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哥舒翰既然已经看破了 安禄山的计谋,为什么还能输?

哥舒翰既然已经看破了 安禄山的计谋,为什么还能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054 更新时间:2024/2/4 17:33:37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哥舒翰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哥舒翰在中国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如果不是最终去守潼关,败给安禄山丢掉一世英名。那么,把哥舒翰列入中国历史上的名将系列中,也不为过。

在守潼关之前,哥舒翰也算得上是唐朝的常胜将军。在他守边关的时候,当时边境的百姓中流传着一首民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首民歌,充分说明了哥舒翰当时的威慑力和战斗力。

除此外,还有一件事也足以证明哥舒翰战斗力的强劲。

当时唐玄宗好大喜功,想要开疆拓土。要开疆拓土,就得把吐蕃修建的一座石堡城拿下来。这座石堡城修建在一座地势险要的高山之上,是吐蕃举全国之力来修建的,也几乎囤积了吐蕃最精锐的军事力量。唐玄宗认为,要想攻破吐蕃,最好先拿下石堡城。拿下石堡城,吐蕃就完了。

不过,当时的名将,也是唐玄宗养子的王忠嗣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不能这么打,因为这个石堡城太难攻了。如果这么打下去,那么,唐军的损失会非常大。他给唐玄宗讲了好多次,但唐玄宗不听,把指挥的大将换成董延光、李光弼来打,让王忠嗣配合。但最终还是没把石堡城攻下了。董延光、王忠嗣都受到处罚。

唐玄宗把任务再交给哥舒翰。哥舒翰虽然在攻打石堡城的时候,损失了好几万人。但是,最终他如愿以偿地把石堡城打下来了。由此可见,其战斗力实在强悍。

哥舒翰不但指挥作战的能力很强,他自身也是武功高强。

古代的将军个人的武功怎么样,是后世一个讨论的热点话题。有人认为,古代将军指挥能力强,但是他们自身的武功未必好。而哥舒翰在历史上是有明确记载,他确实是武功高强的。他手里拿着一杆长枪,由他的一个家奴左车扛着。上战场的时候,他能用长枪把人挑起来三五尺高再摔下去。那些将领很多当场就被他摔死了。

在唐玄宗让哥舒翰守潼关的时候,他的年纪已经不小了,腿也出了毛病。不过,虽然说个人打起来不厉害了,但是指挥才干还在那里,可是,哥舒翰为什么会输呢?

而且,哥舒翰当时的兵力也不少。根据历史记载中他排兵布阵的总人数,以及杨国忠对唐玄宗说的话来看,哥舒翰至少有20万人。这20万人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安禄山当时虽然兵强马壮,但是他们远道而来,而且在潼关城外久攻不下,士气已经受到影响。安禄山军队的人数,根据唐玄宗探子的回报,说是不足4千人。当然了,这个人数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是就算有问题,至少说明安禄山的人数不会很多。

安禄山军队士气受到影响,人数又不是很多。哥舒翰用20万人与安禄山打,为什么就打不赢呢?

历史上认为,哥舒翰之所以打不赢,不能怪哥舒翰,责任应该由唐玄宗和杨国忠来负。当时哥舒翰已经向唐玄宗提出来了,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坚守潼关不出战。只要坚守潼关,安禄山攻不进来,他必然会焦躁。再说了,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大将,已经打败了史思明等人的军队,向长安奔袭而来。只要哥舒翰咬牙挺住,一方面安禄山会很焦躁,另一方面安禄山的粮草也会存在很大问题。这样一来,安禄山肯定就不攻自退了。

然而,唐玄宗和杨国忠却一定要哥舒翰进攻,哥舒翰没办法,只好执行,因而最终造成了失败。

历史上的这个说法确实没错。不过,就算唐玄宗与杨国忠不听哥舒翰的,一定要他出战,哥舒翰其实也未必输啊!

前面我们讲到了,哥舒翰当时有20万人,在人数上未必输给安禄山。哥舒翰自身又能征善战,虽说自己打起来已经不那么厉害,但是指挥作战的能力还在那里。同时,哥舒翰当时还看出了安禄山作战的计策,也就是用很少的疲弱之兵来引诱唐军,把精锐埋伏起来。当疲弱之兵把唐军引进埋伏圈的时候,安禄山的精锐就会对唐军进行合围夹攻。

实际上,最终安禄山也是按照这个战术来打的。

既然哥舒翰早就已经看破了安禄山的战略战术,他为什么却不进行针对性的布防呢?这实在是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说奇怪,也不奇怪,哥舒翰失败,根本就是他的思维出了问题。由于他一直抱怨是杨国忠在谗陷他,是唐玄宗不听他的忠言。因此,他的心中充满怨气。由于充满怨气,他在打法上就没有进行精心的布置准备,有一点赌气的味道。意思就是,你要我打,我就打吧,输了别怪我!

