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姬是谁?如姬窃符救了国家为何自己不得善终

如姬是谁?如姬窃符救了国家为何自己不得善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253 更新时间:2024/1/16 12:42:48

穿越千百年,远在那吟唱着“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的春秋战国,魏国王宫中便有这样一位女子,她容貌清丽,侠义心肠,仅仅在史书中留下一抹芳踪,也足以留个后人无限遐想,这便是魏安僖王的宠姬如姬夫人。

如姬的出身、姓名早已淹没在浩瀚的史书中,只留下这样一个称号而已,连她的模样也只能让我们凭空揣测。

关于如姬的出场,我们仅知道她的魏安僖王的宠姬,而至于她进宫之前的历史,只知她父亲被人杀害,而她即便是得宠后寻找杀父凶手三年也没有结果。

而这一难题却由魏安僖王的弟弟信陵公子给解决了。信陵公子食客三千,如没费多大力气就帮如姬找到了杀父凶手,派门客将凶手的头颅进献如姬,这才了却如姬一番孝父之心。

如姬心中对信陵公子魏无忌自然是万分感激,恨不能以性命相报。

只不过此时的信陵公子在魏国权势是炙手可热,丝毫不到有如姬可以帮忙之处。无忌公子礼贤下士,仁爱为主,丝毫没有贵族公子哥的派头。此刻的他不单是位极人臣,深受担任国君的兄长信任;更是广受百姓拥戴,四方能人志士纷纷前来投奔,致使其门下食客三千;而魏国更是因为无忌公子的贤德之名,十余年不敢进犯魏国。此外,信陵公子魏无忌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另一方面,由于信陵公子门下食客三千,故而他对当时各国的局势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然而这样却偏偏中了功高盖主这样历代君王所忌讳的诅咒,因而也为自己今后的命运埋下了祸根。

公元前262年,秦国在秦昭王的统治下,离间了赵王与廉颇,引来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做赵国指挥,因而筹谋已久的秦人势如破竹,将赵国打得个落花流水,大将白起更是破城势如长虹,一声令下,坑杀赵军40万人,进而趁胜追击,围攻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陷其于水深火热之中。

眼看赵国即将遭受灭顶之灾,赵国的支柱平原君赵胜突然想起自己夫人的弟弟是闻名中原的信陵君魏无忌,素来秉承仁义礼信,凭着和魏王的姻亲关系,魏国怎么着也会出兵援助。故而修书一封,紧急求救。

魏王一听说亲家遭了秦国袭击,六国利益如今已是唇亡齿寒,因而于公于私都该出兵援助。故而立马派大将晋鄙率大军前去增援救赵。

秦国这个虎狼之国的名称可不是白来的,秦王见魏国竟然敢出兵救赵,便派使者来发话:“谁要是去救赵,灭了赵国后就第一个攻打谁。”

魏王不过是头脑一时发热罢了,一听秦王这话,还不赶紧吓得个不知如何应对,赶忙通知晋鄙勒令其停下来观望。

魏国的援兵不到,赵国这边便开始快要顶不住了,赵胜无奈,只好求助于妻弟无忌公子。世间皆传无忌公子急人之所急,为人守信重义,哪怕是平常人向他求助他也会义不容辞,更何况自己与他这层亲戚关系?

因而平原君急忙修书向无忌公子求救,由于害怕信陵君跟魏王一样隔岸观火,平原君甚至是搬出信陵君姐姐这一招牌:“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无忌公子见信后,心中的忧虑更是得以加深,本来是担心赵魏两国唇亡齿寒,而今想到姐姐也在赵国,更是处境危险,因而连连去魏王宫中请求派军队前去救援赵国。魏王碍于秦国的威胁,也是怕无忌公子又趁机立功,因而对此是无闻不问,不以为意。

魏无忌无奈,便决心刷领自己门下三千食客前去同赵国共存亡,即便是一入虎穴不复返,也算是尽了自己一份心力,践行了自己的信义。

曾经对自己关系亲近,有贤德之名的侯嬴劝谏:因为公子曾经帮如姬报过父仇,如姬夫人也曾许诺“愿为公子死,无所辞!”如今,只需要让如姬去魏王那里盗取虎符(虎符即兵符,大王和将领一人一份,两部分合在一起便可调兵遣将),好调动晋鄙的军队前去救赵国。

不用牺牲自己和门客们的性命,也不费吹灰之力便可以搬兵救赵国,这无疑是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无忌公子却犹豫了,盗虎符不是随便开玩笑的事情,事发后如姬即便是受宠有加,也担不起这个责任。如此一来,岂非是让如姬去送死?此等不仁不义之事如何做得出?

