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临终时大呼“杀贼!杀贼!”,爱国诗人辛弃疾的传奇一生

临终时大呼“杀贼!杀贼!”,爱国诗人辛弃疾的传奇一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686 更新时间:2024/2/18 3:03:36

辛弃疾是与苏东坡双峰并峙的豪放派词人,被人称为“词中之龙”,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讲讲他的一些故事。

他不仅词写得好,还练就一身好武艺,而且谋略过人,胆识惊人,在万马军中来去自如,与“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的李白一样,都是能文能武、尚义任侠、快意恩仇的人。若单论武功谋略,辛弃疾是要强过李白的,毕竟宋史中有对辛弃疾功夫谋略的确切记载,而李白的武功到底有多高,正史中没有记述,只是李白和他的朋友们在诗文中自诩得多一点。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人,他出生时,山东、河南、燕赵之地都已被金人所占,属于金国的管辖区域,所以辛弃疾就是出生在金国的汉人,他的祖父辛赞还在金国朝廷任职。当然,这是卧薪尝胆的做法,因为辛家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辛赞委身于金廷,实际上是充当了间谍的角色,为南宋政权通风报信,他总希望有一天能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帮助南宋收复中原之地。

武艺高强的辛弃疾

辛弃疾深受祖父的影响,加上他亲眼目睹北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蒙受的屈辱痛苦,他从小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宏大志向,并为此苦练武艺,深研兵法,熟谙地形地势,盼望着能为南宋收复中原之地出一份力。1161年,金国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北地汉人不堪忍受金人的残酷压迫,奋起反抗,涌现出了很多起义队伍。21岁的辛弃疾也趁势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投奔到了起义军首领耿京手下,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反金斗争。

金军南侵受挫,被迫撤军,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任务归来的途中,忽然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起义军溃散的消息,辛弃疾悲愤交加,不顾力量悬殊,率领50多人突袭数万人的敌营,愣是在千军万马中把叛徒张安国擒获,然后凭借超绝的武功杀出重围,回到了建康,把张安国交由南宋朝廷处决。

辛弃疾突袭敌营

这一举动称得上石破惊天,区区50多人竟敢闯入万人敌营,这胆子不是一般的大,关键还能全身而退、抓走叛徒,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因为在万马军中,抓走一个人比杀死要难上10倍,充分显示了辛弃疾武艺之精湛、骑术之高绝、谋划之周密,堪称古往今来诗词大家中的“武功第一人”。辛弃疾如此冒险行事,除了气愤之下激起的狭义豪情,还是为了给南宋政权一份“投名状”,毕竟出生在北地的汉人不是那么被南宋朝廷所信任和看重。

靠着这样一份“投名状”,25岁的辛弃疾得到了宋高宗赵构的赏识,被任命为江阴签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从政生涯。刚上来,辛弃疾豪情满怀,给朝廷提了不少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这些奏文在民间广为传颂、备受称赞,但南宋朝廷却反应冷淡,只是认可辛弃疾的才干,对他的建议却不置可否。而且辛弃疾“归正人”(从北地投奔到南方的汉人)的身份,也限制了他在仕途上的发展,终其一生,他的最高官职是从四品的龙图阁待制,远不能与他的实际才干相配。

怯懦苟安的南宋朝廷,与生猛豪侠的辛弃疾格格不入。辛弃疾屡受打压,空怀一腔壮志无处施展,只能寄情于田园山水,过起了闲居生活。从42岁一直到64岁,中间除了有两年时间到外地为官外,其余时间辛弃疾都是在江西上饶度过的。他先是修建了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后因带湖庄园失火被毁,他又营建了瓢泉庄园,在那里过起了游山玩水、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写下了很多描写田园风光和民情世俗的诗词。

辛弃疾在南宋历仕高宗、孝宗、光宗、理宗四朝,仕途上一直不太得志,主要原因就在于这四朝中的投降派势力很强大,辛弃疾又是个“归正人”,很难获得朝廷充分信任,能够带兵上战场一展身手。高宗赵构是个老投降派,皇帝、太上皇干了60年,培养了一群软骨头。光宗是个“妻管严”,没有什么作为。宋孝宗宋理宗虽然先后组织过“隆兴北伐”和“开禧北伐”,但都是先胜后败,被迫签下屈辱和约,自然又涨了投降派的声势。在这样一种政治氛围中,毫无政治根基、主张抗金的“归正人”辛弃疾,自然难有什么作为。

