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邓析是哪一领域的鼻祖 邓析的辩论有什么特点

邓析是哪一领域的鼻祖 邓析的辩论有什么特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531 更新时间:2023/12/27 3:09:02

邓析是春秋末期有名的思想家,是中国历史上名家的先驱者,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反对“礼治”并且提倡法律,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记载帮助百姓打官司的人物,是律师领域的奠基者。

邓析是中国社会从奴隶社会转封建社会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既反对当时原有的奴隶主阶级,同时也反对实行周礼的新兴贵族阶层,他代表着新生的地主阶级,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努力的当时的新兴贵族阶层对抗,希望能够改变当时实行的周礼制度,能够制订合适的法律,因为不满足当时子产推行的一些制度,邓析曾经自己改革了一套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法律,并且把它刻在了竹简上,因此被人们称为“竹刑”。

不只是如此他还经聚众讲学,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法律观念,并且传播了不少的知识,同时他还曾经帮助一些百姓打官司,算是中国最早的律师了,因为他对于当时的法律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在辩论上经常能够把人说得哑口无言,所以他的诉讼成功率相当高,虽然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是依旧有不少人找他,而他的名声也流传了开来,有着很多人向他学习,但是他的见解经常出现那种“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说法,因此对于当时郑国的局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郑国的统治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因此不得不下令杀了邓析。

纵观邓析的一生,他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开始这样宣传法律知识的人,也是最早从事类似律师职业的人,所以可以说邓析就是中国法律领域的先驱者。

邓析的辩论特点

众所周知,名家的人几乎都有着杰出的辩论能力,而邓析作为名家的创始人自然也不例外,可以说正是邓析开创了诡辩一系,从此使得诡辩成为了辩论之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那么邓析的辩论特点是什么样的呢?

邓析在辩论之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两可说,也就是一种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诡辩技巧,换句话说就是用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来混淆对方。这里就由一个赎尸诡论的故事。据说当年有一次发大水,一个富人被大水冲走了,他的尸体被一户穷人给找到了,结果那个有钱人的家里人就找上前去,他们也比较讲理,没说要人无条件归还,还说要买下来,但是穷人家要价太高一时半会谈不拢。

于是这家人就找到了邓析,让他帮忙出个主意,邓析就说:“你放心呆着吧,这尸体只能卖给你们,别人不会买的。”这户有钱人家就放心了,不再去找那户穷人,没准心里还在暗骂这群穷疯了的人。穷人家一看有钱人不来买了,也心慌啊,毕竟一个尸体放在家里也不是个事啊,所以就找上了邓析,邓析对他们说:“你们放心吧,他们肯定是要买你们的尸体的,别的地方买不到,不用着急。”邓析的这两次劝告虽然都很有道理,但是听完了就觉得很奇怪。这样两头都不得罪,模模糊糊的说法说了和没说也没什么区别啊,但是其实细想之下,邓析只是一个旁观者,并不是当事人,所以他也只能这么不偏不倚地说几句,这也算是反映了他的话不说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辩论特点。

邓析名言

作为中国古代有名的哲人,他既是名家的创始人,也是法家思想的传播者,邓析子的一生著作颇丰,虽然现存于世的不少作品被认为是后人借用他的名头写的,但是基本上还是彻了他的思想的。

邓析子虽然不是太有名气,但是他说的不少名言相信大家都是多有耳闻,比如这句著名的“众口铄金,三人成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大家众口一词,就算是金属也会被熔化掉,如果有三个人说谎说市集上面有老虎,那么旁人就会信以为真。这句话说明的舆论力量的可怕,有件事情哪怕是假的,只要大家都这么去传,就会让人信以为真,因为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一件事情即使是错的,但是说的人多了,信的人也就多了,到了后来甚至那些不信的人,才成了异类。

还有一句著名的“水浊,则无掉尾之鱼;政苛,则无逸乐之士。”说明了外界环境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劝告当权者不能太过严苛的对待百姓,这样会让百姓的生活变得艰难困苦,就像是在浑水之中的鱼一样,这也和邓析子的法律观念有着一定的关联,邓析子不满于当时推行的政治制度,私自制定了一套法律,他虽然不推崇礼治,但是依旧比较爱民,不希望对于百姓太过苛责。

“目贵明,听贵聪,心贵公。”对于眼睛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看的清楚,对于耳朵听得清楚就是最好的,那么对于一个人的心呢?自然是公正光明最为可贵,这既是对于当局者勤政爱民的要求,也是对于百姓们的要求。

标签: 邓析邓析的辩论

更多文章

  • 春秋思想家邓析:中国律师领域的奠基者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春秋思想家邓析,律师领域的奠基者

    邓析是春秋末期有名的思想家,是中国历史上名家的先驱者,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反对“礼治”并且提倡法律,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记载帮助百姓打官司的人物,是律师领域的奠基者。邓析是中国社会从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既反对当时原有的奴隶主阶级,同时也反对实行周礼的新兴贵族阶层,他代表着

