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郑武公:郑国第二任国君,郑氏三公之一

郑武公:郑国第二任国君,郑氏三公之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3229 更新时间:2024/1/19 14:37:28

郑武公(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744年),姬姓,郑氏,名掘突,周厉王姬胡之孙,郑桓公姬友之子,周宣姬静之侄。春秋时期郑国第二任国君,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44年在位 。

周幽王被杀后,与秦、晋、卫三国联军击退犬戎,受封卿士。不久护送周平王迁都雒邑,受赏大片土地。后以离间计灭亡郐国,趁周天子巡视虢国防务时灭亡虢国,嫁女并杀死主张进攻胡国的大臣关其思,袭灭麻痹的胡国,使郑国逐渐强盛,为郑庄公小霸奠定基础。

郑武公,姬姓,名掘突,是郑桓公之子,周幽王的堂弟。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国国君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并同时将郑桓公杀害。郑桓公死后,郑国人共同拥立掘突继位,是为郑武公。

郑武公元年(公元前770年),郑武公护送周幽王之子周平王东迁洛邑

(今河南洛阳),是为东周之始。周平王因郑武公护送东迁有功,于是任命郑武公继承其父郑桓公的职务,担任周王室的卿士。

郑武公继续坚持父亲制定的东扩战略计划,一方面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一方面进一步实施攻灭东虢国和郐国,吞并周边鄢、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

的具体行动。

郑武公二年(公元前769年),郑武公占领郐国都城制邑(岩邑,今河南新密曲梁乡大樊庄) ,灭亡郐国。

郑武公四年(公元前767年),郑武公占领东虢国都城(今河南荥阳广武平城),灭亡东虢国。 然后横扫周边鄢、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

郑国鸠占鹊巢,把国都迁到郐国故都,使原来的寄帑之地变成自家地盘,并把旧部从陕西迁到河南,以"郑"为号新建城邑。

郑武公为强国提出解放"商人"的口号。"商人"多是有技术、会经商的能人,周灭商后将其定为世袭奴隶。郑武公东迁后,看到他们是建设国家不可忽视的力量,就依靠这批力量,开发滩涂荒地,扩建包括虎牢城在内的城池。郑武公还把桓公寄孥的京城建成宏伟都城。京城虽然后来没有成为郑国最高统治者的统治中心,但京城如此的规模,早已超过"百雉

",并且还有郑桓公的宗庙所在。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建设如此宏大的工程,显示郑武公之略的宏伟气魄。

就在郑武公雄心勃勃地推行"武公之略"时,周平王对郑武公如此开疆辟土、极力扩张产生猜疑,并欲收回虎牢以东的赐地。于是,郑武公不得不在周平王六年迁都于郐(今河南新密),建起新都。至此,郑武公继承父志取虢、郐十邑之地,"前华后河,左洛右济,主芣、騩而食溱、洧"的雄图大略基本实现。

郑武公十年(公元前761年),郑武公娶申国国君之女武姜为夫人。武姜分别于郑武公十四年(公元前757年)、郑武公十七年(公元前754年)为郑庄公生下儿子寤生和共叔段

由于寤生是难产而生,共叔段是顺产而生,所以武姜不喜欢寤生,而喜欢共叔段 ,由此埋下郑国内乱的祸因。

郑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重,武姜想立共叔段为太子,于是屡次向郑武公请求,但郑武公不肯答应。

同年,郑武公去世,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

郑武公死后,安葬在今河南荥阳北部敖山的飞凤顶。飞凤顶,因武公陵墓于此,又称为武公岭,敖山也随之称为广武山。

标签: 郑武公春秋

更多文章

  • 武姜背后的势力是谁?你所不知道的申国!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武姜,春秋

    武姜背后有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那就是你所不知道的申国!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郑庄公的母亲偏爱小儿子共叔段,逼迫郑庄公把国都封给共叔段,之后又逼着郑庄公给他增加人口,军队,财富等等,郑庄公一直隐忍,直到共叔段公开谋反,郑庄公一击致命。恼

  • 武姜是什么样的人?历史上最偏心眼的母亲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武姜,春秋

    历史上最偏心眼的母亲武姜:怂恿并帮助小儿子弄死大儿子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这世界上亲近的关系有很多种,母子、夫妻、朋友……在这些亲近的关系里,母子之间应该是最最纯粹、最最真挚的关系了。母慈子孝本是天性使始,但是在春秋时期偏偏有这样一对母子,不但水火不容,而

