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忠嗣:盛唐时期第一名将,为什么只活了四十五岁?

王忠嗣:盛唐时期第一名将,为什么只活了四十五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557 更新时间:2024/1/10 22:41:28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王忠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755年,大唐天宝十四载阴历十一月,一个寒冬刺骨的夜晚。盘踞在幽州(今天北京)的安禄山打着清君侧,讨伐奸臣杨国忠的旗号,叛乱起兵,兵锋直指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

一场撼动历史进程的叛乱就此开始,后人将这段历史称之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影响非常大,基本被认为是唐朝盛衰的转折点。

当然,关于安史之乱的原因有很多,分析也很多,但我想说的是,安禄山起兵是在两个人死后进行的,而这两个人都是安禄山曾经惧怕过的人:

一个是李林甫,一个是王忠嗣。

李林甫,帝国宰相,一个精明的行政官僚。安禄山对他十分忌惮,就连他自己都说,李林甫如果不死,他都不敢有半点非分之想。

王忠嗣,盛唐时期的第一名将,大唐战神,曾经一度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控制了唐帝国二十多万的精锐部队,是安禄山最忌惮的大唐军方高级将领。如果王忠嗣不死,我想安禄山也不敢贸然行动。

那么,王忠嗣是谁?

王忠嗣是大唐名将王海宾的儿子,将门出虎子,此言不虚。不过他的父亲王海宾在盛唐如云的猛将中,其实算不得有多出彩。如果按照子承父业的人生规划,王忠嗣很可能做个边关将领,走完自己的一生,不一定有后来的发展,但一场大战改变了这一切。

改变命运的一战

这一战就是发生在开元二年大唐和吐蕃于陇右的一场对决。

公元714年,唐玄宗开元二年,一直对大唐觊觎的吐蕃突然发兵十万,兵犯临洮(甘肃岷县)、兰(甘肃兰州市)、渭(甘肃陇西县东南)等地。对于吐蕃的突袭,陇右的唐军几乎没有任何防备,结果马场中数千匹军马被抢走。

《旧唐书·吐蕃传》记载:“其年八月,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等率众十万寇临洮军,又进寇兰州及渭州之渭源县,掠群牧而去。”

陇右的突袭让唐玄宗很没面子,也很气恼,这个从军中走出的天子发誓要让吐蕃好看。于是征发十万人大军,四万匹马,准备御驾亲征,但这个大胆的想法被群臣制止了。随后唐玄宗任命薛仁贵的长子薛讷为总指挥,去陇右给吐蕃颜色。

“朝廷起薛讷摄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率杜宾客、郭知运王晙、安思顺以御之,以海宾为先锋”

薛纳不愧是白衣神将薛仁贵的儿子,一出手就给了吐蕃一个下马威。

《旧唐书·王晙传》:“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袭之。贼众大惧,疑有伏兵,自相杀伤,死者万计。”

王晙是薛纳的手下,他在武街驿(今甘肃临洮东)大来谷,以700精兵夜袭吐蕃营地。打的吐蕃落花流水,死伤万计。

随后,薛讷又在大来谷外二十里的武阶谷,再次击败吐蕃大军。打的吐蕃落荒而逃,唐军紧追不舍。

王忠嗣的父亲王海宾也参加了此次战斗,他率部昼夜奔袭,在长城堡(在今甘肃临洮境)洮河岸边,堵住了蕃军归路。

随即,王海宾跟败逃的吐蕃大军发生了一场恶战。对战中,王海宾一马当先,身先士卒,杀红了眼,最终因为体力透支身中数刀,力战而亡。

不过很快,薛讷率领的大唐主力部队就赶到了,在唐军的前后夹击下,吐蕃惨败,大量士卒被挤下洮河淹死。

此战中,唐军斩首一万七千余级,缴获战马七万五千匹、牛羊十四万头。打出了大唐的军威。

唐玄宗很高兴,欣喜之余,他也没有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勇士,于是特意下诏将王海宾的小儿子王训接入宫中。

当时王训还只有9岁,入宫见到唐玄宗,放声大哭。

唐玄宗感慨说:“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意思是这孩子就像霍去病的遗孤,长大了一定是一代名将。于是赐王训为“忠嗣”, 从此,王训就叫王忠嗣。

