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维的弟弟王缙,因受贿差点被杀

王维的弟弟王缙,因受贿差点被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118 更新时间:2023/12/8 14:09:35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

5个月后,叛军攻陷长安,将捉住的数百名梨园弟子送到洛阳。这年秋季的一天,安禄山在凝碧池边宴请群臣,乐工雷海清扔掉乐器,西望长安痛哭,安禄山将其肢解示众。此事传到被关押在洛阳的王维耳中,王维赋诗感叹:“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月,唐军收复洛阳,王维因为写诗抒发亡国之痛,加上在平叛中有功的弟弟王缙情愿削去官职为其赎罪,得到朝廷宽恕。

这个情愿丢掉官职为哥哥赎罪的王缙,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另一个东都留守。

帮助李光弼守太原立下大功

王缙,河中(今山西运城)人,“少好学,与兄维早以文翰著名”。

安史之乱发生后,王缙被任命为太原少尹,帮助李光弼守太原。关于他在太原保卫战中的表现,《旧唐书》里只有寥寥几个字“功效谋略,众所推先”,但我们可以从太原保卫战的惨烈推测出这8个字的含金量实在不小。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叛军大将史思明、蔡希德发兵十万围攻太原,企图在占领太原后,北进夺取唐肃宗所在地灵武。

当时太原城中只有不到一万的民兵,一万对十万,民兵对正规军,实力悬殊可想而知,危险和艰难程度也可想而知。就是在这种情势下,李光弼硬是带领太原城中的军民抵挡住了叛军一次又一次进攻。后来,叛军出现内讧,安禄山被杀,其子安庆绪称帝,史思明退兵,蔡希德惨败,太原之围遂解。

不但自己信佛,还影响皇帝信佛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代宗起初不信佛,之所以后来崇奉佛教,从而导致“中外臣民承流相化,皆废人事而奉佛”,是因为受了王缙等人的影响。

唐代宗曾问王缙等人:“佛教所说的因果报应,果真有吗?”王缙等人答:“如果不是平素种下福业,大唐的国运怎么可以长久呢?”他们举安禄山被儿子杀害等事例,来证明因果报应确实存在。

唐代宗因此崇奉佛教,朝廷内外的官员及百姓争相效仿。《旧唐书》记载:“帝信之愈甚,公卿大臣既挂以业报,则人事弃而不修,故大历刑政,日以陵迟,有由然也。”朝政混乱,王缙等人难逃干系。

举个例子,唐代宗曾下令在五台山修建金阁寺,所耗费的资金数额庞大。为了筹措经费,王缙居然将中书省的文书下发给和尚,让他们拿着到全国各地募捐。

依附元载,被贬栝州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秋,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东都留守李光弼病死在徐州,王缙被任命为新一任东都留守,不久又升任河南副元帅。在洛阳,他唯一留下的“政绩”是“请减军资钱四十万贯修东都殿宇”。

除了当过东都留守,王缙还当过卢龙节度使、太原尹、北都留守等官。后来,他又被任命为中书门下平章事等,“时元载用事,缙卑附之,不敢与忤”。

《资治通鉴》记载,王缙依附元载,同为宰相的两个人都很贪婪——元载的妻儿,王缙的弟弟妹妹,都争相收受贿赂。两个人又将政务委托给自己信任的官吏处理,求取功名的人,如果不巴结他们的子弟和心腹,就无法进入仕途。

唐代宗想杀掉元载和王缙,害怕左右泄露消息,就私下与舅舅——左金吾卫大将军吴凑谋划此事。他们正愁没借口时,有人控告元载、王缙夜里祷告祭祀,图谋不轨。于是,唐代宗命令吴凑在政事堂逮捕元载和王缙,又让吏部尚书刘晏和御史大夫李涵等人审理此案,两个人服罪。

元载被赐在万年县自杀,王缙一开始也被赐死,多亏刘晏争取,被改判贬为栝(kuò)州刺史。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王缙被任命为太子宾客,留司东都,再次来到洛阳。82岁时,王缙与世长辞。

标签: 王缙

更多文章

  • 刘晏对稳定乱世的作用,刘晏的改革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

    唐末藩镇割据,已成乱局。中央政府当然不可能坐视不管任由下去。开元盛世的滋味还没享受尽呢,何况唐朝毕竟立国数百年,也并非一夕而亡。于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藩镇之间的角逐就自然开始了。在这期间,出现了中兴之主唐宪宗,名将郭子仪等,但在这背后确实是刘晏这样的能臣苦心操持。刘晏的改革我以为主要有三点是后世典范。首

