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杨广三征高丽:杨广为啥三次都拿不下高丽?

杨广三征高丽:杨广为啥三次都拿不下高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079 更新时间:2024/2/11 18:30:49

杨广三征高丽是发生于公元612年到公元614年的一次历史事件,并且,这三次皆是杨广御驾亲征,前后投入三百万大军,可是,举全国之力竟然没打败高丽,这是为何?我们都知道杨广虽然残暴但也不昏庸。大隋也在开国没几年国家曾曾向上。怎么打败不了。如果大隋朝腐败不堪,也不可能让四周国家都臣服,唯独高丽······

下面,小编就杨广三征高丽一途,为大家揭晓为何杨广拿不下高丽。

网络配图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兴, 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

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建隋朝大运河 ,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隋炀帝杨广,是一位统兵有方、能征善战的帅才,大隋再度一统南北的行军元帅便是年仅二十岁的杨广。令人费解的是,隋大业八年至十年,杨广曾三度兴盛师亲征其藩国高丽,却以惨败告终。

此事得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说起。是年杨广北游至内蒙古浏览草原风光,途中高丽国使臣晋见,杨广便吩咐使臣:朕四年后前往涿郡(今河北涿县)巡视,命高丽王高元届时亲自到涿郡朝见。

未料到,这高元居然不给大隋皇帝面子,杨广按预定时间浩浩荡荡地抵达涿郡,那小小高丽藩王高元竟敢无故不到。于是,杨广盛怒,当即决定兴师问罪,御驾亲征那胆敢不听招呼的高元小儿。

杨广第一次亲征高句丽

圣命如山倒,一时间全国有几百万壮丁被征集或入伍或服徭役,民间的舟车牛马被大批量征用。士卒集中涿郡,粮草屯于辽西郡。

沿途运兵运粮的民夫达百万之众,日夜川流不息,病死累死者相互枕着,路上到处散发尸臭,百姓怨声载道。又诏命富人买军马助军,每匹马价涨至十万钱。

在东莱海口造船的工匠,被严令昼夜赶工,在水中泡太久,腰部以下多生咀虫,“死者什三四”(《资治通鉴》)。为运送军粮,杨广征发小车夫六十余万,两个人推三石米,因路途遥远,三石米还不够车夫路上充饥,到达目的地往往无米可缴,只好畏罪逃亡。

网络配图

大业八年正月,杨广诏命发兵征讨高丽,每日发一军,连续发兵四十天,总兵力达到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兵马,号称二百万雄师,运送给养的人是军队的一倍。

各路军马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绵延千余里。《隋书》称之为“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杨广如此兴师动众征伐,却又严令诸将:任何军事行动均须奏报,不得擅自作主。

凡高丽请降,一律抚慰,不准进攻。结果兵行一路,狡猾的高丽守军不断用诈降来延缓战机,三番五次地戏弄隋军,但杨广仍然不思醒悟,视征战如儿戏。

辽东城高丽军几次与隋军交战失利,就闭城固守。隋军猛攻,辽东城垣塌陷,高丽守军眼看守不住了,便高悬白旗投降。攻城将领既不敢擅自受降,又不敢乘势攻下城池,只得飞马急报杨广,等到诏命回营,守军已把缺口修复,继续抵抗。如此再三,竟久攻不下。

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水军进入高丽,在距平壤六十里处大破高丽军,便挑选四万精锐甲士欲孤军直下平壤,不料中了高丽军的埋伏,士卒生还仅几千人。

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率三十五万大军过江征战,在高丽军不间断的诈败、诈降的“游击战”中,士卒疲惫不堪,在萨水遭高丽军四面八方合围,幸存者仅二千七百余人,数以万计的军用物资丢失殆尽。杨广的首次盛师亲征遭遇惨败。

杨广第二次亲征高句丽

大业九年正月,杨广第二次兴兵亲征高丽。他对侍臣言:“高丽这个小虏,竟敢侮慢我隋朝上国,如今朕拔海移山也能办到,何况这个小虏呢!”二征高丽,因高丽军的顽强抵抗,再加上“后园起火”:礼部尚书杨玄感兵变与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迫使杨广鸣金收兵,无功而返。

网络配图

杨广第三次亲征高句丽

第二年春,杨广下诏再度征发全国军队,分百路并进第三次征伐高丽。来护儿大败高丽军,率军逼近平壤。高丽王高元恐惧,便故伎重演,派遣使者向杨广乞求投降,并把与杨玄感一同谋反后叛逃高丽国的斛斯政,用囚车押送给隋军。杨广大喜,便令前军班师回朝。

当时,来护儿欲抗命一举拿下平壤、活捉高元。他对部下说:“大军三次出征,未能平定高丽,劳而无功,我感到耻辱。”而且,当时高丽军确实已经没有多少战斗力,隋军完全能一举荡平高丽。但皇命难违,来护儿为顾及左右随军将领的身家性命,只好受诏班师。

杨广实在太托大,视征战如游戏,三次亲征高丽,既未彻底征服高丽,又劳民伤财,激起民愤,引发国内风起云涌般的农民起义。仅仅四年后,杨广便与他的隋王朝一同走向毁灭。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隋书》、《资治通鉴》所言“高丽”,实际上应该是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的“高句丽”之简称。而公元918年。

