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唐名将李靖之简介

大唐名将李靖之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431 更新时间:2024/1/19 11:51:02

李靖(571-649),唐初军事家。原名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少有“文武才略”。其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常与他讨论兵法,曾称赞说:“可与我讨论孙吴兵法的人,只有李靖一人了。”隋朝炀帝末年,李靖出任马邑郡丞。公元617年,李渊父子起兵反隋,李靖在长安被俘,李渊欲杀之,在李世民说情下幸免一死,于是随李世民,在征讨王世充的战争中立下战功,被授为开府。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刚刚登基,突厥颉利可汗便率十余万大军南下,一路上所向披靡,竟长驱直入,抵达长安郊外的渭水北岸。是时长安城中仅有数万守军,李世民不得不率中书令房玄龄、侍中高士廉等六人来到渭水,与颉利可汗订立“渭水之盟”,答应每年给颉利进贡。这就是李世民后来所说的“渭水之耻”。

经过三年的休养生息之后,李世民决定北伐突厥以雪“渭水之耻”。他任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并全权节制另外四路总管,从五路进击突厥。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新率骁骑三千自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急驰到恶阳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南),距颉利可汗的都城定襄(即大利城,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境内)仅有数里之遥。

李靖敢于孤军深入,而且进军神速,令颉利可汗大惊失色。颉利对部下道:“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何敢孤军至此!”

李靖不等颉利有喘息之机,便发动铁骑猛攻定襄。颉利措手不及,只得狼狈出逃。

李靖仅以三千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取定襄,顿时威震大漠。

时值严冬,颉利可汗逃到铁山(在今内蒙古境内的阴山之北),极为窘迫,乃遣使至长安向李世民求和,表示愿举国归附。其实这只是颉利的缓兵之计。他欲待春暖之后草青马肥,再与唐军大战。

李世民答应与颉利讲和,并派鸿胪卿唐俭为使者到铁山抚慰突厥部众。

李靖此时正驻扎于白道(今内蒙古默特左旗),送走路过此地的唐俭,李靖即对部下说:“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逃至大漠以北,联合回纥、薛延陀等族众,再想消灭之就难了。今皇上诏使至其处,颉利必会宽心,不再防备。若选精兵一万,带二十天的口粮,迅速袭击之,颉利可不战而擒。”

当时还有将领对此有些疑虑,认为皇帝已经答应与颉利议和,而且也派出了和谈使节唐俭。如果对颉利发动突然袭击,有抗旨之嫌。再说,唐俭已到突厥营地,如果突袭颉利,则唐俭性命休矣。

李靖解释说,皇帝并没有专门下诏令大军暂停进攻,作为大将,应根据战场形势决定攻守事宜。只要能彻底消灭突厥,此时也顾不得唐俭了。

于是,李靖亲率一万精兵随唐俭之后北进,至阴山全歼突厥的一部巡逻骑兵,而后神不知鬼不觉地靠近颉利的牙帐。

此时颉利因李世民答应与其讲和而洋洋自得,忽闻唐军从天而降,仓促之间,难以集合兵力迎战,只得骑上一匹千里马逃跑了。

没过几天,成为孤家寡人的颉利可汗便被唐军俘虏。

李靖此次袭击颉利的战术,与韩信袭齐之战如出一辙,亦是乘敌不备发云动突然袭击,一举击溃敌人的有生力量。至此,突厥部众十五万人、牲畜数十万头,皆为唐军所获。自阴山至大漠的广大地域,遂划入唐朝的版图。

李靖在明知李世民已经答应与颉利可汗讲和的情况下,审时度势,果断予敌以突然袭击,一战即从根本上解决了突厥之患,其功甚伟!李靖此举,是对兵法上说的“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的最佳诠释。毕竟与敌国谋和,以及接受敌国的求降,远不如彻底消灭之干净利落。这也肯定正中李世民的下怀。

李靖凯旋后,李世民果然非常高兴,说:“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太上皇李渊闻讯也很高兴,叹道:“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

灭东突厥,这是李靖为唐朝立下的一大边功,也是自古以来汉族与北方民族作战所从未有过的丰功伟绩。

从此,唐朝北方边境晏然无事,人民安居乐业。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应该说首先得益于李靖的赫赫军功。

突厥颉利可汗部落覆灭后,唐朝顿时威震八荒,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纷纷向唐朝称臣,尊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李世民实际上成了“天下共主”。