初露锋芒

果然将门出虎子,王忠嗣跟他父亲王海宾一样,雄伟刚毅,嗜读兵书,敏于事而慎于言,颇有武略。据说唐玄宗经常教他用兵的方略,而每次王忠嗣都能对答如流,逻辑清晰。唐玄宗很满意,于是准许他与太子李亨交往,准备作为日后的治国之臂。

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年仅20岁的王忠嗣追随当时的河西节度使、兵部尚书萧嵩前往与吐蕃作战的前线,担任兵马使,开始了他的戎马一生。

果不出玄宗所料,王忠嗣出将边关后,确实勇悍异常。

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河西节度使萧嵩要回长安了,王忠嗣对他说:“我追随了你这么多年,没什么可回报天子的贺礼,请您给我一个出击的机会。”

萧嵩答应了他的请求。随后,王忠嗣领数百轻骑杀向吐蕃。王忠嗣出击吐蕃的时候,恰逢吐蕃大将在郁标川练兵,结果部下见吐蕃声势浩大,都想返回。

但遭到王忠嗣的拒绝,他不顾一切的“候月乘风,卷旗鞭马”突袭了吐蕃大营,结果大获全胜,斩数千人,获羊马万计。

唐玄宗获悉了王忠嗣的战绩后,非常高兴,赐予其“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兼检校代州都督。

后来接替萧嵩担任河西节度使的杜希望对王忠嗣也很赏识。

公元738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杜希望想拿下吐蕃据守的新城,于是上书给唐玄宗说:“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意思是王忠嗣是个人才,如果此次出击要确保胜利,我必须用这个人不可。

唐玄宗同意将王忠嗣调到杜希望的麾下。

王忠嗣果然不负杜希望所望,以轻骑长途奔袭,打了吐蕃守军一个措手不及。在经过一番苦战后,终于攻克了新城。

此战王忠嗣一战成名,被任命为“诏拜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寻又兼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兼大同军使”。王忠嗣就此声名鹊起,成为大唐将领中的后起之秀。

威震边关

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王忠嗣兼代州都督,摄御史大夫,兼充河东节度,又加云麾将军。次年成为朔方节度使,加权知河东节度事。

从公元725年出征开始,到公元740年,王忠嗣用了短短十年时间就升到了唐军在边关的最高统帅——节度使,成为镇边大将。

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王忠嗣率朔方军出击河东,与奚族的怒皆部作战。三战三胜,打的奚族“虏其全部,复失亡之车重”。

随后王忠嗣又大战突厥,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王忠嗣打的突厥落荒而逃,之后“自是塞外晏然,虏不敢入”。

而他凭借与吐蕃、突厥交战的累累战功,至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兼任朔方、河东两镇节度使,防区从朔方到云中,绵延长达数千里,塞北胡人无不震慑。

“自张仁亶之后四十馀年,忠嗣继之,北塞之人,复罢战矣。”

这一年,他40岁。

公元746年,唐玄宗天宝五年,由于皇甫惟明在河、陇战败,王忠嗣又取而代之,成为河西、陇右节度使。

至此,王忠嗣一人身挂

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镇节度将印,唐玄宗时期的十大节度使,他一人占了四个,大唐47万边防军,他一人手下就有26.77万,占总兵力的一半还多。

他是大唐有史以来的第一人。

“忠嗣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

这就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不过王忠嗣的辉煌人生,遭到了一个人的眼红和妒忌,这个人就是安禄山。

安禄山的出击

安禄山赢得唐玄宗的宠爱,在朝廷站稳脚跟后,第一个要对付的人就是王忠嗣。安禄山一直在阴谋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他不但以防御契丹为名,大规模扩充军备,还眼馋王忠嗣的部队兵强马壮,企图借机吞并。

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安禄山谎报军情,说契丹南下进攻,请求朝廷命令王忠嗣派兵支援,想趁机把王忠嗣的军队吃掉。

久经沙场的王忠嗣可不是傻子,他一眼就识破了安禄山的诡计,但又不能违抗命令,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提前出发,结果安禄山被吓一跳。

当然,王忠嗣更吓一跳,因为他发现安禄山此人有野心。安禄山各种部署防御,根本不是为了对付北方契丹,而是在防着南边的唐军。

回去后的王忠嗣马上向唐玄宗报告说安禄山这个人有二心要注意。但此事被李林甫拦了下来。李林甫也想除掉王忠嗣,因为王忠嗣实在太耀眼了,对自己不利。

李林甫不仅极力替安禄山辩护,还密谋安禄山,准备联手将王忠嗣扳倒。随后一条借刀杀人的毒计应运而生了,那就是怂恿唐玄宗攻打吐蕃,

出击吐蕃的重要据点——石堡城。

石堡城也成了王忠嗣的滑铁卢。

据说王忠嗣在接到唐玄宗准备安排他去出击吐蕃石堡城后,眉头紧锁,以他多年的作战经验,上书劝慰说:

