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白起是常胜将军,为何秦王经常撤换他,改用屡战屡败的王龁!

白起是常胜将军,为何秦王经常撤换他,改用屡战屡败的王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229 更新时间:2023/12/27 10:23:49

起几乎是百战百胜的将军,而王龁在率领秦国军队打仗的时候,却经常打败仗。可是,秦昭襄王在派秦军打仗的时候,却总是派王龁。常常是王龁打不赢了,才换上白起。秦昭襄王为何有这样奇怪的安排呢?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安排白起带兵呢?

说王龁经常打败仗,其实并没有冤枉他。

公元前262年,当时白起率军攻下韩国的野王(一个地名,也可以叫做“野”),把韩国拦腰切成两段。韩国主体是一段,上党郡是一段。这时候,秦昭襄王立刻把白起叫回来,让王龁带兵前往夺取上党。但是,王龁搞砸了,致使上党郡的太守冯亭投降了赵国,引发了秦国与赵国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早期,王龁与廉颇对峙。虽然王龁打下了赵国的两座城堡,但是在廉颇的坚决防守下,王龁也难再进一步。而且这样持续不断地相持下去,最终肯定是对秦军不利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秦国一方面使反间计让赵国把廉颇调回,另一方面用白起取代王龁,最终才实现了长平之战的全面胜利。

长平之战一年后,秦昭襄王又撤回白起,改成另一员大将王凌进攻赵国的邯郸。结果王凌打不赢。秦昭襄王改成由王龁率军。可是王龁依然打不赢。这时候,秦昭襄王又才准备改为白起。不过最终由于白起发牢骚,秦昭襄王赐死了白起。没有了白起,王龁最后在邯郸城外被赵国及魏楚联军打败。

此后,公元前256年,王龁又被赵国军队击败。

归纳起来,王龁几乎没打过什么胜仗,可是,他却一如既往地得到秦昭襄王的信任。后来,秦昭襄王去世后,其儿子秦庄襄王继位,依然很信任王龁,派他统兵。秦庄襄王去世的时候,还让王龁与吕不韦李斯等人一起担任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年幼的秦王嬴政。直到秦王嬴政三年(公元前244年)的时候,王龁安然去世。

那么,屡战屡败的王龁,为何会得到三代秦王的高度信任呢?比较一下白起,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一些原因。

一、安排王龁带兵,因为秦王忌惮白起功高。

白起固然百战百胜,但是,如果军队一直掌握在白起的手里,秦昭襄王却又是非常担心的。万一白起想拥兵自立,试问秦国还有谁是白起的对手呢?一个人也没有。因此,每次白起打了胜仗后,秦昭襄王总会把兵权从他手中夺过来,安排他休息一会儿,让秦军和白起分离。

当秦昭襄王安排白起休息的时候,他总要安排人出来继续带领秦军。这时候,他一般都会安排王龁。王龁虽然不怎么样,但是,除了他外,那时候秦国实在也没有比他更好的人。比如,当秦国进攻邯郸的时候,秦昭襄王安排王凌领军,结果王凌更差,秦昭襄王不得不又换上王龁。

二、安排王龁带兵,因为王龁一直谦虚谨慎。

王龁打仗能力一般,因此,他自身也没有什么可得意的。

除此外,王龁的性格也比较好,比较虚心,不管安排他在军队里担任什么职位,他都没有意见。比如长平之战前,他其实已经拿下了赵国的两座城堡。虽然无法再向前迈进一步,但其实也是立下了功劳的。而且,赵国当时已经换上了赵括,对于王龁来说,正是一个好机会。他拿不下廉颇,未必拿不下赵括。但这时候,秦昭襄王却又把他撤换了,换上白起担任主帅,他担任副帅。如此安排,他却一点意见也没有,完全听从白起的指挥。

要是换上白起,心里肯定不服,肯定会嘀咕几句,撂摊子不干。然而王龁没有,让他干啥他就干啥,没有任何意见。

三、安排王龁带兵,因为秦国军队普遍强大

有人可能会说,秦昭襄王这不是白瞎吗?王龁打不赢却安排他带兵,不是拿自己的军队开玩笑吗?

