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孝献皇后跟贞妃同是两姐妹,为什么结局却是天差地别?

孝献皇后跟贞妃同是两姐妹,为什么结局却是天差地别?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594 更新时间:2024/1/1 10:52:37

说到孝献皇后,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贞妃,是顺治帝的妃嫔,一等阿达哈哈番(爵位名,乾隆年间改为轻车都尉)巴度之女,孝献皇后的族妹。同出董鄂一族,姐姐是宠冠六宫的皇贵妃,妹妹却是后宫中的小透明,姐姐死后被追封为皇后,妹妹却身殉顺治帝,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宠冠六宫,无人能及

顺治帝后宫中的高位嫔妃尽皆出自蒙古部落,然而他对这些草原来的美人并无多大兴趣。他更偏好温柔、恭顺的女子。直到遇见董鄂氏的那一瞬间,他所有的热情都被激发了,爱情之火似要灼烧一切。

董鄂氏刚进宫就备受顺治帝喜爱,她优雅娴静、气质温柔,又饱读诗书,可谓是顺治帝的知音,与顺治帝无话不谈。因此,不久后,她就被封为贤妃,一个月后,又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由被为皇贵妃,升迁之快在有清一代也是罕见。更甚者,在她的册封典礼上,顺治帝甚至大赦天下,因册立妃嫔而大赦天下,这在清朝也是唯一的一次,可见顺治帝对她的宠爱。

顺治年间,后宫等级尚未明确划分,皇后之下为皇贵妃,妃、庶妃,而庶妃又分为福晋品级庶妃、格格品级庶妃。此时,姐姐已成为后宫的二把手,地位仅次于皇后,妹妹却还是不得宠的庶妃,心中滋味可想而知。

顺治帝对皇贵妃宠爱愈深,甚至到了六宫无妃的地步。而皇贵妃也确实不负皇宠,她顺利诞下了顺治帝第四子。这个孩子的出生令顺治帝欣喜若狂,他无视先前的两个皇子,亲口承认:“此乃朕第一子也”,更为这个刚出生的婴孩大赦天下,俨然有立他为储的意思。念及皇贵妃的贤德,更想给心爱的女人和儿子更尊贵的身份,顺治帝又一次想要废后,以使皇贵妃正位中宫,让自己的爱子成为嫡出。

可惜,此次顺治帝无功而返,毕竟不同于废后静妃,继后并无过错,若执意废后,不但朝臣不答应,怕是蒙古这回也要讨个说法了。皇贵妃想来也明白这个道理,况太后还在,怎会允许科尔沁再出废后呢?所以她跪求顺治帝,言辞恳切地求他不要废后。此举在顺治帝看来深明大义,他深觉爱妃受了委屈,又因不能给予她凤位感到羞愧,怜惜和歉意悉数化为爱意回馈给了皇贵妃,此时的皇贵妃已为后宫实际上的第一人了,荣光无人能及。

二、贵极必折,情深不寿

烈火烹油,此时的庶妃董鄂氏(贞妃)冷眼看着帝妃情深,一家三口和乐融融,同时也看清了六宫的暗流涌动,她深知后宫中女人的怨愤、嫉妒终将化为利刃刺姐姐,甚至损害到董鄂一族,可她无能为力。毕竟后妃们无法找皇贵妃麻烦,还对付不了一个小小的庶妃吗?只后妃的明枪暗箭便使她应接不暇,疲于奔命了,自保尚且困难,她又哪有余力来劝说姐姐皇贵妃呢?

如她所料,姐姐所出的四皇子不过数月便夭折了,虽然被追封为和硕荣亲,但这也弥补不了皇贵妃的丧子之痛,她经受不起这沉重的打击,一病不起,此后几年一直缠绵病榻,最终红颜早逝,撒手人寰了。说实话,此时庶妃董鄂氏心里应当是松了一口气的。毕竟,姐姐盛宠压得六宫都喘不过气来,如今令后宫不宁,怨念迭起的人已经不在了,此后六宫应当和谐了吧?

三、以身殉帝,香消玉殒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顺治帝哀痛于爱人的殇逝,又想起早夭的爱子,悲痛欲绝,不顾六宫非议和朝臣劝阻,执意要追封皇贵妃为“孝献端敬皇后”,更为她的丧礼大动干戈甚至违背祖制,使她能够永享后世祭祀。本就愤懑不平的后妃们怨气更大了,庶妃董鄂氏身处其间唯有苦笑。

更令她惊惶的是,顺治帝竟看破红尘,舍弃年迈的母亲和懵懂的稚儿,还有六宫正当妙龄的妃嫔们,欲出家为僧。这简直是震撼古今的奇闻,无疑会动摇大清基业,若顺治帝当真出家,作为使皇帝抛弃祖业,不顾社稷的罪魁祸首,孝献皇后首当其冲,定会被视为红颜祸水,被世人唾骂,而教养出孝献皇后的董鄂氏族也会消失世间。

所幸,经过太后和朝臣劝导,顺治帝放弃了出家的念头。庶妃董鄂氏紧绷的心弦放松了,然而,她放心的太早了。经受丧妻失子之痛,顺治帝一直郁郁寡欢,心情不,不过半年便感染天花,不治而逝了。

