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陈师道的生平轶事,后人是如何评价陈师道的?

陈师道的生平轶事,后人是如何评价陈师道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623 更新时间:2024/1/2 11:12:10

陈师道属于江西诗派代表作家 诗学黄庭坚 以拙朴为特征的艺术风格 简洁精炼 质朴无华 外表浑朴意味深长。

人物轶事

师道述贫

陈师道日常生活拮据困窘,甚至穷到无力养家的地步,不得不让妻子带着三个孩子投奔岳父。《送内》、《寄外舅郭大夫》、《东阿》、《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别三子》、《示三子》等诗篇描写了与亲人“贫贱离”的痛苦。

不著渠家衣

赵挺之王安石变法的拥戴者,与保守派苏轼、黄庭坚等结怨甚深。早在担任监察御史时,赵挺之就曾数次弹劾苏轼——或罗织罪名说他起草的诏书“民以苏止”是“诽谤先帝”,或牵强附会说他的“辩试馆职策问”大成问题。而苏轼及其追随者也不甘示弱,对赵挺之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苏门文士对赵挺之的蔑视,从一事可见一斑:陈师道深夜到郊外皇家祠堂守灵,因没有皮衣御寒,其妻回娘家向胞妹借了一件——陈妻是郭概之女,而郭概是北宋政坛上著名的“慧眼挑贵婿”者,家境贫寒的陈师道和官宦之子赵挺之都在其家坦腹东床。当得知妻子借了近为连襟却势同水火的赵挺之的皮衣,陈师道即感受辱,并对妻子大发雷霆:“汝岂不知我不著渠家衣耶!”元符三年冬,陈师道在郊外参加祭祀,无棉衣御寒而感病致死。据载,陈师道死后,家人无钱安葬,朝廷特赐绢二百匹,让往来者买下,才得安葬。

历史记事

陈无已尝以熙宁、元丰间事为编年。书既成,藏之庞庄敏家。无已之母庞氏也。绍圣间,庞氏子惧为己累,窃其书焚之。世无别本,无已终身以为恨。《却扫篇》

陈无已诗曰:“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则陈无已承嗣巩和尚为何疑。《竹坡诗话》

世言陈无已每登览得句,即急归卧一榻,以被蒙首,恶闻人声,谓之“吟榻”。家人知,即猫犬皆逐去,婴儿稚子抱寄邻家。徐待诗成,乃敢复常。《文献通考》

余问山谷:“今之诗人谁为冠?”曰:“无出陈无已。”“其佳句可得闻乎?”曰:“吾见其作温公挽诗一联,便知其才无敌。曰:‘政虽随日化,身已要人扶。’”《冷斋夜话》

双井黄叔达,字知命。初自江南来,与彭城陈履常俱谒法云禅师于城南,夜归过龙眠李伯时。知命衣白衫骑驴,缘道摇头而歌;履常负杖挟囊于后。一市大惊,以为异人。伯时因画为图,而邢敦夫作长歌。《直方诗话》

晁无咎谪玉山,过徐州时,陈无已废居里中。无咎置酒,出小姬娉娉舞梁州。无已作减字木兰花云:“娉娉袅袅,芍药梢头红样小。舞袖低徊,心到郎边客已知。金尊玉酒,劝我花间千万寿。莫莫休休,白发簪花我自羞。”无咎叹曰:“人疑宋开府梅花赋清艳不类其为人。无已此词,过于梅花赋远矣。”《墨庄漫录》

建中靖国元年,陈无已以正字入馆,未几得疾。楼异世可时为登封令,夜梦无已见别,行李匆匆。楼问:“是行何之?”曰:“暂往杏园,东坡、少游诸人皆在彼已久。”楼起视事,得参寥子报云:“无已逝矣。”《春渚纪闻》

无已子丰,诗亦可喜,晁以道集有谢陈十二郎诗卷是也。建炎间,以无已故,特命官。李邺守会稽,来从邺作摄局。邺降虏,丰亦被系累而去,不知存亡。无已之后,遂无在江左者。《老学庵笔记》

