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孔子弟子原宪住一间破茅草屋不以为苦反以为乐

孔子弟子原宪住一间破茅草屋不以为苦反以为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194 更新时间:2023/12/25 17:54:50

原宪孔子的弟子之一,所为“原宪甘贫”是在夸赞他安贫乐道。他在孔子死后就在鲁国的一个小巷子里盖了一间破茅草屋住了下来,不以为苦,反以为乐。

原宪甘贫的这一点与一个人很像,就是颜回。颜回也是孔子的弟子,和原宪都是七十二贤之一,不过是之首,所以就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在《论语》里孔子赞扬颜回的字很多,最出名的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句。意思就是:颜回品德多高尚啊,一筐饭,一瓢水,住在一个破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从不改变自己一心向道的快乐。颜回品德多高尚啊!

安贫乐道是孔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可以说是处世的最高境界。不过这四个字的重点不是“安贫”而是后两个字“乐道”,它强调的是人要一心向道。而贫穷不贫穷无所谓,只要不是“不义而富且贵”就行,这是孔子十分厌恶和鄙夷的。而在贫穷中依然以向道为乐,自然更能够体现出这个人向道之心,所以孔子才如此夸赞颜回。

原宪其实也是一生安贫乐道,本来出身就贫寒,性情又是洁身自好,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不为官不富贵。原宪唯一做过的就是孔子的家臣,据说当时孔子曾经想要给他九百斛的俸禄,可是他坚决推辞。可惜孔子不知身后事,否则原宪在其死后在鲁国安贫乐道的事情也应该会得到他的赞扬。

原宪居鲁

原宪是孔子的弟子之一,是七十二贤中的一位。当孔子在鲁国任司寇时,原宪是他的家宰,也就是管家。而等到孔子去世,原宪就在鲁国的一个小巷子住了下来,建的茅草屋有小又破却安贫乐道,所以“原宪居鲁”说的是这段经历。

此外,原宪在众多古代经典的文章中也多次出现,有《庄子》、刘向的《新序》等,都是在以此赞扬他的安贫乐道。这些文章的所记载的故事是基本相似的,但描写不同,大多开篇一句就是“原宪居鲁”。然后就是对原宪那所破茅草屋的描写,什么塞满杂物,什么屋顶长草,什么蓬门破旧,什么桑条作轴,什么上漏下湿等等。

但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子贡来拜访原宪时两人的对话。子贡的富贵,与原宪的贫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原宪不以为意,他认为这只是贫穷,不是生病,只有学习道理而不付诸行动的才是生病。他不想迎合世俗,不想结党营私,不想为了获取名利而学习,不想追求富贵的生活。这一番话让子贡羞愧地离开了,而原宪却拄着拐杖,拖着破鞋,唱着歌慢慢回了家。

刘向在故事的后面添加了自己的感想或者说是评价。他说培养高洁志向的人忽略忘记了自身,连自身都不喜爱,平庸怎么可能会使其受累。并且以《诗经》中这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来评价原宪安贫乐道之心。

原宪桑枢

“原宪桑枢”是一个历史典故,在许多部古代经典中都有提及,但描述略有偏差。原宪是孔子的弟子之一,字子思,生活清苦,以安贫乐道著称。“原宪桑枢”也正是在夸赞他这一点,现在有时候也可以当做成语使用。

“桑枢”是指用桑树条来当做门的转轴,“枢”就是门轴的意思。无论哪一个版本,里面的原宪都居住在一个破旧的狭小的茅草屋里,最具体的描述是这样:屋子里面已经被杂物堵满,茅草盖着的屋顶都在长草了,蓬草编成的门也已经破烂得不完整,是用桑树条在做门轴。屋子很小,用一个瓮当做窗子隔出两间房,用褐土涂墙来塞住上面的缝,下雨的时候屋子里上面漏雨,地上就变得很湿滑。

这样的屋子竟然还能住人,而且是一位品德高尚的贤才,和《陋室铭》讲述的颇为相似,但屋子破得多。而原宪住在里面,却可以坐着边弹琴边唱歌,如此才称得上上安贫乐道。据说有次,子贡前来拜访,驾的是马车,穿的是红色内衣素色外套,高贵华丽。原宪却戴着破帽子,穿着破鞋子,就拄着根拐杖来开门。

子贡问他是生了什么病吗,原宪回答说是:“没有钱财的叫做贫穷,学习道理却不付诸行动的叫做生病。如今的我只是贫穷,没有生病。”借接着他又说:“迎合世俗地做事,结党营私地交友,学习是为了赢得别人的赞赏,教育是为了炫耀自己,把仁义作为行恶事的掩护,追求马车的华丽装饰,这些我都不愿意去做。”