山陵崩,大清的天塌了,庶妃董鄂氏的天也塌了,从此再无光明。她知道,太后对顺治帝独宠姐姐早有微辞,为她甚至一度想要出家,屡屡做出违背祖制的事情,现如今,为了姐姐竟抛下万世基业,撒手去了。此时太后沉于丧子之痛,一旦她重拾理智,等待董鄂一族的便是灭顶之灾。思前想后,她只能以死来平息太后怒火,为董鄂氏族争一线生机。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顺治帝前脚龙驭宾天,她后脚就追随而去,一代红颜香消玉殒,一缕香魂随风而逝。感念她的贞烈,康熙帝追封她为皇考贞妃,以嘉其行。12年后,康熙帝明令禁止奴仆殉主,彻底废除殉葬陋习,贞妃成为清朝最后一位殉葬的嫔妃。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贞妃的一生可以说是悲剧,她是顺治帝和姐姐孝献皇后爱情的陪衬,是他们爱情悲歌的牺牲品。她一生无宠无嗣,身不由己,若有来生,但愿不入帝王家。

标签: 贞妃清朝

更多文章

  • 孝献皇后有多受宠?顺治唯一认定的皇后,顺治为她写4000字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孝献皇后,清朝

    大家好,说起孝献皇后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说起顺治,我们在前面有提到过顺治的废后以及当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皇太后的孝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的废后虽然长得十分美貌,又是孝庄娘家人,但由于善妒和奢靡被废,据《李朝实录》中记载,她最后怀着孩子回到了娘家,同样,孝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也是孝庄娘家人,也一样

  • 清朝顺治帝:孝献端敬皇后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孝献端敬皇后

    孝献皇后(1639年—1660年9月23日),董鄂氏,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鄂硕之女,大将军费扬古之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顺治十三年(1656年),董鄂氏入宫,深受顺治帝宠爱。同年八月二十五日,封为贤妃。仅一月有余晋封皇贵妃,升迁速度之快实为少见,其父亦进三等

  • 历史上暧昧的叔嫂关系:慈禧与小叔子奕訢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慈禧与小叔子奕訢

    咸丰皇帝在驾崩前,苦思冥想,做了他认为最妥善的安排。他挑选了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年仅6岁的小皇帝;同时赐予慈禧慈安,一人一枚印章,八位大臣草拟旨意,两宫太后同时加盖印章,才能够最终生效。咸丰皇帝希望他们之间相互牵制,任何人都不至于独揽政权。然而,事情真的像他想象的这么简单吗?网络配图从咸丰的安排看,政

  • 改变大清政局的叔嫂会:慈禧跟奕訢说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慈禧跟奕訢说了什么

    奕訢的一场号啕大哭,连肃顺等人也被些许感动。不过,奕訢心里也清楚,热河是人家的地盘,自己在这里还是要小心谨慎,夹起尾巴做人;不然,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奕訢在祭奠完后,他在载垣、肃顺等人面前表现得恭恭敬敬,显得十分卑逊。肃顺等人看奕訢一副服服帖帖的样子,在双方客客气气的气氛中,也不免对奕

  • 清朝最有才华的皇子,皇六子奕訢为何没能继位?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奕訢,清朝

    你们知道奕訢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在清代有一位相当牛B的"王爷",他"串烧"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他的政治生涯极为坎垠,影响了后期清王朝的对外政策,是举足轻重的重量级人物。道光十二年十一月,奕出生于紫禁城内启祥宫,其母静妃是科尔沁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在此之前,道光帝曾有过五个儿

  • 咸丰将最信任的奕訢踢出局,背后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咸丰,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咸丰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咸丰崩逝后,载垣等赞襄政务八大臣颁发咸丰遗诏,并为小皇帝载淳拟定了“祺祥”的新年号。“祺祥”二字出自《宋史.乐志》:“不涸不童,诞降祺祥”,所谓“不涸”,即河流通畅;所谓“不童”,即草木繁盛。“不涸不童,诞降祺祥”,呈现

  • 纳兰容若与康熙是什么关系?纳兰容若为何受康熙喜爱?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康熙,纳兰容若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纳兰容若与康熙的关系关系颇

  • 纳喇氏跟纳兰容若是什么关系?入宫为四妃之首,生康熙长子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纳喇氏,清朝

    每当一提起纳喇氏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慢慢懂得“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现实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就像初恋,天下很多人都有青梅竹马的恋人,可是最后,能与“初恋”结婚的又有几人?就像清朝第一词人纳兰容若所写:“人生若只如初见,

  • 惠妃是什么结局?挚爱纳兰容若,却嫁给康熙,儿子被削爵囚禁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惠妃,清朝

    惠妃是什么结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古往今来,我们中华大地上朝代更迭,人才辈出。在康熙时代,政治最耀眼的毋容置疑肯定是康熙皇帝。但是文坛这个领域,独立鳌头的那就是纳兰性德。一个帝皇,一个文人,他们之间除了君臣关系之外,还有一层关系。这层关系是一位女人,这位

  • 康熙改变历史的战役:康熙三战噶尔丹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康熙

    康熙在三次亲征当中,不计“万乘之尊”,与士兵们同甘苦、共患难的精神,“日惟一餐,恒饮浊水,甘受劳苦”,使清军士兵们非常感动,这也是三次征战清军都能获胜的原因之一。清朝时,蒙古分为漠西、漠南和漠北三部分。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自从噶尔丹统治准噶尔部以后,由于他有想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蒙古国的野心,所以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