“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

意思是,石城堡易守难攻,吐蕃重兵把守,与其付出很大代价死攻,不如伺机待变。

王忠嗣的回答,唐玄宗很不满意。在唐玄宗看来,王忠嗣不能跟他共鸣。就在此时,一个叫董延光的将军,自告奋勇说,愿意指挥王忠嗣的部队,横扫吐蕃。

唐玄宗自然很高兴,想都不想的批准了董延光的请求。

王忠嗣为难了,他知道这一战,士兵肯定是去白白送死,于是故意拖延应对,迟迟不肯发兵。

当时任河西兵马使李光弼见状,匹马奔至王忠嗣大营相劝:

“向者大夫以士卒为心,有拒董延光之色,虽曰受诏,实夺其谋。何者?大夫以数万众付之,而不悬重赏,则何以贾三军之勇乎?大夫财帛盈库,何惜数万段之赏以杜其谗口乎!彼如不捷,归罪于大夫矣。”

意思是,你迟迟不肯发兵,会害了自己的,何苦呢!董延光是个反复小人,肯定会把责任推到你头上。

王忠嗣说: “今争一城,得之未制于敌,不得之未害于国,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

意思是他不想以“数万人生命谋一官职”,这让李光弼非常感动。但唐军在石堡城之下的挫败,最终还是将王忠嗣牵入了旋涡。

董延光久攻石城堡不下,兵士死伤不计其数,代价惨重,于是向唐玄宗诬告,说王忠嗣在背后搞鬼,果然甩锅给了王忠嗣。

与此同时,李林甫这个小人也指使人诬告王忠嗣与太子存有密谋。

唐玄宗勃然大怒,马上下令收押王忠嗣,交朝廷三司会审。就这样,王忠嗣落入到了李林甫手中,性命堪忧。

就在王忠嗣性命堪忧的危急时刻,他的手下哥舒翰站了出来,向唐玄宗求情,极力替王忠嗣辩白,并请求以自己的官爵代为赎罪。

“会哥舒翰代忠嗣为陇右节度,特承恩顾,因奏忠嗣之枉,词甚恳切,请以己官爵赎罪。”

唐玄宗当时很看好哥舒翰,在哥舒翰的极力求情下,玄宗皇帝答应从宽发落,把王忠嗣贬为汉阳太守,不再深究。

王忠嗣捡回了一条性命,不过可惜的是,他所掌控的河东地区从此落入安禄山之手。安禄山的阴谋得逞了,此时他正在阴笑。

英雄末路

随着安禄山的阴笑,王忠嗣迎来了自己的英雄末路。

一年后,他在汉阳郁郁而终了,这一年,他45岁。大唐一代战神,唯一能震慑吐蕃、对抗安禄山的王忠嗣,就这样悄然落幕,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江湖再也没有他的名号,只留下了他的传说。

王忠嗣死后,安禄山接住了他的大棒,成为帝国最闪耀的将星。而王忠嗣去世后的第六年,安禄山果然在幽州举起了反叛的大旗,应验了当年王忠嗣的预言。

假设王忠嗣没死,安禄山还敢轻举妄动吗?恐怕不敢吧。但历史无法假设,不过万幸的是,王忠嗣提拔的一大批青年将领,比如郭子仪高仙芝、封长清、哥舒翰、李光弼等,日后成为了对抗安禄山的中流砥柱。

或许,这能给英雄一些安慰,泉下有知了。

标签: 王忠嗣唐朝

更多文章

  • 王忠嗣是什么实力?唐玄宗手下第一猛将,他若不死,安禄山不敢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忠嗣,唐朝

    王忠嗣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王忠嗣手握重兵后,“以持重安边为务”,从国家大局着眼,不再轻启战端。他不仅自己战绩辉煌,还注重发现栽培人才。名将哥舒翰、李光弼、郭子仪和李晟都曾是王的部属。但是,这位天才的伟大帅才,却因为他的优秀和忠诚,与晚年的玄宗产生了多方面的深

