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闵子骞是否做过费宰 闵子骞的故事有哪些

闵子骞是否做过费宰 闵子骞的故事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986 更新时间:2023/12/11 2:14:51

闵子骞是古代著名的贤人,为孔子七十二名贤弟子之一。闵子骞为人孝顺,且性格正直,当时的鲁国当权者季氏请他做费宰,被他推辞,不过在孔子的劝说下还是赴任了。所以,“闵子骞做过费宰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闵损像

据《论语·雍也》记载,鲁国贵族季氏当权,听闻闵子骞的贤名,就想请闵子骞做自己的封地费邑的长官(费宰),闵子骞对季氏的所作所为不满,故不愿就职。但闵子骞为人通达,轻易不与人正面冲突,于是对来请的使者说:“请你好好得给我推辞掉吧,如果还来的话,我就要到齐国的汶上去了。“意思是如果再次派人来请的话,他就要避开跑到汶上去。”

如果事情就这样结束的话,闵子骞可能就做不成费宰了。不过,这时候闵子骞的老师孔老夫子出面了,老夫子把他叫来进行了一番劝说。终于,闵子骞去费邑上任了。

闵子骞是一位正直的人,他虽然不满季氏,但不会因此而在公事上懈怠。在闵子骞的治理下,费邑发生了很大变化。传说闵子骞刚到费邑一年,秋粮刚刚征收,季氏就派人来收税了。闵子骞表示税收应上交国库,而来人却说:“费邑是季氏的私邑,税收直接交给季氏就行了。”闵子骞不解,说道:“我生长在鲁国,怎么不知道此地是私人的地盘呢?”对方说道:“现在的鲁君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君位,也是不合理的,这都是季氏拥戴他才有的结果。如今整个国家都是季氏当权,小小的费邑难道不是季氏家的吗?”闵子骞心生怒气,不愿再替私人卖命,于是毅然辞去费宰之职,从此随孔子周游列国。

闵子骞怎么发音

闵子骞,春秋鲁国人,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孝子,不但其老师孔子对他赞誉有加,后世皇帝也对他屡屡加以追封。不过,这样一位千古大孝子,他的名字却有点“深奥”,因为许多人不知道闵子骞怎么读。

孔子与弟子

要知道“闵子骞”怎么读,首先就要知道“闵”字怎么读。“闵”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古老的姓氏,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国君鲁闵公。鲁闵公是鲁庄公的儿子,名叫“”,启只当了两年国君就遇上庆父作乱被杀。古代取谥号是有一定的规定的,“慈仁不寿曰闵”,启因年纪轻轻就被杀,故谥号为“悯”(通“闵”),带有怜悯的意味。鲁闵公死后,他的后代就以“闵”为姓氏,“闵”即“悯”,读“Mǐn”。

闵子骞,名损,字子骞。“子”是多音字,这里该怎么读呢?“子”的读音有轻声和第三声两种,当“子”附在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后,或者用于某些特定称呼时,则读轻声,其余情况通读第三声。闵子骞的“子”用于名字,故读第三声“zǐ”。其实不止是闵子骞,在古代“子”经常被用于表字上面,这时候“子”字通常是对男子的美称,如杜甫字子美,仲由字子路。

最后是“骞”字,在古代“骞”有“亏损”之意。《诗·小雅·天保》中有“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之句,《诗经》有:“不骞不亏”之句,这里的”骞“都是“亏损”之意。而闵子骞,名损,名和字相互照应,故其名“骞”应为“亏损”之意,读“qiān”。所以,闵子骞怎么读?答案是:“Mǐnzǐqiān”。

闵子骞的故事有哪些

闵子骞是孔子的弟子,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贤人,以孝行和刚正不阿的品格被孔子屡次称赞,也因此被后世作为孝子的楷模。关于闵子骞的故事,在孔子的言行录《论语》、司马迁《史记》以及宋代《闵子单衣记》中均有记载。

孔门弟子画册

闵子骞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当属“单衣顺母”。闵子的孝行被元人和明人编入《二十四孝图》,名曰《鞭打芦花》或《单衣顺母》。文章大意如下:闵损字子骞,早年丧母,父娶后母,生了两个儿子,给他们穿锦絮做的衣裳。而嫉妒闵损,给他穿芦花填充的衣物。父令闵损驾车,手冷握不住缰绳,父亲弄清楚原因后,欲“出其母”。闵损劝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后母闻之,悔改。有诗赞道: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曹溪一滴”是著名的成语,出处与闵子骞有关。孔子广纳门生,门下弟子三千。但圣人也要生活,所以要成为其弟子也是要交学费的,这个学费就是“束脩”,也就是干肉条。闵子骞家贫,交不起干肉条,就为用曹溪之水孔子准备了一缸精心酿制的美酒。同窗有人讥笑说:“曹溪的水,怎么能和束脩相比呢?”孔夫子是个关心弟子的好老师,他听闻此事,就在上课时故意说道:“闵子骞不愿千里来求学,其精神可嘉,虽是曹溪一滴,远胜束脩百条。”从此,曹溪一滴的故事就流传开来。

