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爱新觉罗氏家族惩罚皇帝的那些家法

揭秘爱新觉罗氏家族惩罚皇帝的那些家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769 更新时间:2024/1/4 9:24:30

爱新觉罗氏的家规,使道光以下诸帝死后无碑。清室奉行的诸多规矩,迥异于前朝。你说它是族规也可以,说它是家法也可以,都带有鲜明的特色。

清朝皇陵,最后的王朝

咸丰始,清朝的皇帝彻底丧失了猎手的血性和尚武的精神。既不能御敌于马上,救民于水火,又不擅长料理财政、工商、科技等诸多内务,导致中国在世界之林的名次每况愈下,频频遭受列强的欺凌。

网络配图

咸丰之后,同治与光绪二帝,都不太像男子汉,皆是慈禧太后的傀儡,被一个太婆玩弄、操纵于股掌。尤其光绪,虽曾想谋取改革、以摆脱“母虎似的婶娘”(林语堂语),可几个回合就给打趴下了。连一个女人都斗不过,又如何统治四方、降龙伏虎呢?他眼睁睁地瞧着心爱的珍妃被“老佛爷”派人推进井里,却无力解救,活得真够窝囊的。

至于末代的宣统小皇帝(溥仪),更是扶不上马的“阿斗”。他三岁时被推上龙椅,看着满朝文武,嗷嗷大哭,吓得尿裤子了。哪像是有能力担起整个国家的帝王?最终还是人民的觉悟推动清王朝走向灭亡。

河北遵化马兰峪的东陵,和易县永宁山下的西陵,分别安葬着清代的九位皇帝。

光绪的崇陵,是其中的最后一座,同时又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座帝陵。因为末代皇帝宣统登台仅三年出头就被迫退位(故称“废帝”),葬送了大清王朝。况且,溥仪去世时的身份是平民,已无再造皇陵的可能。

清陵是以光绪的崇陵画句号的。

出北京城,走读东、西陵,等于是在读清史,读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历程。皇帝们终于像恐龙一样绝种了。清代距今天尚不足百年,但在观众的心理上,已遥远如侏罗纪了。清陵,离你我最近的一座侏罗纪公园。读这部化石版的清史,可对其盛衰一目了然。

道光的慕陵,恰恰是其间的分水岭:大清帝国开始走下坡路的标志。

网络配图

康雍乾诸具有豪华装修、富可敌国的陵寝,真正称得上气象万千。从道光开始,在料理后事方面则显得小气多了。慕陵的规模就有所压裁撤了华表、石像生(石人石兽)、明楼等装饰性建筑,并且没神功碑。

清朝有制:凡丢失国之寸土者,皆不得立此。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因鸦片战争失败而签署《中英南京条约》,开赔款割地之先例。也是断不好意思给自己树碑的,该如何书写那耻辱的一笔?常言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偏偏是有大过的,犯了丢失国土的错误。一位失职的皇帝,厚着脸皮给自己立功德碑,无异于扇自己耳光。

况且,“政策”也不允许。有违先祖订立的家法国法。

道光就这样红着脸躺在不完整的陵墓里。我想他一定盼望着自己的后代早日收复失地,早日弥补罪过。否则,他会睡得很不踏实的。死后照样噩梦不断。

清十二帝道光

慕陵的名称,系道光生前细加斟酌选定的,取仰慕列祖列宗功德之意。对先帝们创业守业的丰功伟绩(譬如乾隆的“十全武功),他确实只有仰慕的份儿。不仅仅仰慕,他还应该抱愧呢。愧对祖先。

不只是道光一个人羡慕。此后的咸丰、同治、光绪,同样只有羡慕的份儿。同样愧对祖宗打下的基业。羡慕的程度与惭愧的程度,是成正比的,甚于道光。

与道光相比,他们赔的款更多了,割的地更多了。直至输得精光。

所以,他们的陵墓,同样没有大碑亭、石像生,权当自己惩罚自己吧。地下的死者,羞于谈论自己的功过,只好让墓碑缺席。

网络配图

看来这些龙子龙孙挺守规矩的。

没守住江山,光守住规矩有什么用?

