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宋诗人辛弃疾,无论是用剑还是用笔他一直在战斗!

大宋诗人辛弃疾,无论是用剑还是用笔他一直在战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266 更新时间:2024/1/20 12:55:30

大宋诗人辛弃疾,无论是用剑还是用笔他一直在战斗!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宋词有婉约之美,有豪迈之壮。

他以词赋闻名于世,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他精忠大义,与岳飞齐名。论文采词作,与苏东坡不相上下。

他写杀敌报国: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每一首读起来都能让人热血沸腾,慷慨激昂。

他写人生体会: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我们只知他是南宋赫赫有名的豪放词人,却不知他亦是满腔热忱报效祖国的热血赤子。

01.少年之志

公元1140年5月,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历城。

时势造就英雄,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这一年,宋金之间再次爆发了战争。

南宋是忍气吞声惯了的“懦弱”,即便战场上占得上风,但是对金国的“威风”还是心有余悸。

于是在高宗和秦桧的主持下,议和称臣,割地赔款,同时还送上了一份大礼——抗战派岳飞父子的性命。

南宋政府靠此得到了短暂的安定,临安恢复了安宁,西湖畔又开始歌舞升平。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虽南方临安人已经忘记了亡国之仇,纷纷醉倒在富贵温柔乡。

但是在北方,汉族人民并没有顺服于金人的统治,面对民族压迫,抗金起义时有发生。

辛弃疾就成长在这一片土地上。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为家计所困,未能南下,曾在亳州谯县做县令。

辛赞虽身在金朝但却念念不忘恢复中原,每逢闲暇就带着辛弃疾等子孙辈登高望远,指画江山,传授技艺。

辛弃疾从小受祖父影响,文武双全,对于兵法有自己的见解。

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

这便是辛弃疾的少年之志。

02.名扬天下

高宗绍兴31年(公元1161年)。

金主完颜亮发动60万大军,兵分四路南侵,叫嚣着在百天之内必然灭掉南宋。

面对金人的暴虐和横行,宋人不堪压迫,纷纷造反。济南人耿京聚众数十万,在今水泊梁山一带,带头起义。

由于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辛弃疾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面对风起云涌的动荡局势,辛弃疾也迅速拉起了一支2000人的队伍,投奔耿京。

辛弃疾便跟着耿京“上马击贼,下马草檄”。

还没来得及大展身手,起义军首领耿京就被叛徒张安国杀害。

起义军一时群龙无首,很快溃散。

1162年闰二月的一天晚上,在金人占领区的山东济州城内,金兵5万大营之中,新任济州知州张安国,正在宴请几位金国将领。

张安国和几位金将推杯换盏,称兄道弟,气氛非常热闹。

此时,一个士兵报告张安国说,外面有个大汉要见您,说曾经和您一起共事过。

张安国酒兴正酣,面红耳热,想也没想就踉跄着出去了。

刚出大门就见一个高大雄壮的身影猛扑过来,抓着张安国扔在马背上,便扬鞭策马而去。

等金兵将领反应过来时,只见驰马之人已经出城,向南方奔去。

南宋人洪迈在《稼轩记》中形容此次事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辛弃疾活捉张安国堪比张翼德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也是辛弃疾的人生写照。

这一年辛弃疾23岁,这是他年少扬名的时刻,也是他一生中的巅峰时刻。

03.平定叛乱

公元1162年,宋高宗赵构退位,宋孝宗继位。

新帝继位,推行新政,主张抗金。

此时的辛弃疾在江阴作签判,他觉得机会来了,是时候报效祖国,上阵杀敌了。

可他人微言轻,满腹经纶无人懂得,所以向时任江淮宣抚使张浚出谋划策谋。

张浚此人志大才疏,向孝宗提议攻打金兵时忽略了辛弃疾最核心的“分兵杀虏”。

符离之役,不战而溃。无可奈何的宋孝宗再次和金国签订了和议,史称“隆兴和议”。

面对惨败,辛弃疾捶胸顿足,胸中意气无处排遣。

他亲自面见孝宗并献书《美芹十论》,提出一系列作战方案,又向宰相允文呈书《九议》军事论文。

可当时的南宋官场,文官只懂得享乐,武将也不思进取,议和派大行其道。

南宋政府更是目光短浅,他们把辛弃疾从北方投奔南方的爱国者,蔑称为“归正人”,视为异己分子不重用。

1175年,南宋内部爆发动乱,一众朝臣无计可施,皇帝派辛弃疾前去平乱。

一心规划如何对金作战的辛弃疾,阴差阳错的将军事才能用到了内部的平乱上。

一个叫赖文正的茶商在湖北起义,很快到了江西建立根据地。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辛弃疾从当地驻军,农民之间招募勇士。组织了一支作风剽悍的精锐部队。兵分两路,一方进攻,一方防守。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在茶商军支持不住时,辛弃疾便去招降,茶商军纷纷投降。

因为平乱有功,辛弃疾得到了升迁,1177年,被任命为湖北安抚使。

名为提拔,实为平乱。当时湖北境内治安混乱,盗贼猖獗。

辛弃疾上任后用常规的手段并不奏效,于是按照“治乱世用重典”的办法,实行“严打”政策。

采用“得贼则杀,不复穷究”,抓到盗贼就杀,不再通过审理手续。

湖北的治安变好了,百姓拍手称赞,但也因此埋下了祸患。

04.壮志难酬

1179年,辛弃疾被调任湖南,不惑之年的他没想到将会在这里迎来南归事业的高峰。

他人生的光荣与梦想,起伏与转折,悲伤与落寞,都将融合在此地。

来到湖南的辛弃疾又碰到了农民起义,这一次他作为旁观者的角色,看到了农民被赋税压迫被官吏驱赶。

于是辛弃疾上书宋孝宗《论盗贼劄子》,为老百姓喊冤。他说:“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取乞害之……。”