除了单衣顺母和曹溪一滴的故事以外,关于闵子骞的传说还有不少,几乎都是赞扬其品性的,可见闵子骞在历史上的名声还不错。

闵子骞单衣顺母的故事

孔门弟子三千,能在历史上留名的都是出类拔萃的人,闵子骞就是这样一个人。闵子骞,单名损,字子骞,是孔子的七十二高徒之一,与颜回齐名。在历史上,闵子骞不仅以孔子高徒而著称,更以其孝心而闻名,闵子骞单衣顺母的故事在二十四孝图上排名第三。

闵子骞单衣顺母

闵子骞的先祖是鲁国宗室,不过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却很清贫了,生母早逝,父亲续娶。因不是亲生,所以后母对待闵子骞不如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好。冬天做衣服的时候,后母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做的是锦絮填充的棉衣,而给闵子骞做的棉衣却用芦花填充,闵子骞的父亲并不知道这事。

有一天,闵子骞和父亲一起出门,父亲让闵子骞驾车,闵子骞冻得瑟瑟发抖,双手握不住缰绳。闵父见状,以为闵子骞故意调皮,拿起鞭子就抽,衣服里面的芦花掉了出来,闵父这才发现儿子穿的衣服很单薄,手冻得冰冷。父子二人回到家,闵父发现两个小儿子的手都很暖和,于是明白了一切,对妻子说:“我娶你回家,是为了我的儿子,你现在这样欺骗我,这个家不留你了,你走吧!”意思是要休妻。闵子骞见状,连忙劝父亲,他对闵父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据说,闵父听了这句话以后沉默良久,而其后母也颇为后悔。经过这件事以后,闵子骞单衣顺母的故事就流传开来,闵子骞业成了古代孝子的典范。

闵子骞安葬在哪

闵子骞是孔门七十二贤者之一,史载其“卒于齐州(今济南)”,在今山东、河南以及安徽均有闵子骞墓。

济南闵子骞墓

济南闵子骞墓位于孝文化博物馆内,在庙堂北侧,呈凸起的圆形,封土长五米,高三米,墓道两侧有马、羊、狮等石像。闵子骞是孔子名徒,又以孝道名满天下,历朝历代对其均有加封,因此早年其墓地规模比较庞大。据说,在文革之前,闵子骞墓区面积达6万平方米,墓高十多米,长达八米,周边古木参天,古代碑刻林立。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墓地遭到严重破话,古木被砍,祠堂被拆,碑刻也被毁坏。近年,在各方的努力下,闵子骞墓地得到修缮,当地政府在此修建了孝文化博物馆,以作为孝文化的教育基地。

在河南省范县也有一座闵子骞墓地。范县的闵子骞墓位于县之东南,墓高一米有余,周长八九米,因濒临黄河而屡被冲毁,历代官吏曾多次捐资修缮。据《范县志》记载,明代万历年间的县令陈奎初和清代嘉庆年间额县令唐晟秀都曾出资修墓祠。

闵子骞的另一处墓地位于安徽省宿州市闵祠村。该处闵子墓高六米,长四十米,总占地约六千多平方米。墓地周围松柏茂密,以至“闵墓松风”成为为宿州一景。与该处墓地并存的是宋代兴建的闵祠,至今还有楼阁十多间,祠内有古银杏树,祠外有闵子故居。闵子骞虽然卒于济南,但闵子骞究竟葬身何处却无人知晓,他的墓地所起的作用,不过是供后人寄托哀思及学习其精神罢了。

闵子骞故里在哪

闵子骞是历史文虎名人,不但山东济南、曲阜及汶上等县市将他列为本地名人,连安徽宿州、河南范县纷纷加入到“闵子故里”的争夺行列。

闵子骞单衣顺母石刻

最早对闵子骞出生地进行记载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在《仲尼弟子传》一文中说道:“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也。”至于究竟是鲁国哪里人,太史公没有详说。那么,闵子是鲁国哪里人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鲁国的范围。众所周知,闵子骞生于春秋末期,当时的鲁国范围包括今山东东南部和南部,如济南、济宁及菏泽等。由此看来,说闵子骞是出生于济南或济宁曲阜倒是有可能的。至于汶上,当时属于齐国范围,基本可以不必考虑,后人之所以将其列为闵子出生地,大概是因为他曾说过一句“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的话。

另外,由于当时的安徽和河南不在鲁国范围内,故安徽宿州和河南范县是闵子骞出生地的说法也可否定。之所以很多人误以为这两个地方是闵子故里,是因为闵子的墓地在两个地方均存在,既然有墓地,那么很多人自然就想当然地认为其出身地也在此,加上当地为了旅游大力宣传,以讹传讹就不可避免了。

接下来,再来分析济南和曲阜。济南为之所以会被认为是闵子的出生地大概也是因为闵子骞墓的存在,另外苏东坡的一篇《齐州闵子祠记》也似乎添了一些证据,但这些都无法证明闵子骞出生在济南。而曲阜呢?史籍并无明确记载闵子骞出生于曲阜,不过后人认为春秋时期的交通不太方便,故孔子早期收的弟子都是曲阜老乡,因此作为孔子早期弟子的闵子骞也是曲阜人。