他们不仅愧对祖先,更愧对后人。

即使无规可循,也是需要惭愧的。眼睁睁看着山河破碎、版图缺损却无计可施,纵然“土遁”了,也无法逃避千夫万民的谴责。这张脸该往哪里搁?圣德神功碑该往哪里搁?

还是老老实实地在九泉之下多写出几份检讨书吧。闭门思讨去吧。

玉碎月蚀,民族的自尊与信心从指缝里溜走,光是忏悔有什么用?一个又一个,红着脸走了,哑口无言地走了。怎么一个比一个还不争气呢?皇冠与权杖像接力棒一样传递着,而懦弱与屈辱也在传递着。

走读东、西陵,走读清史,越读越不是滋味。从慕陵开始,江河日下,风雨飘摇,光荣与梦想逐渐为耻辱所代替。

话又说回来,大清的创业者们是无愧的,甚至是伟大的。仅在开疆拓土中发挥了最大的能量、为后人提供了叹为观止遗产,更重要的,是树立了精神的信条:丢失国之寸土,即大罪错也!

网络配图

我不知道在大清以前,还有哪一个朝代,订立过如此严格的戒律,明文规定丢失国土者,死后不配享有圣德神功碑。简直带有罪不可谅、死有余辜的意思。

我宁愿将之视为清朝的创举。开国者居安思危,对后代不放心,才会留下这意味深长的遗嘱:要保护好我流汗滴血积累的遗产,稍有差池,即为不肖子孙也!这是对败家子的警告。

若更早点产生,若更加锋利,如达摩克斯之剑高悬,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是否可能减少若干误国亡国的昏君?

总之,应该有一些制约昏庸帝王的东西(譬如报应,譬如祖训),以免其无所顾忌地挥霍、腐化乃至割让土地。

况且,爱新觉罗氏的家规,虽使道光以下诸帝死后无碑(毕竟还有葬身之地),并没有阻挡住国力衰竭、国土沦丧的命运。

从道光开始,到了光绪那里,虽有寸土必争之心,苦无寸土必争之力。以《中英南京条约》为先导,相继有《中俄瑷珲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协议,为日暮途穷的晚清缝补了一件腐朽的尸衣。

从道光到光绪(乃至宣统).都在身不由己地做着同一件事情:把祖传的家产分批分批地送进当铺里,只取回了几张可耻的票据。

曾经富甲一方的大清王朝,仿佛一夜之间,变得命比纸薄。辛亥革命拿小手指一捅,就破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走读东、西陵,走读化石版的清史,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个最后垮掉了的王朝。垮掉了的,最后的王朝哟!

清室奉行的诸多规矩,迥异于前朝。你说它是族规也可以,说它是家法也可以,都带有鲜明的特色。能够看出,最初的“立法者”很动了一番脑筋的。这些代表着最高意志的“祖制”,基本上都雷打不动地得以贯彻。

譬如我前面说过的:帝陵是否可建立圣德神功碑,绝对是有条件的。是跟该君主的政绩“挂钩”的,不容失寸土,就像不容白玉有微瑕。道光因鸦片战争落败,丢了香港,哪怕香港在当时不过一弹丸之地,足以让道光羞辱不堪、死不瞑目了。

清取代明,从宏观的体制方面,袭用了前朝之衣钵。本来是件很省心省力的事情。打江山的人却不满足,在一些至关重要的细节上又谋求变革,企望制度能更完善。且其中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好点子。

