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唐和亲血泪史 唐朝太和公主曾陪侍五个丈夫

大唐和亲血泪史 唐朝太和公主曾陪侍五个丈夫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889 更新时间:2024/1/15 19:11:58

俗话说,人倒霉,喝凉水都塞牙,真是不假。唐宪宗第五个女儿叫太和公主,是大唐四个和亲公主中的最后一位,堪称是倒霉蛋中的倒霉蛋,短暂人生四十余年,曾被逼嫁过五个丈夫,经历的倒霉事儿说也说不完。

元配:阴差阳错,姐上花轿妹出家。

去回纥和亲是个倒霉事儿,这是唐代公主们的共识,因为前车之鉴不远。比如太和公主的姑婆咸安公主,曾去回纥和亲,作为政治筹码,在回纥待到808年,直到过世为止,前后共嫁三位可汗。到了长庆元年(821年),宪宗刚死,回纥保义可汗又来求娶公主了,公主们个个祈祷:千万别选中自己!可是公主们再祈祷也没用,谁去谁不去,得哥哥唐穆宗说了算。

本来唐穆宗选定太和的九妹永安公主出嫁回纥,没想到彩礼尚未准备好,保义可汗就死了。于是,他儿子被册封为崇德可汗,这家伙对大唐公主依然念念不忘,再次派人求娶。穆宗认为永安本来是许配给保义的,再嫁崇德不合适,就让第五妹太和嫁给崇德。为表示重视,特置太和公主府,官属按亲王例配置,并铸邑司印一面,册太和为仁孝端丽明智上寿可敦。太和公主上花轿出发的时候,穆宗到通化门以半副銮驾送她,并准备了盛大的百官送行仪式,还令官员们作诗纪念。当时满城的人都去看,永安公主也去了,看着倒霉的姐姐,她在一喜一忧中居然参悟了人生,出家做了道士。

太和到回纥后,离牙帐还有百里,崇德就想先和太和由小道私见。唐送亲使胡证不许,回鹘人说:“以前咸安公主就这么做过。”胡证说:“天子命我送公主嫁可汗,现在我还未见到可汗,可汗不可以先见公主。”崇德这才罢休。到牙帐后,于是崇德东向坐在楼上,下面设毳幔让太和住,请太和改穿胡衣,让一个老使女把她扶出来,向崇德行拜礼,退到群臣班次中,穿上可敦的服装,再次出来拜见,然后坐上曲舆,由回纥的九相台着,绕廷九圈,下舆上楼,与崇德东向并坐,群臣按次序拜见。然后太和自己建立牙帐,有两个大臣辅助。送亲使胡证等回去的时候,太和举行盛大的宴会为他们饯行,席上号啕大哭,思念故乡和亲人。

丈夫短命,三次无奈改嫁。

崇德可汗又是个短命鬼,长庆四年(824年)就死了。第二年,即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六月,昭礼可汗即位,太和改嫁昭礼,敬宗命田务丰带国书和十二车礼物赐给昭礼可汗及太和。832年,昭礼可汗被部下所杀,彰信可汗即位,太和又嫁彰信,并于835年,送马射女子七人、沙陀小儿二人给文宗,告知其事。839年宰相掘罗勿荐公引沙陀突厥(西突厥十姓部落以外的一部族)进攻彰信可汗,彰信可汗兵败自杀身亡,宰相掘罗勿荐公成为可汗,太和再嫁掘罗勿荐公。这一段婚姻时间很短,仅维持了不到一年。

840年,回纥将军名末录贺引黠嘎斯(距离回纥西面约三千里的一个部族,原为回纥所辖)10万兵马进攻并杀死掘罗勿荐公,将牙帐(皇宫)烧了个精光,强盛一时的回纥汗国政权随之灭亡。昭礼可汗的弟弟乌介率残余的13部落南迁至唐朝边境错子山(外蒙古南部),并于841年自立为乌介可汗。混战中,太和公主被黠戛斯的军队俘虏。

人质生涯加委屈媳妇。

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十一月,宰相李德裕说:“回鹘动乱,太和公主不知在什么地方,如不派人去找她,那么戎狄之人会认为把公主嫁给回纥,一定是本来就不喜欢她。这样既对不起公主,又会伤害回纥人的感情。请派人去找她吧。”武宗答应了,但没找到。

抓住太和的黠戛斯将领叫阿热,自以为是李陵之后,与唐同宗,而太和公主是大唐贵女,所以派使者达干护送太和还朝,半路上被乌介可汗知道了,引兵杀了使者,把太和抓住,既当媳妇又做人质,南去沙漠,驻扎天德军境上,然后,强迫太和派使者上表,说回纥可汗已立,请求册命。乌介又让他的宰相颉干伽斯等上表,请求借唐的振武城让太和公主和乌介可汗居住。

会昌元年(841年)十二月十四日,武宗派王会等慰问回纥,救济二万斛米,又赐给乌介敕书,说:“想借振武城,前代还没有先例。如想迁到别的条件较好的地方,并请求我国的声援,也须暂在漠南驻军。朕当然同意公主入京觐见,并亲自询问有关事宜。如需要援助,我们一定会尽力。”

