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史学巨匠左丘明:失明后身残志坚做出惊天成就

史学巨匠左丘明:失明后身残志坚做出惊天成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266 更新时间:2023/12/18 0:09:23

一部《左传》,使世人了解了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史事认知,《左传》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和史学史上都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那么《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左丘明简介。左丘明,大约在公元前502年出生,于公元前422年逝世,鲁国都君庄人,是春秋末年的史学家,文学家,散文家,政治家。

左丘明画像

左丘明一生信仰儒家学派,著有中国第一篇编年体史书《左传》,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据传左丘明实际上是姓丘,名明。因为他的父亲曾经是左史官,所以叫他左丘明。由于各种文献对于左丘明的记载有限,历代学者对其姓名也是众说纷纭,但史上记载,左丘明是姜子牙的后裔,所以丘氏较为可靠,左氏便有待斟酌。

左丘明是与孔子同个时期的人物,也有说他比孔子要年长一些。曾经是鲁国的史官,为了解释剖析《春秋》而写下使他轰动于世的《左传》,也称《左氏春秋》,后来又写了《国语》,写《国语》的时候他已经双目失明。这两本著作记录了许多西周和春秋的重要史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及原始资料。

由于左丘明的文笔较为生动,所记载的史料也相对详细真实,他被古今中外的学者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及司马迁等人也都尊称左丘明为“君子”。史学界称左丘明“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可以说左丘明是我国传统史学的开山鼻祖。

左丘明失明

一代史学巨匠,为什么会失明?怎么会失明?左丘明失明后又经历了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左丘明早年花了将近三十几年写下了《左氏春秋》,我们知道在这一段时间里他的眼睛都是好好的,没有什么问题。

左丘明雕像

可是到了晚年,也许是人老了抵抗力下降了吧,左丘明患了眼疾,辞官后,带着大量史料和一些植株回到家乡,决意以耕作教书以来传家。回到家乡后的他种地养蚕,闲时还教教书写写著述,他的眼疾也就是在这时愈发严重,不久后就双目失明了。

失明对于一个生来就与史籍相伴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虽然他曾经很绝望,拒论史实,但最终还是理智占了上风,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使左丘明重新振作了起来,他下定决心要把自己整理出来的史实文献赠予后人。

左丘明失明后,无法再向从前一样用笔来记述,他就把几年来的所见所闻统统口述给了自己的子孙,《国语》主要记录了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闻要事和君臣谋议的得失之辞,左丘明口述,由其子孙记录,最终汇集成卷,著成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成为后世学者探索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事件所需的主要文献之一。

这就让我想起一篇小学文章,其中的一句话就是“让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价值”,上天给你关上了一扇窗,必定也会再给你打开一扇门,就算门被锁上了你也可以自己去打开,就如同左丘明一样。

左丘明主要作品

左丘明,春秋末年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著有《左传》、《国语》,这位史学巨匠左丘明主要作品都写了些什么呢?细细调查我们发现,他早年花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写下了《左传》这一部著作,晚年又口述由其子孙记录汇集而成另一部作品《国语》,于是左丘明就这样被称为我国传统史学的开山鼻祖。

左丘明墓

《左传》全称为《春秋左氏传》,既是一本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一本文学名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左丘明早年阅读《春秋》时根据其中的鲁国国史进行重新整理编辑而成的,主要记载了东周前254年间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任务。《左传》是一部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文献,同时也是一部较为出色的散文著作。

《国语》并非左丘明亲自写录,而是在其晚年辞官还乡,眼疾加重双目失明后,由其口述然后子孙们进行记录,才得以汇集成卷。《国语》又被叫做《春秋外传》或者《左氏外传》,是我国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左丘明所撰。

但现代的部分学者认为,这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所记录的资料而进行整理编写完成的。与《左传》相比,《国语》所记录的事件大多数都是没有什么关联的,且更加注重的是人物对话,一般都是通过言论来反映事实,所以也让人更加相信《国语》是通过左丘明口述,其子孙记录而成的。

标签: 史学巨匠左丘明

更多文章

  • 历史疑云:《左传》的作者到底是谁 左丘明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左传,作者,史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它以丰富的史料和优美的文笔,闻名于世,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此书西汉时已经定型,东汉许慎《

  • 白起是常胜将军,为何秦王经常撤换他,改用屡战屡败的王龁!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白起

