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晏对稳定乱世的作用,刘晏的改革

刘晏对稳定乱世的作用,刘晏的改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434 更新时间:2023/12/26 20:55:20

唐末藩镇割据,已成乱局。中央政府当然不可能坐视不管任由下去。开元盛世的滋味还没享受尽呢,何况唐朝毕竟立国数百年,也并非一夕而亡。于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藩镇之间的角逐就自然开始了。在这期间,出现了中兴之主唐宪宗,名将郭子仪等,但在这背后确实是刘晏这样的能臣苦心操持。

刘晏的改革我以为主要有三点是后世典范。

首先是刘晏的改革思想。其中有这么一条,叫“广军国之利,而民无所怨”。唐末大量的军事和政治开销,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中国历来的改朝换代都是统治阶级与底层民众的财权之争为主。把民众逼上梁山,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但国家财政必须要取之于民。刘晏的本事就是在民众的底线之上游刃有余,合理分配,多方弄钱,既满足国家庞大的财政需要,又不太侵犯民众的财产权。改变了历来王朝后期的竭泽而渔式的改革方式。广军国之用,足以称道于后世。

第二,盐铁专卖。上次对这一制度的大讨论应该是汉武帝时期“桑弘羊之问”。刘晏在国家濒临危亡的时候成功实行了这项制度。才使得唐末时期一度出现了中兴的景象。不得不说,与刘晏的“国有”政策是息息相关的。这也是早期国有经济的历史响应。关于这一点,到现在还是有极大争论的。但我想说明的一点就是,在现如今的社会主义中国,本质上也是走这一条路,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国家主导最有红利的产业,使财政在短时间内增长了10倍左右。初步解决了钱的问题。

第三,转运制度。这项改革是针对当时的现实状况制定的。刘晏运用行政力量在江南各地建立转运站,派遣转运使,将江南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往长安城,解决首都和西部战事问题。顺便还疏通了漕运。这项制度充分体现了他的全局性。

历史很容易记住武将,也很容易记住文人。但是良臣很难记住。那些名留青史的良相也大都从谋臣做起的。而那些一心锐意改革,兢兢业业的良臣们却不那么被历史记住。其实他们才是王朝兴盛的顶梁柱!

总之,刘晏改革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他的存在,实际上是延续了唐朝的统治寿命,是唐朝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有能力与节度使抗争。当然,结局还是悲哀的。无论是个人还是他所眷恋的国家,都没能逃过悲剧的结局。但刘晏改革向我们展现了一代良相在国家颓败之时的力王狂澜式的改革,风云迭起,可歌可泣!

标签: 唐朝

更多文章

  • 刘晏是谁?刘晏在唐朝很有名吗?刘晏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晏,唐朝

    刘晏,是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信奉道家。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县)人。这个人不得不说,是个超级神童啊!还被后来的《三字经》列名,《三字经》中这样讲到,”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才七岁时,被选为神童,八岁就做了太子府的文字典籍方面的校对官。刘晏最先得到玄宗的赏识

  • 裴遵庆人物生平简介,《裴遵庆传》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裴遵庆

    年既长,始以仕家推荫为兴宁陵丞,调大理丞。边将萧克济督役苛暴,役者有丑言,有司以大逆论,遵庆曰:“财不足聚人,力不足加众,焉能反?”由是全救数十族。频擢吏部员外郎,判南曹,不久担任徐州刺史。天宝时,选者岁万计,遵庆性强敏,视簿牒,详而不苛,世称吏事第一。肃宗时,为吏部侍郎。萧华辅政,屡荐之,拜黄门侍

  • 唐朝宰相裴遵庆神道碑,墓志一览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裴遵庆

    裴遵庆,出身河东裴氏,唐肃宗、唐代宗时的宰相。其神道碑位于今河南洛阳万安山南,此碑全称《大唐故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留守东都贞孝公赠司空裴府君神道碑铭并序》,由朝议大夫守太常卿兼修国史充礼仪使赐紫金鱼袋上柱国杨绾撰文,嵩阳县令卢晓书并篆额

  • 唐朝宰相裴遵庆,敦守儒学显英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裴遵庆,唐朝

    《旧唐书·裴遵庆传》载;裴遵庆(?—775),字少良,绛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县)。代袭冠冕,为河东著祖。裴遵庆出身于世家大族河东裴氏,自幼好学不倦,博览群经,不涉当世之务。年长时以父荫担任兴宁陵丞,又调整为大理丞,擢拔为吏部员外郎,判南曹。肃宗时,历官吏部侍郎,清正介直,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李揆怎么读?李揆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李揆

    李揆[lǐ kuí],字端卿,荥阳(今河南荥阳)人,生于公元711年,卒于公元784年,享年七十四,谥曰恭。李揆出名主要是在唐肃宗时期,因为肃宗对其的称赞。据史书以及《李逵传》对他的记载,可以看出李揆是一个风姿优雅,举止温文,容貌出色的男子,一举一动之间都能吸引不少人。旧唐书《李揆传》中有这么一段记

  • 李岘:信安郡王李祎第三子,曾历任要职,多有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岘,唐朝

    李岘(709年~766年),字延鉴,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宰相,唐太宗李世民玄孙,吴王李恪曾孙,信安郡王李祎第三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门荫入仕,历经三朝,一生历任多州刺史,两度出任江陵尹,多次担任京兆尹,五次登上相位,六次官拜尚书,七次

  • 齐映遇到一老人,老人问:想当宰相还是成仙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齐映,野秘

    有一位叫齐映的相公参加了进士考试,到省里打听消息,住在礼部的南院,遇上雨不能出去吃饭,心里犹豫不决,不知到什么地方去,就慢慢走在墙下。有一位老人,穿白色衣服,拄着拐杖,两个小仆人跟在他身后。老人向齐映作揖说:“日头已经升高,你大概还没吃饭,我家离这不远,你能到我那去吗?”齐映道谢,跟着老人来到门外。

  • 唐朝宰相高郢人物生平简介,历史人物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高郢

    高郢的先祖自渤海徙卫州,遂为卫州人。九岁通《春秋》,能属文。天宝末,盗据京邑,父高伯祥先为好畤尉,安禄山陷京师,抵贼禁,加极刑。高郢时年十五,被发解衣,请代其父,贼党义之,乃俱释。后举进士擢第,应制举,登茂才异行科,授华阴尉。尝以鲁不合用天子礼乐,乃引《公羊传》,著《鲁议》,见称于时,由是授咸阳尉。

  • 【广异记】吕諲原文及翻译,阎王为什么放过吕諲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广异记

    《广异记》吕諲尝昼梦地府所追,随见判官。判官云:"此人勋业甚高,当不为用。"諲便仰白:"母老子幼,家无所主。"控告甚切,判官令将过王。寻闻(闻原作问。据明抄本改。)左右白王:"此人已得一替。"问替为谁?云是蒯适。王曰:"蒯适名士,职当其任。"遂放諲。諲时与妻兄顾况同宿。即觉,为况说之。后数十日,而适

  • 唐朝宰相吕諲人物简介,新唐书【吕諲传】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吕諲

    人物简介乾元二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黄门侍郎。上元元年同中书门下三品,累加银青光禄大夫,封东平男。坐昵中官马上言贬太子宾客,拜江陵府尹。卒年五十一,赠吏部尚书,谥曰肃。新唐书《吕諲传》吕諲,河中河东人。少力于学,志行整饬。孤贫不自业,里人程氏财雄于乡,以女妻諲,亦以諲才不久困,厚分赀赡济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