因为一赌气,哥舒翰做了一个非常不恰当的行为,就是“恸哭出关”。想想啊,作为主帅的哥舒翰,带着军队征战的时候,是这样的表现,将士们心里会怎么想?大家肯定也都跟着埋怨唐玄宗和杨国忠,并且都认为这一仗是要输的。

还没打仗呢,军队的心就乱了,士气就散了,唐军怎么可能不败呢!

结果正是这样,唐军几乎一触即溃,最终20万人几乎全军覆没,潼关失守。

标签: 哥舒翰唐朝

更多文章

  • 安禄山只有两万人马 哥舒翰二十万大军为何打不过两万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安史之乱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安史之乱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大唐天宝十四(755)载冬,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爆发。隆隆的战鼓声响彻了承平日久的中原大地,安禄山十五万渔阳突骑千里奔袭,将唐军那么一点丝毫无力的抵抗碾得粉碎,很快占领了东都洛阳,兵锋直指帝都长安。还好,名将哥舒翰不负

  • 哥舒翰:前半生混吃等死,后半天逆袭成大唐战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哥舒翰,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哥舒翰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那时,大唐帝国正是烈火烹油的开元盛世,唐明皇李隆基亲手为他最骄傲的战神哥舒翰披上战甲,令他守住这片锦绣江山,盛世安乐。转眼,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满目凄惶的唐玄宗召唤了中风倒在病榻的老战神重披战甲,去打退安禄山。但

  • 唐高祖李渊太穆皇后窦氏子女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唐高祖,太穆皇后,唐朝

    太穆皇后(约569年—约613年),窦氏,唐高祖窦皇后,北周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与北周襄阳长公主(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女,北周武帝之姐)的女儿。聪慧刚毅,颇有才华。嫁李渊,生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一女平阳公主。谥号太穆皇后。李建成(589年-626年),小字毗沙门。唐高祖李渊长子,陇西成纪人。李渊起

  • 李建成李世民同母吗 太穆皇后是他们母亲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李建成李世民同母吗

    李建成李世民同母吗,李世民、李建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们两都是玄武门事件的主角,最终以李世民胜利告已结束。对此大家知道他们俩是什么关系呢?他们的母亲又是谁呢?下面就让小编来详细介绍下吧,对此不了解的可以进来看看。网络配图他们是同母兄弟姓窦,谥称太穆皇后,是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与周武帝姐姐襄阳长公主的女

  • 太穆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生母,大唐第一奇女子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太穆皇后,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太穆皇后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大唐盛世,奇人辈出,其中不乏巾帼英雄,例如我们所熟知的长孙皇后,太平公主等等。小编今天要讲述的是一位鲜为人知的女子,她便是唐高祖李渊之妻,唐太宗李世民之母太穆皇后窦氏。其父窦毅是东汉汉大鸿胪窦章的第十二世孙,胡姓纥豆

  • 唐太宗的生母是谁?揭秘太穆皇后与李渊之间的趣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太穆皇后,唐朝

    说到太穆皇后,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说起唐朝的历史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唐太宗李世民,如果问你李世民的父亲是谁?可能有的人会知道是李渊。如果问你李世民的母亲是谁,恐怕没几个人能答得上来,这其实不是你孤陋寡闻,而是古代历史重男轻女。其实李世民的母亲是一位很

  • 和思皇后:受婆婆厌恶,最后被活活饿死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和思皇后,唐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和思皇后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唐中宗李显一生一共有两个皇后,一个是和思皇后,赵皇后,一个是韦皇后。其中和思皇后是李显的第一任皇后,她是死后才被追封为皇后的。她没能等到李显登基,就被婆婆武则天活活饿死了。和思皇后算起来还是唐高祖李渊的外孙女,她的母亲是常乐

  • 李显上位之后 李显为什么纵容武三思和韦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李显,武三思

    很多人都不了解李显和武三思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唐朝的历史,编剧都不敢这么编!武则天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早逝,被追封为皇帝,次子李贤因为能力太强,被武则天逼杀。俩儿子李显和李旦,属于软弱无能之辈,所以武则天让他们轮番做了皇帝。李显登基以后,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被老妈武则天给

  • 让世人感动的爱情故事:宋真宗赵恒与章献明肃皇后的不离不弃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真宗赵恒,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宋真宗赵恒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历史上最长情的皇子便是宋真宗赵恒,而这个灰姑娘指的就是章献明肃皇后刘娥。刘娥也是历史上能与吕雉、武则天并称的人,她是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人,后人说她“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可见刘娥的人生确实不凡。第一次接触到这位灰姑娘,是

  • 宋真宗赵恒第三任皇后:章献明肃皇后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真宗,章献明肃皇后

    刘娥(969年—1033年),章献明肃皇后,宋真宗赵恒第三任皇后,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娥为蜀地孤女,后至京师,十五岁入三皇子赵恒(即日后的宋真宗)王府。宋真宗即位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