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何说李庭芝的一生是一场正义凛然的大悲剧?

为何说李庭芝的一生是一场正义凛然的大悲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707 更新时间:2024/1/22 12:03:44

李庭芝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元将领,虽然是名气不如岳飞等人大,但是其忠义之行却感动了很多人,可以说李庭芝的一生是一场正义凛然的大悲剧,正是因为南宋有了李庭芝一样的将领才是的南宋得以苟延残喘了那么多年,但是最终却难以挽回南宋灭亡的命运,实在是可悲可叹。下面做一下李庭芝简介。1219年,李庭芝生于随地,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随州,字祥甫。1237年,李庭芝敏锐的预测到了随州将要发生大乱,跟随着自己的家族从随州迁徙到了山东德州一带。1240年,蒙军大举南下,南宋处于危难之中,已经中举的李庭芝毅然投笔从戎,来到荆州投奔孟珙,得到孟珙的赏识重用。1241年,李庭芝考中了进士,在盂珙帐中主管机要文字,后来孟珙死去,贾似道接替了孟珙,孟珙将李庭芝推荐给了贾似道,鉴于知遇之恩,李庭芝为孟珙守丧三年。后来贾似道起用李庭芝为制置司参议,由于李庭芝的绝佳表现,朝廷命令李庭芝镇守两淮。1259年,李庭芝开始管理扬州,在扬州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迅速的恢复了扬州百姓的正常生活,使得遭受战乱破坏的扬州重新兴旺起来。并且在这里屡次大败蒙军。1262年,李殪降宋,李庭芝乘胜追击,攻破了蕲县,

1267年,蒙军进攻襄阳和樊城,襄阳告急,但是由于南宋统治阶级的腐败,襄阳城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支援。朝廷命李庭芝为京湖制置大使,督军再援襄阳。但是却被范文虎牵制,不能出兵。1272年,李庭芝率部援救襄阳,成功突破重围进入襄阳。1273年,李庭芝部将张贵与范文虎约好共同夹击蒙军,最终范文虎背信弃义,导致李庭芝部将张贵失败,战死。李庭芝被问罪罢官。1275年,李庭芝被重新起用,镇守扬州,屡次大败蒙军进攻,杀死劝降使者。1276年,扬州城破,李庭芝转战泰州被俘虏,并且被蒙军杀死,享年57岁。

李庭芝是南宋末年的一位抗元将领,原本李庭芝只是一名书生,还中了举人,但是看到国家危难,毅然投笔从戎,从此之后走上了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李庭芝称得上是上马能战下马能治的杰出人才,在其短暂的一生之中抗蒙的信念不改,最终被蒙军杀害,也可以说是死得其所。下面介绍一下李庭芝成就。李庭芝成就一:李庭芝的成就首先是在军事上拥有杰出的成就。在抗击元军的斗争中多次取得辉煌的胜利。李庭芝的一生经历的战役主要有襄樊之战和扬州之战,虽然两次战役李庭芝都由于其他将领的腐败无能,临阵脱逃而遭到了战败,但是李庭芝所作出的努力是值得称道的。正应了现代流行的那句话“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李庭芝遇到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在自己猪一样的队友的掣肘之下,李庭芝可谓是“有心杀敌,无力回天。”但是尽管如此李庭芝在这两场战役中的表现实在是也称得上是可圈可点,贡献是相当大的。

李庭芝成就二:再者李庭芝作为为政一方的官吏也是非常合格的,在李庭芝初到扬州的时候,扬州刚刚遭受到战火的破坏,李庭芝采取了许多非常有效的措施,使得扬州的繁荣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就恢复过来,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李庭芝还在扬州兴办教育,招揽人才,并且积极的招募农民进行军事训练,使得当地的百姓战时能战,没有战争的时候从事生产,李庭芝的这一举措后来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并且予以推广。所以李庭芝称得上是一位“上马能战下马能治”的优秀的官员。

李庭芝是南宋末年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同时也是一位具有杰出的管理能力的官吏,更是一位坚决的主战派,可以说为了南宋的江山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庭芝的忠义,李庭芝的才华都是堪称一流的,但是却生不逢时,遇上了南宋这样一个腐败无能的朝廷,于是李庭芝只能做到以身殉国。下面做一下李庭芝评价。李庭芝评价一:李庭芝是一位拥有着杰出的才华,上马能战下马能治的优秀的人才。李庭芝不仅仅率领自己的军队在对元作战中多次取得辉煌的胜利,而且在管理扬州的时候,仅仅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就将遭到战火严重破坏的扬州恢复了往日的繁华,可见李庭芝的才华出众,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李庭芝评价二:再者李庭芝是一位忠于自己的国家,拥有着坚定的爱国热忱的人。李庭芝在对元作战中无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都坚决的不与元朝侵略者妥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国家而战,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庭芝评价三:李庭芝还是一位重情重义的人,是一位知恩图报的人。李庭芝曾经受到孟珙的知遇之恩,在孟珙去世之后为了报答孟珙的知遇之恩,李庭芝为孟珙守丧三年,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庭芝对自己与孟珙之间的情谊的重视,也可以看出李庭芝是一位重情重义的人。李庭芝评价四:李庭芝也是一位悲剧性的人物,李庭芝是聪明的,不是看不出朝廷的腐败无能,但是即使是这样李庭芝还是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心血,治理自己的辖区,与元朝进行着殊死的战斗,最终在南宋最高统治者已经投降的情况下,还坚守着扬州,最终遭到了部下的背叛,最终被俘身死,李庭芝的一生实在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悲剧。

