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孟子与梁襄王的故事:孟子怎样教育梁惠王的?

孟子与梁襄王的故事:孟子怎样教育梁惠王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969 更新时间:2024/1/18 13:00:42

导读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

话说孟老先生带着研究生们来到魏国,充分地、毫不客气地教育了梁惠王,希望他做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其实,孟子也知道这些国君私心很重,鱼肉百姓是一定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土地,也一定会滥用杀戮,要想教育他们那是给自个儿找难题,但是没办法,教育总比不教育好,万一他们听进去几句话,对老百姓能好一点呢,这工作也就值了。

但是,就在孟子在教育了梁惠王之后,他与魏国的缘分似乎就马上要断了。在这个魏国系列里,最后一篇文章是教育梁惠王的儿子——梁襄王的。

那么,这里有一个谜团。故事为什么在这里断了呢?这个故事到底是发生在梁惠王去世,梁襄王即位之后?还是发生在梁惠王活着的时候?

一般认为,这是梁襄王即位后的事情。

我觉得,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梁惠王还没有去世,孟子见到梁惠王慧根也就至此了,自个儿的工作余地实在有限,所以开始思考是否离开这里,但是离开之前,孟子还要看看这个国家的未来继承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万一接下来这位特别有慧根,是可以教育成为一个贤明之王呢?万一有这个可能呢?于是,孟子就见了未来的梁襄王,结果,大失所望,于是终于离开了魏国,浩浩荡荡带着研究生,奔齐国去了。

那么,孟子为什么如此失望呢?

原来,梁襄王表现得实在不怎么样。

这篇一上来,第一句是“孟子见梁襄王”。表明了人物,然后,俩人谈了什么,现场记录一片空白,属于秘密约见,估计压根就没让孟子的学生进去,所以没有记录员,我们只知道,密谈了,然后,孟子“出”,对弟子们说,这位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呵呵,孟子这是属于背后议论别人了,而且评价还不高,但是没办法,为了把这事儿记录下去,还是要评论的,评论的内容是:“这位梁襄王,实在很普通,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威严。”

大家看,这是赤裸裸的以貌取人啊,那么,为什么孟子会以貌取人呢?

原来,以孟子的历练,早就可以洞悉人性,从人的行为举止,基本就可以判断其内心修为,这是孟子很擅长的,孟子的一个观点就是人的内外与世界其实都是一体的,我们从一个角度出发,都可以窥及全部。

但是,单单凭一个外貌来判断还是有点武断,所以,谈话也很重要,那么,他们谈了什么内容呢?

孟老先生一点都没藏着掖着的,直接把密谈的内容都给揭底了。

这位梁襄王上来也没客气客气,直接开口就问:“天下怎么才能安定下来?”(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孟子一听,虽然人家不是很客气,但是问的问题没错啊,于是认真回答:“统一了天下,就可以安定下来了。”(吾对曰:“定于一。”)

“噢?”梁襄王的眼睛骨碌转了两圈,很有发性地问:“那您说说,谁能统一天下呢?”(孰能一之?)

孟子一看这位感兴趣,于是开始吊胃口,看了看梁襄王,仿佛说:“是不是您那可不一定,我这儿有个秘诀,按照这个秘诀做的人就能统一天下。”

梁襄王的眼睛也亮了,仿佛在说:“秘诀?还不快快告诉我?”

于是,孟子说:“不嗜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梁襄王一听,我晕!这还算是秘诀,不杀人能统一天下?鬼才信呢。

于是梁襄王又问:“谁能归附他呢?”(孰能与之?)

从这句话来看,梁襄王根本就没接孟子“不嗜杀”那个话茬儿,转问谁能归附他,可见其基本不相信孟子的“不嗜杀”的理论。“孰能与之”的意思大概是:“如果不杀人,那谁能归附他啊?”这里面是有个疑问的语气的。

孟子一看,这位和他爹是一个档次的,估计还不如他爹呢,可是,自己也不能放弃啊,要继续教育啊,万一这位爷能听懂点,将来对老百姓或许能好点呢?也算是自己没有白努力啊。

于是,孟子只好咽了咽唾沫,继续苦口婆心地讲:“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天下莫不与也。)

梁襄王一听,皱起了眉头,心想您别蒙我,不杀人,天下人还都降伏了,说梦话吧您呐。

孟子一看他这表情,尽在意料之中,心想跟这位讲理估计他八成儿听不懂,得,打比方吧。于是就说:“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孟子这里讲的七八月之间,用的是周代的历法,相当于现在的五六月份之间。

孟子这番话讲完,梁襄王听得一头雾水,心想这和我有关系吗?