标签: 孔子弟子原宪

更多文章

  • 爱新觉罗·褚英怎么死的? 褚英有子女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褚英

    爱新觉罗·褚英怎么死的?爱新觉罗·褚英(1580—1615)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长子,母为努尔哈赤的第一位嫡福晋即元妃佟佳·哈哈纳扎青。努尔哈赤的胞弟爱新觉罗·舒尔哈齐死后,万历四十一年(1613),步入中年的褚英以嫡长子身份,凭借多年出征所立之战功,一度被立为早期女真(满)族政权的第一位汗

  • 汉武帝临终为何将年轻有子的妃子全部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汉武帝,汉朝皇帝,汉朝

    汉武帝为何把给他生过孩子的妃子都处死?汉景帝有五个妻妾,分别是栗姬、程姬、唐姬、贾姬和王夫人。此前,汉景帝曾有薄皇后,只是当了六年皇后就死了,没有子嗣。汉景帝废了栗姬所生的太子之后,立王夫人所生的刘彻为太子,这就是后来的汉武帝。杨县人郅都以郎官的身份服事汉文帝。到了景帝时代,郅都当了中郎将。一次,他

  • 兰陵王的妻子叫什么名字? 兰陵王有没有子嗣?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兰陵王,兰陵王的妻子

    导读: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齐王室又一个兰陵王,长相异常柔美,因为打仗时担心震摄不住敌人,因此每每打仗都要戴上狰狞的面具。也因为他有勇有谋,骁勇善战,领兵有方。每次打仗,兰陵王都以胜利而告终。那么,兰陵王是谁?他的名字是什么?他的妻子又是谁,他们是怎么死的?兰陵王,出生于541年,死于573年,享年32

  • 春秋时期郑国首位国君:郑桓公的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郑桓公,春秋

    郑桓公(?-前771年),姬姓,郑氏,名友(受封前称王子友),周厉王姬胡少子,周宣王姬静异母弟,周朝诸侯国郑国第一位第一任君主,前806年―前771年在位。前806年,受封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伯爵,故称郑伯友。前774年,担任周王室司徒。前773年,郑桓公见王室多有变故,祸患将至,于是迁

  • 郑武公:郑国第二任国君,郑氏三公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郑武公,春秋

    郑武公(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744年),姬姓,郑氏,名掘突,周厉王姬胡之孙,郑桓公姬友之子,周宣王姬静之侄。春秋时期郑国第二任国君,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44年在位 。周幽王被杀后,与秦、晋、卫三国联军击退犬戎,受封卿士。不久护送周平王迁都雒邑,受赏大片土地。后以离间计灭亡郐国,趁周天子巡视虢

  • 武姜背后的势力是谁?你所不知道的申国!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武姜,春秋

    武姜背后有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那就是你所不知道的申国!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郑庄公的母亲偏爱小儿子共叔段,逼迫郑庄公把国都封给共叔段,之后又逼着郑庄公给他增加人口,军队,财富等等,郑庄公一直隐忍,直到共叔段公开谋反,郑庄公一击致命。恼

  • 武姜是什么样的人?历史上最偏心眼的母亲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武姜,春秋

    历史上最偏心眼的母亲武姜:怂恿并帮助小儿子弄死大儿子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这世界上亲近的关系有很多种,母子、夫妻、朋友……在这些亲近的关系里,母子之间应该是最最纯粹、最最真挚的关系了。母慈子孝本是天性使始,但是在春秋时期偏偏有这样一对母子,不但水火不容,而

  • 郑庄公为什么对母亲武姜不合理的要求都言听计从?因为武姜背后有一个不容小视的申国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申国,周朝

    “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郑庄公的母亲偏爱小儿子共叔段,逼迫郑庄公把国都封给共叔段,之后又逼着郑庄公给他增加人口,军队,财富等等,郑庄公一直隐忍,直到共叔段公开谋反,郑庄公一击致命。恼怒的对母亲说出了“不至黄泉,勿相见”,这才有了后来黄泉相见的故事。一般来说,对这一段历史,对郑庄公有两

  • 程婴与公孙杵臼之间有何渊源 公孙杵臼的死因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公孙杵臼,程婴

    公孙杵臼在《赵氏孤儿案》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身为赵盾、赵朔父子的门客他是如何和程婴一起营救赵氏孤儿的?在《赵氏孤儿案》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又是怎么死的?公孙杵臼,春秋时晋国人,赵盾、赵朔父子的门客。他是中国古代著名忠义故事《赵氏孤儿》的主角。晋景公三年和程婴合谋,藏匿赵氏孤儿赵武,自己献出了生命。后世

  • 公孙杵臼是谁?公孙杵臼与程婴之间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公孙杵臼,程婴,

    公孙杵臼是谁?提到公孙杵臼,其实看过《赵氏孤儿》的人应该都知道有关于他的故事。其实公孙杵臼是春秋时晋国人,本来是赵盾、赵朔父子的门客。但是后来发生了变故,由此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诞生了。算是在这个故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这个故事也被后人广为流传。那么到底公孙杵臼在这个故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如何献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