侯嬴在旁边搭话,说死一个人,却可以解救一个国家,如此一来,如姬也算是死得有价值了。更何况,她是承诺过为公子死也在所不辞的。

权衡一番,无忌公子终于接受了侯嬴的计划,前去求如姬帮忙。

有人说,侯嬴对公子的劝诫有着女性歧视的色彩,说即便是如姬曾经许诺过为公子死,那就让如姬真的去赴死,未免太过不拿女子的命不当命。

其实,并非如此。当时推崇的守信重义的思想,对承诺万分看重,譬如当时的江湖民间的侠客们,一旦“许士”,便是不惜性命也要遵守承诺的。而侯嬴之所以做出此番论断,便是基于此。后来信陵君顺利带护符出发,侯嬴因年迈不能同往,便算准时间向着公子行进的方向自刎而死,以便梦魂追随,也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按照侯嬴的谋划,信陵君去见如姬,暗自说明来意。如姬连丝毫犹豫都没有,便应承下这件危险的任务,盗来护符,交给公子,以让其可以顺利接管晋鄙的大军。

魏王放置护符的殿内,仅如姬一人可以自由进出,护符一旦失窃,如姬便是一等一的怀疑对象。然而她为了当初的那份承诺,毅然决然盗取了护符给公子。

诚如侯生所说,如姬愿为公子死,只是担心没有报答公子的途径而已。如今有这样一个机会,如姬自然是义无反顾地为信陵君盗取虎符。

得到虎符的信陵君自然是刻不容缓地赶去赵国边境接应魏军。

邯郸城内的国民见援军赶到,自然更是有了拼命活下去的勇气,因而两军夹击,秦军溃败,是以赵国得救。此时的无忌公子,对于赵国来说,无异于踏着五彩祥云,身披斗篷,挎着弓箭的守护神,赵王亲自来迎接,平原君负箭兜为他开路,赵王再三感谢。

魏无忌深知盗虎符,杀晋鄙足以让魏王恼羞成怒,更何况魏王此前已经对自己多番生疑,因而他便趁机称罪留在赵国不归。

那位出谋划策的侯嬴,早在公子出发之时便遵守自己的信义自刎而死。那么留在魏国收拾这残局的,只有如姬一人。

聪慧如如姬,如何不会料到此番结果。当初盗取虎符情势危急,纵然她早已猜到自己的下场,但却已来不及去铺垫后路让自己可以全身而退。

关于如姬的结局,《史记》中没有提及,按照太史公极少给女性结局的习惯,如姬就不过是在“窃符”这出戏里打了个酱油罢了。

然而,倘若没有如姬,那么《信陵君窃符救赵》便是不复存在了,因而连《东周列国志》也不禁感叹如姬的信义:

“魏王畏敌诚非勇,公子捐生亦可嗤。 食客三千无一用,侯生奇计仗如姬”。

不过,史学家肯给如姬的,也只是这样的只言片语了。至于她此后荣华富贵也好,冷宫寂寂也罢,都不是读者应该关心的问题了。不过结合当时的情形,根据其他一些资料和文章的猜测,我们也不妨做个统计,发现关于如姬的结局猜想,大致有以下三种:

第一:冷宫幽禁到死或者被诛杀。

第二:重新得宠,在后宫中安稳终老。

第三:父亲坟前自杀。

第一种说法是按常理推测,一国之虎符这样轻易被盗取,而罪魁祸首最后居然还被奉为英雄留在他国,作为一国之君,威信何在?颜面也是荡然无存。

然而如若这比账完全要如姬来买单,未免为世人留下口实,说自己容不得自己的弟弟,逼得自家兄弟远走他乡,真真是昏君之举。

但仅仅是以如姬不遵守后妃礼仪,盗取虎符,干涉国政,但自己顾念往昔情意,饶其不死,囚禁其于冷宫中,算是给她一个教训。如此一来,既能重新树立自己的威信,又能不让人乱嚼舌头根,自是最好。

第二种说法是源自《东周列国志》。《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回“鲁仲连不肯帝秦,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曾记载了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段史事。而书中是说魏王得知如姬盗取虎符后,将其打入冷宫,但如姬却这样大义凌然地辩驳魏王:

“妾父为人所杀,大王为一国之主,不能为妾报仇,而公子能报之。妾感公子深恩,恨无地自效!今见公子念姊之故,日夜哀泣,贱妾不忍,故擅窃虎符,使发晋鄙之军,以成其志。妾闻‘同室相斗者,被发冠缨而往救之。’赵与魏犹同室也。大王忘昔日之义,而公子赴同室之急,倘幸而却秦全赵,大王威名扬于远近,义声胜于四海,妾虽碎尸万段,亦何所恨乎?”

