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孔子为何要偏袒第一大奸臣庆父?庆父未来能当王

孔子为何要偏袒第一大奸臣庆父?庆父未来能当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110 更新时间:2024/1/2 19:50:36

成语“庆父不死,鲁难不已”出自春秋《左传》。意思是:如果庆父这个大奸臣不死的话,鲁国的灾难就不会终止。

古人把庆父比喻成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民间还把他评为十大奸臣第一名。那么,这庆父究竟有多大本事呢?他又为什么要把鲁国搅得不得安宁呢?难道一定要他死了,鲁国才会安宁吗?

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一百多年后的孔子,对庆父这样的“乱臣贼子”却不愿详谈,可谓“讳莫如深”,能隐瞒的则尽量帮他隐瞒,能不说的则尽量不说,并且多使用中性词汇,不做曲意丑化。为什么会这样呢?孔子为什么要偏袒史上第一大奸臣?

首先,庆父并非篡位者。

按当时的继承法,鲁庄公去世后,法定的继承人应该是他的嫡子,但是,夫人哀姜没能生出继承人来。

因此,鲁国的君主之位究竟该传给谁?就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

鲁庄公的庶长子般、庶长兄庆父,都可以成为合法的继承人。无论是公子般还是庆父当上了鲁君,都不应该视作篡位者。所以孔子并没把庆父归入“乱臣贼子”之列。

《左传》上对鲁庄公兄弟四人讨论接班人的问题有详细记载:庄公、季友各投公子般一票;庆父、叔牙各投庆父一票。公子般与庆父2∶2。

不料,季友自作主张,毒死了叔牙,导致了公子般2∶1胜出,为君。接着,庆父由于有为君的资格,却没抢到,于是心理不平衡了,欲望驱使着他,丧心病狂地连续杀害庄公的两个儿子后,自立为君。庆父干了这样的坏事,孔子不想说,为什么?因为鲁国非常讲求“亲亲尊尊”,这是自家内部的事,干吗说出来给外人听?家丑不可外扬也。

另一方面,最重要的一点,庆父就是中了奸计,吃了齐国人的大亏。

当庆父买通杀手,杀害庄公儿子,再假装好人,出面报仇,铲除凶手的时候,殊不知,齐国人也正在用这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伎俩对付他!鲁国人当时可没有觉得庆父必须要死了,国家才会安定。“庆父不死,鲁难不已”这句话,根本就不是鲁国人说的,也不是后人理解的那种意思,而是齐国人说出来的。这里面是齐国打垮鲁国的一个阴谋!

根据《左传》的记载:齐国的仲孙湫来鲁国访问后,回到齐国,对齐桓公说了这样一句话:“不去庆父,鲁难不已。”

这句话是齐国大夫仲孙湫对齐桓公说的。什么意思呢?

不除掉庆父,鲁国的灾难就不会结束。并非说庆父的心很坏,能耐很大, 搅得鲁国不得安宁。而是因为:以庆父的身份该为君主了,却没能当上君主,

有这种身份的人不除掉的话,鲁难就不会结束。

齐桓公问:“若之何而去之?”就是说,有什么办法可以把他这奸人铲除掉呢?寡人派军队过去杀了他,可否?

回答说:您千万别除掉他,继续等待。“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

仲孙湫先说,不除掉庆父,鲁难就不会结束,然后又说,不要除掉庆父, 只有留着他,才能让鲁国的灾难进一步恶化!大王您只要耐心地等着就好了。

齐桓公马上就悟过来了,妙啊,妙!又问:“鲁可取否?”

我们能不能趁这次机会把鲁国吞并了?

回答说:“不可。”

鲁国秉承周礼,为立国之本,他的“根本”还并没有动摇,所以我们还不能吞并他,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动摇他的根本。怎样才能动摇他的根本呢?

