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如何从匈奴的军帐中夺回三国才女?

曹操如何从匈奴的军帐中夺回三国才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326 更新时间:2024/1/16 15:17:20

“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这首三国文人丁廙笔下的《蔡伯喈女赋》描述了三国一代才女蔡文姬一生三嫁的坎坷命运,读来令人动容,让人唏嘘。

网络配图

蔡文姬一生三嫁,离不开三国时期最着名的两个人,一个是中原的魏武王曹操,另一个是匈奴的左贤王。蔡文姬由于被身处乱世被掳匈奴,不得已委身于匈奴的左贤王,但后来被曹操派人夺回中原。那么,曹操是怎样从匈奴的左贤王手中夺回蔡文姬的?骄悍不羁的匈奴人为何放走了到手的中原美人?这其中究竟有怎样的鲜为人知的秘密呢?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末年着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蔡文姬从小以班昭为偶像,也因此从小留心典籍、博览经史。并有志与父亲一起续修汉书,青史留名。十六岁时,蔡文姬嫁给卫仲道,这是她的第一次婚姻。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看到卫家的人嫌自己克死了丈夫,便毅然回到娘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国贼董卓被杀之后,关中地区又发生李傕郭汜的混战,长安一带百姓到处逃难。蔡文姬也跟着难民四处流亡。当时,来自北方的匈奴趁火打劫,掳掠百姓。有一天,蔡文姬碰上匈奴兵,被他们抢走。匈奴兵见她年轻美貌,就把她献给了匈奴的左贤王。从此以后,蔡文姬就成了左贤王的夫人。就这样,蔡文姬她在匈奴一住就是十二年,虽然她已经习惯匈奴的生活,还是十分想念故国。

然而,蔡文姬在匈奴期间是怎样度过的呢?《胡笳十八拍》中她对此作了深入骨髓的倾诉:“竭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俗兮当告谁。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膻为味兮遏我情。”

不难想象,蔡文姬这个中原的文弱女子,在匈奴十二年,背井离乡的蛮荒生活中,忍受着被掳占的屈辱和怨恨,而在感情上很难与左贤王交流。她一直吃不惯散发出膻腥味的生牛羊肉。左贤王作为一个匈奴单于,已习惯了用武力去征服女人。因此,打骂和凌辱是常有的事,使她发出了“唯我薄命,殊俗心异,莫过我最苦”的感慨。

网络配图

这样生活过了十二年后,蔡文姬迎来了人生的一次转机。当时,曹操兵败赤壁以后,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开始重振军威,不久被封为魏王,在北方的威望很高。就在这时,曹操想起了当年老师蔡邕的女儿文姬还流落在匈奴。念及蔡邕无嗣和文姬的才华,他决定不惜一切以重金赎文姬回汉。但是,苦于一时无有良策可从匈奴左贤王的手中夺回中原才女,让蔡文姬顺利归汉,曹操为此深为焦虑。没想到就在此时,恰遇匈奴的单于呼厨泉特地到邺城来拜贺。曹操便把呼厨泉当人质软禁在邺城。

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以金璧为重礼,派出使臣屯田都董祀赴南匈奴,向左贤王说明曹操想赎蔡文姬归汉的来意。但是,曹操关于文姬归汉这一要求被左贤王蛮横地拒绝了。看到左贤王拒绝了曹操的要求,董祀便告诉他,匈奴的单于呼厨泉现在还在邺城。左贤王迫于呼厨泉单于的人身安全,才忍痛同意文姬归汉。就这样,蔡文姬流离西域十二年后,便离开了西域回归中原。

蔡文姬回到中原的这一年,她三十二岁,正值一个女人春秋鼎盛之年。于是,在曹操的撮合之下,她开始了第三次的婚姻里程。这次她要嫁的男人就是前往匈奴接她回汉的屯田都尉董祀。然而,令蔡文姬始料不及的是,婚后第三年,董祀因犯法而被判死刑。蔡文姬一生命运多舛,这个不幸的消息无疑又一次让她的心沉入了冰窟。蔡文姬为救丈夫,决定亲自冒死去向曹操哀求。

网络配图

曹操是她父亲蔡邕生前的学生,一生怜香惜才。蔡文姬流落匈奴十二年,曹操不惜重金、不择手段赎她归汉,看到这个一生坎坷的蔡门才女叩头请罪,苦苦哀求,不由长叹一声:“你过去和现在的遭遇我都十分同情,但处死的公文已发,有什么办法呢?”蔡文姬央告说:“明公有好马万匹,勇士成千,何不派一骑士快马加鞭去救董祀临死之命呢?今天明公之为,文姬将感激不尽。”董祀就这样被曹操破例赦免了死罪。曹操下令追董祀而归后,又问蔡文姬:“我听说令尊生前有许多的着作,你能回忆起来吗?”蔡文姬回答:“父亲生前着书四千多卷,都已失散。现在我能背四百多篇。”曹操听了不禁喜出望外,立即命人为她备好缮书狼毫,请她追忆其书。两年之后,蔡文姬写下《续汉书》。曹操看了,甚为满意,也十分庆幸。若无曹操出手赎救,一代才女蔡文姬如何能回归中原?若无“文姬归汉”,哪来的蔡邕的四百篇传世之作失而复得而流传千古呢?

