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安禄山只有两万人马 哥舒翰二十万大军为何打不过两万人

安禄山只有两万人马 哥舒翰二十万大军为何打不过两万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054 更新时间:2023/12/18 18:34:08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安史之乱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大唐天宝十四(755)载冬,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爆发。隆隆的战鼓声响彻了承平日久的中原大地,安禄山十五万渔阳突骑千里奔袭,将唐军那么一点丝毫无力的抵抗碾得粉碎,很快占领了东都洛阳,兵锋直指帝都长安。还好,名将哥舒翰不负众望,死死守住了长安的门户,潼关。

天宝十五载六月,随着各地对叛军卓有成效的抵抗,安禄山步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使玄宗看到了在洛阳周围全歼叛军的希望。加上玄宗急于收复东都,结束叛乱的迫切心情,决定令哥舒翰率军出关,与叛军决一死战。

我们先来看看大战之前两军的兵力及形势:

安禄山方面,南下大军总共十五万。在攻城略地过程中有些损耗;沿途占领的郡县需要分兵把守;为了打开局面,江淮、江汉方向,安禄山都投入了重兵进攻。

郭子仪李光弼进入河北后,在颜真卿等人率领的地方武装配合下,将史思明打得满地找牙,无奈之下安禄山又给他拨了两万;黄河沿线也得屯兵,防备郭子仪、李光弼以及潞州程千里率兵南下;洛阳留足防守力量后,由大将崔乾佑率领,能用于进攻潼关的部队只有区区两万,驻扎在陕郡。

唐军方面,封常清高仙芝带回潼关的部队,加上长安另行招募的禁军等,约略有十一二万,这些属于未经战阵的乌合之众。

另外,入京勤王的部队有:哥舒翰麾下的陇右、河西二镇主力,加上朔方一部分,还有奴剌、契苾、浑、朱耶、吐谷浑、思结等十三部落的兵力,约略十万,这些兵与安禄山的东北三镇一样,是久经战阵的边军。据《旧唐书》记载,哥舒翰出潼关前,麾下兵力合计二十一万八千。

也就是说,哥舒翰二十万大军兵出潼关后,当面之敌只有敌将崔乾佑麾下的两万人马。所以,玄宗才敢一意孤行,坚决命令哥舒翰出兵。

然而,这么大的优势,哥舒翰却在灵宝与叛军的遭遇中一败涂地,逃回关中的仅有八千余人。如果说像封常清那样,麾下都是乌合之众也就罢了,但哥舒翰麾下还有不下十万能征善战的边军。怎会败得如此惨烈呢?

其实,战争是一项庞大繁杂的工程,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成败,并非只是兵力多寡的对决。兵力占优,但结果惨败的战争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哥舒翰之所以失败,有三大原因:

其一,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时任监察御史,大军出征之际正在军中辅佐哥舒翰,对军中的情况十分了解。兵败后,高适向玄宗汇报战败原因时说:哥舒将军虽为人忠义,但病魔缠身,无法管理。监军们不理军务,大鱼大肉,以倡优为乐,而军士们连糙米饭都吃不饱,这样的军队怎么打胜仗。

其实还不止高适看到的这些,哥舒翰病得很重,朝廷委托副将田良丘代理军务,田良丘不敢专断,倚重王思礼与李承光,而二人为了地位高下明争暗斗。各部落军队到底隶属于谁也搞不清,物资分配杂乱无章。

大军中监军与士兵之间、高层之间,民族之间,矛盾重重,在这种情形下,即便战斗力再强的军队,也难以形成合力。

其二,安禄山叛军是大唐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兵马,虽是大唐边军但从将领到士兵,多是擅长骑射的游牧民族。

比如,名叫“曳落河”的精锐,是契丹与奚两个民族的壮士,主力八千多人全部是安禄山的养子;威震天下的同罗铁骑是突厥漠北铁勒九姓的一支;其余部队的主力也多是契丹、奚、室韦、靺鞨、突厥,以及东胡、杂胡等少数民族,即便有汉人,也是边地胡化严重的汉人。

这些人组成的部队,以父子、兄弟、义父子关系为纽带凝结在一起,战斗力、凝聚力极强。

游牧的习俗使他们对野战十分有信心,在安史之乱的多场战役中,即便有坚固的城池,他们也会放弃固守,倾巢而出,与对手野战。

而二十万唐军中真正有战斗力的则是哥舒翰手下陇右、河西两镇的兵马。虽然他们也常年处在对抗吐蕃的前线,但军中主力以汉人为主,即便有契苾、吐谷浑等少数民族军士,其战斗力也远不如安禄山的东北三镇。

在战场上相见,并不是五个乌合之众顶一个渔阳突骑;或者两个陇右武士拼一个曳落河这样的简单数量加减。一旦兵种的优势得以发挥,以少胜多并非难事。唐军固守城池没有问题,一旦在野外与敌军突骑交锋,再多兵马也毫无招架之力。

其三,打仗与打群架是两回事,并非人多势众就一定能赢。训练越发有素的部队,外界对其干扰就越小,打起仗来将士一心,如臂使指。纵使敌军千军万马,只要命令下达,照冲不误。

而唐军中,有一半还多是刚招募的市井之徒,他们的水准停留在打群架的级别。一旦敌军势大,便落荒而逃,不但起不到帮忙的作用,反而动摇主力部队的军心。

在哥舒翰大军对战叛军时,只是五万前军遭到了伏击,但后面的十几万主力,与黄河北岸哥舒翰率领的三万军队,看到前军败退,拔腿就跑,兵败如山倒,以至于潼关外的三条沟壑都被败军填满了。