一个人不可能有多个出生地,而闵子骞生活得年代距今久远,所以“闵子骞的出生地在哪里”这一问题的答案,今天的人恐怕很难清楚地知道了。

标签: 闵子骞闵子骞的故事

更多文章

  • 闵子骞的老师是谁?关于闵子骞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闵子骞,孔子,颜回

    闵子骞,春秋鲁国人,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孝子,不但其老师孔子对他赞誉有加,后世皇帝也对他屡屡加以追封。不过,这样一位千古大孝子,他的名字却有点“深奥”。闵子骞,名损,字子骞。闵子骞是孔子的弟子,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贤人,以孝行和刚正不阿的品格被孔子屡次称赞,也因此被后世作为孝子的楷模。关于闵子骞的故事

  • 古人奇特的饮食嗜好:阖闾通过烤鱼刺杀吴王僚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吴王阖闾,刺杀,饮食,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中国是饮食大国。一经形成文化,饮食就不仅仅果腹充饥了。所谓“五味令人口爽”(老子语),强烈满足私欲,贪图文化享受,于是,暴殄天物的饕餮辈出。毋容忽视,有的为着追求口爽,饮食嗜好千奇百怪,也就不失为一种特别的文化现象。大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姬昌尽管贵为商末周族的首领,却

  • 吴王僚吴王阖闾什么关系 阖闾为何派人刺杀吴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吴王僚,吴王阖闾,阖闾,专诸刺王僚

    吴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吴王僚就是吴国的君主,在吴王僚死后,吴王阖闾继位成为新一任的吴国国君。在古代王位的传承都是世袭制的,也就是同门之中相互传承,不过最常见的都是父子相传,那么吴王僚和吴王阖闾是父子关系吗?吴王僚和吴王阖闾什么关系?要理清吴王僚和吴王阖闾的关系那就要从吴王寿梦那一代说起,吴王寿梦

  • 专诸刺王僚的故事:专诸刺杀吴王僚为财还是为义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专诸,吴王僚,春秋战国

    伍子胥对公子光说:“现在正是用专诸的时候到了,让专诸去刺杀吴王僚,公子,你有什么合适的兵器没有?”公子光说:“有。当年越国的铸剑大师欧治子,造了五把宝剑,越王允常将其中的湛卢、胜邪、鱼肠这三把进贡于我国,鱼肠剑被先君赏赐给了我,此剑砍铁如泥,从未试过,这几日竟连夜发光,难道是神物饿了,想饱食王僚之血

  • 孔子弟子宰予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真的是如孔子所说“朽木不可雕也”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宰予,孔子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的历史人物并不怎么伟大,但是却因为某些需要而被“捧得”很伟大,也有一些历史人物其实很优秀,但却阴错阳差和一些不好听的名词画上了等号。而作为孔子弟子之一的宰予,便是其中一个例子!一提起宰予,就让人想起宰予因为大白天睡觉,被孔子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孔子又骂到:以言取人,失

  • 宰予: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宰予,孔子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排名在子贡前),“孔门十三贤”之一。《大成通志》记载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唐开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

  • 孔子与宰予是什么关系 孔子如何评价宰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孔子与宰予是,孔子如何评价宰予

    众所周知,宰予是孔子的学生,而他和孔子的关系也是所有孔门学子之中比较奇特的,为什么说奇特呢?这里小编就跟大家讲讲孔子和宰予之间的种种趣事。纵观孔子的一生,很少有对自己的学生破口大骂的,而宰予就是其中的一个。据说当年宰予大白天的睡觉,被孔子知道了就说他“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其实放到现在是很正

  • 颛孙师究竟是不是七十二贤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颛孙师

    颛孙师是哪国人作为孔子弟子,颛孙师名列七十二贤之列。那么究竟颛孙师是哪国人呢?颛孙师自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开始出现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在那个时期社会经济急剧变化,出现了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并且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古老的中华文明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那个时期,内乱和戎族入侵的交织

  • 中国古代十大美男子宋文公容貌复原图形象分析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宋文公

    宋文公,子姓,名鲍(或鲍革),宋文公的儿子,宋昭公的弟弟,是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代国君。在他还不是国君的时候,人们都称他为鲍公子,或称鲍革公子。他的为人还是挺不错的,在宋国人的眼里至少是一名贤君。在他还是公子鲍的时候,他曾在宋国闹饥荒的时候把自己的粮食贡献出来。对待有才华的人没有是不加侍奉的,对待百姓更

  • 历史上的宋文公私通确有其事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文公

    宋文公,宋国的第二十三任君主,本名为子鲍,又名为公子鲍,是宋昭公的庶弟。宋文公是属于春秋时代的人物,在春秋年间,他的祖父宋襄公就是春秋五霸之一。宋文公原是宋成公的庶子,按照常理来讲,宋国国君的位子他是不可能坐上去的,也没有理由坐在皇位上。他能坐上这个皇位最大的原因是他由于长得好看被自己的祖母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