在朝鲜半岛出现的另一个“高丽”政权,因其统治者姓王,学界称为“王氏高丽”。尽管王氏高丽袭用了高句丽的称号,但二者没有直接继承关系。也就是说,当年的那场战争与今天的韩国人毫无联系,那所画题图亦系自作多情之作。

标签: 杨广

更多文章

  • 传说杨广弑父夺位是因想得到父亲的妃子陈氏?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杨广

    杨广本来是杨坚的二儿子,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他是不太可能继承皇位的,但是因为前太子杨勇和杨坚之间产生了矛盾,最终致使杨广成为了太子,如果没有发生意外那么杨广会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帝,不过他登上皇位之后,许多人却认为是杨广弑父夺位,那么杨广弑父夺位是真的吗?关于杨广弑父夺位是真的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历史资料

  • 杨广死后究竟葬于何处?一处在陕西一处在江苏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杨广

    在大家眼中杨广是历史上最糟糕的帝王,可是当我们抛开对杨广的偏见去认真了解历史,才会发现隋炀帝在位也做了很多的贡献,比如开阔领土,修建大运河等等。除了这些,其实隋炀帝杨广的诗词也是堪称一绝的,直到今天很多诗词都被历史学家与文学家所称赞。所以当我们真正去探索历史的时候,才发现隋炀帝的两面性。如今我们想要

  • 历史揭秘:杨广是如何利用南朝系统操控皇位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杨广

    我们知道,杨广为了取悦独孤皇后,也就是他的母亲,假装十分正经,除了萧皇后以外不近女色。最终代替杨勇当上了太子,后来登基当了皇帝。观察杨广的发迹过程,我们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杨广跟南朝系统的人物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杨广的妃子萧氏,也就是后来的萧皇后,她是南梁人,后梁明帝之女。杨勇的妃子是北魏的元氏。

  • 杨广十四年做了6件大好事,为什么现在被黑得那么惨?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杨广

    在一些影视作品里,隋炀帝的形象总是很不堪。但史实对于隋炀帝杨广最贴切地描述首先高富帅,是真高、真富、真帅,而且资质绝好。史载:“晋王广美姿仪,性敏慧,沉深严重;好学,善属文,敬接朝士,礼极卑屈;由是声名籍甚,冠于诸王。”其父杨坚称帝的时候,杨广被封晋王,担任并州总管,次年14岁的杨广任武卫大将军、上

  • 杨广杀死哥哥杨勇夺位,1000多年后一个叫杨勇挖开了他的墓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杨广

    倘若要列举一下,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暴君的话,隋炀帝杨广必然上榜。在中国古代,太子的人选向来是立长不立幼,杨广本来并不是太子人选,但是对皇位的觊觎之心,让杨广对自己的亲哥哥杨勇下了毒手,从哥哥杨勇手中夺来了太子之位,并且杀了哥哥杨勇。然而,也许是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在1000多年之后,杨

  • 《独孤皇后》大结局是什么?伽罗去世杨广当上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独孤皇后》

    《独孤皇后》迎来了大结局,虽然后面的剧情比较仓促,但剧情足够戳心,剧迷们也是泪流不已,结局时伽罗躺在杨坚的怀里离世了,而丽华未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结局时,杨广得偿所愿当上了太子,而杨勇疯癫了,儿媳将这一切怪在伽罗身上,伽罗跪在地上痛哭不已,而因为选太子的事情,杨坚和伽罗心生嫌隙,两人之间像是有一道屏障

  • 都知道杨广残暴无道,却不知这也来自遗传,真实的杨坚颠覆认知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杨广

    隋朝历史仅仅只持续了37年,可以说是昙花一现的存在,历史都记载是因为杨广的残暴导致。杨广继位比较晚,因为多年的积累导致杨广在当了皇帝之后才敢爆发,他一改父亲当时的仁慈形象,不准备以仁慈治国,更多的是选择以暴力解决,再加上他并不注重民生,重兵役的同时增加了国家税收,导致百姓民不聊生,各地起义军都开始站

  • 杨广不会想到自己当时的暴行,让自己身首异处,却造福后代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杨广

    隋炀帝杨广。隋朝的历史犹如昙花一现,才经历了不到百年,期间只有两个皇帝,却还是两个极端,一个是爱民如子的杨坚,另一个就是暴行乱施的杨广了。杨广一生这篇文章并不是为隋炀帝杨广洗白,相反还是在这个的基础上讨论一下他的一生,到底做了什么,当皇帝之前之后到底有什么变化才让杨坚一手建立的隋朝没多久就没了。杨坚

  • 江都兵变会是杨广死亡的关键吗 还是说另有其他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隋朝,杨广

    杨广在历史上的名声一直是比较差的,众人对于这个亡了隋朝的帝王一直都是负面评价比较多。很多人认为隋朝之所以这么短的时间就消亡了,主要原因就在这个人身上。而且隋炀帝的这个称呼还是后人为了对应他的所作所为给他取的,因为一般情况下,亡国的君主的名号都不是由他的后代子孙给他取的,所以曾经用在一国的皇帝身上,那

  • 大清比隋朝长命,可为何打仗时杨广能凑齐百万人,但咸丰帝却不行呢?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咸丰帝

    在古代中国的封建时期,行军打仗是历代王朝时常做的事情。而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战争中,双方不是在比拼武器的先进程度,而是士兵的多少。通常军队的规模越大,能获得胜利的可能性也就越高。虽说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在汉唐时期,中国的人口并不算庞大,而会在明清的时候才抵达了巅峰。按理说,人口越多,能够召集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