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未曾读书的姚月华是怎么成为女才人的?

未曾读书的姚月华是怎么成为女才人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3444 更新时间:2023/12/29 11:15:39

据《唐才子传》卷二所载,唐时有一位女子姓姚、名月华,自幼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未曾读书。一日,月华尝梦月轮坠于妆台,顿觉大悟,从此便可搦管成篇。其所写文词华章绝妙,为当时人所惊讶。与此同时,此女亦可兼善丹青,所画花卉翎毛鲜艳夺目,令时人惊奇。月华曾随父寓扬子江。一年端午节时,人们为纪念战国时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曾于扬子江上龙舟竞渡。时月华乘舟游观,邻舟有一书生杨达,见月华娇巧美丽,遂神魂飞荡,并制曲序《泛龙舟》。此时月华情不可抑,遂命侍儿向杨达乞其稿。杨达乃立缀艳诗致情,自后又屡次相与酬和。卢媚儿,唐朝颍州著名官妓。此女修长多姿,其肤白嫩细腻,其脸如花似玉,其口樱桃小巧,因其长得高洁漂亮、生性仁慈柔顺,故人们赠其艳号为雅荷花、柔洁女。雅荷花艳名传开,曾引动不少达官贵人及名流文士前来造访,但都被卢媚儿婉言谢绝。

有一蜀地和尚,远道前来求见,他见媚儿后说:此女前身为尼仙也。一说,当时曾有一巨资和尚慕名前来,想出巨资与媚儿共度一夜,以品味媚儿到底是个什么样,然媚儿不应。于是这和尚便大施淫威,逼迫媚儿,媚儿虽情愫柔和,但遇无理之事则刚烈不屈,遂投江而死。媚儿死后,很多人非常怜念、敬重她,时至今日,此地仍流传着媚儿的美名。刘玉娘(891—926),唐末魏州成安人,刘叟乡人之女。初为晋王李存勖爱妾,封魏国夫人。李存勖称帝,被立为皇后。姿秀貌美,多谋善诈,一生兴风作浪,最后未得善终。刘玉娘自幼丧母,从小随父亲贩药行医相依为命。后于公元896年,即唐昭宗乾宁三年,晋王李克用率部攻打魏州,见到逃难中的小玉娘聪明伶俐,遂将其带回府中,让其服侍晋国夫人曹氏。当时玉娘虽年仅六岁,然因长年随父四处谋生,见到了不少人情世事,故很会说话,又善于察言观色、善解人意,于是很快便博得了曹氏喜爱。这样曹氏便经常教她歌舞、吹笙及弹琴。小玉娘十分聪明,凡有所教,一学便会,且多有独出心裁之处。

当玉娘长至十五、六岁时,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娇俏动人。这时李存勖俞来参拜母亲曹氏,母子相聚格外欢乐,遂让玉娘歌舞助兴。李存勖见玉娘长得如花似玉,歌声悠扬婉转,曼舞婀娜多姿,遂生爱慕欲纳之情。曹氏见儿子喜爱玉娘,遂赐玉娘为妻。此时李存勖已有正室妻卫国夫人韩氏、侧室妻燕国夫人伊氏,刘玉娘时为三室之妻,被封为魏国夫人。公元923年,即后梁龙德三年,晋王李存勖灭后梁称帝,建立后唐王朝,李存勖即位后唐庄宗。庄宗欲立皇后,但立谁为后成为难题。时庄宗有三位夫人,若依次立后,应立正室夫人韩氏或侧室夫人伊氏,但韩氏和伊氏均无生子,唯三室夫人刘氏生有皇子李继岌,而李继岌相貌又极象李存勖,故庄宗欲立刘氏为后。时丞相豆卢革和枢密使郭崇韬等大臣知庄宗之意,遂奏请庄宗册立刘氏为皇后。韩氏和伊氏对刘氏越次立后愤愤不平,并对刘氏不行朝贺之礼。庄宗为缓和矛盾,遂册封韩氏为淑妃,封伊氏为德妃

在此之前,即正在朝中议奏立后之时,刘氏之父前来寻女。刘氏怕认父暴露出自己的寒贱身份,会影响自己争夺后位,于是对其父反目不认,并勃然大怒,遂令侍卫狠打其父百杖,使年迈老父几次昏晕过去,然后将其赶出宫门。老父无奈,只好爬地号啕而去。过后庄宗与儿子李继岌戏玩,扮演刘氏之父入宫寻女,刘氏羞愤难忍,遂将继岌重打一顿。刘氏贪财如命。她早在李存勖称帝前,就伙同一些人倒卖货物,获取暴利。在她被立为皇后后,又经常利用特权,受贿索贿,搜刮民脂民膏。她对州县方镇入朝贡品,都要贪污将近一半。后来甚至命四方贡品先入后宫,由她拣个够,然后再交国库。时宫廷内外、朝野上下,皆知刘皇后权重,故大小官员都挖空心思地向她献媚,使大批财宝流入后宫。她多谋、心毒、手辣,曾伙同一批宦官伶人操持朝政,挟制庄宗。庄宗有一美貌爱姬,且生下一子。十分霸道的刘皇后怕她来日夺宠,便巧乘大臣李绍荣丧妻之机,借庄宗要为李绍荣再续美妇之言,遂当着庄宗和李绍荣的面,指着庄宗的爱姬说:陛下既怜绍荣,何不将此女赐之?