  • 郑庄公为什么对母亲武姜不合理的要求都言听计从?因为武姜背后有一个不容小视的申国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申国,周朝

    “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郑庄公的母亲偏爱小儿子共叔段,逼迫郑庄公把国都封给共叔段,之后又逼着郑庄公给他增加人口,军队,财富等等,郑庄公一直隐忍,直到共叔段公开谋反,郑庄公一击致命。恼怒的对母亲说出了“不至黄泉,勿相见”,这才有了后来黄泉相见的故事。一般来说,对这一段历史,对郑庄公有两

  • 程婴与公孙杵臼之间有何渊源 公孙杵臼的死因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公孙杵臼,程婴

    公孙杵臼在《赵氏孤儿案》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身为赵盾、赵朔父子的门客他是如何和程婴一起营救赵氏孤儿的?在《赵氏孤儿案》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又是怎么死的?公孙杵臼,春秋时晋国人,赵盾、赵朔父子的门客。他是中国古代著名忠义故事《赵氏孤儿》的主角。晋景公三年和程婴合谋,藏匿赵氏孤儿赵武,自己献出了生命。后世

  • 公孙杵臼是谁?公孙杵臼与程婴之间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公孙杵臼,程婴,

    公孙杵臼是谁?提到公孙杵臼,其实看过《赵氏孤儿》的人应该都知道有关于他的故事。其实公孙杵臼是春秋时晋国人,本来是赵盾、赵朔父子的门客。但是后来发生了变故,由此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诞生了。算是在这个故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这个故事也被后人广为流传。那么到底公孙杵臼在这个故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如何献出生

  • 程婴与公孙杵臼的故事 公孙杵臼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公孙杵臼,程婴 公孙杵臼,程婴杵臼,赵氏孤儿

    公孙杵臼在《赵氏孤儿案》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身为赵盾、赵朔父子的门客他是如何和程婴一起营救赵氏孤儿的?在《赵氏孤儿案》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又是怎么死的?公孙杵臼,春秋时晋国人,赵盾、赵朔父子的门客。他是中国古代著名忠义故事《赵氏孤儿》的主角。晋景公三年和程婴合谋,藏匿赵氏孤儿赵武,自己献出了生命。后世

  • 春秋时齐国奸臣:竖刁的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竖刁,春秋

    竖刁(?-?),春秋时齐国奸臣,负责掌管内侍及女宫的戒令。齐桓公病危时作乱,最终被埋伏的兵甲杀死。他善于揣摸人的心理,极尽阿谀迎之能事,深得齐桓公的宠爱。竖刁,也作"竖刀"(拼:shù diāo ;五笔:jcuf ngd;ㄕㄨˋ ㄉㄧㄠ )春秋时齐桓公的宦官寺人貂谀事桓公,颇受宠信。桓公卒,诸公子争

  • 齐桓公时期的竖刁:史书上记载最早的一个太监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宦官,竖刁,齐桓公,

    周朝开始有了太监制度,但是没有留下第一个做太监的人名。因为西周作为一个部落时,就已经开始有受过宫刑的人伺候贵族的事,应该是无名无姓。第一个有名姓留传下来的宦官不是赵高,也不是嫪毐,而是齐桓公姜小白时代的竖刁!竖刁(竖刀),春秋时齐国宦官,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自行阉割。而齐桓公也因为这件事而不听管

  • 奸臣竖刁: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第一个太监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太监

    【导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监是谁?太监(tàijiàn)也称宦官,指中国古代被割去睾丸后失去性能力的男性,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周朝开始有了太监制度,但是没有留下第一个做太监的人名

  • 揭秘战国杨朱的学说没落是因为焚书坑儒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杨朱

    杨朱的学说在战国时期确实曾经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过,但是后期因孟轲等人都对杨朱学说排斥,后世的学者也对它望而却步。再加上秦始皇焚书,汉朝皇帝独尊儒术,导致杨朱学说在后世就失去了地位。杨朱画像杨朱是在墨子提出自己的墨家思想之后,因为墨家思想对人道德的约束超越了人的极限,所以杨朱才提出了自己学说,来反驳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