乌介看到粮食,以为唐政府好欺负,又不断向唐要东西。会昌二年(842年),武宗说:“你们有没有搞错!自己国破家亡了来投奔我们,我们待你们已经很好了,你们却借婚姻关系要挟。要是识趣的话,可汗把儿子派来当人质,自己也要来京觐见,还要让太和公主入京拜见太皇太后。你们老实哀求呢,我们就救济你们一下下。你们要是不老实呢,哼,可别后悔!”回纥大概也怕了,于是让太和进京,但半路上似乎遇到阻碍,没有到达长安。后来回纥伸手要东西不算,还骚扰唐边境。

武宗很生气,派人赐太和冬衣,顺便写了封信给她,说:“先帝割爱把你嫁给回纥,是为了使国家安宁,认为回纥必能帮我们抵御外侮,安定边塞。现在回纥却违背常理,常常南下骚扰我国边境。姑母难道不害怕高祖、太宗之威灵,不思念太皇太后之慈爱吗?你是回纥的国母,足以指挥他们。若回纥不遵你的命令,就是断绝姻好关系。从此,别说你是我姑母!”这话有些过分,人家太和是人质,焉能怪她?

娘家人的不公正。

会昌三年(843年)正月,回纥进逼振武。这时唐帝国见回纥衰败若此,便再也不将一度不可一世的回纥放在眼里,果断出兵派刘沔、石雄等予以痛击。石雄到了振武,登城楼望观察回纥人马,见数十辆毡车,随从都穿红衣或绿衣,像是汉人。石雄派探子打听,回报:“是公主的帐幕。”石雄派探子告诉太和:“公主到这里就是到家了,要想办法回来。现在将要出兵讨伐乌介,请公主与侍从暗中相互保护,不要轻举妄动。”唐军很快打败了回纥,一吐咽了将近百年的恶气。

乌介可汗不曾料到和亲了这么多年的岳家,竟会从背后给自己来这么一刀,仓惶中率三千人逃走,后为部下所杀,回纥亡国,众部族离散。唐回两国恩怨,终于了断。石雄的军队抢回了太和,护送她回京。武宗得到这个消息,马上命人去祭景陵(宪宗的墓)告知;太和经过太原时,武宗又派使者慰问,并把黠戛斯部进贡的白貂皮、玉指环赐给她。三月初一,去国23年的太和到达京师,武宗命令宰相率百官在章敬寺前迎接再拜,左右神策各出二百人,太常派出仪仗卤簿,从长乐驿迎太和入长安,群臣列队欢迎。

然而太和公主的心情却是悲喜交加甚至有几分凄凉的。她先进宫拜见了太皇太后郭氏,接着参拜了父亲唐宪宗和哥哥唐穆宗的神位,然后来到永顺门,换下盛装、除去簪环、痛哭流涕,自言辜负了朝廷的重托,没有尽到责任,没有完成和亲的任务,请朝廷降罪。武宗派人安慰她,并晋封她为定安大长公主。

那些有幸未被派遣远嫁和亲的异母姐妹们,过贯了舒心安逸的生活,非常鄙视太和公主没有好好完成和亲任务,觉得她不配享有朝廷如此隆重的礼仪,当武宗命令诸公主迎接太和公主时,唐宣宗女阳安长公主、唐宪宗女宣城、义宁、真源等七位公主居然拒不从命,不肯出迎,事后也故意不去看望她。武宗大怒,下令罚夺阳安长公主封绢300匹、宣城等公主封绢各100匹以赎罪,并将此事记载于史,诏示后世。

太和回宫那天,武宗命令大臣们写诗纪念,于是《全唐诗》中留下了多首题为《太和公主还宫》的诗,其中李频的最好:“天骄发使犯边尘,汉将推功遂夺亲。离乱应无初去貌,死生难有却回身。禁花半老曾攀树,宫女多非旧识人。重上凤楼追故事,几多愁思向青春”。中间几句最出色,站在太和的角度诉说她的悲喜交集:幼时曾攀玩的宫庭花树都变老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宫中认识她的宫女也没几个了,回想这一切,当真是恍如隔世。

历经坎坷的太和公主终于回到了阔别23年的故国,本来可以安心过几年平静安逸的日子。然而,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战乱中饱受惊吓、归国后姐妹们的不公正态度,极大的损害了她的身心,在返回长安不久便因病去世了,时年在40岁上下。

历史的不公平。

太和公主是唐代中晚期的和亲公主,她是为了唐朝的平安而出嫁番邦,却鲜少有人知道她的史事,也够倒霉的。尽管西方敦煌学的研究者对她的评价颇高,但在我国,她的名气却远不及初唐的高阳公主文成公主或是盛唐的太平公主,足见历史记录者太过偏心。(赵炎)