他认为认为农民起义是官逼民反,要想真正治理必须整顿吏治,爱护百姓。

皇帝听后,让辛弃疾放开手脚干并任命他为湖南安抚使。

为确保湖南长治久安,辛弃疾给朝廷打报告在湖南建立一支飞虎队,用来维护当地治安,镇压贼寇。

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本来就与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他昂昂千里,刚正独立的个性,更使他常常遭到记恨和排挤。

1182年,一场风暴正向辛弃疾席卷而来。

监察御史王蔺上书皇帝,弹劾辛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说他家中并不富裕,怎来钱财养兵,全因他推行严政,虐害平民。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因名声所累,所以含冤受屈。

辛弃疾刚接到浙西提刑的任命,可是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撤销了一切职务。

自古皇帝皆多疑。

现实对辛弃疾是残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

从29岁到43岁这短短13年间换了14次官职。

官职被罢,辛弃疾便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西江月便是他在带湖上饶隐居时所作。

归隐之后,辛弃疾再也没有机会为国尽忠,一心恢复中原成为了他此生的执念。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他,放下了手中利剑拿起了狼毫。

即便身处山林,心里想的却还是疆场。

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当他登上城楼,回首昔日上阵杀敌时,写下这首《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是感伤,是无奈,是悲愤。

好景不长,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他又被迫离职,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到铅山。

1207年,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让他快速到临安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重病卧床不起。

他熬到68岁,也没能等到南宋灭金,只听到一场场战败的消息。

弥留之际嘴里念叨的还是:“杀贼,杀贼,杀贼!”

这个一生都梦想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人物,就此走到了尽头。

05.不改初心

辛弃疾一生,三仕三已,自他南归43年,或赋闲散居,或沉沦下僚,不得尽其才。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一世英豪,不得不过着宜醉宜游宜睡,管竹管山管水,万事云烟忽过的无聊生活。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年少成名是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槊的英雄,气势豪迈,虎啸生风。

进入中年后,经历了人世的危机和宦海沉浮,他已无法点兵沙场,但却仍醉里挑灯看剑,心系祖国山河。

暮年退隐仍未中止恢复中原的宏愿,弥留之际仍不忘杀敌报国。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他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然而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他将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全部寄于词作之中。

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辛弃疾的一生都在坚守初心,不畏权贵。从不向世俗妥协半分,永远如少年般意气热血,用力而又认真的活着。

标签: 宋朝辛弃疾

更多文章

  • 岳飞和辛弃疾: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符合“儒将”形象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岳飞,宋朝

    你真的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符合“儒将”形象的人,舍此两位,更有其谁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提起"儒将"这个词,很多人都会想起诸葛亮,觉得他文采飞扬,而且还能出谋划策,率兵打仗,但是严格的来说诸葛亮只能叫做文臣或是谋士,儒则儒之,没有将的成分,毕竟整天摇鹅扇的诸葛亮不会武功,虽

  •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曾率50人怒闯金军5万人大营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辛弃疾,南宋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辛弃疾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对于“战狼”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这两年来由于电影《战狼》的火热,我国军人英勇无畏,敢于只身深入虎穴拯救同胞的举动,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震撼,为之倾倒,实乃当之无愧的“战狼”。然而,像这样的“战狼”,我国的历史上也有这非

  • 临终时大呼“杀贼!杀贼!”,爱国诗人辛弃疾的传奇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朝,辛弃疾

    辛弃疾是与苏东坡双峰并峙的豪放派词人,被人称为“词中之龙”,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讲讲他的一些故事。他不仅词写得好,还练就一身好武艺,而且谋略过人,胆识惊人,在万马军中来去自如,与“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的李白一样,都是能文能武、尚义任侠、快意恩仇的人。若单论武功谋略,辛弃疾是要强过李白的,毕竟

  • 历史上文武双全的辛弃疾,最后结局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辛弃疾,南宋

    在历史长河中,辛弃疾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臣有很多,每个时期都有指定的代表人物。比如说汉朝初年的萧何,张良,唐朝初期的魏征,房玄龄等。著名的武将也有很多,我们熟悉汉代历史的人都知道卫青,霍去病能力在中国古代名将里面都可以排进前

  • 重用辛弃疾的权相韩侂胄,历史上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韩侂胄,南宋

    关于韩侂胄究竟是善是恶,其实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在这里也不敢妄下论断。《宋史》中将他与蔡京、黄潜善等人同挂名于奸臣之列,批判他大权独揽、打压道学、燃起战火导致民不聊生等等一堆罪状。然而,当我们平静下来审视他这一生所为,却又发现他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是个胸有大才的政治高手,也是个给大宋背锅的可怜人。韩侂

  • 带50骑兵勇闯5万敌营,辛弃疾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辛弃疾,南宋

    很多人都不了解辛弃疾,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辛弃疾,中国历史上被诗歌隐藏的伟大军事家,我们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辛弃疾的一生:收复失地,忠君爱国。辛弃疾名气很大,和苏轼,李清照同一等级。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控制的北方,他的父辈们虽然在金人的朝廷担任官职,但是事实上辛弃疾祖上是被金人劫掠过去

  • 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及诗词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诗词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整体赏

  • 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及词作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文学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

  • 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及诗词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诗词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古词大意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

  • 辛弃疾隐居山林所作的一首词,写出世间酸甜苦辣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辛弃疾,宋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赏析辛弃疾的诗词吧!辛弃疾是一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从小出生于金国,年少时抗金归宋,为宋朝的国防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辛弃疾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惨遭弹劾落职,最后导致伤痛欲绝归隐山林。这首诗便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隐居山林时所创作的,下面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