标签: 曹操

更多文章

  • 揭秘曹操的“唯才是举”为何被黑?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曹操

    古时的政治理论家赵蕤曾经在《长短经》中说到“人才难得,欲成就一等事业,必得一等人才。有齐桓公见稷之诚,刘备三往隆中之志,人才可得,事业可成”。现今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也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但对于什么是人才,其标准应该如何勘定,儒法两家争论了上千年,迄今为止,亦无定论。笔者以浅薄的

  • 揭秘曹操为什么要杀自己肱骨之臣荀彧?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曹操

    三国曹操向来是爱才惜才,为了招揽人才至自己麾下,无所不用,荀彧作为曹操最看重的谋臣,为什么会在晚年被赐死?难道荀彧对曹操不忠吗?曹操早年只是草台班子出身,后来在征讨黄巾贼的战役中发家,如果说曹操能成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身边那些谋臣武将,在谋臣之中,最为出色的当属荀彧,倘若没有荀彧,曹操早就不知道失

  • 三国时期鲜有“高富帅” 曹操1米6刘备是小贩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刘备,曹操

    核心提示:曹操实际身高大约一米六多一点。对于这点,《魏氏春秋》也有类似的记载,“(操)姿貌短小”。刘备“少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三国志》),也就是说,刘备的老板是他妈,他妈是个摆地摊的。网络配图中国女性们向来有颗驿动的心,数千年来,万千粉黛们的择偶观一直飘忽不定,无论是寒酸的文艺青年司马相如,还是油

  • 康熙能扳倒鳌拜 而汉献帝为何无法诛杀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康熙

    鳌拜和曹操,全然不同。鳌拜不是专擅朝政,他只是顾命四大臣之一,本来地位还最低。网络配图遏必隆明哲保身,索尼年老多病,才显出鳌拜来。如今鳌拜跋扈一般以他杀苏克萨哈为例,似乎已经可以擅杀顾命大臣了,其实苏克萨哈是多尔衮旧部,索尼和遏必隆都看不顺他,所以不管。所以鳌拜的势力,并没那么大,只是另两家不太控制

  • 曹操自言一生最懊悔的一句话结果害死三位猛将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曹操

    对于三国中很多名将的死大都很是传奇,但死得最委屈、最憋屈的可能就要数典韦了。典韦,陈留人,三国期间的猛士,《三国演义》描写“描摹魁梧,膂力过人,有志节任侠”。曹操起兵与陈留,典韦应召入伍,起先跟随陈留太守张邈,后跟随曹军猛将夏侯惇征战四方,屡立战功,被封为司马。典韦因武艺高强,性情沉稳,且在曹操与吕

  • 三国鬼才郭嘉怎么死的 曹操为何三哭郭嘉?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郭嘉,曹操

    郭嘉是怎么死的?曹操为何三哭郭嘉呢?郭嘉是曹操远征乌丸回来的时候病死的,当时郭嘉在易城。《三国志郭嘉传》的记载是:“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可见当时曹操已经从柳城班师回来,但是郭嘉的病情实在太重,曹操还没到易城,郭嘉就病逝了,享年38岁。所以才有“太祖问疾者交

  • 曹操缘何接收杀子仇人张绣投降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曹操

    人生漫漫长路,在途中遇到挫折、坎坷也在所难免。想要迈过一道道坎儿,就一定要经历磕磕碰碰。胸中无理想、无抱负的人,常常会因大事惜身、小利舍命,终究是难成大事;而胸怀鸿鹄之志的人,无论大事小事,都会严于律己,身上带着一股狠劲儿,对别人狠,对自己同样一丝不苟。网络配图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狠劲儿自然是无与伦

  • 周瑜赤壁之战大败曹操为何成中国史上千古罪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周瑜赤壁之战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是三国时辅佐孙伯符、孙仲谋安定江东之功臣,东吴的第一谋士及军事家。网络配图 他一生的最高军事成就乃是指挥了发生于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此次战役的结果是全盘粉碎了曹孟德南下进而统一中夏的战略意图。此战公瑾以五万江南健儿大破曹操的二十余万北军,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 另有隐情?曹操为什么终生未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曹操

    导读:曹操是人们公认的枭雄,虽然他生性多疑,但是依然受到后人的尊敬。按常理来说,以曹操的实力足以自立为王,但是曹操却终生都没有称帝,这是为什么呢?在曹操取得北方后,政治地位日益增加。在接献帝都许后,借皇帝之名,自封丞相,行使治理国家的权利。平定中原后,接着被封为司空,做了“三公”。有趣的是,之前做三

  • 曹操好色绯闻:铜雀春深锁二乔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曹操好色绯闻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两句词非常地有名,出自曹操之子曹植。曹植才华横溢,能够七步成诗,而这两句正是出自他奉父命所做的《铜雀台赋》。历史惊人地奇妙,就是这样两句浪漫之作成为乱世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桃色诽谤案的有力证词,这场诽谤案的制造者就是未出隆中而预知天下三分的伏龙诸葛亮。二乔者,就是当时