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胡瑗在教育上的成就有哪些 他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胡瑗在教育上的成就有哪些 他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337 更新时间:2023/12/8 22:12:46

成就

教书育人

胡瑗毕生从事教育,先后在泰州、苏州、湖州和京师太学执教三十年左右,受教育者不下数千人,对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胡瑗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很有特色和首创精神,不愧为一代宗师。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成就,经受了千年历史检验,依然熠熠生辉。概言之,大致有以下八个方面:

注重教育

胡瑗在《松滋县学记》中开宗明义地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他从“致天下之治”的政治目的出发,揭示了人才、教化、学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一是为什么要重视教育?胡瑗认为,治理好国家关键在人才,人才要通过教育培养。

二是如何办好教育?他认为,一要“师儒”,就是以孔孟之道管理和从事教育;二要普及教育于“民”;三要地方行政长官兴办学校。在封建社会中,人民处于无权状态,封建政权内部的监督机制有名无实,各级官吏的政治道德、文化素质对于吏治的好坏、人民负担的轻重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真正的人才对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现实意义。

北宋初期,教化不兴,风俗浇薄,当时的科举制度崇尚声律浮华,以诗赋取土,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苟趋禄利”、轻“教化”、重“取士”的风气,且各地又没有建立学校。为了培养真正合格的致治之才,胡瑗认为必须建立“敦尚行实”的学校,这种“立学教人”的主张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力纠时弊

宋仁宗明道、宝元时期,为了纠正取士不以“体用为本”,只讲究诗词歌赋、学校教育思想,主张以培养通经致用的人才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

胡瑗在答宋神宗问时说:“臣闻圣人之道,有体、有文、有用。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很清楚,“体”是指君臣父子,仁义礼乐是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标准;“用”是指掌握运用这个基本道德标准去治理国家。也就是说,教育不能只是为了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而是培养出既精通儒学经典,又能在实践中运用的人才。

胡瑗为贯彻“明体达用”思想,作出很大努力并取得成功,开创了宋代理学先河。同时他又将“明体达用”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改革之中,成为他从事教育改革和实践的理论基础。

改革教育

胡瑗为了贯彻“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先创立了分斋教学的制度。他设立经义和治事二斋,依据学生的才能、兴趣志向施教。经义主要学习六经;治事又分为治民、讲武、堰水(水利)和历算等科。凡人治事斋的学生每人选一个主科,同时加选一个副科。另外还附设小学。这种大胆尝试,即使学生能领悟圣人经典义理,又能学到实际应用的本领,胜任行政、军事、水利等专门性工作。

实践证明,这种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非常有效和成功的,培养了一批学有专长的人才。如长于经义之学的孙觉、朱临、倪天隐等,长于政事的范纯仁(范仲淹之子)、钱公辅等,长于文艺的钱藻、腾元发等,长于军事的苗授、卢秉等,还有长于水利的刘彝等人。

普及教育

面对宋初“轻教育”学风不正的状况,胡瑗还运用历史对比的方法,着重阐述了“师儒”和“兴校”的重要性。他说:“学校之兴莫过于三代,而三代之兴莫过于周。大司徒以六德、六行六艺教万民而宾兴之。纠其有言异者诛,行异者禁。其所言者皆法言,所行者皆德行。”

当时宋代官学有两种:一是中央官学,二是地方官学(即州县二学)。庆历四年(1044年),在第一次兴学运动之前,中央官学生员很少,绝大多数为官宦子弟;地方官学,只有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准允曲阜先圣庙立学,并赐额“应天府书院”,是为州县办学之始,余则寥若晨星。于是胡瑗大声疾呼“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不仅是对地方行政官员的强烈呼吁,也是对宋朝统治者的忠告。胡瑗主张“广设庠序之教”,大兴地方官学,它不仅可以使人才“继踵而出”,更为重要的可以“正以民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以达到太平盛世之目的。故庆历四年四月,宋仁宗采纳范仲淹的建议,开天章阁,与大臣们讨论扶

振兴的良策,慨然下诏全国,要各州、县都要兴办学校。这与胡瑗倡导的“以仁义礼乐为学”、“致天下之治”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言传身教

胡瑗在苏、湖执教的二十年间,亲手制订了一系列教育规章制度。如学校作息规定:一般上午讲解经义,课后复读500遍;下午讲解历史,复读100遍;晚上讲解子书,复读300遍。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注意言传身教,并规定师生之间的礼节,自己常常“以身先之”,盛夏之季,他也整天公服端坐堂上,决不稍懈。有一次,学生徐积初次见胡瑗,头稍稍有些偏了,他就直呼“头容直”。这使徐积从中受到教育,时刻警示自己不仅要仪态端庄,更应该注意自己的心也要正直。同时,他又十分关心学生的生活,如学生安涛患了痼疾,他慈父般地给予关照,学生非常感动,说先生之爱如同冬天的太阳。在规章明、要求严的情况下,胡瑗的弟子“皆循循循雅饬”,“衣冠容止,往往相类”,外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瑗的弟子。据统计,他的学生有1700多名。胡氏这种独特的学风与校风,先施行于苏、湖,后旅行于太学,并使此规章制度经皇上批准,在全国推广,可见其影响之大,效果之好。他的这套教学规章,与后来朱熹所订的《白鹿洞学规》前后辉映,同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