    起几乎是百战百胜的将军,而王龁在率领秦国军队打仗的时候,却经常打败仗。可是,秦昭襄王在派秦军打仗的时候,却总是派王龁。常常是王龁打不赢了,才换上白起。秦昭襄王为何有这样奇怪的安排呢?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安排白起带兵呢?说王龁经常打败仗,其实并没有冤枉他。公元前262年,当时白起率军攻下韩国的野王(一个地

  • 秦国名将王龁和王翦是什么关系?为何王龁被阵前换将,王翦老要田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春秋战国,秦国,王龁,王翦

    王龁是战国末期秦国将领,王龁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秦赵襄王时,时任左庶长的王龁率军攻打韩国上党,上党百姓纷纷逃往赵国。因此引发了,秦国与赵国的长期的对抗,赵国呈防御状态,两军对峙良久。后丞相范睢使用反间计,说秦国最惧怕的就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王便派赵括为将带兵,代替廉颇当上将军,与秦军队战。而秦

  • 隐藏在白起光芒下的名将——秦国宿将王龁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春秋战国,秦国,王龁

    王龁(?-公元前244年),亦作王齮,号信梁,战国末期秦国将领,王龁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副将,大败赵国。公元前259年,夺取赵国的武安和皮牢。公元前258年,代替王陵统军围攻赵都邯郸,但未能攻克,楚、魏联军大败秦军。公元前257年,王龁继续攻打邯

  • 肥义一生对赵国有什么贡献?战国时期赵国贵臣肥义的生平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春秋赵国;肥义

    贵臣佐政肥义,赵国大臣,深受赵肃侯赏识器重,被奉为贵臣。赵肃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4年),赵肃侯去世,其子赵武灵王立。是时赵国新丧国君,刚继位的赵武灵王年纪尚小,秦、楚、燕、齐、魏趁此时机,各派出精兵万人来参加葬礼,对势局未稳的赵国虎视眈眈。由于赵武灵王年少,未能亲政,所以每每处理政事都要先过问肥义

  • 辅佐过赵国三代王侯,赵国贵臣肥义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国,肥义

    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田不礼以其徒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肥义先入,杀之。——《资治通鉴·第四卷》读通鉴,有些朋友可能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某些有作为的君王或将相身上,从而忽略了一些看似无足轻重的人物。但我认为,那些看似无足轻重的人物,也是值得我们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比如我们接下来要聊到的肥义,此人

  • 黑臀、肥义、小白……先秦时代的人名为什么都这么奇怪?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朝,人名

    我们在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时,会发现这么一个问题,人名都特别奇怪,即使是国君们也不例外,比如晋成公姬黑臀、齐桓公小白、鲁成公姬黑肱……在我们看来,这些名字起的简直是不知所谓。那究竟为何会是这样的呢?公子小白这就先要来说一说先秦姓氏的含义了。先秦姓氏与今天的不同,姓和氏代表了两种东西,姓是氏族或者部落

  • 战国时期的李兑兵围主父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李兑

    李兑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曾任赵惠文王的相国,与公子成平定“沙丘之乱”,而被封为司寇,公子成死后成为相国,由于赵王年幼,他成了赵国政权的实际把持者,一时权倾朝野。李兑主张联齐抗秦,与苏秦联合五国攻秦,谋取陶邑之地。但最终被中惠文王罢免,不知所终。网络配图兵围主父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赵武灵王传位

  • 赵盾弑君与赵氏孤儿的因果:过于跋扈引发了祸端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赵盾,赵氏孤儿,权臣,

    口碑不错、一直被当作贤臣的赵盾,这个人真的很矛盾。晋襄公死后,赵盾在拥立问题上出尔反尔,一边派人去秦国接年长的公子雍即位,一边让年幼的夷皋抢先坐上君位,转过头来又派兵攻击护送公子雍反晋的秦国军队,导致本来可以缓和的秦晋外交关系一下子又降到冰点。夷皋成为晋灵公后,赵盾专权,架空灵公,并首次以臣子身份僭

  • 赵盾是谁? 赵盾弑君了吗?赵盾弑其君的内幕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赵盾弑君,赵盾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说:晋灵公不遵守做国君的规则,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官女们用头顶着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厨师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他们打算规劝晋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