  • 安禄山手下的一员猛将崔乾佑 叛乱初期横扫大唐北方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安史之乱

    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安史之乱。安禄山虽然是三镇节度使,但我们都知道他本身是个靠演马戏扮小丑上位的弄臣,之所以能在叛乱初期横扫大唐北方,攻陷长安,全因手下有一员猛将,此人叫做崔乾佑。安禄山手下猛将崔乾佑崔乾佑的出身一直是个谜,史书中没有记载,但他很有可能是出身自当时“五姓七望”之首的博陵崔家。在

  • 哥舒翰的实力如何 他为什么会惨败给崔乾佑呢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安史之乱

    哥舒翰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他大器晚成但是后来在西北军区与吐蕃等国家对战中哥舒翰逐渐崭露头角,并且顺利地成为了西北名将,哥舒翰立下战功无数让吐蕃人非常忌惮他,并且他因此受到唐玄宗的重用,很快就被提拔为军镇节度使,可以说盛唐时代能够称得上名将的没两把刷子是不行的。可是这位哥舒翰将军私德不太好,他

  • 安禄山手下的一员猛将——崔乾佑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安史之乱

    756年1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叛军开始着手攻打潼关,由崔乾佑负责指挥。潼关守军虽然在兵力上占优势,但多是未经训练之兵,战斗力与叛军无法相提并论,且主将哥舒翰又重病在身,于是选择了固守。崔乾佑为了将唐军诱出,制造了种种假象,他把精兵都隐藏起来,只留一些老弱残兵在外招摇,还到处散布所谓陕郡叛军只

  • 参与安史之乱的将领 安禄山手下猛将崔乾佑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安史之乱

    崔乾佑,生卒年不详,在安史之乱前就在安禄山手下效命,安史之乱爆发后,崔乾佑跟随安禄山攻取洛阳,大败唐将封常清。人物经历756年1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叛军开始着手攻打潼关,由崔乾佑负责指挥。潼关守军虽然在兵力上占优势,但多是未经训练之兵,战斗力与叛军无法相提并论,且主将哥舒翰又重病在身,于是选

  • 唐初十八学士之一:褚亮的生平事迹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褚亮,唐朝

    褚亮(555年-647年),字希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唐初十八学士之一。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陈秘书监,并着名前史。其先自阳翟徙居焉。亮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喜游名贤,尤善谈论。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商榷文章,

  • 画坛四僧——朱耷、石涛、弘仁、髡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画坛四僧

    画坛四僧,是指明末清初时期的四位僧侣画家,即朱耷、石涛、弘仁、髡残四人。在艺术上,画坛四僧主张以生活为基础,重视生活感受,直白的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他们的艺术主张对清朝初年的画坛产生巨大影响。画坛四僧中,朱耷的画,墨点无多泪点多;石涛之画,寓奇思于奇笔;弘仁之画,归黄山而益;髡残之画,借画谈禅,因禅

  • 清代画坛四僧之—弘仁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画坛四僧,弘仁

    清代画坛四僧之—弘仁弘仁,少年孤贫性癖,事母以孝闻。自小就喜欢文学,绘画一生从不间断。他是明末秀才,明亡后,有志抗清,离歙赴闽,入武夷山为僧,师从古航禅师。云游各地后回歙县,住西郊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经常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弘仁是“新安画派”的奠基人。 他和查士标、孙逸、汪立瑞等四人被称为清初“

  • 清初的著名画家弘仁是画僧还是神僧?弘仁和尚的一生及画作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末,清初,画家,弘仁

    弘仁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僧。出家后,法名弘仁,字无智,号渐江。他兼工诗书,爱写梅竹。但一生主要以山水名重于时,属“黄山派”,又是“新安画派”的领袖。弘仁的个人思想与政局变迁关系密切,因而在诗画中常有流露。出家为僧后,云游四方,十余年中足迹遍大江南北。其艺术的可贵处在于:既尊传统,又主创新,所谓师法自然

  • 清代画坛四僧之—,弘仁和尚的绘画风格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末,清初,弘仁

    弘 仁(1610-1664),清画家。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明亡后于福建武夷山出家为僧,字渐江,号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为清初四画僧之一。擅画山水,初学宋人,晚法萧云从、倪瓒,笔法清刚简逸,意趣高洁俊雅。尤好绘黄山松石,为“新安画派”创始人,和查士标、孙逸、汪立瑞等四人并称“新安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