标签: 太和公主唐朝和亲

更多文章

  • 唐朝最后一位和亲的公主是谁?被遗忘的太和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公主,和亲

    太和公主是唐代晚期的公主,她是为了唐朝的平安而出嫁番邦,但却鲜少有人知道她的史事。太和公主是第四位被送到回纥(回鹘)可汗的大唐公主,尽管西方敦煌学的研究者对她的评价颇高,但是在我国,她的名气却远不及初唐的高阳公主、文成公主或是盛唐的太平公主。公元821年,回鹘保义可汗请婚,唐穆宗许以亲妹妹、宪宗之女

  • 大唐和亲血泪史:唐朝太和公主曾陪侍五个丈夫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太和公主

    俗话说,人倒霉,喝凉水都塞牙,真是不假。唐宪宗第五个女儿叫太和公主,是大唐四个和亲公主中的最后一位,堪称是倒霉蛋中的倒霉蛋,短暂人生四十余年,曾被逼嫁过五个丈夫,经历的倒霉事儿说也说不完。元配:阴差阳错,姐上花轿妹出家。去回纥和亲是个倒霉事儿,这是唐代公主们的共识,因为前车之鉴不远。比如太和公主的姑

  • 宪宗女儿太和公主是唐代最后一位和亲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宪宗

    唐穆宗初立(公元821年),回鹘嗣立的崇德可汗很快就派都督、都渠等2000人来唐朝迎婚,纳马2万匹、驼千匹为聘礼,礼仪空前隆重。唐穆宗将太和公主册为可敦,出嫁给回鹘的崇德可汗。太和公主自长庆元年(821)远嫁和亲,在回鹘生活了20年。这一时期回鹘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交加,可汗彼杀被逐更迭频繁,一些大臣

  • 中国古代名将:一生驰骋疆场的骑兵将领苏定方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苏定方,名将

    苏定方(592年—667年),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世,汉族,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县)人,唐朝杰出的军事家。 苏定方功升迁为左骁卫大将军,封邢国公,另封其儿子苏庆节为武邑县公。 元五年(789年)九月二十三日,朝廷诏令史官考定功绩,“第其前后”,以褚遂良、苏定方等二十七人,“图形于凌烟阁,以继国初功臣

  • 唐朝名将苏定方究竟灭了那些国家?灭国神将!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苏定方,唐朝

    苏定方,名烈,字定方,冀州武邑(今河北省武邑县)人,是唐朝初年的一员名将,因他一生平定数国,皆生擒其主,所以后世将其誉为“灭国神将”!苏定方并未杀害罗艺,【纵横五千年】的编者独孤雁已做说明,但苏定方身上还有许多疑问,诸如苏定方出生于592年,但却为何没有在隋末唐初扬名立万?他又灭掉了那些国家呢?苏定

  • 被误读的隋唐英雄:李元霸、柴绍、苏定方、罗成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隋唐英雄,李元霸,柴绍,苏定方,罗成

    隋末唐初是一个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乱世,而《隋唐演义》正是给我们描绘了这一时期一群英雄好汉如何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推翻炀帝暴政。隋唐演义中的大部分英雄人物在历史中都有原型,但是有些人物却不是“演义”中所描绘的那样,也就是说有些人物在我们固有的认识里出现了误读的现象。李元霸,历史上并没有那个打遍天下无

  • 唐初名将苏定方:史上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苏定方

    贞观四年(630年),苏定方随从定襄道行军大总管李靖前往碛口袭击东突厥颉利可汗。二月初八夜,苏定方率领二百名手持弓弩的骑兵乘雾突袭突厥的牙账(将帅所居的营帐),颉利可汗狼狈散逃。李靖大军赶到,杀得东突厥溃不成军斩首万余级,俘虏十余万。李积(徐茂公)部也俘五万余人而回。阴山之战,唐军大获全胜,彻底击败

  • 解密:隋唐大将苏定方究竟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苏定方

    公元627年,苏定方征讨东突厥,擒获了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因战功授左武候中郎将,后再迁任左卫中郎将。655年,苏定方征讨西突厥,苏定方率领五百骑兵乘着西突厥不背打败了两万多骑兵,但是由于王文度的处处阻挠,这次出征并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657年,苏定方再次出征西突厥,这次出兵苏定方大胜而归,擒获了沙钵罗

  • 真实的苏定方是怎样的?他为什么被称作灭国神将?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苏定方

    在中国的通俗历史小说、评书、戏剧中历史人物通常会经过艺术加工,而被“包装”,特别是以隋唐时期为甚。苏定方名烈,字定方,是唐初一名大将,一生驰骋疆场,立下赫赫战功,他非凡的战绩深得唐太宗和唐高宗的赏识与信任,屡委以重任,是唐初朝廷的一员得力干将。在《隋唐演义》、《说唐全传》中,苏定方是一个十足的大反派

  • 苏定方为何杀罗成?苏定方杀罗成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苏定方

    苏定方名烈,字定方,是唐朝初年一名大将,生于592年,卒于667年,可以称得上是战功赫赫,一生都是在征战当中度过,为唐朝国土面积的扩大立下了汗马功劳。至少对于汉民族来说,苏定方是个好同志,但他在民间的口碑却一直不太好,这是受了一些评书和戏曲的影响。在古代的很多文艺作品中存在着的苏定方却是一个大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