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名臣寇准:为何君子小人都不喜欢他?

北宋名臣寇准:为何君子小人都不喜欢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938 更新时间:2024/1/15 9:22:16

丁谓之所以能登上佞臣榜,仅仅因为一个人,他就是名垂青史的寇准寇大人;而其间的因缘际会,仅仅因为一件小事,那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溜须”事件。

网络配图

关于溜须事件,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天禧三年(1019年),三起三落之后的寇准再度出山,取代王钦若成为宰相。也就在与寇准拜相的同一天,丁谓也再次升官进入中书省成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二人成为同事,关系也非常亲密。寇准曾多次向担任丞相的进士同年李沆推荐丁谓,但被李拒绝。寇准问其原因,李回答说:“看他这个人啊,能使他位居人上吗?”寇准说:“像丁谓这样的人,相公能始终压抑他屈居人下吗?”然而,有一天,中央召开最高国务会议,会后,身为内阁成员的寇、丁二人都参加了宴会。宴会间,寇准的胡须上沾有一些饭粒汤水,身旁的丁谓见了,起身上前替他徐徐拂去。这一举动在同事兼好友间,自是常理也合常情。可是寇准不以为谢,反而板起了脸,冷笑着说了一句让丁谓下不了台的话:“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

这就是典故“溜须拍马”中“溜须”的出处。

现在想来,寇大人说这句话,无非有两种解释:一是寇大人认为丁谓身为参政,却为他人拂羹汤,不成体统;一是寇大人装大,在地位略低于自己的同事面前充上级,意在公共场合摆谱。前者是传统的解释,我以为,结合寇大人的为人,后一种解释更切合当时的情境。假如真是不成体统的话,作为朋友,寇大人理应更低调处理,不必小题大做。

其实,说起来,丁谓也不是那种喜欢溜须拍马之辈。

丁谓听了“好友”寇准这话,顿时备感尴尬,从此记恨上了寇准。在后来的权力斗争中,最终将寇准击败,把他赶到雷州。

那么,丁谓为什么会上佞臣榜,而寇准却上了忠臣榜呢?

先来看丁谓这个人吧。

丁谓的遗憾也许就是现代人的遗憾,现代人的遗憾也就是寇准的遗憾。

丁谓,字谓之,后改为公言。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966年,正牌的科举进士。丁谓年少的时候就以才出名,当时著名文学家王禹偁看到丁谓寄来的作品后大惊,以为自唐韩愈柳宗元后,二百年来才有如此之作。可见他仕途起点之高,令人头晕,也就不足为怪了。淳化三年,也就是初登进士甲科之时,就担任了大理评事、饶州通判,相当于副省长。只过了一年,就调回了中央,以直史馆、太子中允的身份到福建路(北宋废“道”为“路”,初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设,后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去采访。回来之后,就当地的茶盐等重要问题写了篇调查报告,引起了皇帝的重视,当上了转运使,相当于节度使,并且还兼职三司户部判官。不过,由于宋代派系斗争的传统,丁谓仕途后来也有起伏。

丁谓的才干,其实远在寇准之上。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一个“一举而三役济”的故事,说的就是丁谓。大中祥符年间,禁宫失火,楼榭亭台,付之一炬。宋真宗命晋国公丁渭担负起灾后重建的重任,修葺宫廷。丁谓采取了“挖沟取土,解决土源;引水入沟,运输建材;废土建沟,处理垃圾”的重建方案,命人将街衢挖成壕沟以取土,再把水引入壕沟,以便将城外的建材通过水路运进城中,等房屋建好后,那些壕沟又成了废墟垃圾的回填场所,不仅“省费以亿方计”,还大大缩短了工期。这样精巧的规划、缜密的思维,即使是现代都市的规划师也未必想得到,只要看看城市里的马路有人恨不得装条拉链就知道了。

网络配图

再看他另一件大事。丁谓官拜副相之后,四川一带发生了以王均为首的少数民族叛乱,中央先后征调大批兵马前往平乱,都被叛军打得落花流水。丁谓受命于危难之际,深入蛮地,竟然以兵不血刃之势,安抚了叛乱。