于是,孟子接着讲:“而现在天下这帮国君,您放眼看看,哪有一个不嗜好杀人的?”

梁襄王眼神听到这儿往别处飘忽了一下,看了眼边上侍臣戴的手链,心想丫这手链怎么这么眼熟?

孟子接着推心置腹:“我跟您说实话,如果,但凡,有那么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来盼望他的到来。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您看看这汹涌澎湃的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说罢,孟子的手挥向远方,做了个无限眺望的动作。

梁襄王被这动作吓了一跳,飘忽的眼神倏然收回,一时间不知道孟子讲到了哪里。

这篇文章,至此结束,戛然而止,没了下文。

《孟子》这部书,再往后翻,孟子已经来到齐国,已然是另一番世界了。

那么,这位梁襄王到底接受了没有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接受了,孟子也不用再走了,在此完成自己的政治抱负就可以了。从历史上来看,这位梁襄王仍是毅然投入了与诸国的争斗中,一会儿联合秦国攻打其他国家,一会儿又和秦国打仗,土地不断丢失,直斗得饿殍于野、尸横遍地。最后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秦国斗赢了,把六国都给打趴下了,刚觉得自己是老大了,靠残暴的统治没坚持几天,轰然倒塌,最后天下归了笑眯眯的刘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的西汉帝国,百姓才得以休养生息。

历史的大事儿,我们就不聊了,我知道大家关心的是,孟子讲的这些话,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们普通老百姓能用得上吗?孟子在这里面到底讲了哪些原理?

原来,孟子又讲了一遍人世间的一体性的道理。和前面给梁惠王讲的“仁者无敌”的道理一样。

您该问了,这孟老爷子讲话怎么总是重复啊,就这么一个道理,怎么来回地讲啊?

呵呵,就是这么来回地讲,还是很多人都不懂,都不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孟子在说什么呢。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道理呢?

孟子是通过一个模型来讲述这个世界的道理的,这个道理就是,整个世界是一个互相反馈的系统,你要想自己得到幸福,就必须先给别人幸福,你获得的是积极的还是消积的待遇,完全取决于你给外界发出的信息是积极的还是消积的。

孟子嘴里的这个模型就是天与地。孟子讲的好,如果老天不下雨,不先给予,那么,大地的庄稼就枯萎了;如果老天充沛地下雨,那么庄稼就欣喜地用茂盛的生长来回报。这个模型是如此的形象,以至于我们一听就懂。可是,这个道理在人世间,却更是分毫不爽,我们对此却很容易视若罔闻。

我们的人世间,所有的人在一起,就更是一个系统,我们之间,也是互相反馈的。

我们如果想要别人用笑脸对待我们,我们就一定要对别人微笑;我们想自己过得幸福,就要先为大家服务,让大家幸福。这是一个互相的反馈,一旦我们对别人冷酷,那么,也别指望这个世界对你温暖。

孟子把这个原则运用到了政治上,孟子讲的是什么?他说如果君主真的能为老百姓考虑,为大家的利益工作,不嗜杀,让百姓休养生息,那么,老百姓会感受到您的好意,会天下归心的。这才是真正的统一。如果君主只想靠军队、靠武力维持国家的稳定,那么,人民一定也回馈给您反抗。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这样,当我们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黑下脸来和别人竞争、争斗,那么,最终你会发现自己的路越来越窄,别人都用冷酷的面容看着你,有的时候,虽然暂时抢得一些利益,但是最终自己还是不幸福,因为别人都躲着你。曾经有位企业家,在与我吃饭的时候,谈论起这个问题,他回想半晌,突然说:“还真是这样啊,我身边见过的那些靠歪门邪道发财,做人不地道的企业家,后来都逐渐消失了,被淘汰了,一个都没有剩下。”

就是这个道理,相反,如果我们靠真诚地为大家服务,真诚积极地对待周围的人,会发现自己的路越来越宽,事业会越来越大,因为当你放下自己,为众生服务的时候,众生就会感受到,会把他们的感激回馈给你,这样,你的生活和事业会幸福很多。