宋理宗执政初期,主战派大臣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经64岁的辛弃疾先后被任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但好景不长,他又遭言官弹劾,被降为闲职。几经起伏,辛弃疾有些心灰意冷,后面朝廷再次起用他时,他都以身体不好为由婉拒。1207年10月3日,辛弃疾病逝,享年68岁,临终时他还大呼“杀贼!杀贼!”

南宋特殊的政治环境,没有把一身武艺和谋略的辛弃疾造就成一代北伐名将,实为憾事!辛弃疾在“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境遇中,把满腔的爱国情怀寄于诗词创作,抒难酬之壮志,发忧愤之豪情,成为豪放词派、爱国词派的一代宗师。尤其是他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为词的创作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标签: 宋朝辛弃疾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文武双全的辛弃疾,最后结局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辛弃疾,南宋

    在历史长河中,辛弃疾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臣有很多,每个时期都有指定的代表人物。比如说汉朝初年的萧何,张良,唐朝初期的魏征,房玄龄等。著名的武将也有很多,我们熟悉汉代历史的人都知道卫青,霍去病能力在中国古代名将里面都可以排进前

  • 重用辛弃疾的权相韩侂胄,历史上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韩侂胄,南宋

    关于韩侂胄究竟是善是恶,其实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在这里也不敢妄下论断。《宋史》中将他与蔡京、黄潜善等人同挂名于奸臣之列,批判他大权独揽、打压道学、燃起战火导致民不聊生等等一堆罪状。然而,当我们平静下来审视他这一生所为,却又发现他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是个胸有大才的政治高手,也是个给大宋背锅的可怜人。韩侂

  • 带50骑兵勇闯5万敌营,辛弃疾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辛弃疾,南宋

    很多人都不了解辛弃疾,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辛弃疾,中国历史上被诗歌隐藏的伟大军事家,我们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辛弃疾的一生:收复失地,忠君爱国。辛弃疾名气很大,和苏轼,李清照同一等级。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控制的北方,他的父辈们虽然在金人的朝廷担任官职,但是事实上辛弃疾祖上是被金人劫掠过去

  • 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及诗词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诗词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整体赏

  • 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及词作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文学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

  • 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及诗词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诗词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古词大意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

  • 辛弃疾隐居山林所作的一首词,写出世间酸甜苦辣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辛弃疾,宋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赏析辛弃疾的诗词吧!辛弃疾是一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从小出生于金国,年少时抗金归宋,为宋朝的国防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辛弃疾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惨遭弹劾落职,最后导致伤痛欲绝归隐山林。这首诗便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隐居山林时所创作的,下面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这首诗

  • 辛弃疾最唯美的一首词,字字经典流传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辛弃疾,南宋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赏析辛弃疾的诗词吧!唐诗宋词是我们中国的古典文化,更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为明亮的两颗明珠。无论是唐朝还是宋朝,都诞生出了很多优秀的诗人与词人。尤其是宋朝的时候,词人更是已经登上了政治的舞台,大多数出名的词人其实都是当时的政治家,比如说王安石、范仲淹、苏轼等人。不过值得一提的是

  • 苏辙字什么号什么 苏辙的基本资料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苏辙,宋朝

    苏辙字什么苏辙,眉州眉山人,宋代文学家、散文家、诗人。对于字的来源,一般古人的自己所取的字基本都是名的补充内容。苏辙的“辙”字,它的意思是指到车子由此驶过的痕迹。而在《名二子说》中有一句话是“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这大概就是苏辙的所取字的来源了吧。从小到大苏辙在文学方面受到他的父亲和兄弟的影响非常大

  • 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的辈份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苏洵,苏轼,苏辙

    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的辈份苏洵苏轼苏辙是北宋的三苏。其中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爸爸,苏轼和苏辙是两兄弟。苏轼是哥哥,苏辙是弟弟,两人相差4岁。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