“霸者以养乱为功。”要引导、培养他们自相残杀,越乱越好!不必出兵讨伐庆父,要留着庆父这个奸人,让他继续祸害鲁国,最终逼着他自杀(将自毙)!到那时,鲁国灾难深重,我们再出面,亲而有礼,匡扶正义,拨乱反正,

“此霸王之器也!”

齐桓公鼓掌曰:“善。”

就这样,在齐国人的险恶操控下,愤怒的鲁国人把矛头都指向了庆父,庆父被迫逃跑到了莒国。齐桓公授意季友快快回国,辅佐鲁庄公的第三个儿子公子申为鲁国君主,这就是鲁僖公

季友一上台,就派人重金贿赂莒国君主,要求驱逐庆父,庆父最后没人敢收留他,就住在汶水之上。季友又派人过来传话,二哥,你若肯自裁,我可以保证你老婆儿子都平安无事。

传话的人来了,想告诉庆父,又不好说出口,就站在外面号啕大哭。庆父听到了这种哭的声音之后,就说,我明白了。然后他解下衣带,把自己吊死在了一棵树上。

庆父死了,齐桓公对平定鲁难、安定鲁国立下了大功,不免要在天下诸侯中大肆宣传。为了彰显霸主的公平风范,他把鲁国夫人齐哀姜抓回来,处死后,再将尸体交还鲁国。这就是哀姜叫“哀”的缘故。

孔子在编写这段历史的时候,于理,不能说庆父是好人;于情,又不想说他是坏人。并且吃了齐国人的哑巴亏,有苦说不出,怎么办呢?那就不说算了,讳莫如深,不好说呀,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就好。

胜利者总是可以任意美化自己。齐桓公如此,那个鲁国新任掌权人季友也是如此。因为失败者再也不能为自己辩护了。

《左传》中说,季友将要出生时,他爸鲁桓公就请人算过一卦:算出这是一个男孩,他的名字就叫作“友”。他生下来就该是当佐证的命,站在国君的左右,在两代人之间,辅佐国君。他的后人如果不兴旺了,鲁国也就不兴旺了。

果然,季友一生下来,手上的掌纹,呈一个“友”字。

可是,无论怎样美化,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是什么?事实就是:庆父死了之后,鲁国被分成了三份。

从季友开始,鲁国出现了“三桓”:孟氏,鲁桓公二儿子庆父的后人;叔氏,鲁桓公三儿子叔牙的后人;季氏,鲁桓公四儿子季友的后人。

这三大家族成为鲁国的最大贵族,因为都是鲁桓公的后人,所以叫作“三桓”。而最小的季氏一族,则成为最有实力的“三桓”之首。鲁国公室反而徒有虚名了。

“三桓”没有什么好吹的,其本质和后来的“三家分晋”一个故事。鲁国实际上从季友开始,已经被齐国成功地分成了三瓣,动摇了根本,瓦解了根基,为后来的吞并打下了基础。

标签: 孔子庆父

更多文章

  • 宋戴公为什么不去救驾周幽王, 宋国人到底在想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周幽王

    川原又塞,塞必竭宋戴公受命之时,可说是周王国的最低谷,民不聊生,史书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周王朝的官员们对王国之命运相当忧虑,大臣伯阳甫就曾说:“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徵也。”天下之乱,始自王室,周宣王多年征伐,

  • 宋殇公乱局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殇公,春秋

    宋殇公乱局的背后:文臣与武将的矛盾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宋国当时有两支公族,是朝中举足轻重的官员。其中宋戴公的后裔乐、华、目等成为一脉,弗父何的后世孔父嘉成为一脉。弗父何因让位的缘故,这支族人历来为宋国君臣所推崇,其家族成员,比之宋国君主的满意度要高得多,弗父何的后世多在

  • 历史上的宋殇公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殇公,春秋

    殷商文化在宋国的迅猛发展,曾让许多殷商后裔们背离周王国的礼乐制度,而转投传统文化。宋宣公让位于宋穆公的决定,就是这种社会思潮的反应。宋宣公和宋穆公主要活跃在公元前747年到720年之间,差不多近30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整个中原诸侯国中,最为强大的主要是郑国。此时为郑庄公在位,郑国国力达至巅峰。宋