接下来看看寇准。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比丁谓大五岁,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淳化五年为参知政事。寇准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其实也只因一件事,那就是中学课本里讲的“澶渊之盟”。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大举侵宋,寇准力主抵抗,并促使宋真宗渡河亲征,与辽订立“澶渊之盟”,暂时稳定了局势。《宋史》上提到寇准最多的就是两个字“正直”。不过,说他“直”,没话讲;说他“正”,就值得重新考量了。

“澶渊之盟”后,有人对皇帝说:“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皇上听说过赌博吗?赌博就是倾其所有孤注一掷,寇准就是把您当作他的“孤注”啊。这个比方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当时的中央并没有势力和辽国抗衡,会盟前,寇准曾经威胁和谈代表,说要是超过了某某数,就要砍他的头。想来皇帝听了这话,心上一定会隐隐作痛吧。

寇准一生为官远不止“三起三落”,但都是因其不“正”而导致的。仗着“澶渊之盟”有功,寇准的权力欲达到顶峰。“契丹既和,朝廷无事,寇准颇矜其功,虽上亦以此待准极厚。”因而,寇准得以毫无顾忌地大权独揽,实行宰相专政,常常居高临下咄咄逼人地左右皇帝。特别是在人事任免上,包括本来依制度不应由宰相插手的御史任用上,寇准都大权在握。史载:“准在中书,喜用寒峻,每御史阙,辄取敢言之士。”寇准以“进贤退不肖”为己任,而不愿遵守规定,“尝除官,同列屡目吏持簿以进。准曰:‘宰相所以器百官,若用例,非所谓进贤退不肖也。’因却而不视”。当时中央流行着一种偏见,瞧不起南方人,寇准也终生瞧不起南方人,一直排斥南方人。景德二年,14岁的晏殊以神童召试,时任宰相的寇准因为他“(属)江左人”,也想压制他。所以后来丁谓偏要把他贬到南方之南的雷州,让他病死在那里。

寇准第一次为相后不久即被他所瞧不起的南方人王钦若排挤罢相。罢相后出知陕州(今河南陕县),寇大人基本上不理政事,沿袭多年官场的旧习,终日宴游。“旧相出镇者,多不以吏事为意。寇准虽有重名,所至终日宴游。所爱伶人,或付与富室,辄厚有所得,然人皆乐之,不以为非也。”还有记载说寇准在知天雄军任上,与知雄州的李允则相互设宴,竞比奢华之事。大概因为政治失意,寇准终日与酒相伴,还曾写《醉题》一诗:“榴花满瓮拨寒醅,痛饮能令百恨开。大抵天真有高趣,腾腾须入醉乡来。”

有记载说,在一次过生日时,寇准大摆筵席,广邀宾客,当所有人到场之后,他突然穿出了一件新衣服,那是一种黄色且绣龙的皇帝制服,地地道道的龙袍!这消息立即披上了羽毛传进了京城。皇帝把宰相王旦叫来,问:“寇准乃反耶?”王旦听到大惊,立即表示去信呵斥,竟把大事化小了。

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六月,在王旦的力荐下,寇准重回权力之巅,任西府枢密正使。两个人本来应该同心合力,但寇准似乎不大瞧得起这个晚于他为相的同年。因此,他不是以合作的态度与王旦共事,而是不时地给他找些麻烦。史载:“(寇)准为枢密使,中书有事送枢密院,碍诏格,准即以闻。上谓(王)旦曰:‘中书行事,如此施之,四方奚所取则?’旦拜谢曰:‘此实臣等过也。’中书吏既坐罚,枢密院吏惶恐告准曰:‘中书、枢密院日有相干,旧例只令诸房改易,不期奏白,而使宰相谢罪。’”就是说,寇准对东府送来的文件,总是要千方百计地找差错,找到了,并不与东府商量,直接呈报给皇帝,借皇帝来责罚王旦,有意出东府的丑。

网络配图

一报还一报,后来,东府的人也有样学样,凡西府送去的文件,他们也找岔子,以报复寇准。但王旦却没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是直接把文书退给了枢密院,没有报告给宋真宗。当枢密院吏把这件事汇报给寇准时,寇准感到非常惭愧,第二天,见到王旦,对王旦说:“王同年大度如此耶!”

