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苏洵《六国论》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苏洵《六国论》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461 更新时间:2024/2/17 1:01:57

六国论

朝代:宋代

作者: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参考赏析

写作特点

1.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标签: 苏洵六国论

更多文章

  • 曹操为何终其一生都不称帝?苏洵给出了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曹操

    读过《三国》的人大抵都觉得曹操是一个不太正派的人物,就“挟天子以令诸侯”来说,这明显就是欺君犯上之罪,因此在诸多的戏剧作品里,也都赋予了曹操“白脸奸臣”的形象,但是纵观曹操的一生,说曹操是一个反面人物似乎并不恰当。曹操抓到了汉献帝刘协,完全有机会将他废掉称帝,但是他却拿来“令诸侯”,直到曹操死去,也

  • 三苏之一的苏洵是啥时候考上进士做官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苏洵

    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他是著名的文坛巨匠,文章别具一格,笔风独特,深受人们的喜欢。那么苏洵有没有中进士呢?苏洵什么时候中的进士呢?其实,苏洵并没有考中过进士,虽然他参加了考试,但都以失败告终,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还有他的二哥苏涣都中了进士。所以,虽然苏洵的文章享誉千古

  • 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父亲苏洵竟然也开始发奋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苏轼,苏洵

    苏洵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父亲,苏洵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苏洵简介。苏洵的文章很有批判色彩,让人读起来感觉有一种一针见血的味道。苏洵小时候并没有认真读书,直到二十七岁的时候才认真读书。苏洵的父亲是四川的一名官员,苏家算是一个诗书礼仪之家,苏洵虽然生在诗书礼仪之家,但是

  • 这个霸气草根宰相就是寇准 奠定了大宋百年盛世!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匡胤,寇准

    北宋的历史,在后世史家的评语中,还有一个通用的正面评价:北宋多名相。细看整个北宋的政治变迁,这句评语的确丝毫不过分:比起汉唐晚期奸臣扎堆的情景,北宋的相爷,虽然也有一些良莠不齐的人物,但除了晚期极品的宋徽宗年代,绝大多数时期,最坏的角色也造不成大害,破坏力十分有限。至于曹操王莽之流的逆天狠角色,放在

  • 揭秘:澶渊之盟后宋真宗为什么渐渐疏远寇准?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代,澶渊之盟,寇准,契丹,宋真宗

    1004年,辽圣宗奉了萧太后大举攻打中国,深入内地。搅得人心惶骇,都想避乱。宋真宗召集群臣,商量对策,但是群臣给到的对策中除了逃只金陵,就是躲避到成都。当轮到宰相寇准发言时,寇准道:臣要把献策避地的人先杀了,把他的血衅了鼓,然后北伐!陛下若能御驾亲征,契丹自然会得逃走。否则亦可想出一点奇谋,把他们挡

  • 揭秘晚节不保的大宋名相寇准:且向樽前听艳歌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朝,寇准

    “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樽前听艳歌!”这首包含情色的颓废诗,如今很少有人能想到它的作者竟是寇准。寇准,字平仲,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即公元980年,高中进士,淳化三年,即公元992年,晋升参加政事,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出任宰相。寇准写诗也写词,诗词的风格都很婉媚,没

  • 北宋名臣寇准:为何君子小人都不喜欢他?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寇准

    丁谓之所以能登上佞臣榜,仅仅因为一个人,他就是名垂青史的寇准寇大人;而其间的因缘际会,仅仅因为一件小事,那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溜须”事件。网络配图关于溜须事件,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天禧三年(1019年),三起三落之后的寇准再度出山,取代王钦若成为宰相。也就在与寇准拜相的同一天,丁谓也再次升官进入中书

  • 揭秘:澶渊之盟后宋真宗为什么渐渐疏远寇准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澶渊之盟

    1004年,辽圣宗奉了萧太后大举攻打中国,深入内地。搅得人心惶骇,都想避乱。宋真宗召集群臣,商量对策,但是群臣给到的对策中除了逃只金陵,就是躲避到成都。当轮到宰相寇准发言时,寇准道:臣要把献策避地的人先杀了,把他的血衅了鼓,然后北伐!陛下若能御驾亲征,契丹自然会得逃走。否则亦可想出一点奇谋,把他们挡

  • 真实的寇准品质清廉吗?寇准是怎样一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寇准

    导读: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历史上真实的寇准品质清廉吗?寇准是怎样一个人?一说到北宋名臣寇准,许多人的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出一个身穿补丁衣、腰悬醋葫芦、清廉简朴到了极点的寇老西儿形象。刘兰芳的长篇评书《杨家将》中寇准是这样出

  • 历史上的清官寇准真的过得很苦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寇准

    寇准是北宋时的名臣,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从历史记载中,我们看出寇准确实是一个忠臣、名臣,而且他还是个花花公子。那为什么花花公子寇准在百姓口中会被传成是一个糟老头呢?因为千百年来,人们好像都认为忠诚清廉的官员必定是简朴贫困的。下面随ak军事网小编一起去看看寇准简介。看看那些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