  • 春秋时期宋国第十五任国君:宋殇公的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殇公,春秋

    宋殇公(?-前710年),子姓,名与夷,宋宣公之子,春秋时期宋国第十五任国君,前719年-前710年在位。宋宣公在位时,立与夷为太子。宋宣公临死前,舍弃儿子与夷,传位给其弟宋穆公。前720年,宋穆公病重。宋穆公不负兄恩,舍弃儿子公子冯,传位给与夷。同年,宋穆公去世,与夷继位,是为宋殇公。宋殇公在位时

  • 郑国商人弦高,用十二头牛救下国家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弦高,春秋

    他就是郑国商人-弦高,穆公三十二年冬天,晋文公去世。郑国有人向秦国出卖郑国说:“我把守着郑国的城门,秦国可以来袭击郑国。”穆公就这件事询问了蹇叔、百里奚的意见。他们回答说:“途经好几个国家,行程千里去奇袭别人,是很少能成功的。既然有人出卖郑国,又怎么知道没有人把我们的举动告知郑国呢?这件事不可做。”

  • 弦高巧施计谋退秦军 果然高手在民间啊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春秋战国,周天子,三家分晋

    晋文公打败了楚国,会合诸侯,连一向归附楚国的陈、蔡、郑三国的国君也都来了。郑国虽然跟晋国订了盟约,但是因为害怕楚国,暗地里又跟楚国结了盟。晋文公知道这件事,打算再一次会合诸侯去征伐郑国。大臣们说:“会合诸侯已经好几了。咱们本国兵马已足够对付郑国,何必去麻烦人家呢?”晋文公说:“也好,不过秦国跟我们约

  • 历史上的弦高是谁?商人弦高救国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弦高,晋文公

    晋文公打算会合诸侯去征伐郑国.因为郑国在表面上加入了中原联盟,暗地里又跟楚国串通一气。先轸说:“会合诸侯已经好几次了.征伐郑国,咱们自己的兵马也够了,何必再去麻烦别人呢?”晋文公说:“也好.不过上回秦伯跟我约定有事一块儿出兵,这回倒不能不去请他.”他就派使者去请秦穆公发兵。晋国的军队到了郑国,秦国的

  • 宋国第十三任君主:宋宣公的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宣公,春秋

    宋宣公(?-公元前729年),子姓,宋氏,名力,春秋时期宋国商丘人。宋国第十三任君主,公元前747年-公元前729年在位。他是宋戴公之孙,宋武公之子。宋宣公,子姓,宋氏,名力,是宋戴公的孙子,宋武公的儿子,继位前称公子力。宋武公十八年(鲁惠公二十一年,公元前748年),宋武公去世,公子力继任君位,是

  • 宋宣公舍太子而传位于弟弟是因美德还是祸端?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宣公

    宋襄公之仁义,作为嫡子的他曾经想让国给庶兄目夷,而目夷不接受。其实除了宋襄公,宋国还有两位国君让过国君之位。他们分别是宋宣公和宋穆公。网络配图宋宣公十九年时,宣公生了重病,把君位让给弟弟和说:“父亲死了,儿子继位,哥哥死了,弟弟继位,是天下普遍的道义。我要立和为国君。”公子和多次谦让,最后才接受。宣

  • 春秋时期“五大夫之乱”,郑厉公的功与过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郑厉公,春秋,郑国

    “五大夫之乱”是春秋时期发生在周王室的一个典故,这一事件也是东周以来,王室内部与各路诸侯相互勾结、祸国乱政的典型事件。上回说到,郑厉公得知楚文王的死讯后颇为欣喜,而就在此时,他又收到了周惠王的告急文书,让他立即支援,那么周惠王遇到了什么麻烦呢。周惠王的麻烦来自于他的叔叔王子颓,王子颓是周釐王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