如此慷慨陈词,让魏安僖王暂时平息了怒火,仅是把如姬暂打入冷宫。而等到信陵君救赵成功后,魏国威名在六国得以彰显,魏安僖王这才意识到如姬的真知灼见,原谅了无忌公子和如姬,将如姬从冷宫接出,恢复往昔的宠爱。

这终究不过是作者的一厢情愿吧。背叛过自己一次的枕边人,如何还能让人再如从前一样信任?纵然是赦免如姬盗符的罪,恩宠不可能再和从前一样了。

第三种猜测来自郭沫若的《虎符》。从女性的心里出发,这倒是更符合如姬的心理吧。纵然是为了报答公子,为其盗取虎符,纵然是为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但自此背叛和辜负了宠爱她的魏王,这是不争的事实。

即便说她与魏无忌之间,不涉及儿女私情,只是信义之交,但她盗符则是不可原谅的罪过。

情义自古两难全,故而如姬最终选择以死来做了解脱,算是给魏王的交代,也是可能的。

她如一朵兰花,绽放在大殿之上,细柳般的腰身,绝美的容颜,娴婉的气度。临了,如流星般划过,留下一个惊叹号般的结局。

一朵芙蓉花,开过尚盈盈……

标签: 如姬春秋战国信陵君

更多文章

  • 战国第一义女如姬:历史上窃符救赵的真正执行者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如姬,信陵君,窃符救赵,

    如姬是战国时期魏安僖王的宠妃,她之所以能够留名史册,是因为与信陵君的关系。信陵君名叫魏无忌,是魏安僖王的同胞弟弟,战国四公子中打头的?位,连司马迁都对他高看一眼,在《史记》中,对其他三公子都用“某某君列传”,唯独对信陵君却称《魏公子列传》,而且连连称赞:“名冠诸侯,不虚耳!”明显高看他一眼。信陵君最

  • 后秦开国君主姚苌竟被噩梦吓死?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姚苌

    在中国历史中,其中有一段历史是一个大分裂时期,主要集中在304年到439年。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五胡十六国,其中出现了许多国家,羌族姚苌就是其中一个国家的领袖人物,他所创建的国家就是后秦,姚苌也就是后秦的皇帝武昭帝。羌族姚苌图片在创建了后秦国家后,羌族姚苌一共在位九年。姚苌的父亲就是羌族的领袖人物,他是

  • 后秦开国皇帝姚苌做了?自己把自己吓死了!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后秦,姚苌

    姚苌作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后秦的开国之君,从在前秦为将替苻坚效力到弑杀苻坚自立为帝再到夜夜惊惧直至吓死,他的一生可谓充满了传奇色彩。替前秦效力时,不得不说前期的他是忠心耿耿的,在慕容垂造反要光复燕国时,他真的是在拼命维护前秦,维护自己的主子苻坚的统治,但是,当和苻坚撕破脸,被众人推举为王,他对苻坚的背弃

  • 姚弋仲简介 后秦开国君主姚苌之父姚弋仲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姚弋仲,晋朝,羌族酋长

    姚弋仲(280年―352年),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县西)羌人。西晋末期至五胡十六国前期人物,南安羌族酋长,先后降于汉赵、后赵及东晋。姚弋仲亦是后秦开国君主姚苌之父。姚弋仲是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县西)羌人,其先是有虞氏舜帝之苗裔。夏禹时封舜帝少子于西戎,世代为羌人首领,其后烧当雄于洮、罕之间,烧当

  •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作者左丘明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刿,曹刿论战,左丘明,左传,春秋战国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曹刿论战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

  • 史学巨匠左丘明:失明后身残志坚做出惊天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史学巨匠左丘明

    一部《左传》,使世人了解了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史事认知,《左传》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和史学史上都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那么《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左丘明简介。左丘明,大约在公元前502年出生,于公元前422年逝世,鲁国都君庄人,是春秋末年的史学家,文学家,散文家,政治家。

  • 历史疑云:《左传》的作者到底是谁 左丘明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左传,作者,史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它以丰富的史料和优美的文笔,闻名于世,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此书西汉时已经定型,东汉许慎《

  • 白起是常胜将军,为何秦王经常撤换他,改用屡战屡败的王龁!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白起

    起几乎是百战百胜的将军,而王龁在率领秦国军队打仗的时候,却经常打败仗。可是,秦昭襄王在派秦军打仗的时候,却总是派王龁。常常是王龁打不赢了,才换上白起。秦昭襄王为何有这样奇怪的安排呢?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安排白起带兵呢?说王龁经常打败仗,其实并没有冤枉他。公元前262年,当时白起率军攻下韩国的野王(一个地

  • 秦国名将王龁和王翦是什么关系?为何王龁被阵前换将,王翦老要田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春秋战国,秦国,王龁,王翦

    王龁是战国末期秦国将领,王龁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秦赵襄王时,时任左庶长的王龁率军攻打韩国上党,上党百姓纷纷逃往赵国。因此引发了,秦国与赵国的长期的对抗,赵国呈防御状态,两军对峙良久。后丞相范睢使用反间计,说秦国最惧怕的就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王便派赵括为将带兵,代替廉颇当上将军,与秦军队战。而秦

  • 隐藏在白起光芒下的名将——秦国宿将王龁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春秋战国,秦国,王龁

    王龁(?-公元前244年),亦作王齮,号信梁,战国末期秦国将领,王龁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副将,大败赵国。公元前259年,夺取赵国的武安和皮牢。公元前258年,代替王陵统军围攻赵都邯郸,但未能攻克,楚、魏联军大败秦军。公元前257年,王龁继续攻打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