提高素质

胡瑗十分强调学生要有一个好的身体。他经常教导学生在吃饱饭以后,不要立即伏案读书,这样做将有害于身体健康。他要求学生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平时要学会“射箭”、“投壶”和其他各项游乐活动。在重视德育、智育的前提下,他也注重音乐教育,注意用音乐来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如在各种考试之后,他常与学生们会于“肯善堂”歌诗奏乐,至夜始散。在平时,诸斋亦常有弦歌声达于户外,致使路人也驻足倾听。胡瑗提倡体、美、音乐教育,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不能不算是一大开拓创新。

社会实践

胡瑗在教学中除重视书本教育外,同时还组织学生到外野外、到各地游历名山大川,并把此项活动列入教程之中,做到让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统一。他认为:“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有益于学者矣。”故他曾亲率诸弟子自湖州游关中,上至陕西潼关关门,回顾黄河抱潼关,委蛇汹涌,而太华、中条环拥其前,一览数千里,形势雄张。他慨然曰:“此可以言山川矣。学者其可不见之哉!”由此证明胡瑗反对闭户读书,主张接触实践,了解社会,浏览名山大川,以开拓胸襟视野,让书本知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实现他的教育目的—真培养出“明体达用”的致治之才。同时也一语道破了知识来源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真谛。

实行“寄宿制”

宋代起初规定太学学生不能住宿,主要因为太学右侧是御书阁,消防工作特别重要,每到夜半时分,宿舍里的灯烛要全部熄灭,实行“火禁”。嘉祐元年(1056年),胡瑗与孙复主持太学,他们为了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过集体生活,请求有关部门放宽火禁,如发生意外,概由他俩负责。此后太学就实行“寄宿制”。每晚由师生轮流值班,督促火烛小心。同时规定学生每月放假四次,其余时间皆留校住宿。每日起身、就寝以鸣鼓为号,进出校门必须请假,平时也不准随意会客和离校。这种寄宿生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延伸到州、县之学,在今日的学校中还直沿袭使用,且日臻完备。

综观胡瑗教育生涯,他的确留下了丰富且可行的教育制度和教学经验,并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以苦为乐、终身教育的敬业奉献精神,而且可以看到他勤勉好学、求真务实、力纠时弊、锐意改革的创新勇气。同时,还可以看到他淡泊名利、忧国忧民、躬行力践、诲人不倦的高尚品质。

杰出思想

倡导天人合一

胡瑗不仅是著名的古代教育家,而且是杰出的思想家。他独特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皆源于其学术思想的深厚造诣。他的学术思想内涵丰富,主要根源于《周易》一书。

易学为讲天人之道、讲万物变易法则的学问。胡瑗的《周易口义》是他的学生倪天隐根据先生口述整理而顾。其特点是大胆疑经,自立新解。据统计,胡瑗仅在《周易口义》一书中,疑经的地方就有10多处;在《洪范口义》中,也纠正了许多不合理的注解。据《宋元学案》记载,胡瑗“日升堂讲《易》,音韵高朗,旨意明白,众皆大服”。丁宝书在《安定言行录》中引用胡瑗学生王得臣的话说:胡瑗为国子直讲,“朝廷命主太学,时千余士,日讲《易》,予执经在诸生列,先生每引当世之事明之。”毫无疑问,胡瑗是宋初易学的权威,是一位开源发蒙、鼓动风气的人物,也是宋代义理易学的创立者。清人全祖望亦在《宋元学案》中追根溯源地说:“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2.

坚持安民之道的民本思想胡瑗的安民之道,一在求贤用贤,二在养民教民。他以为,君王再能干贤明,若无贤臣辅佐,则“倡而无知,令而无从”,虽有仁义爱民的欲望,亦无法施行仁政于天下。因此,胡瑗说,“天下之广,生灵之众,一贤不可独治,故必群贤并进于朝廷,则可大行其道。”广纳天下群贤,一可佐君施行仁政,二可辅君增广视听,三可致君无为而治。当然,这里所说之“民”,不过是统治阶级的左臣右相。但他倡导在州县办官员学,则是从教育培养地方基层民众入手,努力提高他们素质。尤其胡瑗在《周易口义》中“论民本”时说:“不以一己为忧乐,所忧者天下,所乐者天下。”这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其实是一致的。

主张知行合一

胡瑗还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在讲授“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时,因其中所记载的礼仪器物久已失传,无形象教学之具供学生观摩,就自制挂图,悬于讲堂之上,让学生直观,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另外,还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远近地区去游历考察,观名山大川,开阔学生视野,做到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统一。

标签: 北宋教育家

更多文章

  • 宋高宗赵构宪圣慈烈皇后简介 宋高宗吴皇后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高宗赵构,宪圣慈烈皇后,吴皇后