我结合前面一篇博文:《一碗清汤荞麦面》来说这个道理。

韩国三星公司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陷入了亏损状态,每个月亏损1700亿韩元,这个时候会长李健熙先生请副会长尹钟龙面对45000名员工朗读这篇文章,来鼓励大家,让大家从中学习经营之道。结果,在2003年,三星公司的营业额再创新高,更是在世界百大品牌中排名第25。此时,会长李健熙先生再次组织全体员工学习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里面,我们最先看到的是这一家母子三人对生活、信念的坚持,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她们一家人,也是得到了周围的人的帮助和鼓励的。比如,面馆的老板和老板娘。

这里面的老板和老板娘两个人,就是不断向世界发出积极信息的人。当那一家三口在大年夜即将闭店的时候,来要吃一碗面,这对一般的人来说都会觉得麻烦,估计很多店老板都会以闭店时间到了为由拒绝的,我见过很多饭店的服务员,点菜上来先推荐海鲜,我说不吃海鲜,就推荐肉类,我说不吃肉,只吃点青菜,于是服务员立刻满脸冷漠,爱理不理的,这样的饭店,绝对立刻让人体会世态炎凉,说实话,它很快就会从我的记忆中消失的,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周围的不断倒闭消失的饭店,基本都是此类的。

但是,这面馆的老板一家人,不但不嫌麻烦,他们考虑到这一家三口,之所以要在快要闭店的时候来,就是因为怕三口人只吃一碗面被人嘲笑,这位母亲一定是考虑到孩子的感受才这么做的。这对夫妇不但没有拒绝这母子三口,他们还细心到要考虑到如何多给点面,同时又让人不觉得难堪,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这种真诚,不说,人们都能体会出来。最后,当这家人吃完面告别的时候,老板夫妇还一齐真诚地“祝福你们过个好年!”

他们发出的这温暖的信息,这家幼小的孩子就接收到了,他在写作文的时候写到:“面馆的叔叔阿姨还是热情地接待我们,谢谢我们,还祝福我们过个好年。在弟弟听来,那声音分明是在对他说:不要低头!加油啊!要好好活着!因此,弟弟长大成人后,想开一家日本第一的面馆,也要对顾客说:加油啊!祝你幸福!谢谢!”

这对夫妇发出的善良的信息,会在他们的周围传递,因此他们的顾客越来越多,大家都愿意到他们这里来聚会,人们在他们这里不但能吃到面,还能得到精神上的正向的鼓励,这里形成了一个正向的、积极的信息场。就像孟子所讲的那样,人们向流水一样趋向这里,无法阻拦。所以,这是越做越大的经营之道。

这就是三星公司学习的经营之道。

这样的人或公司,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玫瑰很快会枯萎,但是余香却可以在心里历久弥新。所以他们自己也会被积极的、正向的情绪包围,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身心健康。

我们现在,很多人被负面情绪包围着,打开微博,是负面消息,和朋友吃饭,谈的是负面新闻,上班,全是负面的压力,这样下去,你会发现自己的周围越来越聚集得都是负面的信息,自己也变得越来越阴暗,所以整天不开心,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身体的气机会郁结,肝气会不舒,气血运行一定受到影响,身体能不生病吗?

这个时候,自己要改变一下,从心里向外发出正向的、积极的信息,散发给周围,你就会发现,慢慢地,自己周围的情况在改变,越来越多的正向的信息开始反馈给您,这样,您的境遇就开始改变了。

曾经有朋友问我,这种信息能反馈回来吗?这种想法是不是有点单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给他做了个演示,当时我们在一个大桌吃饭,坐了十个人吧,他坐在我右侧,我就对他笑,让他把笑向他的右侧传递下去,于是,开始依次传递,到最后,转了一圈,到了我的左侧,我左侧的那个人对我笑了。

我说:我冲着右侧微笑,最后却使得我左侧的人也对我微笑了,这是多么有趣的事儿啊!这个桌子的一圈人,就好比是我们的生活圈子,是一个小的系统,其实一个人的生活圈子只有这么大,您向其中任何人发送的正向的信息,最终都会回馈给您的。况且,如果您不断地向各个方向发出正向的信息呢?那回馈的就更多了,最终您会改变这个圈子的温度的。

所以,要先给予,给予别人鼓励,给予别人微笑,给予别人心灵的温暖,这样,您会发现,有一天,这些能量又会从四面八方向您汇集而来。

那天,我对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讲,我说你们现在给顾客的是产品和服务,如果再附加上这些精神上的关怀,给顾客温暖、正向、积极的信息,让客户身心健康,那才是真正的经营之道啊,这,就是《一碗清汤荞麦面》给我们的启发之一。