其实,这里有个前提,就是秦国的军队普遍比较强大。王龁虽然没什么能力,打仗四平八稳。但是,因为秦军强大,因此,安排他带兵,就算败了,也不会是大败、惨败。

也就是说,秦昭襄王安排王龁带兵,其实就是划水前行,积蓄力量。在关键战役上,又让他靠边,让白起这样的大将上阵。

总之,王龁能力虽不足,但是他谦虚平和,又能稳住军队,秦王用起来也比较放心。

标签: 白起

更多文章

  • 秦国名将王龁和王翦是什么关系?为何王龁被阵前换将,王翦老要田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春秋战国,秦国,王龁,王翦

    王龁是战国末期秦国将领,王龁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秦赵襄王时,时任左庶长的王龁率军攻打韩国上党,上党百姓纷纷逃往赵国。因此引发了,秦国与赵国的长期的对抗,赵国呈防御状态,两军对峙良久。后丞相范睢使用反间计,说秦国最惧怕的就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王便派赵括为将带兵,代替廉颇当上将军,与秦军队战。而秦

  • 隐藏在白起光芒下的名将——秦国宿将王龁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春秋战国,秦国,王龁

    王龁(?-公元前244年),亦作王齮,号信梁,战国末期秦国将领,王龁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副将,大败赵国。公元前259年,夺取赵国的武安和皮牢。公元前258年,代替王陵统军围攻赵都邯郸,但未能攻克,楚、魏联军大败秦军。公元前257年,王龁继续攻打邯

  • 肥义一生对赵国有什么贡献?战国时期赵国贵臣肥义的生平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春秋赵国;肥义

    贵臣佐政肥义,赵国大臣,深受赵肃侯赏识器重,被奉为贵臣。赵肃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4年),赵肃侯去世,其子赵武灵王立。是时赵国新丧国君,刚继位的赵武灵王年纪尚小,秦、楚、燕、齐、魏趁此时机,各派出精兵万人来参加葬礼,对势局未稳的赵国虎视眈眈。由于赵武灵王年少,未能亲政,所以每每处理政事都要先过问肥义

  • 辅佐过赵国三代王侯,赵国贵臣肥义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国,肥义

    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田不礼以其徒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肥义先入,杀之。——《资治通鉴·第四卷》读通鉴,有些朋友可能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某些有作为的君王或将相身上,从而忽略了一些看似无足轻重的人物。但我认为,那些看似无足轻重的人物,也是值得我们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比如我们接下来要聊到的肥义,此人

  • 黑臀、肥义、小白……先秦时代的人名为什么都这么奇怪?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朝,人名

    我们在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时,会发现这么一个问题,人名都特别奇怪,即使是国君们也不例外,比如晋成公姬黑臀、齐桓公小白、鲁成公姬黑肱……在我们看来,这些名字起的简直是不知所谓。那究竟为何会是这样的呢?公子小白这就先要来说一说先秦姓氏的含义了。先秦姓氏与今天的不同,姓和氏代表了两种东西,姓是氏族或者部落

  • 战国时期的李兑兵围主父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李兑

    李兑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曾任赵惠文王的相国,与公子成平定“沙丘之乱”,而被封为司寇,公子成死后成为相国,由于赵王年幼,他成了赵国政权的实际把持者,一时权倾朝野。李兑主张联齐抗秦,与苏秦联合五国攻秦,谋取陶邑之地。但最终被中惠文王罢免,不知所终。网络配图兵围主父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赵武灵王传位

  • 赵盾弑君与赵氏孤儿的因果:过于跋扈引发了祸端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赵盾,赵氏孤儿,权臣,

    口碑不错、一直被当作贤臣的赵盾,这个人真的很矛盾。晋襄公死后,赵盾在拥立问题上出尔反尔,一边派人去秦国接年长的公子雍即位,一边让年幼的夷皋抢先坐上君位,转过头来又派兵攻击护送公子雍反晋的秦国军队,导致本来可以缓和的秦晋外交关系一下子又降到冰点。夷皋成为晋灵公后,赵盾专权,架空灵公,并首次以臣子身份僭

  • 赵盾是谁? 赵盾弑君了吗?赵盾弑其君的内幕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赵盾弑君,赵盾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说:晋灵公不遵守做国君的规则,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官女们用头顶着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厨师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他们打算规劝晋灵公,

  • 东施效颦的故事简介 成语东施效颦是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成语故事,东施效颦

    【东施效颦的故事】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

  • 东施效颦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东施效颦,故事

    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她的美貌简直到了倾国倾城的程度。无论是她的举手、投足,还是她的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略用淡妆,衣着朴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