战役结束后,最不相信这个结果的并非唐玄宗,而是安禄山。他根本没有想到这么轻松就能突破潼关天险,大喜过望,但考虑到兵力捉襟见肘,且摸不清长安的防御力量,便勒令崔乾佑驻扎潼关,没敢进犯长安,玄宗才得以逃走。

潼关惨败后,唐军的大好形势毁于一旦,郭子仪、李光弼考虑到皇帝的安全,不得不从河北退回河东,以便随时支援关中。叛军洛阳与范阳老巢之间恢复了联系,河北郡县纷纷沦陷,在叛军的经营下,成为他们牢固的后方。安史之乱之所以前后延续八年之久,灵宝惨败有着很大的影响。(文:熊鱼自笑)

浅见寡识,以就正于方家。

参考文献:《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

标签: 唐朝安史之乱

更多文章

  • 哥舒翰:前半生混吃等死,后半天逆袭成大唐战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哥舒翰,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哥舒翰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那时,大唐帝国正是烈火烹油的开元盛世,唐明皇李隆基亲手为他最骄傲的战神哥舒翰披上战甲,令他守住这片锦绣江山,盛世安乐。转眼,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满目凄惶的唐玄宗召唤了中风倒在病榻的老战神重披战甲,去打退安禄山。但

  • 唐高祖李渊太穆皇后窦氏子女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唐高祖,太穆皇后,唐朝

    太穆皇后(约569年—约613年),窦氏,唐高祖窦皇后,北周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与北周襄阳长公主(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女,北周武帝之姐)的女儿。聪慧刚毅,颇有才华。嫁李渊,生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一女平阳公主。谥号太穆皇后。李建成(589年-626年),小字毗沙门。唐高祖李渊长子,陇西成纪人。李渊起

  • 李建成李世民同母吗 太穆皇后是他们母亲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李建成李世民同母吗

    李建成李世民同母吗,李世民、李建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们两都是玄武门事件的主角,最终以李世民胜利告已结束。对此大家知道他们俩是什么关系呢?他们的母亲又是谁呢?下面就让小编来详细介绍下吧,对此不了解的可以进来看看。网络配图他们是同母兄弟姓窦,谥称太穆皇后,是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与周武帝姐姐襄阳长公主的女

  • 太穆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生母,大唐第一奇女子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太穆皇后,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太穆皇后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大唐盛世,奇人辈出,其中不乏巾帼英雄,例如我们所熟知的长孙皇后,太平公主等等。小编今天要讲述的是一位鲜为人知的女子,她便是唐高祖李渊之妻,唐太宗李世民之母太穆皇后窦氏。其父窦毅是东汉汉大鸿胪窦章的第十二世孙,胡姓纥豆

  • 唐太宗的生母是谁?揭秘太穆皇后与李渊之间的趣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太穆皇后,唐朝

    说到太穆皇后,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说起唐朝的历史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唐太宗李世民,如果问你李世民的父亲是谁?可能有的人会知道是李渊。如果问你李世民的母亲是谁,恐怕没几个人能答得上来,这其实不是你孤陋寡闻,而是古代历史重男轻女。其实李世民的母亲是一位很

  • 和思皇后:受婆婆厌恶,最后被活活饿死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和思皇后,唐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和思皇后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唐中宗李显一生一共有两个皇后,一个是和思皇后,赵皇后,一个是韦皇后。其中和思皇后是李显的第一任皇后,她是死后才被追封为皇后的。她没能等到李显登基,就被婆婆武则天活活饿死了。和思皇后算起来还是唐高祖李渊的外孙女,她的母亲是常乐

  • 李显上位之后 李显为什么纵容武三思和韦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李显,武三思

    很多人都不了解李显和武三思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唐朝的历史,编剧都不敢这么编!武则天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早逝,被追封为皇帝,次子李贤因为能力太强,被武则天逼杀。俩儿子李显和李旦,属于软弱无能之辈,所以武则天让他们轮番做了皇帝。李显登基以后,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被老妈武则天给

  • 让世人感动的爱情故事:宋真宗赵恒与章献明肃皇后的不离不弃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真宗赵恒,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宋真宗赵恒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历史上最长情的皇子便是宋真宗赵恒,而这个灰姑娘指的就是章献明肃皇后刘娥。刘娥也是历史上能与吕雉、武则天并称的人,她是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人,后人说她“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可见刘娥的人生确实不凡。第一次接触到这位灰姑娘,是

  • 宋真宗赵恒第三任皇后:章献明肃皇后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真宗,章献明肃皇后

    刘娥(969年—1033年),章献明肃皇后,宋真宗赵恒第三任皇后,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娥为蜀地孤女,后至京师,十五岁入三皇子赵恒(即日后的宋真宗)王府。宋真宗即位后,景

  • 宋真宗章献明肃皇后之兄:刘美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章献明肃皇后,刘美

    刘美(962-1021)字世济,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四世祖质,绛州刺史,祖延庆,右骁卫将军,父刘通。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祖先曾祖维岳,不仕。祖延庆,右骁卫将军。父通,宋初掌禁旅,从潘美征广南,又累战北面,积劳至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刺史,太平兴国中,扈跸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