王旦的行为虽然让寇准感动不已,但寇准还是一有机会就不放过攻击王旦。他的行为与后来王旦处处保他相比较,真是“复复何言”。

当寇准得知将要被罢免枢密使时,便托人求王旦要更高一点的官(使相)。对于寇准这种跑官要官的做法,王旦感到很吃惊,说使相怎么可以自己要求呢,并表示他不私下接受别人的请托。王旦这种态度使寇准又羞又恼,“深恨之”。但当宋真宗问起王旦,寇准罢枢密使后应当给他个什么官时,王旦却说:“准未三十已蒙先帝擢置二府,且有才望,若与使相,令处方面,其风采亦足为朝廷之光也。”在寇准为使相的任命颁出后,“准入见,泣涕曰:‘非陛下知臣,何以至是!’上具道旦所以荐准者。准始愧叹,出语人曰:‘王同年器识,非准所可测也’”。

王旦为相12年,病重之际,宋真宗让人把王旦抬进宫中,问以后事:“卿万一有不讳,使朕以天下事付之谁乎?”王旦开始并不直接回答宋真宗的提问,仅说:“知臣莫若君。”宋真宗没办法,只好一一点名来问,王旦都不表态。最后,真宗只好请王旦直说:“试以卿意言之。”王旦这才说:“以臣之愚,莫若寇准。”但宋真宗对寇准的性格不满意,说:“准性刚褊,卿更思其次。”这时,王旦固执地坚持:“他人,臣不知也。”

在皇帝眼里,寇准心胸狭隘,又过于偏执。与其他大臣也屡有冲突。无论君子、小人,都不喜欢他,宋真宗因此也不愿碰这只烫手山芋。

但是,毕竟有王旦临死前的推荐,寇准终于找到了机会。天禧三年,永兴军内有个叫朱能的巡检,勾结内侍周怀政伪造了天书。寇准为了迎合热中此道的宋真宗,上奏云“天书降于乾佑山中”。果然此计奏效。十来天后,寇大人就被召赴京。到这年六月,王钦若因事下台,寇准为相。

然而,这一次,寇大人一上来就碰上了丁谓这样一个才气和才干都比他高的对手。寇准在和丁谓的争斗中,因为看不起刘皇后而得罪了她。担心自己的处境,寇大人决意发动政变。然而,机事不密,一次酒后失言,自己走漏消息,被丁谓的亲信觉察到了,很快寇大人就走上不归路,曾被寇准压制过的冯拯等多人纷纷出了口恶气。半年后,真宗还念念不忘:“寇准之居相位,多致人言。”

莫名其妙的是,“多致人言”的寇大人竟然也能名垂青史!唉,说到这里,不得不叹,有些事情,原本就不该这样。

有些事情,真的……

标签: 寇准

更多文章

  • 揭秘:澶渊之盟后宋真宗为什么渐渐疏远寇准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澶渊之盟

    1004年,辽圣宗奉了萧太后大举攻打中国,深入内地。搅得人心惶骇,都想避乱。宋真宗召集群臣,商量对策,但是群臣给到的对策中除了逃只金陵,就是躲避到成都。当轮到宰相寇准发言时,寇准道:臣要把献策避地的人先杀了,把他的血衅了鼓,然后北伐!陛下若能御驾亲征,契丹自然会得逃走。否则亦可想出一点奇谋,把他们挡

  • 真实的寇准品质清廉吗?寇准是怎样一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寇准

    导读: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历史上真实的寇准品质清廉吗?寇准是怎样一个人?一说到北宋名臣寇准,许多人的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出一个身穿补丁衣、腰悬醋葫芦、清廉简朴到了极点的寇老西儿形象。刘兰芳的长篇评书《杨家将》中寇准是这样出