网络配图

最具创新意识并且与国家命运、皇族命运休戚相关的.要数立以贤的帝位继承法。明朝执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谁先出生谁就是最佳人选一有一种论资排辈、听天由命的意思。表面上似乎容易减免是非,却有后患:不是当皇帝的料,偏偏当上了皇帝;而在才能方面出类拔萃者,却不见得有入选的资格。所以,明帝(共十余位)中颇多昏庸之辈,祸国殃民。

恐怕正是因为吸取前车之鉴,清朝选立皇储的比赛规则修改了:摒弃了辈分的因素,以才取胜、为贤是取,这样对每一个皇子来说,则显得公平多了。机会面人人平等,关键看你的才学武艺是否脱俗超群。而对国家的发来说,则更保险一些:毕竟,皇储是经过严格的筛选与客观的考验的,非等闲之辈所能企及。清朝皇帝最怕什么?

清之先祖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崛起于严酷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比中原王朝要更富于竞争意识乃至忧患意识,也更重视领袖作用。两军交战勇者胜,如果主帅既无勇又无谋,大家跟着吃亏。所谓立储,等于是在选择民族的领头羊,一点也马虎不得。“大海航行靠舵手”,舵手必须具备方位感、判断力及指挥才能,才不至于把众生之船划进漩涡里去。一旦触礁或搁浅,后悔莫及,还不如预先做好充分的准备。

紫禁城里的皇子们,都要接受精密的综合素质教育。有德高望重的大学士担任教师爷,“逐日讲经史,以扩充圣聪,庶于古今乱兴衰之道,可以详细陈说,而圣德日增其高深。”

譬如同治六岁就上学了,蒙老师是翰林院编修李鸿藻。继位后,两宫太后又特意为这个小皇帝聘请了李鸿章、翁心存及礼部和工部的两位上书,担任弘德殿授读的师傅。

网络配图

滁了学习书本知识,还必须“军训”:骑马射箭,飞刀舞剑,甚至操练火器。难怪道光哥儿几个在抵抗天理教袭击时,临阵时有那么好的枪法呢。

皇子们同台学艺,谁不想以优势取胜呢?不是为了考状元,是为了当皇帝,太有诱惑力了。因而加倍地勤勉。在主考官(父皇)面前,拼命显示自己新学到手的文韬武略。明争暗斗是少不了的。就跟西方竞选总统似的,只不过是为了拉着最关键的一张选票。假如儿子们的学习成绩差不多,就够让他们的“皇阿玛”为难的。该让谁当“班干部”呢?

标签: 家法

更多文章

  • 爱新觉罗奕纬道光长子为什么突然暴毙?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爱新觉罗奕纬

    爱新觉罗·奕纬,1808年—1831年,道光帝长子。嘉庆十三年戊辰四月二十一日未时生,母和妃那拉氏卿衔成文之女。嘉庆二十四年正月,嘉庆帝封其为多罗贝勒。道光十一年辛卯四月十二日未时卒,谥“隐志”,终年二十四岁。咸丰即位后,追封多罗郡王。意外降世皇长子爱新觉罗·奕纬的生母是和妃。和妃出身卑贱,是道光帝

  • 爱新觉罗·永琪竟是乾隆皇帝的第五个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永琪

    五阿哥永琪一部《还珠格格》让我们认识了爱新觉罗·永琪,在真正的历史中,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爱新觉罗·永琪字筠亭,号藤琴居士,是乾隆皇帝的第五个儿子,母亲愉贵妃是珂里叶特氏,是乾隆皇帝的宠妃。永琪生于乾隆六年二月初七丑时,小时候就勤勉好学,他多才多艺,不但精通满蒙两语,亦熟谙天文、地理、历算,尤其精于

  • 在历史上很多人都不知道爱新觉罗载勋,那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爱新觉罗载勋

    爱新觉罗载勋爱新觉罗载勋是清朝时期的一位王爷,也就是庄亲王,出生于1854年1月24日,是慈禧太后的侄子。他是义和团运动的祸首之一,也直接影响到了辛丑条约的签订,但是在历史上很多人都不知道他,那么爱新觉罗载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爱新觉罗载勋在公元1900年参加了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想要让