标签: 李庭芝南宋

更多文章

  • 宋朝李庭芝是怎么死的 李庭芝的墓地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庭芝

    李庭芝(公元1219年-公元1276年),字祥甫,随地(今湖北随州)人。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进士,宝祐中知真州,累迁两淮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扬州。后益王派遣使者以少保、左丞相的职务召回李庭芝,李庭芝与姜才一起转战到泰州,突围失败,被执殉难。宋朝李庭芝是怎么死的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七月,阿术请

  • 宋朝李庭芝生平简介 李庭芝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庭芝

    李庭芝(公元1219年-公元1276年),字祥甫,随地(今湖北随州)人。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进士,宝祐中知真州,累迁两淮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扬州。后益王派遣使者以少保、左丞相的职务召回李庭芝,李庭芝与姜才一起转战到泰州,突围失败,被执殉难。宋朝李庭芝生平简介早年经历李庭芝出生的时候,在他家的屋梁上

  • 采石之战中虞允文大败金军,一代武将刘锜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锜,宋朝

    大家好,中国历史上下5000年,名将都是数不胜数,今天咱们要说的这位就是刘锜,南宋初期著名抗金将帅。刘锜慷慨深毅,精通兵术,有儒将之风。顺昌一战,名震遐迩,金人闻名丧胆。然为张俊忌,受困十余年。刘锜胸怀大志,但终因病不能成其不朽事业,令后人憾之。刘锜出身将门,年轻时投军,曾随父征讨,驰骋疆场。张浚以

  • 南宋抗金名将刘锜为什么要船全部凿沉 难道他要破釜沉舟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朝,抗金

    众所周知,在南宋时期,用很多名将守卫宋朝江山。就有了后世所谓的,四大中兴名将。除了这四个人外,当时的宋朝还有一位,使金国上下都很害怕他,使南宋政权更加安宁,这个人就是刘锜。刘锜的父亲是泸州当时的节度使,出身将门之后的他,从小就擅长射箭。相传刘锜箭术高超,在一次与父亲出征的时候,刘锜朝装满水的缸中射了

  • 刘锜的命运到底有多悲惨 他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朝,抗金

    在南宋沉重的抗金历史上,顺昌之战一直都是不可不提的。而这次战役的主要指挥就是刘琦,在刘琦沉着冷静,出其不意的指挥下,南宋军队以少胜多,出色完成了保护城邑的任务。然后在议和签署之后,金军并未遵从合约。举重兵与南宋再度开战,而此时奸诈的金人已经占领了开封,然而重兵压境,性命不保之时,刘琦并未退缩,凿穿战

  • 顺昌大捷之后,刘锜的结果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顺昌大捷,宋朝

    在南宋沉重的抗金历史上,顺昌之战一直都是不可不提的。而这次战役的主要指挥就是刘琦,在刘琦沉着冷静,出其不意的指挥下,南宋军队以少胜多,出色完成了保护城邑的任务。然后在议和签署之后,金军并未遵从合约。举重兵与南宋再度开战,而此时奸诈的金人已经占领了开封,然而重兵压境,性命不保之时,刘琦并未退缩,凿穿战

  • 抗金名将刘锜是怎样死的 后世是如何纪念刘锜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锜,南宋

    刘锜(1098年―1162年2月25日),字信叔,秦州成纪(今甘肃静宁)人。泸川军节度使刘仲武之子,南宋抗金名将。刘锜骁勇善战,在伐夏抗金的过程中屡立功勋,于顺昌之战中大破金兀术军,官至太尉、威武军节度使。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刘锜去世,赠开府仪同三司,赐谥武穆(一说谥武忠)。宋孝宗时追封为吴

  • 抗金名将刘锜的故事 刘锜的趣闻轶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锜,南宋

    刘锜(1098年―1162年2月25日),字信叔,秦州成纪(今甘肃静宁)人。泸川军节度使刘仲武之子,南宋抗金名将。刘锜骁勇善战,在伐夏抗金的过程中屡立功勋,于顺昌之战中大破金兀术军,官至太尉、威武军节度使。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刘锜去世,赠开府仪同三司,赐谥武穆(一说谥武忠)。宋孝宗时追封为吴

  • 宋朝十大名将之一:宋高宗麾下名将武忠王刘锜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朝,名将,刘锜,

    刘锜(1098年―1162年2月25日),字信叔,秦州成纪(今甘肃静宁)人。泸川军节度使刘仲武第九子,南宋抗金名将。刘锜骁勇善战,在伐夏抗金的过程中屡立功勋,于顺昌之战中大破金兀术军,官至太尉、威武军节度使。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刘锜去世,赠开府仪同三司,赐谥武穆(一说谥武忠)。宋孝宗时追封为

  • 南宋初年将领刘正彦简介:发动苗刘兵变而被宋高宗寸磔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南宋,刘正彦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