  • 历史上的清官寇准真的过得很苦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寇准

    寇准是北宋时的名臣,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从历史记载中,我们看出寇准确实是一个忠臣、名臣,而且他还是个花花公子。那为什么花花公子寇准在百姓口中会被传成是一个糟老头呢?因为千百年来,人们好像都认为忠诚清廉的官员必定是简朴贫困的。下面随ak军事网小编一起去看看寇准简介。看看那些发生

  • 因为官忠直 一代名臣寇准最后客死异乡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寇准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在皇权体制下的名臣们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忠臣们为辅助君王恪尽职守、造福天下而青史留名,但他们往往命运多舛。本文述说了在中国历史上很有代表性的名臣,他们的人生归宿虽然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封建社会群臣的全貌,但却足以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中国历史风云的变迁和人性的善恶,更能体会到

  • 名相寇准天天拉着部下陪酒 差一点喝出人命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寇准

    寇准出生于官僚之家,是个官二代,从小不拘小节,好在母亲要求严格,对他的学习抓得紧,使他19岁就得以高中进士。因为才能出众,寇准官职“噌噌噌”往上升,连连提拔重任,后来还当上了宰相。寇准虽然身为领导干部,工作上也很努力,出过很多政绩,但“公子哥儿”的性格却从来没有改变过,唱歌跳舞,公款吃喝,次次都有份

  • 历史上名臣寇准:竟是骄奢淫逸花花公子一个!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寇准

    一说到北宋名臣寇准,许多人的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出一个身穿补丁衣、腰悬醋葫芦、清廉简朴到了极点的寇老西儿形象。刘兰芳的长篇评书《杨家将》中寇准是这样出场的:“头戴的纱帽翅,可能年头太多了,又旧又破,有一个翅用什么东西绑着,往下耷拉着。”而寇老西儿招待京城来的钦差的方式竟然是“把草帽摘下来,撕下一圈,用

  • 名相寇准因妒忌竟然常在皇帝面前说同僚坏话!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寇准

    对自己尚且如此苛刻,对别人不更得眼里揉不得沙子吗?事实却恰恰相反,王旦对素昧平生的外人,却好得不得了,其包容的雅量,连骂他的人都服。寇准与王旦同年中进士,两个人进入官场的起点是一样的。但王旦却很快走到了前面,当上了宰相,这让寇准心里很不是滋味。人前背后,有意无意,寇准不免下些小绊儿,说些坏话。网络配

  • 蝗虫抱草而死竟是寇准拍皇帝马屁?不要冤枉他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寇准

    近日听某著名脱口秀主持人的音频,内中讲到宋真宗朝的五个宰相。在介绍寇准时,说他是个直性子,倔脾气,使得太宗、真宗皇帝对他是又气又爱。爱他能办事啊,气他不给皇帝面子,喜欢争执啊。某次,实在无法忍受他了,将之贬到地方去做官,眼不见,心不烦,闹得个清净。网络配图没想到,这寇准到了地方,似乎是终于有时候静下

  • 促成"澶渊之盟"的名相寇准,为什么沦落到归葬故乡都不能?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寇准

    促成"澶渊之盟"的名相寇准,为什么沦落到归葬故乡都不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历史上有不少在用人之际善于识人,善于用人。天下安定时过河拆桥,铲除功臣的皇帝,刘邦,朱元璋就非常典型。打天下时对大将宽容,得天下后翻脸无情,韩信就指责刘邦兔死狗烹。为将者是这样,而为相者也不能完全避免这样的结

  • 刚正不阿的寇准,为什么会有人说他奢侈无度?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寇准,北宋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寇准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寇准是北宋著名得到政治家,担任北宋真宗宰相时,主张真宗亲征抗辽,在“澶渊之役”中战功卓越。为人刚正不阿,礼贤下士,不趋炎附势,敢直言进谏,因此被其他的大臣排挤陷害,最后导致他两次被罢相,后来又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在雷州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