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以天理为本的程颢逝世

以天理为本的程颢逝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849 更新时间:2024/1/6 21:53:56

程颢(1032年~1085年7月9日),宋代理学家、教育家。北宋哲学家,理学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

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举进士后,历官京兆府都县主簿,江宁府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与先后被贬至洛阳的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相互联系,继续反对新法。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纯公。淳□元年(1241)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网络配图

程颢早年受父之命,与弟程颐周敦颐问学,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又泛览诸家,出入于老释,然后“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谓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在洛阳与邵雍张载亦往来论学。由于他和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他们的学说亦被称为“洛学”。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他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天理”是他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这就把本来是伦理学上的概念仁抬高为宇宙的本体。

按程颢的说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过阴阳二气化生,产生天地万物,人只不过是得天地中正之气。故“人与天地一物也”。因此对于人来说,要学道,首先要认识天地万物本来就与我一体的这个道理。人能明白这个道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即为“仁者”。故说“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程颢还提出,自己的心本来没有内外之分,人的心要象天地一样,普照万物;象圣人一样,情顺万事,无有内外。人们如果知物我本为一体,物即我,我即物,与物无对,忘其内外,就自然不存在心为外物所动的问题。诚能如此,其心就澄然无事。无事则定,定则明,至此就“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就可以进入圣域。程颢所谓“定性”,实即“定心”,这是他求得理想人格的道德修养方法。所以他并不重视观察外物,认为人心自有“明觉”,“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具有良知良能,故自己可以凭直觉体会真理。

网络配图

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孟子》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冥会,达到所谓物我合一。程颢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发轫者,他的“识仁”、“定性”,对后来的理学,尤其对陆王心学,影响很大。

标签: 程颢

更多文章

  • 程颢两字怎么读?和程颐是什么关系?程颢书院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朝,程颐,程颢

    程颢读音是什么?程颢读音一直是会被后人误读的东西,“程颢”的“程”是常见字,和“成功”的“成”同音,而“程颢”的“颢”则与“浩然正气”的“浩”同音。程颢是北宋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同为奠基人的是程颢的弟弟程颐,后人一般称呼这两兄弟为“二程”。程颢画像程颢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中世代为官,儒学气氛浓厚

  • 理学家程颐是哪个时代的?他与他哥哥有何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程颐,理学家,朱熹,宋朝

    程颐是湖北人,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从小就非常聪明,还没到双十年华他就敢以布衣的身份给皇帝上书,足见他的雄心壮志。他二十四岁的时候就到北宋最高学府念书,写得文章常常受到老师的赞赏。他给皇帝上书指出了朝廷的危机并给出了他自己的建议,这样一来,他的名声就更大了。程颐没有考中进士,他出生官宦世家,他

  •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晏几道

    原文: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蘋 通:苹)译文深夜梦回楼台朱门紧锁,宿酒醒后帘幕重重低垂。去年的春恨涌上心头时,人在落花纷扬中幽幽独立,燕子在微风细雨中双双翱飞。记得与小苹初次相见,她穿

  • 晏几道《点绛唇·花信来时》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晏几道

    原文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又成春瘦,折断门前柳。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分飞后,泪痕和酒,占了双罗袖。译文应花期而来的风哟,你虽来了,但人已离散去,全不像那花儿依旧。人到春来瘦,等候着心上人,倚门盼归,折断了门前杨柳。上天赋予了人多情的心,却不肯给予长相守的机会。自你我分别后,伴随我的,只是相思的

  • 晏几道简介 北宋著名词人晏殊第七子晏几道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晏几道,宋朝,北宋词人

    晏几道(1030-1106,一说1038—1110,一说1038-1112),男,汉族,字叔原,号小山,著名词人,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

  • 陕西蓝田发现考古鼻祖北宋吕大临家族墓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吕大临

    北宋金石学家吕大临与兄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并称“蓝田吕氏四贤”。13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蕴在中国社科院“2009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考古学论坛上详细汇报了陕西蓝田县“中国考古学鼻祖”吕大临家族墓地的发掘情况。吕大临是中国最早的金石学家(青铜器专家),他的大部分著作已散佚,只留下《易章句》和

  • 著名的金石学家吕大临是身处哪一个朝代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吕大临

    吕大临哪个朝代吕大临是宋朝时期著名的金石学家,先祖为河南人,吕大临的祖父曾经出任太常博士。吕大临总共有五个兄弟,除了一个早夭之外,其他五人全都等科及第,在当时也算是满门荣耀。现在有史可考的就有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还有吕大临四人,吕大临是他们的幼弟。当时吕氏兄弟四人都在朝为官,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影响,

  • 宋英宗之女宝安公主的悲剧婚姻:宝安公主与王诜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宝安公主,王诜,宋朝

    宝安公主是宋英宗的第二女,母亲是皇后。宋英宗只在位四年就死了,后由公主的亲哥哥宋神宗即位。出于手足之情,皇帝对妹妹特别爱护,公主宅第的装修家具器玩园林,都是最好最华美的。魏国大长公主(1050年—1080年),宋英宗第二女,母高皇后。嘉祐八年(1063年),封宝安公主。宋神宗登基,进舒国长公主,后改

  • 王诜简介 北宋时画家左卫将军驸马都尉王诜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诜,宋朝,北宋画师

    王诜(1048-1104后),北宋画家。字晋卿,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徙开封(今属河南)。熙宁二年(1069年)娶英宗女蜀国大长公主,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元丰二年,因受苏轼牵连贬官。元祐元年(1086)复登州刺史、驸马都尉。擅画山水,学王维、李成,喜作烟江云山、寒林幽谷,水墨清润明洁,青绿设色高古

  • 北宋六贼之朱勔简介 奸臣朱勔结局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北宋六贼,朱勔,宋朝

    朱勔(1075—1126),苏州(今属江苏)人。北宋大臣,为“六贼”之一。因父亲朱冲谄事蔡京、童贯,父子都任有官职。当时宋徽宗垂意于奇花异石,朱勔奉迎上意,搜求浙中珍奇花石进献,并逐年增加。政和年间,在苏州设应奉局,摩费官钱,百计求索,勒取花石,用船从淮河、汴河运入京城,号称“花石纲”。此役连年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