后世评价

陈师道模仿杜甫句法的痕迹比黄庭坚来得显著。他想做到“每下一俗间言语”也“无字无来处”,可是本钱似乎没有黄庭坚那样雄厚,学问没有他那样杂博,常常见得竭蹶寒窘。他曾经说自己做诗好像“拆东补西裳作带”,又说:“拆补新诗拟献酬”,这也许是老实的招供。因此,尽管他瞧不起那些把杜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的作者,他的作品就很犯这种嫌疑。他的情感和心思都比黄庭坚深刻,可惜表达得很勉强,往往格格不吐,可能也是他那种减省字句以求“语简而益工”的理论害了他。假如读“山谷集”好像听异乡人讲他们的方言,听他们讲得滔滔滚滚,只是不大懂,那末读“后山集”就仿佛听口吃的人或病得一丝两气的人说话,瞧着他满肚子的话说不畅快,替他干着急。只要陈师道不是一味把成语古句东拆西补或者过分把字句简缩的时候,他可以写出极朴挚的诗。

代表作

春怀示邻里

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着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标签: 宋朝陈师道

更多文章

  • “苏门六君子”之一陈师道生平简介 陈师道的文学成就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苏门六君子,陈师道

    陈师道(1053~1102年1月19日)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

  • 李廌《虞美人·玉阑干外清江浦》:没有一丝缠绵悱恻的凄清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廌,《虞美人·玉阑干外清江浦》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华州(今陕西华县)人。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所著除文集外

  • 张耒《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张耒

    原文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阑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参考翻译户外的风吹进疏帘,香炉里飘起一线香烟。黄昏后倚遍红色的栏杆,廊上的月光如同白天。别离的滋味比酒还浓酽,令人瘦损病恹恹。此情比不上墙东的杨柳,春泉时柳色依旧如去年。注释①秋蕊香:

  • 张耒《示秬秸》翻译及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张耒

    原文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参考翻译月亮从城头落下去,早晨的霜厚得像雪一样;更鼓从楼上响起来,声音冷涩得仿佛要断绝。捧着装饼的盘子,走出家门,拖着长声叫卖。这时候,街市上从东到西,一个人还没有呢!

  • 苏门四学士之张耒人物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耒

    张耒原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迁居楚州(今淮安市楚州区)。马端临《文献通考》作“谯郡人”,秦少游《书晋贤图后》记载:“独谯郡张文潜与余以为不然……”,他在《思淮亭记》中 张耒 相关书籍称“予淮南人也,自幼至壮,习于淮而乐之。”。祖父任职于福建,父亲中进士后,游宦四方,官至三司检法官,因亲老,乞

  • 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晁补之

    原文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参考翻译青色的烟云,遮住了月影,从碧海般的晴空里飞出一轮金灿灿的明镜。长夜的空阶上卧着挂树的

  • 晁补之简介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晁补之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晁补之,宋朝,北宋文学家

    晁补之(1053—1110年),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嘉祥县)人,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宋史·晁补之传》曰:晁[cháo]补之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父端友,工于诗。“从这几句简短的记载里,可知晁补之(男)生长在

  • 蒲寿庚:叛宋降元,屠杀南宋宗室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蒲寿庚,宋朝

    南宋因商业富国,其商船所到之处,遍及亚洲沿海国家,甚至远至东非沿海国家。南宋的商船在与各国贸易通商的同时,一些外商因为钦慕中华文明和经济的富庶,也随之来到中国定居、经商。这些外商精通中外语言,往往会充当中外贸易之间沟通的“桥梁”,能量较大者则成为操盘手,直接管理中外贸易,个中还有人成为国家海关(市舶

  • 关于蒲寿庚的历史评价如何?有着怎样的历史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蒲寿庚,宋朝

    政治视角蒲寿庚在宋元鼎革之际,导元倾宋,叛宋仕元,性质极其恶劣。泉州穆斯林世代受到南宋优待,却在南宋危难之际恩将仇报,屠杀泉州的南宋皇族、官员、为了讨好蒙元,又屠杀了数万平民,连蒙古人都感到非常吃惊。当时蒙古灭宋,相对之前已经相当客气,连蒙哥遗命中必屠的钓鱼城都没屠。所以说蒲寿庚为了保全泉州才投靠蒙

  • 揭秘建立了让敌人十分畏惧的种家军的种世衡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种世衡

    种世衡在宋朝时期十分的有名气,他为人坦荡讲诚信,因为足智多谋所以非常善于作战,而且几乎每次战争都可以获得胜利,就连西夏以及其他部族的将士对他都十分的畏惧,所以他在朝堂上和军队中都有着很好的名声,人们对他也是十分的敬佩和尊重。在民间也一直流传着许多关于种世衡的故事,那么种世衡的故事是怎样的呢?种世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