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齐宣王为何要娶四十多岁的丑女王后?钟无艳是谁

齐宣王为何要娶四十多岁的丑女王后?钟无艳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97 更新时间:2023/12/27 7:40:45

战国时齐宣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齐国得以大治。他的这一做法还造成了一个破天荒的结果:将一个丑女迎入后宫做了王后,此丑女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无盐女钟离春。要知道,在京剧舞台上,钟离春是以半旦半净(就是花脸)的形象出现的,其丑可想而知。

钟无艳,又名钟离春、钟无盐,即丑娘娘。齐宣王之妻,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但很有才华。相传是战国齐国无盐邑之女。外貌极丑,四十岁不得出嫁,自请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四点,为宣王采纳,立为王后。于是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进直言,选兵马,实府库,齐国大安。

那么,无盐女到底有多么丑呢?据史书记载,此女“凸头深目,昂鼻结喉,肥顶少发,皮肤烤漆”。也就是说,她额头前突,眼窝深陷,鼻孔上翻,头颅大,头发少,颈部喉结比男人的还要大,皮肤黑红,像烤了漆一样(烤了漆的家具好,烤了漆的皮肤可就惨了),那真是“极丑无双”,丑得你大开眼界,废寝厌食!

钟离春虽然貌丑,但志向远大,非一般女子可比。她自幼跟随曾作过基层军官的父亲舞枪弄棒,学习《周易》,渴望报效国家,倒是很像后来的花木兰。当时,齐国的鄄邑(今山东鄄城)被赵国侵占,钟离春的家乡无盐邑(今山东东平)和鄄邑相邻,经常遭到赵军的骚扰破坏。为了拯救苦难百姓,维护国家领土,钟离春冒着杀头的危险,来到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只见她举目扬眉,张口切齿,两臂前挥,口称:“殆哉,殆哉(危险啊!危险啊!)。”宣王面对钟离春的表演,两眼茫然不知所措,大夫淳于髡会意,试探地说:“远望边邑,切齿佞臣蔽君……”,钟离春点点头,正色道:“赵国陷我鄄邑,大王却闭塞不知,而是身边左俳右优,长夜沉湎酒色,危险呀,危险呀,愿大王尽快驱俳优,逐佞臣,进贤人,治国家。”钟离春话音刚落,淳于髡拍手叫好,说:“金玉良言,金玉良言。”齐王深受感动,就答应了钟离春的请求,封她为无盐将军,命她和淳于髡带兵去收复鄄邑。

钟离春果然不负众望,在淳于髡的帮助下,计杀赵将白元,大败赵军,一举夺回鄄邑。

无盐女钟离春班师凯旋齐都临淄,齐宣王亲自到城外迎接,赐酒贺功。可爱的宣王这时已经不知不觉爱上了这个可爱的丑女,他高举酒杯当众宣布:“无盐将军文能匡君,武能安邦,寡人封你为王后。”钟离春接杯一饮而尽,众官同贺。四十多岁的丑女钟离春就这样凭着勇气和智慧进了齐宫做了王后。从此,临淄地区流传开了一句民谣:“无盐娘娘生得丑,保着齐王坐江山。”

齐宣王和钟离春的故事在民间流传颇广,京剧《湘江会》、晋剧《齐王拉马》、已故香港女星梅艳芳主演的《钟无艳》都是以此为题材的。

盘点中国古代史上历代后妃中的超级丑女:

在人们的印象中,古代后宫中的佳丽应该都是天香国色,美艳绝伦。当然绝大部分的后妃的确是很美貌的,但是还是有一些皇后、嫔妃的容貌不仅不漂亮,甚至可以说是很丑。

黄帝二妃--嫘祖嫫母

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传说中黄帝的元妃。黄帝的父亲少典和母亲附宝希望儿子早日成家,便找了好多漂亮姑娘来相亲。可是黄帝整天为部落的事情忙碌,没有把个人婚事放在心上,况且他还认为娶妻不能只看外表,要看有没有真本事。