  • 揭秘:邓析竹刑说的是什么?邓析是什么人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邓析,竹刑,子产

    在春秋时期,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变,子产最先打破了一直以来“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传统,颁布了最早的法律制度,使得广大群众可以知道这些法律,但是其实也有很多的人都对这样简陋的法律感到不满,邓析就是其中一员,而与众不同的是,邓析还亲自设计了一套法律,并且把它刻在了竹子上,叫做竹刑。邓析是新型地主阶级的一员

  • 费无极生平都做过什么事情 春秋末年楚国佞臣费无极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出评选,太子建,伍子胥,楚昭王

    费无极,亦作费无忌,春秋末年楚国佞臣,官至太子少师。楚平王本为了联秦制晋,让其子太子建与秦女孟嬴联姻。派费无忌到秦国去迎接秦女孟嬴,孟嬴甚美。费无极渲染孟嬴绝世美丽,天下无双,便劝平王自己娶她。平王好色,强纳儿媳,费无忌也转为侍奉平王。由于担心太子建登位后对自己不利,于是不断离间平王和太子建。迫害太

  • 费无极为什么建议楚平王强纳太子妃 费无极不怕死罪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楚平王,太子建,秦哀公,白公胜

    话说楚平王靠发动政变即位后,立他的儿子建为太子,并任命伍奢、费无极为太子的老师。这个太子建从小就对忠厚仁义的伍奢非常敬重,而对油嘴滑舌的费无极不太感冒,于是费无极心里多少有些嫉恨。年轻的太子建当时正处于春秋晚期,纵观整个春秋历史,晋国基本上长期一家独大,他国难以与之抗衡。为了制衡晋国,“秦楚联姻”自

  • 费无极是怎么攀爬到了楚国第四把交椅 费无极是怎么上位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春秋战国,楚昭王,孟赢,楚平王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到了楚昭王时代,一个叫费无极的佞臣,仰仗搬弄是非之能事,攀爬到了楚国第四把交椅。他的目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决计搬掉前面三座大山。特别是伯卻(戏音)宛,刚刚打了大败仗,截获吴军全部辎重,楚王竟然奖给郤宛集团一半战利品,国中大事,都找郤宛商量。费无极搬山首期工程,就是伯郤宛了。挑唆

  • 囊瓦是怎么误国的 为什么楚昭王会破口大骂囊瓦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春秋,楚国,楚庄王,楚昭王

    囊瓦是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字子常。囊瓦的爷爷是楚庄王第三个儿子,在楚共王和楚康王时任令尹,所以囊瓦还是楚国王族。囊瓦这个人孤高自傲、目中无人、贪得无厌,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之一。楚平王时,囊瓦担任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吴国经常来骚扰楚国边境,还常常以少胜多,囊瓦为以防万一,不去加强防御,反而大兴土木,

  • “奸臣坏蛋”伯嚭奸邪小人得志的一生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伯嚭

    伯嚭和伍子胥的关系,在一定层面上是典型的“东郭先生和狼”的翻版,为什么这样说?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都知道,伍子胥是一代忠良,当初也是楚国人,家中都是贤良能人,但是受到陷害,最后逃到吴国,在吴国扎根,并且,效忠于吴国,一直都是忠心耿耿,为吴国出谋划策。伯嚭同样也是,早年间是出国的王公贵族,朝中重臣,但

  •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贪以误国的一根“歪梁”:伯嚭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伯嚭,春秋战国,吴国,误国

    导读:贪以死贿,以身殉贪者的恶报至多一死;但贪以误国的恶果,却是某些身居高位的贪墨者百死而不能抵偿的。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为吴国最终灭亡埋下祸根的,正是伯嚭这样一个巨贪。其所谓巨贪,并不因所贪货贿为巨,而在于其身为吴国太宰的权重一时,以及由此给其贪贿后果带来的可怕的放大效应。以官为称的习惯看来自古就

  • 揭秘:公叔痤用了何种计策竟让吴起逃往楚国?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孙武,孙子兵法,公叔痤,吴起

    战国时期,一位国相为保住自己的权位而不择手段,却不想他这一出手却引发了蝴蝶效应,竟影响到了三个国家的国运。话说在公元前387年,战国时期魏武侯九年,这一年里,魏国人公叔痤可谓是春风得意,他接替了死去的国相田文,出任魏国相国,位极人臣,并且娶魏国公主为妻,成为了王亲国戚。公叔痤对现状十分满意,所以他对

  • 后周名臣王峻:后周太祖郭威最头疼的五代魏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后周,王峻,郭威,

    王峻(902年-953年),字秀峰,相州人。父王丰,官乐营使。 王峻善歌唱,镇州节度使张筠很欣赏他的才能,后归赵岩。赵岩被杀,王峻投靠后唐三司使张延朗。不久,张延朗被杀,王峻归刘知远。刘知远称帝后,拜王峻为客将。官兵马都监。948年,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等反叛,被枢密使郭威与王峻的大军击败,王峻以功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