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告子

告子——战国思想家

告子

告子的资料

本 名:告子

别 称:不害

所处时代:东周战国时期

民族族群:华夏族

主要作品:《孟子》

职 位: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家

告子的介绍

中国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家。以道为本兼容儒道。名不详,一说名不害。大约为游学于稷下的一位学士。后与孟柯论人性问题,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人性和水一样,“水无分于东西”,性也“无分于善不善”。“以人性为仁义”,犹如“以杞柳为桮桊”。其言论见《孟子·告子》篇。

由于孟子的思想与其根本对立,故《孟子》中的记载不尽可信,而告子无著作,因此其真实思想已然无从查考。

告子以主张“性无善无不善”的人性论而著称。他以木材作成器皿为比喻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孟子反辩说:“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在另一回辩论中,告子用水作比喻说:“性,犹湍水(急流的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反辩说:“水信(诚然)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又一回辩论中,告子说:“生之谓性(生来如此的就是性)。”孟子反辩说:“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白羽之白,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告子都答说“然”。告子对性这样的理解是不错的,因为不同东西的白都是不同东西相类似的一种性。但孟子却把话头一转说:“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在又一次辩论中,告子说:“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告子认为食色是性,这是一个正确的根本命题。他说:“义,外也”,也是正确的。至于仁内之说则有问题。但孟子对仁内之说并没有表示反对,对义外之说则极力反对。至于食色是性则孟子并没有表示异议。但除仁内之说不对外,告子也还只知道“生性”而不知“习性”。

有关“告子”的历史故事

  • 《孟子》第11章 告子上

    《孟子》第11章 告子上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

  • 民间故事:寡母告子的奇案

    唐代时候,李杰为河南尹。他在职时曾遇到一桩奇怪的案件,是一寡妇控告她的儿子不孝。可单这一听说,便要使人迷惑了。天下哪有寡母告子的道理。自古三纲五常,妻以夫为纲,夫死,便以子为纲。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如果把自己的儿子告了,将来到自己老的时候,又是谁为自己送终?因此,有多少寡母受了儿子的委屈,都宁肯打碎了

  • 《孟子》第12章 告子下

    《孟子》第12章 告子下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与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

  • 春秋战国时期最神秘的思想家—告子,只留4个字却影响千古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觉醒的一个时期,百家争鸣当中,诸子百家粉墨登场,造就了一派文化盛世。其实也可以说就是中国的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但是因为时间太过久远,很多的事情已经无法考证,也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中国最神秘的时代之一。而在诸子百家之中,有一个非常神秘的人物,虽然他的名字可能大家并不是太熟悉,但

  • 《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二节,原文、译文及注释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所著,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也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终的一本,直到清末时期都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共七篇,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其学说处罚点为性善论,护长德治。《告子上》

  • 《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三节,原文、译文及注释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所著,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也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终的一本,直到清末时期都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共七篇,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其学说处罚点为性善论,护长德治。《告子上》

  • 告子:东周战国时思想家,法家人物

    中国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家。以道为本兼容儒道。名不详,一说名不害。大约为游学于稷下的一位学士。后与孟柯论人性问题,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人性和水一样,“水无分于东西”,性也“无分于善不善”。“以人性为仁义”,犹如“以杞柳为桮桊”。其言论见《孟子·告子》篇。由于孟子的思想与其根本对立,故《孟子

  • 关于告子的故事有哪些?告子是怎样一个人

    《墨子·公孟篇》中记载了有关告子的三个故事:①墨子说:“告子言谈甚辩”(长于言谈理论)有几个弟子告诉墨子说:“告子这个人,口言仁义但行为很恶劣,请将他开除算了。”墨子说:“不能。称誉我的言论,而不学我的行为,总要比一无是处要强。有一些人说:‘墨翟的言论没有仁义,尊重上天、侍奉鬼神、爱护百姓,这个言论

  • 孟子与是告子什么关系?人性是善还是食色本能?

    孟子主张人高于禽兽,禽兽只有“食色”的本能,而人在“食色”的本能之上,还有更高层次的道德价值和追求,这个道德价值就是来源于四种“善端”、表现为“仁、义、礼、智”的四种道德。而告子认为人性就是食色的本能,对此孟子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因为它直接动摇了性善论。孟子必须与告子来一场辩论,彻底驳倒告子,以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