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武则天临终前为何没有立武承嗣为太子呢?

武则天临终前为何没有立武承嗣为太子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333 更新时间:2024/1/1 16:10:41

武承嗣,唐朝人士,在武则天当权时入朝为官,后依靠关系登上宰相之位。身居要职多年却未做出什么成绩,在职期间,为权势做尽阿谀奉承之事,甚至残害朝廷良臣。最终因自己的太子梦破灭而忧愤致死。

武承嗣与武则天是姑妈与侄子的关系。武则天在刚当权时,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选择重用自己的亲属。武承嗣因此而被起用踏入官途,承袭祖父的爵位,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之后利用关系爬上宰相之位。然而身在宰相这个要职多年,他却没有做出什么相应的贡献,只顾争权夺利,阿谀奉承,排除残害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忠臣,做尽了腐败之事。

在武则天称帝后,他被封为魏王,负责监督编修国史。之后,武承嗣对于权力的渴望和野心越来越大,在武则天立她的儿子李旦为太子后,武承嗣讨好乞求武则天跟他的宠臣,期望被立为太子,还怂恿其他与其同流合污的大臣上奏武则天,以武氏的天下不应该让李家的子孙当皇帝为由劝说武则天立他为太子。然而就在武则天为立子还是立侄为太子犹疑不决时,狄仁杰李昭德劝说起来作用,在他们的不断劝说下,武则天最终还是下了立子为太子。武承嗣最终因为成为太子的梦想破灭而过于忧郁悲愤而死。

纵观武承嗣一生,虽拥有无上权力,享尽荣华富贵,但在世人眼中,是个典型的热衷于阿谀奉承、争权夺利的奸臣形象,让人看轻。

武则天为什么没有立武承嗣为太子

武承嗣在武则天称帝后想要得到太子之位,然而他的太子梦却并没有实现,武则天最终还是选择立她的儿子为太子,没有选择武承嗣为太子。而武则天没有立武承嗣为太子,除了本身武承嗣自身能力问题,还有狄仁杰等人的劝说。

武承嗣虽然在入仕后不断升官,最后做到了宰相这个职位,但是那并不是依靠他自身的能力和功绩,而是依靠裙带关系得到的。他在宰相之位多年却未做出什么贡献,尽做了一些阿谀奉承、争权夺利之事,从中可见其自身的能力不足,品德不佳,胜任不了太子之位。

除了武承嗣自身的问题外,狄仁杰的劝说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狄仁杰认为既然唐高宗将儿子托付给武则天,那么立子为太子其实是顺应天意之举,并且母子之间比姑姑与侄子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立子为太子,在死后还能入太庙受后人拜祭,而如若立侄为太子的话,则不会有这种事。在被武则天以家事为由拒绝他的参与时,狄仁杰以君臣一体反驳武则天。在狄仁杰的一番话后,武则天略有醒悟。在之后武则天对狄仁杰说起她做到的一个大鹦鹉两翼折断的梦,狄仁杰将武则天比作鹦鹉,武则天的两个儿子比作鹦鹉的两翼,说武则天如果起用两个儿子,就能够振翅高飞。就此,武则天彻底放弃了立侄子为太子的想法,决定立儿子李旦为太子。

武承嗣怎么死的

武承嗣怎么死的?他是忧郁而死的。武承嗣是武则天同父异母兄弟的儿子。武则天当皇后时把持了朝政,为了进一步增大自己的权势,开始提拔武氏男儿。武承嗣被授予秘书监的职位,在祖父去世后承袭了祖父的爵位。公元685年,武承嗣被封为礼部尚书,接着又升任为宰相。

武承嗣做了多年的高官,却没有做出什么政绩,工作中唯一的任务就是铲除与武氏为敌的人。武则天废了自己儿子的皇帝之位后,武承嗣积极为姑母称帝出谋划策。武承嗣大搞封建迷信,做足了舆论攻势。武则天称帝后,封武承嗣为魏王。武承嗣向女帝建议在朝堂上罢免李家子孙的官职,诛杀不服女帝的文武大臣。

