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神话究竟是不是真的?他为何要灭了那个国家?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神话究竟是不是真的?他为何要灭了那个国家?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684 更新时间:2024/2/14 16:44:46

说到玄策,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

王玄策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外交家,去过三次印度,创造出了“一人灭一国”的”神话,并著了一本书《中天竺行记》。

但可惜的是,完整版现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了《解迦方志》、《法苑珠林》等残篇。关于王玄策的一些事迹,历史上留下的并不全。在他担任黄水县令的时候,才被第一次记载,而他第一次去印度的事也被记录了下来。

贞观十七年三月,王玄策奉命作为副使,跟随朝散大夫、卫尉寺丞、上护军义表护送婆罗门国使节回国。同年十二月,到达摩伽陀国。

四年之后,王玄策第二次去了印度玛卡达国。

当时的唐太宗,想通过派遣使者的方式,加深两国交流。

当时,因为通讯很不发达,王玄策踏上印度土地后,竟发现玛卡达国的国王西拉迪提亚已经去世了。而现在的王位,被大臣阿尔裘那篡夺,于是,玛卡达国陷入了战乱。

更不幸的是,王玄策被阿尔裘抓了起来,扔进了监狱。

之后,王玄策想了一些办法,才逃了出来。但是,王玄策并没有直接跑回国,而是来到了尼泊尔王国。

当时,王玄策和尼泊尔的阿姆修瓦尔曼王谈判,很是成功地“说服”了对方,借给他了7000骑兵。于是,王玄策带着这些骑兵杀回了印度,打败了有着3万兵力的阿尔裘那。

最终,因为王玄策的这场战争,不仅让印度恢复了往日的和平,还让王玄策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人灭一国”的“神话”。

那么,这个传奇是真的吗?

当时,唐朝的战事并不多,可王玄策到底凭借什么本领,做到了这一点。

当年,王玄策出使印度,是因为印度和唐朝的关系不错。可是,由于信息的滞后,等王玄策来到印度玛卡打国后,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亲唐派的国王西拉迪提亚去世了,而篡权上位的大臣阿尔裘那却没有将唐朝放在眼里。甚至,还袭击了王玄策一行人,抓住他后将其直接扔进了大牢。

当时,印度的许多王国都不太平,战争不断。但是,王玄策并没有被吓到,而是在他人的帮助下,逃了出来。可能,王玄策有这样的想法:“我可不能灰溜溜地回去,太丢人了。”所以,王玄策必须想办法扳回一局。于是,王玄策改道去了尼泊尔国。

不久之后,王玄策居然说动了尼泊尔国王,并借给他了一些骑兵。数量虽然不多,但在王玄策的眼中,只要用的好,一样会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结果和他预料的一样,当他对阵3万印度士兵时,居然将对方打败了,还活捉了阿尔裘那,真正是替自己报了仇。

王玄策的这场战争虽然发生在异国他乡,所用的士兵都是借来的,且数量远远少于对方,但从整个事件来看,王玄策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官,还是一个天生的军事指挥家。“一国”当然不是指整个印度,当时印度有许多的小王国。

其实,王玄策写《中天竺国行记》的时候,主要讲的是自己在印度经历的一些事情,但并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

王玄策第一次去印度的时候,官职很普通,只是一名普通的副使。

第二次再去印度,就成了比较重要的官员,职位是右率府长史。而他自己也没有料到,这次出使印度,居然能让自己“名垂青史”。因为,在史料字中,关于王玄策的记载并不多,或许可以推测此人对名利看得很淡。

关于王玄策为要借兵再返回印度,很多猜测则是他忍不下被欺负的这口气。其实,仔细分析,印度作为大唐的友好邻邦,国内不太平必然也会影响到大唐。再加上,对方失礼在前,而王玄策顶着报仇的借口打击对方,他们也挑不出任何错。

其实,王玄策看似帮自己的国家做了一件好事,实则是帮了一个“倒忙”。因为,力量只有在相互牵制时,才会达到一个平衡。而王玄策的这次借兵,却给了其它国家一个理由可以插手印度的事。可那些兵力的真正用意不过是“试探”罢了。

正是因为如此,后来的唐朝边境纷争不断,就是力量此消彼长的结果。王玄策在历史上留下的笔墨并不多,应该也是历代史学家对他的事迹并没有太多推崇。看历史事件,不能单纯地只看一件事情,必须将它放进那个年代,整体进行评价。

其实,王玄策只是一名普通人,不管他当时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或许为了国家利益,或许单纯只是为了替自己报仇解恨。如果没有权衡事件以后的影响,也只能说此人做事的格局太过于狭隘了。毕竟发动一场战争,不是简简单单的利益问题,更多则是要顾全内外的一致性,一步走的不对,不但会激发矛盾,甚至还会引火上身。

标签: 唐朝王玄策

更多文章

  • 唐末名将李克用:平定黄巢农民起义的头号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克用,唐末,名将,

