伤人,百姓不敢上山烧香。法海勇敢地与白蟒斗法,将白蟒赶入江里。他燃指一节,立志修复古刹。在僧徒和周围群众的支持下,法海修庙盖屋重续香火,被

  • 韦澳说:愿相公无权,周墀深表认同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野秘,唐朝

    周墀(793年-851年3月23日),字德升,汝南(今湖北武昌县)人。周炅之后,祖左拾遗周沛,父左骁卫兵曹参军周颋早逝,其母以纺织抚养长成。长庆二年(822年)中进士,授湖南巡官,入朝为监察御史、集贤殿学士。长于史学,为唐文宗所赏识。李宗闵镇守山南时,聘用周墀为行军司马。不久召回京都,以考功员外郎兼

  • 太平广记·卷一百零七·报应·于李回具体内容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太平广记,北宋

    《太平广记》是中国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纪实故事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作者是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4人,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

  • 李回:唐朝时期宰相,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回,唐朝

    李回,字昭度,唐郇王李祎之后。父亲李如仙。李回原名李躔,因“躔”和唐武宗名“炎”音近,避讳改名回。唐朝时期官员,宰相。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长庆初,进士擢第,又登贤良方正制科。释褐滑台从事,扬州掌书记,得监察御史。入为京兆府户曹,转司录参军。合朝为正补阙、起居郎,

  • 萧仿:唐朝时期宰相,曾与宰相崔彦昭一起改革弊端,颇有成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萧仿,唐朝

    萧倣(fǎng)(791 /796—875年),一作萧仿,字思道,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唐朝宰相,穆宗朝宰相萧俛堂弟。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出身兰陵萧氏齐梁房,为唐文宗太和元年(827年)之进士。唐宣宗时,历任给事中、谏议大夫,以正直刚毅闻名。自集贤学

  • 韦保衡:唐朝宰相、驸马,他为何被赐死?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韦保衡,唐朝

    韦保衡(?~873年),字蕴用,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宰相、驸马,礼部侍郎韦悫的儿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出身京兆韦氏西眷平齐公房。咸通五年,进士及第,授右拾遗,累迁起居郎。迎娶同昌公主,仕途平步青云,历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授门下侍郎、同

  • 路岩:唐懿宗时期宰相,与韦保衡同为相,权势熏人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路岩,唐朝

    路岩(827年—874年),唐朝大臣、宰相,唐懿宗朝拜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字鲁瞻,魏州冠氏(今山东冠县)人。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自幼聪敏过人。历任中书侍郎、户部侍郎。懿宗咸通三年(862年)拜相,以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年仅三十六岁。居相位八年,改任尚书

  • 高璩:唐懿宗时期宰相,他为何得了一个“剌”的恶谥?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高璩,唐朝

    高璩(qú)(?~865),字莹之,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唐朝时期宰相,吏部尚书高元裕的儿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出身渤海高氏,勤奋好学。大中三年(849),进士及第,起家校书郎、武昌军节度掌书记,历任益州(白敏中)从事、协律郎、右拾遗,累迁翰林学士、起

  • 高璩是什么人?高璩人物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高璩

    高璩是北齐皇族后裔,先祖高士廉在唐太宗朝拜相,尽管高家并未因此而显贵,但高璩的伯父高少逸和父亲高元裕都成为朝廷名臣。高璩在唐宣宗年间的849年中进士,后在地方上任幕僚。高璩的传并未记载他在哪年中进士,但崔彦昭的传记载崔彦昭、高璩和赵隐在同一年中进士,且指出崔彦昭是在849年中的进士。宣宗年间任左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