  • 爱新觉罗·载涛:真正的爱新觉罗氏,也是最有骨气的皇族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爱新觉罗·载涛,清朝

    或许在今天,“爱新觉罗氏”仍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但并不是所有的“爱新觉罗”后裔都有着令人非议的缺点,就比如“溥仪”的七叔,爱新觉罗·载涛就是一位毫无争议的皇族后裔;说起这位“爱新觉罗·载涛”的一生也称得上是跌宕起伏,既经历了繁花似锦,也遇到了国破家亡。可是“爱新觉罗·载涛”却一直恪守着自己的选择,

  • 爱新觉罗·载振的身份如何?隐藏在深宅大院中的奢华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爱新觉罗·载振,清朝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走进五大道中众多小楼中的一座,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重庆道(原英租界剑桥道)55号的庆王府、走进晚清皇族宗室载振的家。其实重庆道55号的第一任主人并不是载振,当然起初的名字也不叫庆王府。它的第一任主人也不是普通人,他就是小德张。小德张的原名叫张云亭,字祥斋,以清内宫惯例排字,列“兰”字,而

  • 爱新觉罗·载振媳妇没娶好,尚书做不了,为什么还丢了部长的职位?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爱新觉罗·载振,清朝

    话说清朝末年,戏剧十分发达,涌现了一大批如杨翠喜、小凤仙之类的优秀女文艺工作者。既然是文艺工作者,成为万人瞩目的明星也是应有之义。如享誉京津的杨翠喜,当时就连李叔同这样的才子都甘愿拜在其石榴裙下。李叔同之友姜丹书即在《弘一法师小传》中说:李叔同年少时,曾将“一腔牢骚忧愤,尽寄托于风情潇洒间,亦曾走马

  • 清世宗雍正第六子:爱新觉罗·弘瞻的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爱新觉罗·弘瞻,清朝

    爱新觉罗·弘曕,清世宗雍正六子,果恭郡王,初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后,袭果亲王。乾隆二十八年,革爵,降贝勒。乾隆三十年三月,复封郡王。旋薨。弘瞻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三月廿六,生母是刘谦妃。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是乾隆皇帝把他过继给果亲王允礼,弘瞻袭封果亲王。弘瞻有较高文化素养,“雅好

  • 乾隆帝六子:爱新觉罗·永瑢的简介及人物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爱新觉罗·永瑢,清朝

    爱新觉罗·永瑢(1743-1790年),号九思主人。清朝宗室大臣,乾隆帝第六子,母为纯惠皇贵妃苏氏。乾隆二十四年冬,出继慎靖郡王允禧,封贝勒,管理内务府、充《四库全书》玉牒馆总裁、监管钦天监事务。五十四年,晋封质亲王。乾隆五十五年,去世,时年四十八,谥号为庄。工诗擅画,主要作品有《岁朝图》、《枫溪垂

  • 爱新觉罗·溥儁:心比天高却难登帝位的大阿哥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爱新觉罗·溥儁,清朝

    对心比天高却难登帝位---最后一位大阿哥爱新觉罗·溥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光绪帝为富国强兵发动戊戌变法,但同年九月即被慈禧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百日维新也宣布失败。光绪帝被囚禁之后,慈禧太后下令断绝皇帝与外界的所有联系,并与徐桐

  • 爱新觉罗·溥儁差点成了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他的晚年生活怎么如此落魄不堪?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爱新觉罗·溥儁,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此人差点成了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晚年却寄人篱下生活落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光绪三十四年冬(1908年),光绪皇帝突然驾崩。慈禧太后指定由醇亲王载沣之子,爱新觉罗·溥仪继承帝位,是为宣统皇帝。不过,在溥仪之前,清朝还有个皇帝候选人,而且差点就替换掉了光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