后来,黄帝到西山打猎,遇到一个养蚕的姑娘。这个姑娘收集了好多蚕丝,纺成了线,很漂亮。黄帝很欣赏,想向她学习,可是这个姑娘却说手艺只传给丈夫。黄帝抬头看看姑娘,发现她个子矮、皮肤黑、嘴唇厚,相貌不敢恭维。可是她有真本事,人又很勤奋,黄帝最后还是决定娶她。

这个姑娘就是传说中最早养蚕的人--嫘祖。结婚后,嫘祖负责教百姓养蚕织绵,使人们脱下了树皮兽衣,换上了美丽的丝织衣服。

黄帝封嫘祖为元妃,嫘祖生有玄嚣和昌意两个儿子。昌意的儿子高阳就是传说中的颛顼帝。

黄帝的另一位妻子嫫母,也是有名的丑女。但是嫫母虽然很丑,但是很有贤德。黄帝让她管理后宫,她把后宫管理的很好。黄帝周游天下,元妃嫘祖死于途中。送葬时,由嫫母充当方相氏(先导神)走在前面赶鬼,那是因为嫫母长得实在太丑,连鬼都怕她。可见她的容貌丑到何种地步。嫫母生有一子--仓林。

战国齐宣王王后--钟无艳

钟无盐其实姓钟离,名春,因为是无盐人氏,所以后世称她为钟无盐。她究竟丑到何种地步?刘向在《新序》中很详细的说到了:高额深眼,长腹粗腿,翘鼻结喉,肥颈秃发,鸡胸驼背,皮肤漆黑。简直不是人的长相。所以,直到40岁,钟无盐都嫁不出去。可是虽然她很丑,可是却很聪明,也很有政治才干。

一次,齐宣王饮酒作乐时,钟无盐闯殿求见,自称是齐国嫁不出去的女子,想进入后宫给齐宣王执笤帚。众人见了她这样丑,都嗤笑不已。齐宣王好奇地询问她有什么才艺,钟无盐说自己会隐身术,说完就表演了一段,大家竟然真的都看不见她。现在想来,这应该是一种魔术中常见的幻术。齐宣王对此很惊奇。

次日再召无盐献计,无盐没有说话,演了一出哑剧。之作瞪眼、衔齿、举手和抚膝四个动作,连呼四个“险”字。齐宣王不解,无盐解释:齐国受秦、楚威胁,此一险;齐王,劳民伤财修筑宫殿,此二险;朝中贬贤用佞,此三险;君王沉迷酒色,不理国事,此四险。自己瞪眼意为察烽火之变,衔齿意味代大王惩拒谏之口,举手意味替大王逐奸佞,抚膝意为求大王拆游宴之台。一番话说得齐宣王很惭愧,于是从此振作治理国家。

他册立钟无盐为王后,在无盐的辅佐下,齐国大治。“无盐”也成为后世比喻丑女的专用词。

晋武帝妃--左芬

左芬,字兰芝,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的妹妹。左芬体弱多病,长得也很丑陋,但是很有才学,是当时有名的才女。晋武帝闻听左芬有才学,召之入宫,并于272年封为修仪。杨皇后去世后,她奉召作了《离思赋》,晋武帝十分感动,晋封她为贵嫔。但是左芬实在是太丑了,后宫中有上万的美女,她自然得不到皇帝的眷充,只是在皇帝出游或祭祀、喜丧大典时奉命写颂作赋,皆为应时之作。

尽管晋武帝时常与她谈论文学,但是更多的时候,她是独居薄室,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写字,打发时间。其间,左芬写下著名的《啄木诗》,千古流传,因为啄木鸟是一种很丑陋的益鸟,所以这首诗被认为是左芬寄情所作,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因为一直落落寡欢,加上身体不好,左芬四十余岁就去世了。她哥哥左思很悲痛,其作品《悼离赠妹诗》也流传至今。