    李克用(856年10月24日-908年2月24日),字翼圣,后唐庄宗李存勖之父,本姓朱邪(又作朱耶),其父朱邪赤心因镇压庞勋兵变有功,受唐懿宗赐姓名为李国昌,因此克用亦以“李”为姓。李克用是国昌第三子,家族内昵称“三郎”。因天生一目失明,而被人称为独眼龙;作战骁勇,又因其冲锋陷阵为诸将之冠,军中也称

  • 李克用怎么死的 李克用墓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李克用怎么死的 李克用墓在哪里李克用(856年—908年),神武川新城人[1] ,唐末将领,沙陀族人。别号“李鸦儿”(其军队主力亦称“鸦军”)。因一目失明,又号“独眼龙”。其父朱邪赤心,唐懿宗赐姓名李国昌,李克用早年随父出征,常冲锋陷阵,军中称之为“飞虎子”。生于神武川之新城(在今山西雁门北部)。生

  • 朱温和李克用是什么关系 朱温为何暗杀李克用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克用,唐朝大将

    朱温和李克用是什么关系 朱温为何暗杀李克用公元884年,战争频仍,却只是唐末战乱中非常普通的一年。这一年,朱温33岁,被封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而29岁的李克用,已被封为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东节度使。两人能够平步青云都是因为在剿灭黄巢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而两人的仇怨也在这一年结下。当时

  • 岐王李茂贞是男是女 李茂贞与李克用有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茂贞

    李茂贞,何许人也,为何后世之人称他为岐王李茂贞?岐王是怎样的一种荣誉?他被何人封为岐王,为何事而封为岐王?且随小编一一进行了解。岐王李茂贞李茂贞,并非是原名,宋文通才是他的真实名字。也许大家会奇怪了,一个人改名还算是情理之中,那为何李茂贞改名不光是将名改了,甚至连姓氏都给变了呢?那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当

  • 晋王李克用的儿子是谁 李克用与李存瑁李存孝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晋王李克用,李克用与李存瑁

    晋王李克用是唐末一位名将,沙陀族人,早期别称“李鸦儿”,后来因一目失明被称为“独眼龙”。晋王李克用的父亲名叫李国昌,早年跟随父亲出战,常常冲锋在前,大家都称他为“飞虎子”。李克用少年的时候就很勇猛,并且善于射箭,有人指着空中两只雕说,你能一箭射下双雕吗?当时李克用举起弯弓,一箭射中了双雕,旁边的人都

  • 李克用的十三太保中最小的是 第十三位义子李存孝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克用

    李克用的十三太保中最小的是,在历史的传记和排名中,我们都喜欢将众多的人物进行有效的排序,这里讲到的十三太保我们也可以将其一一排列出来吗,在李克用的手下的十三太保在历史上究竟是怎么样的,大家随小编来看看吧。网络配图最常用的排行方式自然是比年龄,谁年纪大谁就是大哥,其次老二、老三……直至老N。但这一比,

  • 李克用的晋王是什么级别的 与十三太保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克用的晋王是什么级别的

    李克用的晋王是什么级别的,了解历史上的李克用的朋友们都知道其有不少的绰号“独眼龙”,"飞虎子”等,这些都是他在当晋王时所得的,那么他骁勇善战,手下还有十三太保,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呢。下面就与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网络配图晋王李克用是唐末一位名将,沙陀族人,早期别称“李鸦儿”,后来因一目失明被称为“独眼龙

  • 解析唐代名将李克用与十三太保有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代名将李克用与十三太保有什么关系

    李克用,人称“独眼龙”,唐末将领,其性勇猛但过于急躁,但是其战绩不朽,为儿子李存勖建立后唐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被追为后唐太祖。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李克用的简介和李克用与十三太保的介绍。李克用祖先是沙陀人,本是朱邪矢,他的父亲,在山西担任刺史,后因战功被赐名为李国昌,于是李克用也随着父亲姓李。李克用的

  • 唐末名将晋王李克用的儿子都骁勇善战之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克用的儿子都骁勇善战之人吗

    晋王李克用是唐末一位名将,沙陀族人,早期别称“李鸦儿”,后来因一目失明被称为“独眼龙”。晋王李克用的父亲名叫李国昌,早年跟随父亲出战,常常冲锋在前,大家都称他为“飞虎子”。李克用少年的时候就很勇猛,并且善于射箭,有人指着空中两只雕说,你能一箭射下双雕吗?当时李克用举起弯弓,一箭射中了双雕,旁边的人都

  • 晋王李克用儿子是谁?李克用与李存瑁李存孝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晋王

    晋王李克用是唐末一位名将,沙陀族人,早期别称“李鸦儿”,后来因一目失明被称为“独眼龙”。晋王李克用的父亲名叫李国昌,早年跟随父亲出战,常常冲锋在前,大家都称他为“飞虎子”。李克用少年的时候就很勇猛,并且善于射箭,有人指着空中两只雕说,你能一箭射下双雕吗?当时李克用举起弯弓,一箭射中了双雕,旁边的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