女帝将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武承嗣看中了储君之位,他知道只有先做了太子,以后才能名正言顺地做皇帝。武承嗣向女帝请求换太子,也讨好女帝身边亲近的大臣。公元691年,武承嗣命令效忠于自己的官员让他们在朝堂上提出立魏王为太子。给出的理由是既然皇帝姓武,那么太子怎么能姓李而不姓武呢?可是武承嗣的愿望并没有得逞,朝堂上有重臣坚决反对改立皇储。武承嗣后来将那些重臣扣上了一个谋反的帽子,将他们全部诛杀。

武则天对于皇储的人选也犹豫不决,后来在狄仁杰等人的建议下决定不换太子,武承嗣的梦想彻底破灭了。次年,被罢为特进,武承嗣越想越不甘心,最后在忧愤中过世了。武承嗣怎么死的知道了吧。

标签: 武则天

更多文章

  • 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的迥异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郭子仪,李光弼

    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的迥异结局郭子仪、李光弼俱为唐朝中兴名将,若论战功、军事造诣,李光弼可能要更出色一些,史家公认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但若论统御部下、为人处世,则郭子仪更胜一筹。正是因此,二人的人生结局堪称迥异,一个是“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一个则是疑惧重重、最

  • 李光弼是谁 李光弼父亲李楷洛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光弼,李楷洛

    李光弼是谁 李光弼父亲李楷洛简介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载(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参与镇压浙东袁晁领导的农民军。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素与李光弼不睦,光弼晚

  • 李光弼怎么死的 唐朝名将李光弼墓在哪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光弼,唐朝名将

    李光弼怎么死的 唐朝名将李光弼墓在哪李光弼(公元708年至764年),唐代柳城(辽宁省凌源县)人,契丹族,唐朝大将。其父李楷洛,原是契丹的酋长,武则天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李光弼严毅有大略,用兵谋定而后战,能以少击多。曾任河西节度副使、朔方节度副使等职。肃宗时拜河东节度使,与郭子仪进攻河北,收复

  • 如何评价李光弼?唐朝名将李光弼的功绩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光弼,唐朝名将

    如何评价李光弼?唐朝名将李光弼的功绩有哪些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载(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参与镇压浙东袁晁领导的农民军。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素与李光弼不

  • 唐朝十大名将之一:中唐名将临淮王李光弼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名将,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人。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年(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历史上郭子仪名气比李光弼大,但是,论战功、论军事才能,李光弼要胜过郭子仪。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帅之一,《新唐书》评论,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世称

  • 郭子仪是谁?李光弼是谁?他们有着怎样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光弼,郭子仪,唐朝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福寿双全,名满天下。郭子仪出身官宦人家,但大器晚成,安史之乱的前一年还只是一个兵马使,直到第二年安史之乱爆发,朝廷缺乏带兵打仗之人,郭子仪才

  • 大唐名臣李光弼:赫赫战功以骁勇果敢而著名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名臣,李光弼,战功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祖上是契丹酋长。父亲李楷洛,开元初年任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军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果敢而著名。李光弼自幼重气节,有品行,善骑射,能读班固的《汉书》,年少从军,有大将军气度,被提拔为左卫郎。天宝初年,升至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府都虞侯、朔方军都虞侯。天宝五载(746),河西节度使

  • 李光弼计诱敌战马 李光弼计诱敌战马的前因后果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光弼计诱敌战马

    李光弼计诱敌战马,很多人对于李光弼的认识和了解都是从他“计诱敌战马”这个故事中开始的,对于这个故事,小编也是知道的,但还是有很多朋友并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今天小编特地来为大家讲解一下这个故事,来看看李光弼计诱敌战马的前因后果。网络配图故事简介:唐代名将李光弼自幼熟读兵书战法,在平定“安史之乱”时,他

  • 李光弼为什么会是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呢 其实里面是原因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安史之乱

    李光弼为什么会是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虽然世人更熟悉郭子仪,但平定安史之乱的头号功臣确实是李光弼,李光弼一直都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其军事才能在当时是最强的。收复常山郡、太原之战、河阳之战和击败袁晁等都是李光弼的战功

  • 河阳之战李光弼是怎么阻挡史思明的进攻的?史思明为什么一次?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

    河阳之战李光弼是怎么阻挡史思明的进攻的?史思明为什么一次?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河阳之战是发生在安史之乱期间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也被认为是古代最为经典的攻坚战之一。最后唐军副元帅李光弼多次挫败史思明的进攻,取得了战事的胜利。史思明占据洛阳后,便一直和退守河阳的李光弼相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