晋惠帝皇后--贾南风

晋武帝之子司马衷是个白痴,但是由于是杨皇后嫡子,所以被立为太子。在选择太子妃时,原本选的是美貌的卫礶的女儿,可是尚书令贾充之妻郭槐却重金收买杨皇后。尽管晋武帝认为贾充这个女儿贾南风嫉妒、貌丑、身矮、肤黑,可是无奈宠爱的杨皇后十分坚持不肯让步,最后还是立贾南风为太子妃。不过,司马衷是白痴,贾南风是个丑女,两个人对对方却都十分满意。

晋武帝因为太子太傻,本想废掉他,幸亏贾南风到处收买人心,八面玲珑维持,才勉强保住丈夫的太子位。贾南风生性嫉妒,只生了临海公主一个女儿,对司马衷其他姬妾怀孕,都被她剖腹杀死。

晋武帝准备废去贾南风,结果杨皇后力保,才没有被废。后来,司马衷继位,册封贾南风为皇后。贾皇后干预朝政,杀死杨皇后哥哥杨浚,逼死有恩于自己的杨皇后,擅权长达十几年。

贾皇后因为丈夫司马衷不能满足自己的性要求,就以黑箱私藏美少年进宫,与之行淫后即杀人灭口。只有一个幸存者,因为太英俊,贾南风不仅不忍心杀他,还送给他很多礼物,放掉了他。这个男子后被人怀疑盗窃犯逮捕,他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贾皇后私召面首的事情才被人所知。但是人们并不敢声张。贾皇后逼死太子和其生母谢夫人,又与贾谧勾结乱政,引起民众对她的不满。

后来,赵王司马伦和齐王起兵讨伐贾皇后,他们逼迫司马衷写下废后诏书,又以毒酒毒死了她。

晋简文帝妃--李陵容

简文帝司马昱原为会嵇王,府中美女众多,可是王妃和姬妾所生的儿子都相继夭折。眼看已经三十岁,身边还没有儿子,司马昱担心将来王位无人继承,于是请来一位相士给自己的宫人们看相。谁知道,相士看了许多的美女都一直摇头,直到一个身长脸黑的织纺宫人出现,相士才点头,认为这个女人会生贵子。这个女人就是李陵容,因为长得很丑,其他人给她起了个外号叫“昆仑女”。

司马昱有许多漂亮的内宠,平时根本不会去召幸又丑又黑的李陵容。可是他十分迷信,为了传宗接代,就听从相士的话从此召幸李陵容。这件事在王府中被传为笑话,一些吃醋的姬妾甚至还冷嘲热讽地说“昆仑女发迹”。但是李陵容很争气,真的为司马昱生下了儿子司马曜、司马道子和一个女儿。

司马昱十分高兴,对李陵容更加宠爱。371年,司马昱当了简文帝,李陵容被封为淑妃。因为简文帝怀念去世的原配,所以在位时没有立皇后。李淑妃便成为后宫中炙手可热的人物。其子司马曜在简文帝死后继位为孝武帝,加封生母为皇太妃,享受皇太后待遇。李太妃死后被追封为“孝武文李太后”。

五代十国之闽嗣王夫人--崔氏

《十国春秋》之《嗣王夫人崔氏》中说崔氏“貌陋而淫,性极妒”。闽嗣王王延翰继位后,生活荒淫,广选美女进宫。崔氏因为貌丑害怕失宠,对于有姿色的美女十分仇恨。她将这些美女幽禁于别室,用木头人批打美女们的面颊,以致破相,又用链条鞭打,直到链条染血,再用铁锥刺面。在这样的酷刑面前,柔弱的美女们很难活下去,经常有无辜被打而死的人。崔氏杀人不眨眼,可是却很信佛法,自称“练师”。后病死。