    宋高宗赵构的皇后吴氏(1115年-1197年),开封人。吴氏14岁入宫侍奉康王赵构,赵构登基后封吴氏为义郡夫人,又累进封为才人、婉仪、贵妃。1143年(绍兴十三年)被册立为皇后。83岁去世,谥曰宪圣慈烈皇后,攒祔于永思陵。吴氏一生,经历高、孝、光、宁四朝,在后位(含太后)长达五十五年,是历史上在后位

  • 朱见深吴皇后简介 吴皇后为何仅一月就被废?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明宪宗,朱见深,吴皇后,明朝皇后

    明宪宗朱见深的结发妻、废后,顺天人。天顺八年(1464年)七月立为皇后,仅一个月后就谋冤被废。史称“吴废后”。明孝宗在冷宫出生后,吴氏曾偷偷抚养过几年。孝宗即位念及吴氏的恩情,命服膳皆如母后礼。正德四年(1509年)吴氏逝世。刘瑾欲焚之。大学士王鏊力持不可,以妃礼下葬,无谥号。英宗选淑吴氏是顺天(今

  • 耶律南仙:绝食身亡的西夏崇宗李乾顺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耶律南仙

    在中国古代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宫闱生活中,皇后们这个群体虽说是鲜亮光泽,万人瞩目,但终究逃脱不了悲剧性的命运底色。其间曾出现了一位绝食身亡的皇后,她就是西夏第四任皇帝崇宗李乾顺的皇后耶律南仙。耶律南仙,出生于辽国的一个宗室家庭,处在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统治时期。她是一位天生丽质、貌美如花的女子。西夏崇宗李

  • 李秋水的儿子是谁?李秋水儿子李乾顺个人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天龙八部,历史剧,李秋水,李乾顺

    李乾顺(1083年—1139年),即西夏崇宗,西夏第四位皇帝,夏惠宗李秉常长子,母亲昭简文穆皇后梁氏和祖母毅宗皇后梁氏都为汉族。 1086年到1139年在位。西夏杰出的君主、政治家。天安礼定元年(1086年)李秉常去世后李乾顺即位,年仅三岁,母党专政。梁氏统治期间,西夏政治腐败,军队衰弱,北宋趁机来

  • 李青萝的弟弟是谁?李青萝弟弟李乾顺个人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天龙八部,历史剧,李青萝,李乾顺

    李乾顺(1083年—1139年),即西夏崇宗,西夏第四位皇帝,夏惠宗李秉常长子,母亲昭简文穆皇后梁氏和祖母毅宗皇后梁氏都为汉族。 1086年到1139年在位。西夏杰出的君主、政治家。天安礼定元年(1086年)李秉常去世后李乾顺即位,年仅三岁,母党专政。梁氏统治期间,西夏政治腐败,军队衰弱,北宋趁机来

  • 史学家胡三省:一生都在为“资治通鉴”做注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史学家胡三省

    关于胡三省生平简介具体如下,他是华夏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出生在书香门第,曾经担任过县令等官职。胡三省画像胡三省画像在胡三省生平简介中,不可或缺的是他对《资治通鉴》的注解。胡三省的父亲是胡笃非常的喜欢史学,胡三省从小就深受父亲的影响,在功课之余便开始 攻读《资治通鉴》,他的父亲对于胡三省的好学感到非常欣

  • 胡三省是谁?胡三省为《资治通鉴》做过注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胡三省,《资治通鉴》

    关于胡三省生平简介具体如下,他是华夏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出生在书香门第,曾经担任过县令等官职。在胡三省生平简介中,不可或缺的是他对《资治通鉴》的注解。胡三省的父亲是胡笃非常的喜欢史学,胡三省从小就深受父亲的影响,在功课之余便开始 攻读《资治通鉴》,他的父亲对于胡三省的好学感到非常欣慰。加之历来对于《资

  • 宋太祖嫡长女昭庆公主简介 昭庆公主生母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昭庆公主,宋朝公主

    魏国大长公主(?-1008年),为北宋宋太祖嫡长女,母孝惠皇后。开宝三年,封为昭庆公主,下嫁左卫将军王承衍,赐宅第于景龙门外。宋太宗即位后,进封郑国昭庆公主。淳化元年(990年),改封秦国昭庆公主。宋真宗即位后,公主以真宗堂姐的身分,在至道三年(997年),进封为秦国昭庆长公主。大中祥符元年(100

  • 宋简宗赵旉仅仅在位26天 却被宫女活活的给吓死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朝,宋高宗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但是很多人常常看到其他角色身上的闪光点而忽略了自身的优势。现代社会,人们可能对于拥有万贯家财,长相极好的人表示羡慕,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表面上光鲜亮丽的他们背后要承担多少不为人知的压力和苦难。在古代也一样,就连九五之尊的皇帝也有自己的痛苦和烦

  • 宋高宗有儿子赵旉 为什么最后还是将皇位传给别人呢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宋高宗

    民间信仰中有托梦一说,指的是鬼神对人有所启示时会以梦境的形式告知。在古代历史中,有一则最为出名的托梦一说,即宋太祖赵匡胤给宋高宗赵构托梦。宋太祖赵匡胤是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死后,其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是为宋太宗,宋高宗赵构就是宋太宗的后代,是宋朝第十位皇帝。然而,当皇位传到宋高宗这里时,他却做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