顾客身心康泰了,我们也自然心境愉快,身体也自然会健康的。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面讲的“仁者寿”的道理。

其实,我观察很久发现,我现在所遇到的朋友们的疾病,绝大多数,都是人们在工作中获得的,在压力、焦虑、恐惧、无奈、抱怨中情绪失控,最终肝气郁结而病,然后情绪更加不好,最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很多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其实,这个恶性循环的链条,您从任何一个环节开始改变,都可以将其拆散,只需要,您立刻行动,开始改变。

这就是孟子反复强调的仁者无敌的道理,再说一遍:其实,“仁者无敌”的真正含义,并不是“仁慈的人去打谁都能打赢”,而是“仁慈的人,根本就没有人愿意与他为敌”。

所以,健康的钥匙不在医生手里,那些因为情绪不佳而导致的疾病,医生开方只能缓解一时,境遇稍有触动,疾病立刻复发。可是如果自己真的想通了,心念改变,主动发出积极、正向的信息,拆解负面信息链,改变周围的环境,您会发现,周围会越来越积极快乐,健康也会如期而至。

所以,身心健康的修炼不仅仅是在早晨空气清新的林荫道上,更可能是在您的日常工作的每个环节中。

标签: 孟子战国时期

更多文章

  • 孟母为孟子三迁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孟母三迁,故事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

  • 揭秘:明朝皇帝朱元璋为什么要删《孟子》?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孟子

    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坐在便殿读《孟子》。和所有皇帝一样,朱元璋也提倡孔孟之道,但是说实话,由于军政繁杂,对于《论语》、《孟子》这些经典,他并没有系统研读。如今天下已定,他也有兴致来阅读一下原典。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读着读着,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终于,把书一摔,大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

  • 芈月传方中信演绎秦惠王嬴驷 秦惠王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惠王,芈月传,方中信,

    电视剧《芈月传》正在热播,方中信在剧中饰演一生钟爱芈月的大王赢驷。近日他接受采访时表示,很少见到像孙俪这样拍戏一条过的女演员。虽然身为大叔,但他说自己很想演小鲜肉。《芈月传》中,孙俪饰演的芈月和刘涛饰演的芈姝同时成为秦惠文王的女人,两个女人先后都获得秦惠文王的宠爱,也秦惠文王生下儿子,但是家业大了必

  • 商鞅怎么死的? 秦国功臣商鞅为什么被车裂?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商鞅,商鞅的故事,秦国

    导读: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生擒公子昂,拒绝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举兵抵抗,结果失败,被车裂

  • 秦国商鞅变法:商鞅两次变法的内容有何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商鞅,秦国

    导读: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全名为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氏於国,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卫鞅之祖为卫国君,故又称公孙鞅

  • 商鞅的老师是谁?商鞅真正的老师是鬼谷子吗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商鞅,秦国,战国时期

    导读:商鞅的老师是谁历史一直争论不休一说是尸佼,一说是鬼谷子。具体不详。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尸佼,尊称为尸子。约生于周安王十二年(前390年),约卒于周显王三十九年(前330年)。先秦诸子百家之一,也是先秦三晋思想文化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

  • 商鞅的妻子是谁?历史上商鞅的后代都被处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商鞅,秦国,秦国人物

    导读:商鞅的妻子史无记载,但是他们的下场是被司马迁记下来的,他们都与商鞅一起被杀,商鞅是断子绝孙了。商鞅的妻子是谁?商鞅的妻子史无记载。嬴荧玉是孙皓晖先生的长篇小说《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中虚构的女主角,也是剧中商鞅的老婆。荧玉是秦献公的小女儿,秦孝公和公子虔的小妹。她是一个非常开朗阳光的美丽公主,不

  • 商鞅立木的故事 商鞅变法前为什么要南门立木?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商鞅,成语故事,人物故事

    导读: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秦孝公这样一

  • 秦惠文王嬴驷为什么要杀商鞅?秦惠文王杀商鞅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惠文王,嬴驷,商鞅,春秋战国,

    公元前339年,即秦惠文王元年,主导秦国改革变法的商鞅因谋反罪被政府军击杀,尸体被车裂。作为一个改革者、政治家,商鞅对秦国的强大,可谓功不可没。商鞅先后于孝公6年(公元前356年)和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在秦国主持进行了两次大的变法改革。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与其他各国变法相

  • 商鞅简介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但终被车裂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商鞅,秦国,秦朝

    导读: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东周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当称为公孙鞅,不叫姬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