五代十国之楚文昭王夫人--彭氏

文昭王马希范在后梁末年娶彭干之女为妻,932年继位为文昭王后,封彭氏为秦国顺贤夫人。彭夫人相貌丑陋,但是治家有道,连文昭王也怕她几分,不敢纵情声色。937年,彭夫人去世,文昭王开始奢侈无度、长夜之饮,终始国势大弱。

辽圣宗皇后--萧溽斤

萧溽斤很黝黑,长得不太好看。她本是承天皇太后的宫女,因而有机会接触到皇帝耶律隆绪。当时的皇后虽生二子,但都夭折。承天太后为了继嗣问题,就让萧溽斤侍寝圣宗。萧溽斤生下皇子耶律宗真,可是宗真被萧皇后收为养子。萧溽斤心中妒恨,从此余萧皇后结仇。圣宗死后,宗真继位,萧溽斤自立为皇太后,并且摄政。她利用手中大权迫害萧皇后。因此与儿子产生矛盾。后来,萧溽斤阴谋废去宗真,另立重元为帝。重元害怕,就告诉了宗真。宗真愤而收回她的太后符玺,把她迁到庆州。过了三年,宗真年纪母子之情,才把萧溽斤接了回来。

宋理宗皇后--谢道清

杨太后为了报答谢深甫的拥立之功,下令理宗只能在谢氏家族中选择皇后。可是谢氏家族符合年龄的只有谢道清。谢道清长得黧黑,又瞎了一只眼,可是杨太后不管这些,还是召她进宫,封为通义郡夫人,宝庆三年晋封贵妃,同年十二月册封为皇后。由于谢皇后长得丑,又没有什么才艺,所以理宗对她缺乏感情,先后专宠贾贵妃和阎贵妃。好在谢皇后不妒忌,后宫也就平安无事。理宗死,度宗继位,谢道清被尊为皇太后。

七年后度宗死,恭帝继位,谢道清又被尊为太皇太后,因恭帝年幼,所以谢太后垂帘听政。可是谢道清不是一个有主见的人,处理政务不免糊涂,重用贾似道等佞臣。1276年元军逼近宋都,谢太后带领恭帝屈辱投降。后来她被元军带到燕京,将为寿春郡夫人。

金海陵王妃--完颜余都

余都是宠妃沙里古真的妹妹,是海陵王的堂妹,遇见海陵王之前已经嫁给松古拉为妻。余都的相貌尽管很普通,但是皮肤白皙滑腻。一次余都进宫探望姐姐,被海陵王看见,也被占有。余都自知其貌不扬,对海陵王有意回避。可是海陵王仍然很喜欢她,并对人说:“余都貌虽不扬,而肌肤洁白可爱。”余都越是对海陵王回避,海陵王就越喜欢她,经常以甜言蜜语哄她。余都被封为寿阳县主,与贵妃同级。

明英宗皇后--钱氏

钱氏原本是个美人,在18岁时被册立为皇后。明英宗在土木之变中被瓦喇俘虏,钱氏日夜在后宫祈祷,盼望丈夫早日平安归来。由于一连多日没有好好睡觉,加上饮食不进,精神恍惚,她从神坛上跌落下来,摔断了腿骨,从此成了跛足女子。

英宗毫无音讯,其异母弟朱祈钰继位为景帝。钱氏的日子很不好过,经过太多打击,使得她日夜哭泣,结果又把一只眼睛给哭瞎了,年纪轻轻成为了瘸腿瞎眼的丑女。虽然英宗得释归来,可是景帝不肯退位,反将英宗软禁于南宫。钱氏没有埋怨丈夫一句,在困难的环境中给他最大的安慰和支持。英宗见妻子为了自己遭受如此多的挫折,也没有嫌弃她成了残疾的丑女,两个人在逆境中相互体贴,一直苦熬了七年。后来英宗靠太监帮助复辟成功,又当上了皇帝。