四年后,即到了唐贞观八年(643年),居于青海和新疆的吐谷浑部落,又成了唐朝的一大边患。

是年十一月,吐谷浑军进犯唐之凉州(今甘肃武威),李世民忍无可忍,决定大举征讨之。

李世民在考虑唐军统帅的人选时,当然首先想到了李靖。但这时李靖已经六十三岁了,李世民担心李靖受不了长途征伐之苦,故而犹豫不定。

李靖听说后,乃主动向李世民请缨,李世民大喜,立即任命李靖为西海道大总管,统帅五路大军征讨吐谷浑。

次年初,李靖指挥五路唐军直趋吐谷浑的都城伏俟城(今青海省青海湖西岸十五里处),对吐谷浑部形成泰山压顶之势。

吐谷浑可汗伏允自知难敌唐军的攻势,率众弃城西走。李靖遂命任城王李道宗率所部追击之。

李道宗追至库山(方位不详),与伏允的部众在此展开了拉锯战。

未几,李靖大军赶到,李道宗暗派千名骑兵绕至库山背后发动袭击,伏允腹背受敌,率众逃往大漠。

李靖分兵二路,一路由他亲自率领,自北道进击;一路由侯君集、李道宗率领从南路追击。

李靖麾军猛追十余日,在曼头山(可能是青海湖畔的日月山)和赤水源(在日月山附近)一带追及伏允所部,两战两捷。

南路军深入无人之境两千多里,在乌海(大概在是今青海扎陵湖)一带歼灭吐谷浑的主力。

不久,伏允的部队溃散殆尽,他本人也被部下杀死,余众投降唐军。

李靖出师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即一举歼灭吐谷浑部落,平定了西北边疆。

标签: 大唐李靖简介

更多文章

  • 李白《慈姥竹》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慈姥竹,李白,石,岛,寒

    古诗《慈姥竹》年代:唐作者:李白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作品赏析【韵译】:满山的竹枝在石缝中顽强生长,把整个江岛辉映得郁郁葱葱。翠绿的竹叶把自己的身影重重叠在碧绿的江水上,秋风吹来,寒意在竹枝的吟唱中缭绕。我没有听过龙吟的声音,

  • 李白《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李白,山,楼

    古诗《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年代:唐作者:李白昔为大堤客,曾上山公楼。开窗碧嶂满,拂镜沧江流。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此地别夫子,今来思旧游。朱颜君未老,白发我先秋。壮志恐蹉跎,功名若云浮。归心结远梦,落日悬春愁。空思羊叔子,堕泪岘山头。作品赏析【韵译】:往昔曾经为襄阳城外大堤的游客,也曾经过上山公

  • 李白《题宝圌山》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题宝圌山,李白,画,山水

    古诗《题宝圌山》年代:唐作者:李白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

  • 白居易《旅次景空寺宿幽上人院》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旅次景空寺宿幽上人院,白居易

    古诗《旅次景空寺宿幽上人院》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不与人境接,寺门开向山。暮钟寒鸟聚,秋雨病僧闲。月隐云树外,萤飞廊宇间。幸投花界宿,暂得静心颜。

  • 白居易《渭村酬李二十见寄》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渭村酬李二十见寄

    古诗《渭村酬李二十见寄》年代:唐作者:白居易百里音书何太迟?暮秋把得暮春诗。柳条绿日君相忆,梨叶红时我始知。莫叹学官贫冷落,犹胜村客病支离。形容意绪遥看取,不似华阳观里时。

  • 白居易《醉后题李马二妓》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醉后题李马二妓,白居易

    古诗《醉后题李马二妓》年代:唐作者:白居易行摇云髻花钿节,应似霓裳趁管弦。艳动舞裙浑是火,愁凝歌黛欲生烟。有风纵道能回雪,无水何由忽吐莲?疑是两般心未决,雨中神女月中仙。

  • “伪体”说出于杜甫 非千年之后的龚自珍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杜甫,龚自珍

    “伪体”一说,其源盖出于杜甫,而非千年之后的龚自珍。他的《戏为六绝句》之六:“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意思很明白,所谓“伪体”,就是“不亲风雅”,也就是不遵循诗经以来的优秀传统。那么,什么是诗经以来的优秀传统呢?简而言之,就是“文质彬彬”:既讲形式又讲内容。

  • 孟浩然《夜泊宣城界》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夜泊宣城界,孟浩然,岛,风,客,水

    古诗《夜泊宣城界》年代:唐作者:孟浩然西塞沿江岛,南陵问驿楼。湖平津济阔,风止客帆收。去去怀前浦,茫茫泛夕流。石逢罗刹碍,山泊敬亭幽。火识梅根冶,烟迷杨叶洲。离家复水宿,相伴赖沙鸥。注释⑴西塞:山名。在浙江省湖州市西南。⑵南陵:指南陵戍。晋置,故城在今安徽省繁昌县西北。⑶敬亭:即敬亭山。敬亭山原名昭

  • 王维《哭祖六自虚》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哭祖六自虚,王维

    古诗《哭祖六自虚》年代:唐作者:王维否极尝闻泰,嗟君独不然。悯凶才稚齿,羸疾主中年。馀力文章秀,生知礼乐全。翰留天帐览,词入帝宫传。国讶终军少,人知贾谊贤。公卿尽虚左,朋识共推先。不恨依穷辙,终期济巨川。才雄望羔雁,寿促背貂蝉。福善闻前录,歼良昧上玄。何辜铩鸾翮,底事碎事与。尿蜀斤龙泉,鵩起长沙赋。

  • 韦庄是哪个朝代的人?韦庄简介及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韦庄,唐朝诗人,唐朝

    韦庄是哪个朝代的人?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韦庄出生关中郡姓首族京兆韦氏,唐初宰相韦见素后人,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