庄宗受皇后当头一棒,一时无语阻拦,只好忍痛割爱,违心应允。刘皇后把持朝政、胡作非为的最大障碍是身居要位、辅佐庄宗的郭崇韬。刘皇后对其恨之入骨,不久便将其谗杀。郭崇韬死后,生宗又听信皇后谗言,冤杀了重臣护国军节度使朱友谦一家。从此,后唐忠臣良将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时国库空虚,军困缺粮,刘皇后又独把积蓄不出,将士愤愤不平,各地纷纷起兵反叛。庄宗派李嗣源前往讨伐,结果亲兵哗变,胁迫李嗣源转攻汴梁,继而又攻克洛阳。时庄宗亲率军抵御,被乱箭射中,为部下所杀。刘皇后与庄宗弟李存渥挟金逃跑,二人沿途同居通奸。至太原,守城将领不准他们入城,李存渥另觅他处,不久被手下所杀。刘皇后无奈遂削发为尼。不久,李嗣源自立为帝,是为后唐明宗。明宗得知刘皇后奸情,赐其自尽,时年36岁。

标签: 姚月华

更多文章

  • 唐朝才女姚月华生平简介,姚月华古诗一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姚月华

    姚月华,唐朝时期的才女,生卒年不详。曾随父寓扬子江时,与邻舟一书生杨达诗词唱和。今所存诗六首,亦因此而作。人物简介相传她因梦月落妆台,觉而大悟,聪明过人,读书过目成诵,不久即能作文赋诗,是不可多得的才女。笔札之暇,时及丹青。花卉翎毛,世所鲜及。然聊复自娱,人不可得而见。尝为杨达画芙蓉匹鸟,约略浓淡,

  • 姚月华写下爱情长诗,一个痴情女子的“爱情独白”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姚月华,唐朝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诗歌文化最为繁荣的一个时代,除了我们熟知的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这些男性大诗人外,唐代还有不少的女才子,比如我们熟知的四大女诗人:薛涛、李治、鱼玄机、刘采春。在唐代除了上述的女诗人外,还有一些不为人们熟知的女诗人,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来介绍另外一位女诗人——姚月华。姚月华

  • 【凉州词】原文注释点评鉴赏,作者薛逢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

    《凉州词》是公元851年薛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为祖国军队收复失地而产生的喜悦之情,又为吐蕃人民深受内乱之苦而冲淡的复杂情感。诗作原文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词语注释蕃:吐蕃。凉州:治所在今武威。沙州:治所在今敦煌。点评鉴赏这首《凉州词》与其说

  • 薛逢是什么人?薛逢唐代诗人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薛逢

    薛逢(生卒年不详),字陶臣,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唐代诗人。唐武宗会昌元年(841)辛酉科崔岘榜进士第三人。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议论激切,屡忤权贵,故仕途颇不得意。《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旧唐书》卷一九零,《新唐书》卷二零三皆有传。人物生平薛逢进士及第后,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崔铉罢相

  • 唐诗宫词如何鉴赏,薛逢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诗,宫词

    宫词,唐代薛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宫怨是唐诗中屡见的题材。薛逢的这首《宫词》,从望幸着笔,刻画了宫妃企望君王恩幸而不可得的怨恨心理

  • 唐代聂夷中诗作【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田家】

    《田家》是唐代诗人聂夷中所作的一首讽喻诗。描写了农家希望丰收的焦灼如焚,但官家收租的追不及待、统治者的不恤民情的种种事实。在中晚唐为数众多的悯农诗中,此诗为短小精悍之作,抛开正面描写 ,只选取收租的题前之景。诗人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底层农民的黑暗现实,此诗在民间广为流传。田家父耕原

  • 聂夷中主要作品一览,唐朝诗人聂夷中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聂夷中

    聂夷中 [唐](约公元八七一年前后在世),字坦之,唐末诗人,其籍贯有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两种历史记载。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七零年前后在世。咸通十二年(871)登第,官华阴尉。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不少诗作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

  • 【苦寒吟】唐代刘驾诗作简介,作品注释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苦寒吟

    《苦寒吟》是唐代刘驾创作的一首诗。苦寒吟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鸟声有悲欢,我爱口流血。1潘生若解吟,更早生白发。2作品注释1.鸟声有悲欢,我爱口流血:指杜鹃啼血传说。2.潘生若解吟,更早生白发:潘生,指晋代潘岳。潘岳三十二岁见白发,是未老先衰的标志。

  • 唐代刘驾五言古诗【战城南】,城南征战多,城北无饥鸦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战城南

    《战城南》是晚唐诗人刘驾的一首五言古诗。《战城南》城南征战多,城北无饥鸦。白骨马蹄下,谁言皆有家。城前水声苦,倏忽流万古。莫争城外城,城里终闲土。作者简介刘驾,唐(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司南,江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与曹邺友善,俱工古风。邺先及第,不忍先归,待于长安。大中六

  • 唐朝诗人刘驾生平简介,刘驾作品有哪些特点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驾,唐朝

    刘驾,唐(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司南,江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与曹邺友善,俱工古风。邺先及第,不忍先归,待于长安。大中六年,(公元八五二年)亦中第,乃同归越中。时国家承平,献乐府十章,帝甚悦。累历达官,终国子博士。其诗敢于抨击统治阶级的腐化昏庸,能够反映民间疾苦。辛文房称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