此时,周贵妃因生有皇子,朝中有很多人都认为母以子贵,应该废掉钱皇后改立周贵妃为皇后。英宗听到了大怒,斥退了带头人,又将主要的人驱逐出宫。这才没有人敢再提出废立的事。

英宗临死前,还专门下了诏书说: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

明英宗虽然不是什么好皇帝,但是在对自己残疾皇后的态度上,是值得称道的。

清德宗皇后--叶赫纳拉静芬

清德宗就是光绪皇帝,静芬就是隆裕皇太后。如果以上那些后妃称之为丑只是靠记载,那么静芬是有照片传世的,大家可以找来看看。她含胸驼背,脸长秃额,身体单薄,比较珍妃的照片,实在要感叹,如果自己是光绪也一定会喜欢珍妃的。也许,一开始并不是光绪有意和慈禧对着干偏不去喜欢她的侄女静芬,实在是静芬单就外貌来说根本就不是珍妃的对手。

倘若慈禧能够换上另外一个漂亮一些、如珍妃一样活泼可爱的亲信女子当皇后的话,也许当时还算年轻不懂事的光绪没准就不会像后来对静芬一样的冷淡,可能历史也会被改写了吧。当然,这只是个人的猜测。静芬比光绪大三岁,因为有慈禧撑腰,她和光绪的关系很不好。

其实静芬本人没什么政治野心,但是主要是慈禧的娘家侄女,感情上更偏重于慈禧。她也很不幸,因为不被光绪喜欢,可以说是虚度了二十年的皇后岁月。

光绪死后,静芬被尊为隆裕皇太后。她喜欢写草书,并且写的还很不错。因为自古女人学草书的就不多,更何况是皇后,所在在书法史上这算是一段佳话了。

有人说,其实光绪的瑾妃、溥仪的淑妃文绣都够丑的。因为有照片流传,你不能说不对。的确比起现代的女人,瑾妃和文绣都称不上漂亮。但是瑾妃是因为得了甲状腺肥大病,致使颈粗眼凸,身体肥胖,其实她原本也是很漂亮的。看看珍妃的照片,应该可以想见当年瑾妃与妹妹一同选秀时,也应是风姿绰约的佳人,无奈没有多久就得病了。

叶赫纳拉静芬

而文绣,粗看之下,有点像名模吕燕。不过她的眼睛比吕燕大的多,嘴巴也没有吕燕那么厚。看了很多文绣的照片,有几是她在自己的宫内,好像是刚和给她照相的人开了一个玩笑,她开心地大笑,动作幅度很大,以致镜头有些模糊。人在开心地的时候笑容都是很美的,文绣的也是。当时她也不过才十几岁,青春年少,不像后期的照片因为心情不好而显得沉郁。

尽管比起婉容的美丽,文绣稍差些许,但是婉容没有一张照片是如此开怀大笑的。连溥仪自己都说,一开始原本是圈定的文绣为皇后(虽然他说是找了一个身着最花哨的画了圈,可是婉容提供的照片据说是近照,应该能够看清五官的.根本的原因就是溥仪一直对文绣与自己离婚耿耿于怀,不愿意承认曾经也是对文绣有意的)。

通过《我的前半生》中溥仪简单的描述,也能知道溥仪当时很喜欢找文绣说话,与她开玩笑,甚至还找人做了一个老头闻自己脚丫子的雕塑(“闻臭”谐音文绣)送给了文绣。那是在宫里的时光,文绣只有十几岁,当时有太妃作后台,婉容还不敢欺负她。这是她最快乐的岁月,也是最美丽的岁月

标签: 丑女齐宣王战国

更多文章

  • 子产不毁乡校的启示:最早提出了社会舆论监督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子产,舆论监督,郑国,

    作为改革家的子产对中国历史独特的贡献,就是他以罕见的魄力和胸怀,支持社会舆论监督,不干涉社会舆论对朝廷的批评。在野蛮残暴的春秋时期,仅此一例,千古流芳。郑国人有个习惯,父老乡亲们常常到乡镇里的学校扎堆聊天,议论国家大事,就像北京“的哥”开出租车喜欢和乘客议论国家大事一样。北京“的哥”是在小车里议论,