  • 刘晏是谁?刘晏在唐朝很有名吗?刘晏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晏,唐朝

    刘晏,是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信奉道家。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县)人。这个人不得不说,是个超级神童啊!还被后来的《三字经》列名,《三字经》中这样讲到,”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才七岁时,被选为神童,八岁就做了太子府的文字典籍方面的校对官。刘晏最先得到玄宗的赏识

  • 裴遵庆人物生平简介,《裴遵庆传》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裴遵庆

    年既长,始以仕家推荫为兴宁陵丞,调大理丞。边将萧克济督役苛暴,役者有丑言,有司以大逆论,遵庆曰:“财不足聚人,力不足加众,焉能反?”由是全救数十族。频擢吏部员外郎,判南曹,不久担任徐州刺史。天宝时,选者岁万计,遵庆性强敏,视簿牒,详而不苛,世称吏事第一。肃宗时,为吏部侍郎。萧华辅政,屡荐之,拜黄门侍

  • 唐朝宰相裴遵庆神道碑,墓志一览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裴遵庆

    裴遵庆,出身河东裴氏,唐肃宗、唐代宗时的宰相。其神道碑位于今河南洛阳万安山南,此碑全称《大唐故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留守东都贞孝公赠司空裴府君神道碑铭并序》,由朝议大夫守太常卿兼修国史充礼仪使赐紫金鱼袋上柱国杨绾撰文,嵩阳县令卢晓书并篆额

  • 唐朝宰相裴遵庆,敦守儒学显英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裴遵庆,唐朝

    《旧唐书·裴遵庆传》载;裴遵庆(?—775),字少良,绛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县)。代袭冠冕,为河东著祖。裴遵庆出身于世家大族河东裴氏,自幼好学不倦,博览群经,不涉当世之务。年长时以父荫担任兴宁陵丞,又调整为大理丞,擢拔为吏部员外郎,判南曹。肃宗时,历官吏部侍郎,清正介直,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李揆怎么读?李揆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李揆

    李揆[lǐ kuí],字端卿,荥阳(今河南荥阳)人,生于公元711年,卒于公元784年,享年七十四,谥曰恭。李揆出名主要是在唐肃宗时期,因为肃宗对其的称赞。据史书以及《李逵传》对他的记载,可以看出李揆是一个风姿优雅,举止温文,容貌出色的男子,一举一动之间都能吸引不少人。旧唐书《李揆传》中有这么一段记

  • 李岘:信安郡王李祎第三子,曾历任要职,多有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岘,唐朝

    李岘(709年~766年),字延鉴,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宰相,唐太宗李世民玄孙,吴王李恪曾孙,信安郡王李祎第三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门荫入仕,历经三朝,一生历任多州刺史,两度出任江陵尹,多次担任京兆尹,五次登上相位,六次官拜尚书,七次

  • 齐映遇到一老人,老人问:想当宰相还是成仙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齐映,野秘

    有一位叫齐映的相公参加了进士考试,到省里打听消息,住在礼部的南院,遇上雨不能出去吃饭,心里犹豫不决,不知到什么地方去,就慢慢走在墙下。有一位老人,穿白色衣服,拄着拐杖,两个小仆人跟在他身后。老人向齐映作揖说:“日头已经升高,你大概还没吃饭,我家离这不远,你能到我那去吗?”齐映道谢,跟着老人来到门外。

  • 唐朝宰相高郢人物生平简介,历史人物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高郢

    高郢的先祖自渤海徙卫州,遂为卫州人。九岁通《春秋》,能属文。天宝末,盗据京邑,父高伯祥先为好畤尉,安禄山陷京师,抵贼禁,加极刑。高郢时年十五,被发解衣,请代其父,贼党义之,乃俱释。后举进士擢第,应制举,登茂才异行科,授华阴尉。尝以鲁不合用天子礼乐,乃引《公羊传》,著《鲁议》,见称于时,由是授咸阳尉。

  • 【广异记】吕諲原文及翻译,阎王为什么放过吕諲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广异记

    《广异记》吕諲尝昼梦地府所追,随见判官。判官云:"此人勋业甚高,当不为用。"諲便仰白:"母老子幼,家无所主。"控告甚切,判官令将过王。寻闻(闻原作问。据明抄本改。)左右白王:"此人已得一替。"问替为谁?云是蒯适。王曰:"蒯适名士,职当其任。"遂放諲。諲时与妻兄顾况同宿。即觉,为况说之。后数十日,而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