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子产改革:改革军赋制度 增加税收 复兴了郑国

子产改革:改革军赋制度 增加税收 复兴了郑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780 更新时间:2024/1/5 11:29:54

子产知道,因循守旧的郑国,如果不经一番革新,万难应付危局。

在改革中,子产不回避争议,不压制争议,也不怕争议。他认为改革就是要迎着争议往前走。比如他改革军赋制度,增加税收,充实军饷,以增强郑国自卫能力,就遭到一些人的咒骂。

有人说:“子产的老爹就死在路上,他又要做蝎子尾巴了!”

子产还主持全国农业普查,整顿三农。他采取的具体措施,一是厘清混乱的土地所有权,重新划分全国田地和沟渠。那些非法侵占的土地,或者充公,或者归还所有者。在这个过程中,子产承认了新起的土地所有者,即新兴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并他们征收赋税,以增加国防开支。二是把农民组织起来,若干家为一个互助单位合作生产,并共用一口井等等。这些措施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造成麻烦。

一时间,全国广为流传一个凶险的段子:

取了我的田地重新划界,取了我的衣冠给藏起来,谁能够杀了子产?我一定跟他在一起!

到了这个地步,子产怎么办?他的回答是:“不要紧,只要从长远来看对国家有利,我死也得做。实行改革不能中途退缩,我下决心不改变了!”

子产说得出做得到,如果行不通,他宁肯撒手,也不迷恋高位。有一回,郑国大夫丰卷为了祭祀要求进行狩猎,子产不批准。丰卷大怒,立刻征调忠于他的势力有所动作。子产得知,为了避免国家陷入分裂,马上辞职,并声明要离开郑国,以此表示他并非要通过排挤别人来为自己谋利。幸亏当时郑国最有实力的罕氏子皮经过考虑,表态支持子产,驱逐丰卷,子产才复职。复职之后,子产却下令保存丰卷的田产,过了3年召丰卷回国,又把田产还给丰卷,连这3年的田地收入也交给丰卷。子产并没有因为丰卷企图造反而没收他的田产。这是子产的宽容,也是他得到郑国人心的关键因素之一。

经过综合改革,过了3年,郑国人又唱道:

有子弟,子产给他们以教诲。我有田地,子产想办法让地里丰收。子产死了,谁来继承他的德政呢?

郑国处于晋楚两大强国之间,不得不讲究外交。在这方面,子产不拘一格,大胆用了一批才华之士。公孙挥熟悉外国情况,善于措辞;裨谌最富谋略,但要在野外才能思考;冯简子思维周密果断,最善决策;游吉一表人才,举止温善于交际。子产每逢遇到国际大事,先向公孙挥咨询情况,并请他起草文件和讲话,充分准备在各种场合的措辞;然后和裨谌一起在郊外找个安静的地方住下来,仔细筹划;筹划所得的方案请冯简子做个决断;最后委托游吉执行。

子产代表郑国参加国际会议,言辞慎重得体,既维护了郑国利益,又不轻易开罪别的国家,并且总能给自己留有余地。孔子曾称赞子产的外交,说子产的言论传播远近,无人不晓,这是因为子产经过充分的准备。

子产在郑国执政并推行改革20多年(前543~前522),内政和外交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郑国在复杂艰难的情况下,保持了安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子产也是命蹇时乖的中国改革家中少有的幸运者,他虽然也经历几番磨难,但直到公元前522年去世之时,还掌握大权,并在临终之际将改革大任委托给他的继任者,隆重有如国家遗训。

子产去世的消息传到鲁国,孔子含泪叹道:“子产啊,你是古之遗爱也!”

标签: 子产改革郑国

更多文章

  • 子产铸刑鼎:历史上第一次将法律面向民众公开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子产,铸刑鼎,法律,

    子产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是公元前536年的“铸刑鼎”——把惩治罪犯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老百姓公布。这是中国政治史、法制史的一件大事。这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举措。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中说,春秋时期,上层贵族社会认为刑律越隐蔽越好,决不能让国人知道。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增加专制

  • 曾子换席讲的是什么?孔子为何选曾子接自己的衣钵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颜回,孔子,孟子,曾子

    曾子师孔子的学生之一,入学时间并不长,资历不是最老的,才学是中上等。但是孔子死的时候没有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亲孙子子思,而是将门下包括子思全部托付给了年轻的曾子,这是为什么呢?颜回毫无疑问是孔子的接班人,论语中有很多地方都能看出来,在论政篇章里面提到,颜回的悟性非常高,而且人又公正谦虚,对长者恭敬;凡事

  • 曾子避席有什么含义 曾子避席的故事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曾子,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孔子在家里和学生论道,这时候有听见有客人上门拜访,于是孔子让学生赶紧回避,然后起身迎接。门刚一打开,一位穿着长衫高帽的男子走了进来,三步并两步的走到孔子面前给孔子弯腰敬礼,双腿并拢,作揖道:“学生来请先生大安,有问题向您求教。”孔子忙回礼让客人座下。这个男的道谢之后就一屁股坐到孔子身边的垫子

  • 曾子轶事:因为不会锄草而被自己的父亲打晕在地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曾子,曾参,儒家,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平邑县)人,从十六岁起师从于孔子。在孔老师那里学习期间,曾子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回到自己家里看望一下自己的父亲(母亲早逝),以尽自己的孝心。有一天,曾子再次请假回家。刚一入门,他就看到自己的老父亲正在院子里给他那几棵心爱的瓜苗除草呢。于是,天生孝顺的曾子同学便

  • 俞伯牙与钟子期: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俞伯牙与钟子期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春秋战国人士,通过资料记载得知,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一生最爱弹琴。历代史书资料关于俞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篇。列御寇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提到了俞伯牙的简介,还提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除此之外,荀子在《劝学篇》中,也提到了俞伯牙,书

  • 精通琴艺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摔的是什么乐器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俞伯牙,钟子期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首诗歌讲述的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出自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一书,作者旨在通过这则故事,告知世人好友难寻的道理。话说,俞伯牙遇到樵夫钟子期之后,俞伯牙将钟子期视为知音。毕竟,钟子期能听得懂自己用

  • 俞伯牙与"基友“钟子期那些不可不说的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俞伯牙与"基友“钟子期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春秋战国人士,通过资料记载得知,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一生最爱弹琴。历代史书资料关于俞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篇。列御寇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提到了俞伯牙的简介,还提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除此之外,荀子在《劝学篇》中,也提到了俞伯牙,书

  • 钟子期原是楚国宫廷乐师:曾经以死劝谏楚怀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钟子期,俞伯牙,楚国,

    一部电视剧《芈月传》让历史上的风云女子“重回”2000多年后的人们的视野,也让人重新“审视”一段尘封久远的传说。《伯牙与钟子期》选自《列子·汤问》战国列御寇著: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

  •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俞伯牙,钟子期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俞伯牙和钟子

  • 秦国君王秦献公——具有深远谋略的君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秦献公生平,秦献公

    秦献公,嬴姓赵氏,名师隰,又被称为秦元献王或者公子连。他是秦国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君王。正是在他的雄才大略和励精图治下,秦国才能从秦厉共公开始的朝堂动荡中恢复过来,这为之后继位的秦孝公也就是他的儿子实行商鞅变法奠定基础,好不夸张地说他是秦国从弱小走向强大的过程中一个十分关键的人物。但是我们在这里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