  • 子产改革:改革军赋制度 增加税收 复兴了郑国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子产,改革,郑国,

    子产知道,因循守旧的郑国,如果不经一番革新,万难应付危局。在改革中,子产不回避争议,不压制争议,也不怕争议。他认为改革就是要迎着争议往前走。比如他改革军赋制度,增加税收,充实军饷,以增强郑国自卫能力,就遭到一些人的咒骂。有人说:“子产的老爹就死在路上,他又要做蝎子尾巴了!”子产还主持全国农业普查,整

  • 子产铸刑鼎:历史上第一次将法律面向民众公开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子产,铸刑鼎,法律,

    子产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是公元前536年的“铸刑鼎”——把惩治罪犯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老百姓公布。这是中国政治史、法制史的一件大事。这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举措。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中说,春秋时期,上层贵族社会认为刑律越隐蔽越好,决不能让国人知道。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增加专制

  • 曾子换席讲的是什么?孔子为何选曾子接自己的衣钵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颜回,孔子,孟子,曾子

    曾子师孔子的学生之一,入学时间并不长,资历不是最老的,才学是中上等。但是孔子死的时候没有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亲孙子子思,而是将门下包括子思全部托付给了年轻的曾子,这是为什么呢?颜回毫无疑问是孔子的接班人,论语中有很多地方都能看出来,在论政篇章里面提到,颜回的悟性非常高,而且人又公正谦虚,对长者恭敬;凡事

  • 曾子避席有什么含义 曾子避席的故事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曾子,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孔子在家里和学生论道,这时候有听见有客人上门拜访,于是孔子让学生赶紧回避,然后起身迎接。门刚一打开,一位穿着长衫高帽的男子走了进来,三步并两步的走到孔子面前给孔子弯腰敬礼,双腿并拢,作揖道:“学生来请先生大安,有问题向您求教。”孔子忙回礼让客人座下。这个男的道谢之后就一屁股坐到孔子身边的垫子

  • 曾子轶事:因为不会锄草而被自己的父亲打晕在地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曾子,曾参,儒家,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平邑县)人,从十六岁起师从于孔子。在孔老师那里学习期间,曾子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回到自己家里看望一下自己的父亲(母亲早逝),以尽自己的孝心。有一天,曾子再次请假回家。刚一入门,他就看到自己的老父亲正在院子里给他那几棵心爱的瓜苗除草呢。于是,天生孝顺的曾子同学便

  • 俞伯牙与钟子期: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俞伯牙与钟子期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春秋战国人士,通过资料记载得知,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一生最爱弹琴。历代史书资料关于俞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篇。列御寇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提到了俞伯牙的简介,还提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除此之外,荀子在《劝学篇》中,也提到了俞伯牙,书

  • 精通琴艺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摔的是什么乐器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俞伯牙,钟子期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首诗歌讲述的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出自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一书,作者旨在通过这则故事,告知世人好友难寻的道理。话说,俞伯牙遇到樵夫钟子期之后,俞伯牙将钟子期视为知音。毕竟,钟子期能听得懂自己用

  • 俞伯牙与"基友“钟子期那些不可不说的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俞伯牙与"基友“钟子期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春秋战国人士,通过资料记载得知,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一生最爱弹琴。历代史书资料关于俞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篇。列御寇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提到了俞伯牙的简介,还提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除此之外,荀子在《劝学篇》中,也提到了俞伯牙,书

  • 钟子期原是楚国宫廷乐师:曾经以死劝谏楚怀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钟子期,俞伯牙,楚国,

    一部电视剧《芈月传》让历史上的风云女子“重回”2000多年后的人们的视野,也让人重新“审视”一段尘封久远的传说。《伯牙与钟子期》选自《列子·汤问》战国列御寇著: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